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東
(西安科技大學思政部,西安 710054)
“積極(positive)”一詞來源于拉丁文字(positum),本意是指“實際而具有建設性的或潛在的意思”?,F(xiàn)代意義上的“積極”,既包括人的外顯積極,更包括人潛在的積極。積極心理學英文為positive psychology,在香港被翻譯為正面心理學,在臺灣被翻譯為正向心理學,在大陸被翻譯為積極心理學且是普遍的譯法,并被大家所接受。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普通人群。1996年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MartinE.Sligan在出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時提出積極心理學思想。他設想發(fā)起一場關于激發(fā)人們的積極力量和積極潛能的心理學運動。積極心理學的作用是利用心理學已有的比較成熟和有效的試驗方法和測量手段,幫助人們建立樂觀、希望等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zhì),探索人類獲得幸福和快樂的奧秘。人的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會激發(fā)人內(nèi)在的積極力量和優(yōu)秀品質(zhì),積極心理學利用這些內(nèi)在資源幫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賦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并以此獲得更美好的生活。[1]主觀上的積極情緒體驗包括快樂感、幸福感、滿意感等,其中幸福感是積極心理學主要的研究內(nèi)容。個體對于自己是否幸福的主觀感受被稱之為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簡稱swb。
幸福是個體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存在狀態(tài)的一種積極的主觀心理體驗,也稱幸福感,是個體對于生活的主觀意愿和滿足程度的統(tǒng)一。雖然幸福是主觀的,由客觀環(huán)境引起的人們的主觀感受和體驗,[2]但是它依賴于外在的物質(zhì)條件,所以幸福是主觀與客觀的統(tǒng)一。影響幸福的因素是由客觀因素(外在環(huán)境因素和個體因素)和主觀因素(精神因素或者叫心態(tài))構(gòu)成。
在當代中國,不少人在理解幸福的內(nèi)涵時,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把外在因素,尤其是財富、權(quán)力和榮譽認作幸福的最重要因素。
當一個人出身于富裕或者有權(quán)勢家庭時,他會有一種高于他人的優(yōu)越感;反之,出身于貧寒的家庭時,就易產(chǎn)生我不如人的感受,這種感受甚至能持續(xù)相當長的時間。人們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包括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諝馇逍?,山清水秀,街道整潔的居住環(huán)境能給人們帶來愉悅的心情。這也是由于我國一些大城市空氣質(zhì)量差,有經(jīng)濟實力的家長把孩子送到國外留學或企圖定居的一個原因。穩(wěn)定、和諧、充滿愛意的人文環(huán)境能提高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那些身處戰(zhàn)亂之中的人,生命隨時會受到威脅,因此很難產(chǎn)生幸福感。
叔本華說:“凡夫俗子們以他們的身外之物當作生活幸福的根據(jù),如財產(chǎn)、地位、妻室兒女、朋友、社交,以及諸如此類的一切,所以,一旦他失去了這些,或者一旦這些使他失望,那么,他幸福的基礎便全面崩潰了?!保?]尼采認為通過獲得權(quán)力的方式去追求幸福。幸福與權(quán)力似乎沒有什么直接的關系,但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從許多媒體對當權(quán)者的報道及我國報考公務員的激烈競爭程度上,可以看出人們對權(quán)力的推崇和對擁有權(quán)力的人的敬慕。
只重視幸福中可能存在的外在客觀條件,而忽視或完全忽視了形成幸福感的自身的精神因素,是不對的。那么,主觀幸福感與客觀條件是什么關系呢?當人們實際的物質(zhì)生活水平?jīng)]有達到現(xiàn)實社會基本生活需求時,物質(zhì)生活水平每提高一步,都能提高人們的幸福感,兩者的關系是正相關。當人們實際的物質(zhì)生活水平已經(jīng)達到現(xiàn)實社會基本生活需求時,物質(zhì)生活水平每提高一步,不一定能提高人們的幸福感。例如管皓在《收入的幸福感的研究》中指出,城市中擁有自有住房的比例小于農(nóng)村,而且差異很大,自有住房所帶來的生活滿意度的提升并不取決于房子所帶來的舒適、方便和歸屬感。在擁有自有住房比例較低的城市,住房條件的改善可以提升人們的幸福感,而在農(nóng)村大家都普遍擁有自住房的情況下,幸福感的提升并不明顯。[4]
在人們的心中有一個“身體理想(ideal body)”,男性是高大、魁梧、健壯、精力充沛,女性是身材苗條、勻稱、年輕、迷人。因此我們當中幾乎沒有人會對自己的外貌感到滿意和驕傲。人們總是把自己的外貌同“身體理想”相比較,因此不滿意自己,甚至自卑。要想提高幸福感就必須積極地悅納自己。值得慶幸的是心理學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人們對自己外貌的期望會改變,對外表的重視程度會逐步降低。另外,身體的健康狀況也能影響人的幸福感。
人的主觀幸福感會隨著年齡的變化而變化。當人們處于青年早期時,由于要面對人生的重大問題:學業(yè)、與異性交往(包括婚姻問題)、就業(yè)問題等。這些問題的不確定性使得他們產(chǎn)生擔憂、焦慮、孤獨感,影響了人們對主觀幸福感的體驗。到了30歲以后,隨著這些問題的逐漸解決,幸福感會逐漸提升。而伴隨著年齡的增長,當人們漸漸步入老齡化時,對健康的擔憂也會一定程度地影響主觀幸福感。
人們的性格會影響人們對幸福感的體驗嗎?是不是有天生的樂天派和天生的消極派呢?早期的心理學家認為人們的基因和早期經(jīng)歷對人的一生有決定性的影響,而且保持一生不變。在20世紀60~70年代,隨著人們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在發(fā)展過程中既有延續(xù)又有變化。
幸福是個體的主觀體驗。一定的外在條件是人們產(chǎn)生幸福感受的必要條件,在當今社會一無所有絕不會讓人產(chǎn)生幸福感。但是什么樣的物質(zhì)條件會令人滿意,卻因人而異。而普通人卻習慣于從外在的因素出發(fā)去看待并理解幸福的本質(zhì),幸福感受與個體的心態(tài)密切相關。幸福是由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即使有外在因素,也只能通過人自身的主觀因素才能得到認可并發(fā)揮其作用。這說明,幸福的本質(zhì)只能在人的主觀方面去探尋。
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作為人生的一種價值追求,幸福既是主客觀相統(tǒng)一,又是人自覺行為與目的行為的統(tǒng)一。
生命是追尋幸福的前提條件和邏輯起點。當記者問普京什么是幸福時,他回答說:“活著就是幸?!薄?此坪唵蔚幕貞f明了生命正是欲求得以產(chǎn)生的載體。生命的存在是幸福得以產(chǎn)生的起點,沒有生命就無所謂幸福和不幸。生命是一個有機體,它蘊含著理性和非理性、價值、有意義的生活,也包含人生的喜怒哀樂和酸甜苦辣。要重視人生命的價值,因為生命就是人的生存以及生存的過程,人只有生存才能創(chuàng)造出人所需要的價值,也才能享受其價值。因此,人要追求幸福,一個絕對的先決條件是愛惜生命、善待生命。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在1967年做了一個試驗,他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狗施以電擊,于是狗在籠子里狂奔,但是被關在籠子里它躲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后,蜂音器一響,狗就趴在地上,很驚恐地哀叫,也不狂奔。后來實驗者在給狗電擊前,把籠門打開,但是狗并不逃跑,而是不等電擊出現(xiàn),就倒地呻吟和顫抖。它本來可以主動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這個試驗得出的結(jié)論是人如果屢次遭到失敗,就會產(chǎn)生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現(xiàn)象。
與之相反的心理現(xiàn)象是習得性樂觀。Seligman在1992年提出“習得性樂觀”,這是一種習得性方法,通過感覺控制,用于解釋生活中的好事和壞事。解釋事件的風格有三種:永久性、普遍性、個人性。當遇到積極的好的事情時,把它解釋為“我運氣總是這么好”(永久性、普遍性)和“我很努力,我能力強”(個人原因),從而提高人的自信心;當遇到消極的不好的事情時,把它解釋為暫時的、個別的現(xiàn)象,而且是由外部條件所引起的,從而減少自我譴責。習得性無助的試驗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在設定目標時,要將長期與短期、難以達到的目標與易達到的目標相結(jié)合,通過短期目標和易達到目標的不斷實現(xiàn)和成功,使人們有了我很強大、我有能力、我運氣好等積極信息的刺激,獲得習得性樂觀,提高主觀幸福感。
幸福具有相對性,幸福與痛苦相比較而存在。躲避痛苦,追求幸福成為人類的共識。幸福感與兩個因素密切相關:一個是主體的強烈追求和長久渴望,一個是主體的強烈追求和長久渴望實現(xiàn)的程度。如果達到滿足狀態(tài),主體就能產(chǎn)生滿足感、愉悅感。反之就會使主體產(chǎn)生痛苦。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層次分為五個層次:(1)生理上的需要;(2)安全需求;(3)社交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實現(xiàn)需要。這五種需要不可能完全滿足,愈到上層,滿足的百分比愈少。馬斯洛指出,我們只能相對地滿足自己的需求。他估計,一般的人,生理需求的滿足程度只能達到85%,安全需求達到70%,愛的需求達到50%,尊重需求達到40%,而自我實現(xiàn)需求僅達到10%。因此,雖然人們總是不斷努力,卻難以滿足自己的需求,這就是幸福與痛苦相伴的原因。正如邊沁說的,快樂與痛苦主宰著人類的一切,因而主張把幸福與快樂、不幸與痛苦理解為含義相同的詞。[5]這也為我們以合理的方式追求幸福提供了重要的啟發(fā):第一,絕大多數(shù)人的需求不能得到滿足,“我”也沒有滿足是很正常的;第二,人們一方面應該為自己的需求而不斷努力,另一方面,又不能為不能完全滿足自己的需求而沮喪,人們往往會這山望著那山高,物質(zhì)追求永無止境,停止與他人進行物質(zhì)條件的比較,能夠提高人們的幸福感。
幸福的相對性一方面在于個體與橫向(與他人或者其環(huán)境)相比較,另一方面在于個體與縱向(與個體過去)相比較。
事物的發(fā)展每個階段都是相互聯(lián)系的。人們現(xiàn)在的心理狀況和生活態(tài)度從他的人生經(jīng)歷中都能找到原因。當個體在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溺愛環(huán)境中長大,成年后就會有“糖多不甜”的心理,很難感受到他人對其的愛。而出生于家境困難的人,成年后由于心理需求低,更容易體會到他人和社會的愛,從而對生活的滿意度高。誠如拿破侖的名言:“人,是從苦難中滋長起來的?!笔堑?,苦難是一筆偉大的財富,人適當?shù)亟?jīng)歷一些挫折會提高人的幸福感。
人們不僅要有愛的能力,更要有感受和體驗愛的能力。叔本華認定,生命意志的主旋律是痛苦的。他把人生比喻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擺動著的鐘。他認為當人們的欲求得到了滿足后,就會感到無聊。隨后人們又會產(chǎn)生欲求,欲求得不到滿足就會痛苦。叔本華強調(diào):“一切幸福都是虛妄不實的,唯有痛苦才是真實的!”那么,我們?nèi)绾味惚芡纯嗄?叔本華說:“自然賦予他以理智財富的人乃是最幸福的人?!保?]這里暗含“理智財富”是天賦的,而積極心理學認為“理智財富”是后天習得的。也就是說人們對自己的精神進行修煉,提高感受愛和善的能力,做一個有“理智財富”的人,就能夠成為幸福的人。
人們對他人的愛和善意沒有發(fā)現(xiàn)和感受到,那么,他人的善意在人的頭腦中就不存在,那就是“無”,人們就不會感受到幸福;如果發(fā)現(xiàn)和感受到了他人的善意,而持續(xù)時間短,幸福感就會隨之消失。最好的方法是對他人的善意常?;貞浐腕w味,我們就在心理上又經(jīng)歷了一次他人的善意和人生的美好,又體驗到了幸福。誠如俗話所說:“要常??吹剿说暮锰??!?/p>
心理學家Waterman提出,幸福產(chǎn)生于人們與真實的自我協(xié)調(diào)一致。[6]根據(jù)實驗發(fā)現(xiàn),個人依據(jù)“真實自我”(true self)努力生活,從事與深層價值最匹配的活動,全身心的投入,就會經(jīng)歷一種獨特的心理狀態(tài)——沉浸體驗(flow),獲得一種難以言喻的喜悅,這一狀態(tài)發(fā)生時,個人的行動和意識交融在一起,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他稱這種狀態(tài)為“個人表達 ”(personal expressiveness),這時人是心無旁騖,自然內(nèi)心就不會有煩惱。人有個人業(yè)余愛好、專心于學習或工作等達到沉浸體驗,就會產(chǎn)生幸福感。
心理學的目的是:教給人以有益的心理策略,運用心理學的技巧找到較多的幸福感。有意識地運用這些策略和技巧就會變成習慣,習慣被重復的次數(shù)愈多,存在的時間也愈長,它們也越會像一個自動裝置,愈加難以改變。在實際生活中,我們要提高幸福感,學會將生活中的領悟變成行動,將我們的能力全面發(fā)揮,盡量地體現(xiàn)在我們的每個具體活動中,讓幸福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
[1] 苗元江.心理學視野中的幸福[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97-103.
[2] 陳浩彬,苗元江.幸福與幸福的教育——基于積極心理學幸福觀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7):45-48.
[3] [德]叔本華.叔本華論說文集[M].范進,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30.
[4] 管皓.收入的幸福感的研究:絕對水平和相對水平[J].南開經(jīng)濟研究,2010,(5):56 -70.
[5] [英]邊沁.道德與立法原理導[M].時殷弘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33.
[6] Waterman A S.Two conceptions of happiness:contrasts of personal expressiveness(eudaimonia)and hedonic[J].enjoyment.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3,(4):678 -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