華 海 燕 袁 佳 紅
(1.重慶師范大學圖書館,重慶 400047;2.重慶市圖書館,重慶 400037)
重慶所藏敦煌卷子不多,其中三峽博物館藏有20余件[1],私人性質(zhì)的陳寶林博物館藏有10件[2],重慶市圖書館也藏有一件敦煌寫經(jīng)殘卷。前二者已有公布,本文介紹重慶市圖書館所藏,以祈有助于學界。
重慶市圖書館所藏卷子裱在一張白紙上,為卷軸裝,卷子左為徐鴻寶和張海若之題識,右為李權(quán)題識,下為嚴天駿題識,白紙長170厘米,高57.2厘米。卷子為硬黃紙,卷長41厘米,高26厘米,烏絲欄,書23行,行17字,間有16字。該卷子保存完好,且首尾完整,卷子右下角鈐朱文印“重慶市圖書館藏善本”。
重慶市圖書館珍貴古籍目錄著錄為:“釋玄奘《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六百卷》,唐寫本?!保?]亦有人認為并非《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而是《大通方廣懺悔莊嚴成佛經(jīng)》,亦稱《大通方廣經(jīng)》?!啊洞笸ǚ綇V經(jīng)》卷中……此外,本經(jīng)卷中尚有敦煌遺書十一號,北敦9594號、北敦10548號……渝圖1號?!保?]105
《大通方廣經(jīng)》,“又名《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方廣滅罪成佛經(jīng)》。中國人假托佛說所撰經(jīng)典。作者不詳。三卷?!私?jīng)系《佛名經(jīng)》之亞流。謂持誦佛名、懺悔發(fā)愿可滅罪得福云云。自《法經(jīng)錄》以下,歷代經(jīng)錄均判偽經(jīng)。陳文帝有據(jù)此經(jīng)而作的《大通方廣懺文》,據(jù)此,當產(chǎn)生于南北朝時期。”[5]733-734隋《眾經(jīng)目錄》、唐《開元釋教錄》等均判為疑偽經(jīng),歷代大藏經(jīng)均未收錄,后亡佚,幸賴敦煌藏經(jīng)洞的發(fā)現(xiàn),此經(jīng)始重現(xiàn)天下。
由于時代久遠,重慶市圖書館并無文獻記載該寫卷入藏時間及情況,《重慶圖書館館史(1947-2007)》亦未涉及,但是從民國史料和卷子旁各家的題識可以考見該卷子的源流。
根據(jù)古籍特藏中心的工作人員告知,此卷極有可能是來源于抗戰(zhàn)勝利初期徐鴻寶所護送至重慶的古籍之一??季棵駠妨希l(fā)現(xiàn)徐氏運送至重慶古籍共兩次,一次是在1945年前后,“清理戰(zhàn)時文物損失委員會同時還承擔追回被劫掠文物以及接收敵偽圖書文物的任務。比如徐森玉先生先后接收上海敵偽圖書一百二十四箱五萬一千六百六十六冊,南京敵偽圖書六十九箱三萬四千五百二十五冊,運送重慶羅斯福圖書館?!保?]5另一次是在抗戰(zhàn)爆發(fā)后,“為搶救淪陷區(qū)一些著名藏書家舊藏散失在市場上的珍貴古籍善本,當時留在上海的鄭振鐸、張菊生、張壽鏞、何炳松、張鳳舉等聯(lián)名電請重慶國民政府進行搶救收購。……當時決定所購善本古籍,將陸續(xù)經(jīng)由香港轉(zhuǎn)運重慶保存,但是除第一批有八十余種宋元善本由徐森玉帶走經(jīng)由香港運送往重慶外?!保?]6則該寫卷極有可能來源于此兩次運達古籍中之一種,而重慶圖書館今藏之古籍大多來源于此。
當時徐鴻寶對此批古籍留有中英文目錄,不過在重慶圖書館未見此類目錄,或是由于當時搶救的大批珍貴古籍文獻后來均運往臺灣,所以其古籍目錄極有可能藏于臺灣國圖。因為當時的環(huán)境極不穩(wěn)定,收購與運送古籍的事情都是秘密進行的,而主持參與此事的鄭振鐸、張詠霓、何炳松等均用化名,所以當時珍貴古籍入藏重慶圖書館(時稱羅斯福圖書館)很有可能于私下進行,未曾留下目錄賬本,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亦或是鄧仲和贈予徐氏,徐再轉(zhuǎn)藏于重慶圖書館。無奈斯人已逝,具體情況不得而知,只能稍加揣測。
該卷子旁有多位名人題記,不僅可以考見卷子的流傳情況,還使該卷子本身極具藝術(shù)價值,下為各家鈐印:
2.2.1 目錄版本學家徐鴻寶題識
此卷出自敦煌,為/仲和先生所藏,風格端凝,氣力充滿,/無經(jīng)生庸俗之習,酷似孔祭酒碑,是/初唐名手書也。鄭重展觀,自幸眼/福非淺。壬戌冬至,吳興徐鴻寶題。
鈐印“森玉長壽”,作于1922年冬至。
對于徐氏生平事跡,《民國人物大辭典》和《浙江古今人物大辭典》均有記載。王函《學者徐森玉古籍整理事略》、鄧嘯林《魯迅與徐森玉》、鄭重《徐森玉》等亦有所論及。徐氏與鄭振鐸、傅增湘、顧廷龍等交好,現(xiàn)錄顧廷龍先生于1981年2月21日所題跋于此,以志其搶救古籍文物之勞瘁,對其生平亦可了解一二:
徐鴻寶先生號森玉,別字圣與,浙江吳興人。博識精鑒,世罕其儔。一生對文物之熱愛,研究,調(diào)查,保存等方面,不辭辛勞,在抗戰(zhàn)中遍歷津渝滬各地,有出生入死之危,在所不顧,建國后曾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主任,上海博物館館長,中央文史館館長等職,并被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十年動亂中蒙受誣陷,迫害致死。[6]1422-1423
在此需要說明的是,《民國人物大辭典》、中國百科網(wǎng)均記載森玉先生卒年為1971年,但是《浙江古今人物大辭典》卻記錄為:“徐森玉(1881-1967),名鴻寶,以字行?!保?]742另據(jù)其子徐文堪《先父徐森玉二三事》載:“(徐鴻寶)‘文革’中受到‘四人幫’及其黨羽迫害,于1971年5月19日與世長辭,享年八十九歲?!保?]248可以糾正《浙江古今人物大辭典》之誤。
2.2.2 書畫篆刻名家張海若題識
仲和與余交,冣諗此幅,年前由秋史夫人交來題識。屢晤仲和,亦未經(jīng)道及/,疑另為一人。久之亦無索者,庋諸畫軸中漸忘之矣。月前面詢仲和,始悉此幅為/胡西樵同年所贈,而嚮森玉乞題者,蓋厤有年所也。敦煌寫經(jīng),泰半流入東/西洋,全幅至不易得,六朝人書尤不易覯。余友徐蘭如君曾贈得六朝殘幅,/邇來檢尋,已失所在,得此珎翫,忻慰奚如。然此幅在森玉處閣置數(shù)年,/經(jīng)過余所,抑又年餘,大有思主之意,敢瀕於懷璧之嫌,亟述其經(jīng)過而歸/之。時丙寅重九前一日,獨園海若識扵二錄石齋。
鈐印“張溶”,作于1926年9月初8。
張海若書畫篆刻造詣頗深,以善書漢隸聞名于時。此段題識即為其精絕漢隸,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皬垏?1876—)字海若,湖北蒲折人,1876年(清光緒二年)生。清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湖北諮議局副議長。1914年3月,被選為約法會議議員;同年5月,任北京政府政事堂參議。1916年5月,任國務院參議。1924年5月辭職。嗣從事書畫研究?!保?]943
2.2.3 文化名人嚴天駿題識
敦煌寫經(jīng)為有/唐冣著之作,近代/流傳及於海外,/國中反成吉光/片羽。仲和得此/帙,藏之數(shù)歲,丙寅/冬日甫出見眎,古/意溢於行間,洵墨/寶也。為識數(shù)語歸/之。玉溪嚴天駿題於宣南寓齋。
鈐印:“巖二”“天駿”,作于1926年冬日?!皣捞祢E,字仲良,云南新興(今玉溪)人,1871年生,1891年辛卯科舉人?!小队窈娢募?、《日京參觀瑣錄》、《行政隨錄》?!保?]1663嚴氏弟兄三人,他排行老二,故其鈐印為“巖二”。另《民國人物大辭典》亦有相關生平簡介。
2.2.4 文史學家李權(quán)題識
丁巳戊午間,吾友鄧君良甫自隴貽延壽/經(jīng)全帙,云得自敦煌石室者。予於書家源/流夙未研究,偶一展視意若為移,然終不/能領其妙處,姑藏之而已。越十年,仲和出是/卷囑題。予觀卷內(nèi)題者若徐君森玉、張君/海若、巖君仲良,皆精鑒別,仲和又號稱書/家,於此卷既均愛玩不已,其為稀世珍可決/言也。亟檢舊藏與仲和同觀,仲和謂首尾完/全,尤為難得,慫恿善為裝潢。予於此卷雖不能賛一詞,爰述梗概以識,予愧即作此卷題/詞可也。/丁卯清明後十日,鍾祥李權(quán)博父/題於都門雙槐寄廬。
鈐印“博父”,作于1927年。
李權(quán)為民國時期文史學家,學富五車,編有《鐘祥縣志》。此印章名源于其子李濟。李濟,字濟之,是中國第一個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喜出望外的父親(李權(quán))尚不知道如何衡量兒子‘博士’頭銜的價值,但他不久就給自己起了一個“博父”的號名,并在詩詞和書信中公開使用。李濟后來的一些朋友如傅斯年、趙元任等,都善意地笑稱他‘李博父老先生’?!保?0]82
從各家的題識可以考察該卷子乃為鄧仲和之物,其為民國時期著名的愛國實業(yè)家,《民國人物大辭典》有簡要記載:“鄧仲和,江蘇江陰人,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生。無錫第三師范學校肄業(yè)。1918年去上海協(xié)泰棉布號為學徒,后升跑街。1922年在上海自設大慶棉布號,不久擴充為大慶紗布號。1930年開設安樂并線廠。1931年創(chuàng)辦安樂棉毛紡織染廠……1979年7月,赴香港定居,在香港恢復大慶公司。1983年11月病逝。終年79歲?!保?]1497從落款日期可以看出,該殘卷是在鄧仲和先生得自丁巳年(1917),彼時正是敦煌石室瑰寶流出之際,仲和先生此卷恐來源于此。
由于該寫卷是殘卷,無頭無尾,缺少題記,故無法考證其具體年代。但是出自敦煌藏經(jīng)洞,卻是無疑議的,這至少可從三方面加以證實。
其一,古籍版本家徐森玉鑒定曰:“此卷出自敦煌,為仲和先生所藏。”而“(徐)先生深于錄略之學,論歷代典籍傳寫雕印之源流沿革,如數(shù)家珍,造詣所極,冠絕海內(nèi)”[11]242,因而其鑒定結(jié)果有著極強的說服力。其二,民國時期張海若、嚴天駿、李權(quán)的題識時間分別是1926、1927年。從落款日期可以看出該殘卷是在鄧仲和先生得自丁巳年(1917),而敦煌藏經(jīng)洞被發(fā)現(xiàn)是在1900年,彼時國人未曾引起重視,1910年學部始派人收運殘卷至京。而從敦煌至京師路途遙遠,途中又被盤剝搜刮裁剪部份卷子,該卷是在20世紀20年代出現(xiàn)在北京的,那么應該是敦煌藏經(jīng)洞發(fā)現(xiàn)之后流散出來的。
宇內(nèi)其它源出敦煌藏經(jīng)洞的幾種《大通方廣經(jīng)》寫本,卷末題記均標明抄寫時間:日本大谷大學圖書館藏本,“開皇十年(591)”;S.4553,“大隋仁壽三年(603)”;日本濱田德海舊藏本,“咸亨四年(673)十一月二十日”[5]734(疑偽作);俄藏 Дх.00180,“大業(yè)七年(611)”[12]122?,F(xiàn)存四家題記除一條為唐時所作外,其余三條均作于隋朝,則此經(jīng)當在隋朝就廣泛流行,重慶圖書館所藏《大通方廣經(jīng)》殘卷或當在隋唐之際寫成吧。
中國酒業(yè)協(xié)會常務副理事長王琦表示:“科學家基于多年對中國葡萄酒消費者的研究,基于中國消費者飲食文化的特點、飲食習慣以及餐飲搭配的偏好,創(chuàng)設了具有中國特色葡萄酒鑒評體系。該體系的目標是幫助消費者更好認知葡萄酒,同時幫助生產(chǎn)商和進口商更好的了解中國消費者和中國市場。經(jīng)過近幾年各級葡萄酒質(zhì)量大賽的檢驗和相關機構(gòu)的實驗,中國葡萄酒感官評價體系已經(jīng)得到了驗證,證明是目前順應中國消費市場的葡萄酒評價方法。今天三家協(xié)會在這里共同發(fā)布中國葡萄酒感官評價體系,不僅是建立適應我國葡萄酒消費市場的評價方法,同時也是我國葡萄酒產(chǎn)業(yè)的文化自信、產(chǎn)業(yè)自信和市場自信的表現(xiàn)。”
《莫高窟第401窟初唐菩薩立像與<大通方廣經(jīng)>》稱:“Дх.02985的題記:‘伏惟經(jīng)戒大業(yè)七年(611)八月八日,正信佛弟子寡(?)婦女趙仰為之女寫《大通方廣經(jīng)》一卷,共翟恩子卷合為一一部。又愿立者不逕地獄、餓鬼等苦,復愿寫經(jīng)功德施無邊法界。眾生同站斯福成無上道?!保?3]但是查閱俄藏敦煌卷子,Дх.02985 并非《大通方廣經(jīng)》,俄藏 Дх.00180、Дх.02597、Дх.02980 才是《大通方廣經(jīng)》,為卷中的一部份,首殘尾全,末尾附題記。另有半片殘片,故不錄。同為烏絲欄線,與重慶館所藏殘卷字體相類。行17字,間有16字、18字。該文迻錄題記有幾處訛誤,根據(jù)原卷字體和上下文關系,應錄為:“伏惟經(jīng)戒大業(yè)七年(611)八月八日,正信佛弟子寡婦女趙仰為亡女寫《大通方廣經(jīng)》一卷,共翟恩子二卷,合成一部。又愿亡者不達(逢)地獄、餓鬼等苦,復愿寫經(jīng)功德施無邊法界,眾生同沾斯福成無上道?!保?2]122
“敦煌出土的隋唐古寫經(jīng)卷多以楷書寫成,一行共十七字,字體精妙端正,并采用稱為黃麻紙的黃染上等紙,經(jīng)卷幅為二十五公分(一尺),此格式便于經(jīng)閣收藏,必須維持固定尺寸?!保?4]84重慶圖書館所藏寫卷完全符合敦煌卷子的特征,且該卷內(nèi)容不同于現(xiàn)存其它的敦煌卷子,可以肯定它不是偽造而是抄錄之作。該寫卷字體端正,較為清瘦,未變豐腴,應為初唐時期流行字體?!肮俳?jīng)生書法往往精工細膩,圓熟簡凈,風格近媚,這與他們所受教育較高和享受天朝俸祿的優(yōu)越地位分不開。經(jīng)坊經(jīng)生的書法則稍嫌恣肆,用筆的提按頓挫、結(jié)構(gòu)的欹側(cè)變化都較官經(jīng)生書法豐富。而個人寫經(jīng)則比較隨意?!保?5]而目錄版本學家徐森玉先生更認為該卷不是普通經(jīng)生書寫:“風格端凝,氣力充滿,無經(jīng)生庸俗之習,酷似孔祭酒碑,是初唐名手書也?!?/p>
該卷為何人書寫不得而知,或為官府抄經(jīng)行為,或為自己抄寫祈福,或是施主雇寫經(jīng)生而作,抑或是專業(yè)經(jīng)生開鋪所造經(jīng)。但據(jù)四題記可以知道該經(jīng)在六朝隋時較流行。因此,重慶圖書館所藏的敦煌卷子也基本應該是寫成于同時。
今將重慶市圖書館所藏《大通方廣經(jīng)》殘卷原文迻錄于下:
我扵尒時,皆以一切供養(yǎng)之具而供養(yǎng)之,是諸如來亦不見與我授記。善男子!我扵(住)[往]昔若干劫中,供養(yǎng)若干諸佛如來,尊重讚嘆,煩惚得除。具足聲聞威儀禁戒,淨脩梵行,學行布施,一切持戒及行頭陀,離扵憍慢瞋恚愚癡。忍辱慈心,如聞能說,懃行精進,一切所聞受持不失。獨處遠離,入諸禪定。出禪定已,隨所聞法,讀誦思議,是諸如來亦不見授記。何以故?所受禁戒多毀犯故,深著聲聞二乘行故,不聞《大乘方廣經(jīng)》故。以是義故,若諸菩薩摩訶薩,應當遠離二乘之行,脩集大乘方廣經(jīng)典,則得授記。若我以一劫若滅一劫說是佛名,不可得盡。善男子!我過是後,得見定光佛為無量大眾說是《大乘大通方廣》。我扵尒時得聞得見,從彼佛所受持,讀誦思唯其義,即得無生法忍,定光如來即授我記:“汝扵來世當?shù)米鞣?,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遍知。”是故善男子,授持是?jīng)典,疾至佛地,況消世間天人供養(yǎng)。善男子!是故大乘經(jīng)典力勢寶藏不可思議,慧施破戒貧窮依儀寶珠。善男子!我已偈讃:
大乘如海水,小乘牛跡水。大乘如須彌,小乘蟻子城。
大乘如日月,小乘打火星。是乘名大乘,不可思議乘。[16]
由于該經(jīng)已亡佚,只有敦煌遺書中存有殘卷,其中包含此段文字的卷子有北8217(盈24)、北8218號(露66)、北8653、散1511號、S.0538、S.6382。日本大谷大學圖書館藏本前段文字與之基本相同,但是后面的部份文字有異文,今錄于后,以作比較:
其一,“我于爾時得聞得見彼佛所。受持讀誦思惟其義?!保?7]1347大谷大學藏本缺“從”字,且注釋為:“所+(說)?”因為此句不通,故疑為“說”的錯字。北8218號(露66)和S.6382均有“從”字。按:“從”字加上為好,語義更加通順。該句應斷為:“我于爾時。得聞得見從彼佛所受持,讀誦思惟其意。”
其二,大谷大學藏本末尾為散文:“善男子。大乘如大海。小乘中跡水。大乘如須彌。小乘蟻子城。大乘如日月。小乘打失星。是乘名大乘不可思議乘?!保?8]1347重慶市圖書館所藏卷子末尾為偈頌體,北8218號(露66)和S.6382也為偈頌體?!洞笾嵌日摰诎恕?“摩訶衍法亦如是如偈說:摩訶衍如海,小乘牛跡水;小故不受大,其喻亦如是?!保?8]86該條記錄亦可佐證此句偈讃在佛經(jīng)中常用,可知此段散文原來應該為偈頌體,以此可糾大谷大學藏本之誤。
關于“牛跡”,大谷大學藏本錄為“中跡”,其余 S.0538、S.6382、北 8217、北 8653、散 1511號均為“牛跡水”。牛跡:“(雜語)牛行之跡也。謂佛為牛王,佛之教法為牛跡。維摩經(jīng)弟子品曰:‘無以大海內(nèi)于牛跡?!保?9]719而無“中跡”之說。關于“火星”,大谷大學藏本為“失星”,但該句是說大乘如日月永不朽,而小乘則如火星(流星)一般稍縱即逝,因此大谷大學藏本或是校錄有誤。
綜上所述,重慶市圖書館所藏寫經(jīng)殘卷應是敦煌石室之物,從題識中知道此寫卷原本由胡西樵贈予鄧仲合。奈何查閱民國史料,概無此人的相關記載,還望學界前輩知曉者告知,或許對了解此卷具體年代有所幫助。
[1]楊銘.重慶市博物館所藏敦煌寫經(jīng)目錄[J].文物研究,1996,(6).
[2]陳寶林.重慶寶林博物館藏敦煌寫經(jīng)[J].敦煌研究,2012,(5).
[3]重慶圖書館.重慶圖書館珍貴古籍目錄[DB/OL].http://www.cqlib.cn/gczy/guji/sb/201002/t20100211_23089.html.
[4]曹凌.中國佛教疑偽經(jīng)綜錄[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碩士學位論文.
[5]季羨林主編.敦煌學大辭典[K].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
[6]徐森玉主編.中國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錄[Z].上海:中西書局,2012.
[7]單錦珩總主編.浙江古今人物大辭典(下編)[K].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8]徐文堪.先父徐森玉二三事[C]//,漢石經(jīng)齋文存附錄.北京:海豚出版社,2010.
[9]徐有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K].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10]貸峻.李濟傳[M].南京: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
[11]牟潤孫.徐森玉先生九十壽序[C]//漢石經(jīng)齋文存.北京:海豚出版社,2010.
[12]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藏敦煌文獻(6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俄羅斯科學出版社東方文學部,1996.
[13]趙曉星.莫高窟第401窟初唐菩薩立像與《大通方廣經(jīng)》[J].敦煌研究,2010,(5).
[14](日)岡部和雄,田中良昭編,辛如意譯.中國佛教研究入門[M].臺北:法鼓文化,2013.
[15]耕之.敦煌寫經(jīng)書法之特征簡論[J].書法世界,2003,(8).
[16]重慶圖書館藏敦煌卷子[O].唐寫本.
[17]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卷中)[O].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85冊).
[18]大智度初品中菩薩釋論(卷四)[O].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25冊).
[19]丁福保.佛學大辭典[K].北京:中國書店,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