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偉偉
運用“學講方式”,打造高效語文課堂
◎車偉偉
2013年底,徐州市教育局發(fā)文要求全市中小學實施“學講計劃”,推行“學講方式”。如今,“學講方式”已如春之鮮花開遍了徐州市的每一所中小學,其清新淡雅的芳香沁入了廣大中小學師生的心脾。筆者是一名農(nóng)村初中語文教師,自“學講方式”推行以來,便積極學習、探索、嘗試其所倡導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和方法,而且進一步結合語文教學的特點和學生實際,運用“學講方式”,努力打造高效率的語文課堂。
運用“學講方式”,就是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及“學進去、講出來”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以期改變以往“老師教、學生學”的陳舊方式,這對實際教學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尤其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方面效果特別明顯。
“學講方式”下的課堂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一般為:自主先學、小組討論、交流展示、質疑拓展、檢測反饋以及小結反思等。這六個環(huán)節(jié)并非一成不變的流程,教師應該結合不同學段、學科、課型自主變通、組合,進而形成最優(yōu)教學流程。下面筆者就結合以上六個環(huán)節(jié),談一談如何運用“學講方式”,打造高效語文課堂。
自主先學是后續(xù)學習尤其是課堂教學的基礎。在這一環(huán)節(jié),要重點考慮學生先學什么、怎么先學、如何落實自主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筆者在實際教學中采用了以下幾點做法:
(一)先學什么——實際教學中,筆者在教學新課的前一天精心設計導學案,并及時把它印發(fā)給每一個學生。導學案的“自主先學”部分一般安排的“先學”任務有:1.了解作品、作者以及寫作背景;2.掌握字詞的音、形、義;3.朗讀課文,了解大意;4.發(fā)現(xiàn)疑難,提出問題等。
(二)怎么先學——導學案下發(fā)后,學生要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自主完成“先學”任務?!跋葘W”的方法、途徑多種多樣,正所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學生可以通過查閱工具書、相關資料、網(wǎng)絡等來完成“先學”任務。
(三)如何落實自主——為了讓自主先學不流于形式,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筆者采用了“組內自查”、“組際互查”、“評價積分”等辦法,即在導學案下發(fā)后,各個學習小組的成員自查“先學”任務的完成情況,由組長匯總各個成員“存在的問題”;然后在剛開始上課的時候由教師組織小組之間相互檢查其他小組的“先學”情況,可以按“甲查乙、乙查丙……”的接龍方式檢查,也可以組與組之間相互檢查,還可以小組代表全班展示等等。最后,對完成較好的小組分別計分。
小組討論是貫穿課堂教學過程的教學組織形式。在“自主先學”的基礎上,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討論來解決疑難問題。筆者認為,小組討論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小組討論的問題不應都是教師設置的問題,學生在自主先學環(huán)節(jié)肯定會發(fā)現(xiàn)或提出一些疑難問題,這些問題是需要師生共同梳理的,也是課堂教學的知識點,更可能是教學的重難點。這些問題就需要小組討論來共同解決。
(二)小組討論不應是“一言堂”,也不應是“人云亦云”,合作互助、群策群力、集思廣益才是小組討論的精髓所在。學生明確了要討論的問題后,要給他們一個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所以,小組討論要先獨立思考,再組內交流,最終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進行交流展示。
(三)小組討論并不需要明確的分工,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如果把討論交流的任務指定或限定給某一個成員(很多老師習慣把組長當作代言人),就失去了討論的意義和價值。學生對不同問題的認識和看法肯定會有所不同,一個小組內的學生成績是良莠不齊的,但這并不代表成績差的學生在某些問題的見解上就比成績好的學生差。所以,小組討論既要面向全體,更要關注個體。
(四)小組討論的問題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體現(xiàn)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而且要注意處理好問題的遞進和層次關系。前后的問題有一定的連貫性,一般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交流展示是固化學習成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既是教師了解學生對新知識理解和掌握情況的渠道,也是學生之間交流收獲的平臺。交流展示也是“學講方式”中的“講出來”,它是建立在“學進去”的基礎之上的。
實際教學中,筆者采用如下做法,以期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每個學習小組配備一塊小黑板、一個記分牌和一個三面體展示牌(綠色一面意為“問題已解決”,黃色一面意為“仍有問題”,紅色一面意為“問題未解決”)。小組討論后,由小組代表將討論的成果簡要書寫在小黑板上,掛在教室墻壁上或由小組代表拿到講臺前展示并講解,對交流展示環(huán)節(jié)完成出色的小組按《語文課堂評分辦法》(由筆者和學生共同討論制定)予以計分。這樣,既能直觀具體地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又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還能節(jié)省課堂教學的時間,可謂一舉三得。
質疑拓展是深化學習的環(huán)節(jié)。北宋哲學家張載有言:“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所以質疑是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如何質疑拓展?筆者在實際教學中,引導學生在小組討論交流過程中,對共同存在的疑問、無法解決的問題,以及有待進一步探討或拓展延伸的問題通過互相評議、開展競賽、教師點撥啟發(fā)等方式,更進一步地深化學習。
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16課《大自然的語言》時,學生通過第1課時的教學,基本掌握了有關物候和物候學的一些常識——物候和物候學的概念、物候觀測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重要意義、決定物候現(xiàn)象來臨的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等。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于實際,正所謂“學以致用”,在學生掌握了這些基本的知識點以后,筆者設計了兩道拓展延伸習題,以期轉化應用課堂所學的物候學知識:1.要求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農(nóng)諺,并闡述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識。2.除了農(nóng)諺,古代的詩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識的,《大林寺桃花》這首古詩就是一個例子。聯(lián)系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對這首詩的理解。通過拓展延伸,學生懂得了科學就在身邊,科學距離我們并不遙遠的道理,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檢測反饋,是鞏固課堂學習成果,練習、評價、反饋、矯正的環(huán)節(jié)。實際教學中,筆者結合教學目標和教學進度等,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習題或問題,通過多媒體展示或教師提問等手段,形成明確的反饋,檢測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效果,讓學生認識不足,彌補缺漏,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此外課堂檢測還應注意兩點:1.習題的設計要有針對性,要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用“作業(yè)超市”的形式,讓學生在“超市”中結合自身實際挑選習題。這也體現(xiàn)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2.習題的設計除了要關注學生對當堂課上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之外,還要“跳出”課堂,設計一些與生活實際相關的習題或是“中考鏈接”,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小結反思是引導學生將當堂所學知識建立一定的聯(lián)系,從而領悟學習成果的環(huán)節(jié)。筆者在教學中有以下幾點做法:1.讓學生結合本堂課的教學目標進行小結反思,看看自己達成了哪些目標,還有哪些沒有完成,對于沒能完成的目標要明確解決的辦法;2.反思學習方法,可以是老師指導的學習方法,也可以是自己領悟的方法;3.小結學習的內容,梳理知識結構。小結反思可以是口頭語言的表達,也可以是書面語言表達,還可以通過畫圖表、列提綱等形式進行。小結反思既要面向全體,也要關注個體。
“學講方式”下的語文課堂不是單一的“學講”,唯有巧妙運用,大膽嘗試,總結經(jīng)驗,開拓創(chuàng)新,才能讓它融入語文課堂教學,為語文教學服務。
(車偉偉 江蘇省邳州市港上中學 2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