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華(重慶市忠縣官壩鎮(zhèn)豐收小學,重慶忠縣 404300)
農村小學數學校本作業(yè)分層設計探析
彭玉華
(重慶市忠縣官壩鎮(zhèn)豐收小學,重慶忠縣404300)
校本作業(yè),所謂校本,一是為了學校,二是在學校中,三是基于學校。為了學校,是指要改進學校實踐,解決學校面臨的問題為指向;在學校中,是指要樹立學校自身問題的觀念,要由學校中的人來解決,要經過學校校長、教師的共同探討、分析來解決;所形成的解決問題的諸種方案,要在學校中有效實施。校本作業(yè)就是為完成這些目標作出的方案、采取的方法、實施的過程等。分層設計的小學數學校本作業(yè)既面向全體,又兼顧到學生個別差異性,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給每一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和成功的機會,從而使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都能得到應有的發(fā)展。
小學數學校本作業(yè)分層設計
數學作業(yè)是數學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是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是數學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延伸。但部分教師忽略了作業(yè)設計。要么圖省事以教材中的現成作業(yè)進行布置,學生完成后批改;要么直接以測試的形式進行。單獨的根據學生的特點而設計的作業(yè)較少。缺少從學生實際出發(fā),以生活為基礎,注重自主性、趣味性和開放性方面考慮的作業(yè)設計。尤其是農村學校,大多數學生是父母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代管的多是祖輩老人,無力在學習上給孩子關注和幫扶。教師的作業(yè)設計受到了這些客觀條件的制約,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布置的機械性作業(yè),形式單一,“一刀切”,沒有層次性與開放性;部分教師也不再自行設計作業(yè),完全被“教輔資料”所代替,題海戰(zhàn)術,學生厭煩,耗時效低。這些作業(yè),不但加重了學生的負擔,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大大地限制了學生的學習活動的空間和數學能力發(fā)展,從而造成了學生學得苦,教師教得累的局面。教育的發(fā)展依托校本,走內涵發(fā)展之路,通過數學學科的建設,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因此,應提倡小學數學校本作業(yè)的分層設計,尊重學生差異性發(fā)展,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自己數學能力的作業(yè),人人都能個性發(fā)展,從而提升辦學質量和效益,形成學校發(fā)展的新的生長點。
小學數學校本作業(yè)分層設計是對傳統作業(yè)模式的改進,一方面,對于成績上層的學生來講,它減輕了沉重的作業(yè)負擔,留給他們更多自主選擇的權利。對于成績不甚理想的學生來講,作業(yè)分層設計能夠加強他們的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激發(fā)數學學習的興趣,加強學習自主性。
第一個原則是層次性原則。一個班級中,所有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興趣點各有不同,教師若只使用一種教學方案,則會導致一些學生對學習的接受效果不好。所以,教師應該通過長期的觀察了解,將具備相似接受能力和興趣點相似的學生分為一組,在教學過程中,不同的團隊分配不同標準的學習任務,這樣的方法不僅能夠激發(fā)他們的興趣,還能夠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任務,達到教學目標。此外,還可在一個團隊中分配幾個帶有明顯差異的學生,這樣他們可以相互彌補對方的不足,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第二個原則是開放性原則。現在的許多數學題目都是一題多解的題目,一道題目有著多種處理方法。所以,依據不同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教師可以將作業(yè)進行分層設計,同時將相關的資料發(fā)放給學生,幫助學生從各自容易切入的角度進行學習。第三個原則是興趣性原則。從身邊的事物出發(fā),比較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教師在設計校本作業(yè)題目時,應該將學生周圍比較喜歡的事物放進題目之中。
首先,進行細致的學生分層。在一個班級中,一般可以將學生分成三層。這三層分別是:A層,位于這一層次的學生課堂接受能力強,課后能夠保持良好的學習方法,基礎知識掌握牢固,考試時能夠獲得優(yōu)異的成績。B層,位于這一層的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是很牢固,接受能力稍差,成績中等。C層,位于這一層的學生,接受能力不強,學習需要家長和老師的督促,考試成績很不理想。但是在實際操控的過程中,教師不應該人為地對學生進行分層,以免對學生及家長帶來負面影響。所以,教師在實施過程中應該對其進行指導,請求家長的幫助,讓學生自行進行層次確定,選擇相應的作業(yè),從而調動學生的自主積極性,使全班的學生能夠共同進步。其次,進行作業(yè)量的分層。基于對學生的層次劃分,作業(yè)量的劃分也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A層學生的作業(yè),這一層的作業(yè)可以布置較少的基礎練習題,因為此層的學生基礎知識掌握得非常牢固,他們所需要的是進行進一步的提高。所以,要為他們多留下一點自己自由發(fā)展的空間,使他們能夠擁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綜合性的拔高題練習。第二層,是C層學生的作業(yè),因為這一層的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很不牢固,所以應該加大有關基礎知識的習題,減少高難度題目的出現。這樣的聯系可以加強其對基礎知識的掌握,還能激發(fā)其對數學學習的信心。第三層,是B層學生的作業(yè),這一層的基礎知識作業(yè)量應當控制在A、B兩層之間,保證既鞏固其基礎知識的掌握,又可以有相當的時間進行拔高。第三,作業(yè)難度層次的劃分。每次新的課程結束后,教師可以將作業(yè)難度設計為四個層次。這是因為,學生由于不同的基礎知識掌握程度、學習習慣等,形成了學習能力上的差異。這樣的分層可以讓基礎不好的學生多加練習基礎知識,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通過練習高難度的題目使能力更進一步提高。第一層:這一層中的題目是要求全班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掌握的基礎知識。第二層:這一層的知識比基礎知識稍難,它是在基題目的基礎上有一定變化的題目,需要學生進行一定的思考才能獲得答案。第三層:這一層的題目需要學生對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融會貫通,通過這樣的方法才能給出題目正確答案的綜合運用題目。第四層:思考題,這一層是專門為A層學生所提供的題目,他們已經牢固地掌握了基礎知識,只有有難度的思考題才能夠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除了以上的分層原則和分層方法,作業(yè)分層設計的靈活性也不可忽視。教師可以通過靈活的分層方法進行作業(yè)設置。如在學過“統計”之后,可以讓學生調查周圍同學們感興趣的書籍等,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總之,小學數學校本作業(yè)分層設計重在關注學生的差異,針對學生的差異設計層次性的作業(yè),為每個學生創(chuàng)設條件,使每個學生都能成為實踐的成功者。校本分層作業(yè)既能切實減輕學生負擔,又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又能促進教師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并促進學校形成教學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