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開發(fā)區(qū)青陽港學校 李 莉
小學英語教學中學生提問能力培養(yǎng)例談
◆江蘇省昆山開發(fā)區(qū)青陽港學校 李 莉
英語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教學形式。文章闡述了在小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能力的重用性,列舉了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實例,分別從做好課前準備,激發(fā)學習興趣、營造課堂氣氛鍛煉學生膽量和教會學生提問的方法等3個方面闡述了如何培養(yǎng)學生提問的能力。
小學英語;提問能力;提問方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功,只在每事問?!碧釂?對每一個學生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課堂提問是啟發(fā)、引導學生思考、解惑、獲取知識,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手段,是英語交際互動的催化劑;是教師輸出信息、傳遞信息和獲得教與學的信息的重要途徑;也是師生間溝通、學生間交流的重要渠道。
小學生在課堂上的提問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就新授課中的疑、難點進行提問,另一方面是運用學過的知識進行問答練習。教師應在教學生“怎么問”“怎么思考分析問題”上下功夫,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那么,怎樣培養(yǎng)學生提問的能力呢?筆者結(jié)合英語教學實踐,談談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更多、更有效的英語句子進行提問。
在英語課堂教學之前,教師應在備課工作中認真鉆研教材,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找出每課的重、難點,以便在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疑點,有的放矢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最終達到預期的學習目的。
例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Cartoon time部分中,文中第一次出現(xiàn)了一般現(xiàn)在時人稱為第三人稱單數(shù)時用動詞的變化。例句為My hand hurts.在備課過程中,筆者根據(j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忽視的地方“My hand hurts”的“hurts”,做好提問題的準備。學生在學習這個句子時,往往只是簡單地知道它的意思,但沒有注意這一語法點的運用。對此,筆者便教會學生hand、hurt的讀音和中文意思,再提醒他們觀察這句話,一些學生注意到“hurts”中的s,由此提問這個s是不是復數(shù)。究其原因,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到動詞的“三單形式”,難免會誤以為是復數(shù)形式。于是,筆者便根據(jù)語法知識進行講解,要求學生判斷此句話中的hurt是什么詞性及其主語是什么,在引導學生掌握主語為第三人稱單數(shù)后,了解動詞后加s或是es的這一重要語法點。由此,學生就對這類句型有了較深的印象,從而為之后學習一般現(xiàn)在時的知識點奠定基礎。通過這個“學生提問,教師解答”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幫助學生實現(xiàn)了由“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zhuǎn)化”。課堂提問給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機會,使他們的思維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得到啟迪。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通過學生提問可以提高他們在課堂活動中的參與度。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提問的主動權(quán)總是掌握在教師手中,課堂教學局限于教師提問和學生回答的單向交流中,忽略了師生的雙向交流以及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經(jīng)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學生不敢問的最大原因就是膽子太小,不敢向老師與同學發(fā)問,對此,教師應盡可能地營造輕松的課堂氣氛,引導學生主動提問,從而鍛煉學生的膽量,幫助他們養(yǎng)成愛提問、敢提問的習慣。
在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What’s the matter?”這一課,要求學生學習一些關于身體狀況的形容詞,如hungry,thirsty等,教學中,筆者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幫助學生整理、復習已學過的有關詢問他人情況的日常用語,如“Gow are you?Gow is she?Are you…?Yes,I am.No,I am not.”然后把全班學生分成相鄰兩個一組,其中一位學生用不同的動作表現(xiàn)各種身體不適,另一位學生則用Are you…?進行提問。練習后,再挑選學生到講臺前表演,并從第一、二人稱的問答句衍生到對第三人稱進行問答,使用以下句型:What’s the matter with her?She’s…以及一般疑問句的正確使用:Is she…?Yes,she is.No,she isn’t.在這種輕松的課堂氣氛中溫故而知新,學生的害怕、害羞心理就得到克服,其思維也會顯得更加活躍。
小學英語教材突出的是交際性句式的學習,教材每一單元都有功能結(jié)構(gòu)句式,一般以問答的形式出現(xiàn),比如, Whose dress is this?等。在英語課堂的交際活動中,怎樣恰當?shù)靥釂柺菍W生學會提問題的關鍵所在,有些學生因問得不得法,碰了幾次釘子后,就不敢再問。因此,筆者在教學中注重從以下3個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這方面的能力:
1.在思考中提問,注意提問的內(nèi)容
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story time的內(nèi)容是學習四季,在對課文進行整體復習時,要求學生把4個季節(jié)描述的陳述句轉(zhuǎn)變成對話,這就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提問能力。對此,筆者先用文中的第一幅圖給出范例,問題如下:Gow is the spring?What do you do in spring? What season do you like?Do you like spring?學生只要熟悉了課文內(nèi)容,就能很快回答出來,就這樣,在提問中,學生輕松地實現(xiàn)了新舊知識的融會貫通。
2.在疑惑中提問,把握提問的角度
小學英語涉及到很多細小的語法點,在一些筆試題中,學生很容易出錯,為此,筆者經(jīng)常教導學生提問要提得小、問得細,只有從細節(jié)入手,才能全面、準確地掌握所學內(nèi)容。例如,教材中關于on,in,at這些介詞的用法,要求學生將in the tree和on the tree作比較,并思考這兩個介詞用法的不同,對此,筆者引導學生針對性地從“in”和“on”這兩個介詞入手,學習“in”與“on”的用法,從而縮小了問題的范圍。由此,通過提問,不僅實現(xiàn)了師生間的有效互動,還使學生掌握了單詞的使用規(guī)律,真正做到化難為易。
3.在情境中提問,注意提問的時機
英語學習的最終目的是運用,而語言運用離不開情景,因此,教師要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情境,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再引導他們探究和解決問題。在譯林版小學英語4B第六單元中,主要學習的是衣服類單詞,句型為Whose…is this/are these?It’s/they’re…課前,筆者讓每位學生都帶一兩件不同種類的衣服到學校來,教學中,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他們所帶的這些衣服進行提問,并結(jié)合一般疑問句Is it one’s…?Are these one’s…?Yes,you…’re right.No,you’re wrong.等句型讓他們在真實的情境中復習、鞏固了本單元的重點句型,提升其口語能力。
有問題,思維才有方向,學生在質(zhì)疑、提問的過程中,也對特殊疑問句和一般疑問句句式進行了操練,實現(xiàn)了對所學知識的有效掌握,促使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加強。
(編輯:朱澤玲)
G623.31
A
1671-0568(2015)36-01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