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林晶 陳陽洋
關于何種新聞是真實的,何種新聞是虛假的這類命題,新聞學界和業(yè)界從來沒有停止過對其進行界定和爭論。其中,關于“新聞本質真實”的問題曾在上世紀80年代引發(fā)了一場大討論,到現在仍莫衷一是。但是,“新聞本質真實”討論的無定論狀態(tài)不能成為對假新聞容忍甚至放縱的借口。本文試圖闡述一個“新聞本質失實”的概念,以期對杜絕假新聞、維護新聞真實性貢獻綿薄之力。
什么是本質?西方哲學家自古希臘時期就開始思索“本體”與“現象”的問題。柏拉圖認為“善”才是與現象相對立的實在,回避了對于本質的界定。對于這個看法,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寫道:“最后的頂峰卻是神秘主義明顯地占了上風。”但羅素同時也承認:“柏拉圖關于理念的學說包含著許多顯然的錯誤。但是盡管有這些錯誤,它卻標志著哲學上一個非常重要的進步?!保?]到了近代,哲學史上另一位行而上的大家康德認為對于本質的認識可以這樣概括,“我們只能認識事物對我們的表現,而不可能認識到事物自身或自在之物,也即所謂的物自體”[2]。概括地講,柏拉圖用“善”作為事物現象的對立面,康德則認為事物的本質(用他的語言說是“物自體”)是無法被認識的。
近代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家馬克思則認為,雖然本質無法被全部認識,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去探求本質。我國的新聞事業(yè)在其誕生和發(fā)展階段中受馬克思恩格斯思想影響較多。因此,不斷地對事物本質進行辯證式探求是我國新聞事業(yè)的特點之一。由此也引發(fā)了長達多年的“新聞本質真實”的爭論。
“新聞本質真實論”的主要論點在上世紀40年代就已經提出,最初的“新聞本質真實論”認為無產階級新聞事業(yè)必須聯(lián)系無產階級革命實踐,新聞所反映的現象必須符合革命生活的主流。最初的“新聞本質真實論”包含這樣幾個內容:(1)只有事物的本質才是真實的;(2)本質和主流是一致的;(3)真實性和政治性是一致的。[3]而反對這個“新聞本質真實論”的看法則認為:首先“本質真實”的提法就不科學,本質不能等同于主流,主流有對錯之分,本質卻無對錯。其次,本質也不等于主流,如果把本質與主流等同起來,用主流代替本質,新聞報道就會報喜不報憂,片面反映主流而忽略了支流,不能反映現實生活的全貌。
最初的“新聞本質真實論”將本質等同于主流、將真實等同于政治的看法在遭到駁斥的同時,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四人幫”反革命集團所利用,成為他們篡黨奪權的工具。
“文化大革命”之后,又有人認為之前的“新聞本質真實論”是被林彪、“四人幫”歪曲的理論,應該撥亂反正,恢復“新聞本質真實論”的本來面目。這個觀點基本可以概括為新聞真實應該是現象真實和本質真實的統(tǒng)一。反對此看法的人則認為:首先,現象和本質是不可分割的,不可能做到統(tǒng)一;其次,本質是多層次的,而終極的本質真實永遠不可能達到。這些反對觀點基本是從哲學角度闡釋了現象真實和本質真實的不可統(tǒng)一與“新聞本質真實”的不可達到。
關于“新聞本質真實”的爭論其實是對新聞本質真實標準的討論?!靶侣劚举|真實”的爭論遲遲不能取得共識,新聞本質真實性無法確立,對此后的新聞工作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有些新聞工作者以“新聞本質真實”無法達到為自己懶于探求新聞事實的不良作風開脫。如2001年12月23日《南國早報》刊發(fā)的《眾教師關注性課程改革》一文中就出現了嚴重失實的情況:撰寫該新聞的實習生沒有進行仔細的現場采訪,就把“研究性學習”誤作“性課程改革”;而實習生的指導記者在沒有到過現場、沒有核實信息的情況下就遞交了稿件。
而主張最初“新聞本質真實論”中把主流等同于本質的觀點至今也不時在新聞報道中體現。有些記者為了“宣傳需要”浮夸成風、弄虛作假。如《安徽日報》2007年5月25日在頭版刊發(fā)的一張新聞圖片就入選了《新聞記者》2007年評選的“十大假新聞”。作為安徽省的省委機關報,《安徽日報》為了宣傳武警的艱苦訓練在頭版上刊印了人工制作的假新聞照片。此類嚴重的新聞失實足以引起我們的警惕。
可見,對“新聞本質真實”探討的無定論狀態(tài)對于新聞業(yè)界的影響是很大的,對新聞本質真實與否的界定也是有必要的。既然我們在衡量一條新聞在本質上是否為真這個命題上無法取得共識,那么為何不擱置爭論,轉變角度探討一下如何衡量一條新聞在本質上不真呢?筆者認為,我們可以選取在關于“新聞本質真實”爭論中已經取得共識的為人們普遍認同的條件作為判斷“新聞本質失實”的標準。
所謂“新聞本質失實”,就是從本質上看新聞報道在報道事物、事件時,對其發(fā)生發(fā)展的內在成因聯(lián)系的揭示和對未來的發(fā)展走向的預見分析不符合事物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的新聞失實現象。
反對“新聞本質真實論”的觀點中,有一個觀點認為“文化大革命”前后有人打著維護新聞本質真實的旗號,以無產階級革命潮流為借口,公開造假、誤導群眾。從這個觀點上看,反對“新聞本質真實”的人對于新聞歪曲社會宏觀情況的行為是深惡痛絕的。而認同“新聞本質真實”的觀點則是明確表示新聞應該反映事物的全局。比如,新華社1958年8月11日就有這樣的一篇報道,標題是 《早稻頻報大面積豐收,湖北省孝感全縣平均畝產一千七百多斤,安徽安慶專區(qū)產量躍增三倍,江西全省增產八十四億斤》,描繪了當時湖北、安徽、江西三省糧食豐收的景象。這樣的報道顯然歪曲了當時的實際情況,誤導了領導和群眾對于宏觀情況的判斷,是不折不扣的“新聞本質失實”。
這種類似的“本質失實”新聞在“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屢屢出現,不僅在宏觀上沒有反映實際情況,就連微觀片段也進行造假。“要想在整體的質上對它真實報道,就得在事項的量上首先達到真實。但事項的量很多,而新聞報道的量是有限的,記者必須挑選重點事項,特別是能夠反映事實本質面貌的事項,才能準確地表現事實?!保?]
“標準的新聞是具體事實的報道?!保?]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如果新聞的要素不能準確報道,對具體事項的交代存在偏差,這樣的新聞就是具體失實?!耙虼耍侣劸唧w真實最基本的含義就是作品中陳述的5個W真實可靠,5個W之間的關系真實可靠。”[6]如果新聞連具體真實都無法做到,那又何談整體真實。如果連具體的新聞報道都失實了,那么必然在本質上也是失實的。筆者認為這一點不僅能獲得關于“新聞本質真實”爭論雙方的肯定,也能獲得新聞界的肯定。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雖然我們在關于“新聞具體報道必須真實”這一點是達成共識的,但這類失實卻是新聞失實中最常見的情況。如中國新聞社2010年5月16日發(fā)布的一條題為 《中國每年有220萬青少年死于室內污染》的新聞,而“5月18日,衛(wèi)生部在其官方網站貼出關于‘中國疾控中心舉行新聞發(fā)布會’不實報道的聲明。聲明說,疾控中心近日未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名義舉辦過新聞發(fā)布會,中心也未發(fā)布過任何關于空氣污染導致人群死亡的具體數據”。220萬青少年死于室內污染純屬子虛烏有。
一些反對“新聞本質真實論”的觀點認為,事物的本質是無法被徹底認識的,“本質真實中的本質如果指的是事物的共同本質,或者是最終本質,那么,人們對這種本質的認識,是永遠達不到的”[7]。但是,如果我們在探究新聞本質時落入這樣類似懷疑主義的窠臼,就會畏首畏尾,懶于追求事物的本質。對于我們可以探究的本質,我們就該認清現象,甄別假象,去偽存真,這不僅是新聞從業(yè)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也應是每個新聞人的價值追求。
因此,反映事物假象而造成的新聞失實也該被納入“新聞本質失實”的范疇。楊保軍認為:“與假象相符合的新聞也是真實的新聞。這一邏輯并沒有錯誤。但顯而易見的是,人們不可能通過與新聞事實假象相符合的新聞報道達到真正了解事實真實面目的目的,因而,這種所謂的真實新聞其實是對人們的一種誤導。這里清晰地顯示了一個重要問題,新聞真實是有層次的?!保?]對假象的客觀描述在表象層面是真實的,而在本質層面就是失實的。2003年7月8日,《南國早報》一版刊發(fā)了一條虛假消息,標題為《奇!橘子樹上結南瓜》。事實是有人惡作劇,把橘子樹樹枝削尖后插上小南瓜,報社通訊員沒有仔細觀察就妄下結論,記者輕信通訊員的報道,沒有進行現場核查,假新聞就這么誕生了。在這則假新聞中,通訊員正是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楊保軍稱這樣的假象為“人為的假象”?!吧鐣I域或社會事實假象的人為性、有意性,目的的欺騙性,手段的多樣性,使得社會性假象多了幾分玄機,多了幾處陷阱,多了幾分迷惑,看上去更像真相,因而增加了人們識破假象的難度。 ”[9]
可以說,新聞從業(yè)者工作中的疏漏是導致“新聞本質失實”的主要原因。有些新聞工作者或因為懶惰而沒有探究事件的原委,只憑道聽途說就草草結稿;或新聞編輯因為粗心而犯了錯誤,造成重大新聞事故;或因某方面知識欠缺而錯誤解讀了新聞事實或新聞事件;也有因為稿件任務繁雜而疏忽了一些事件的核實工作。概括起來,就是新聞素養(yǎng)不足、專業(yè)技能欠缺、敬業(yè)精神缺失。
如2005年3月9日,《南國早報》第三版刊發(fā)的《決不允許把臺灣從祖國分裂出去》一文中出現了“對反對臺獨勢力的分裂行為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這么一句話,句中多出了“反對”,句子的含義就有了天壤之別,造成了嚴重的政治錯誤。原來,這句話是記者從一份座談文件上記錄下來的,由于政治意識不強,麻痹大意,把要表達的意思全部弄反了。后方編輯在編稿時沒有注意把關,值班主任、值班總編也沒有發(fā)現,最終釀成較大的政治性差錯??梢?,采編環(huán)節(jié)中一絲一毫的差錯到最后都可能釀成大事故。
所有新聞都是帶有政治性的,恩格斯就認為:“絕對放棄政治是不可能的;主張放棄真實的一切報紙也在從事政治,問題在于怎樣從事政治和從事什么樣的政治。”[10]但是,我們不能因為新聞政治性的不可抹殺而放棄了對新聞真實性的追求。陸定一就認為:“第一性的東西,最先有的東西,乃是事實而不是什么‘政治性’。”[11]
我國新聞事業(yè)的工作原則要求我們堅持新聞的真實性、指導性、群眾性、戰(zhàn)斗性和黨性原則,其中真實性是一切工作原則中的首要原則。新聞喪失了真實性,就不能正確地指導工作,就會與群眾的生活脫節(jié),就會喪失戰(zhàn)斗性,也會違背黨性原則。
宣傳與新聞工作產生矛盾,這是時常會發(fā)生的。因為宣傳是主觀能動的,而新聞則是客觀存在的。兩者本來就不是一回事,產生矛盾是必然的。實際情況不符合宣傳要求,我們就不能宣傳。但是,一些新聞記者為了保持所謂的“指導性”,忘記了真實性的原則,實在是不分輕重、本末倒置。在這里,宣傳與新聞是次要矛盾,新聞與事實才是主要矛盾。為了宣傳而采寫“本質失實”的新聞不僅起不到宣傳的作用,反而會產生負面影響。筆者認為,杜絕假新聞就該徹底,不能因為假新聞套上了“宣傳需要”的保護罩就留情面。這樣的假新聞如果不加以整頓,不僅會讓我們的宣傳事業(yè)走錯路,更是對新聞真實性的玷污。陳力丹在“維護新聞真實性,提高媒體公信力”高峰論壇中講道:“此前不久《南方都市報》《中國青年報》等媒體揭露汶川地震中的‘烈士老師’譚千秋的典型報道失實,很快不讓再提了?!保?2]如果此類新聞中的失實報道得不到糾正,更會助長以“宣傳需要”為借口的夸大事實、溜須拍馬的新聞浮夸風。
新聞工作者不能因為終極本質的無法認識而放棄對本質的追求,對于一些新聞工作中可以并且應該揭示的本質,我們就該在新聞報道中真實完整地反映。維護新聞真實性必須作為我們新聞事業(yè)的首要原則。
[1]羅素.西方哲學史:上卷[M].何兆武,李約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169.
[2]林益楷.哲學視野下的新聞“本質真實”[J].國際新聞界,2006(10):47.
[3]蔣亞平,官健文,林榮強.新聞失實論:上冊[M].中國新聞出版社,1986:195.
[4]楊保軍.新聞事實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169.
[5]劉建明.現代新聞理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45.
[6]楊保軍.新聞事實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168.
[7]蔣亞平,官健文,林榮強.新聞失實論[M].中國新聞出版社,1986:199.
[8]楊保軍.簡論新聞的真相真實與假象真實[J].國際新聞界,2005(6):55.
[9]楊保軍.簡論新聞的真相真實與假象真實[J].國際新聞界,2005(6):56.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3.
[11]陸定一.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N].解放日報,1943-09-01.
[12]陳力丹.新聞真實,一個并不復雜的職業(yè)要求[J].新聞記者,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