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楓 諶廷潮 李雪白(江蘇省徐州市空軍勤務(wù)學院,江蘇徐州 221000)
中國傳統(tǒng)哲學對生命的理解
徐楓諶廷潮李雪白
(江蘇省徐州市空軍勤務(wù)學院,江蘇徐州221000)
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主流是關(guān)于生命的學問,儒家入世、道家出世以及釋家的修行覺悟解脫等思想強調(diào)人的道德、精神的升華與生命的超越。
生命意識儒家道家釋家
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主流是關(guān)于生命的學問,它以生命為對象,思考生命的意義和方向,思考人如何通過覺解和踐履來安頓我們的生命,來實現(xiàn)我們的生命。傳統(tǒng)思想的興趣不在于向外探求,不在于獲得關(guān)于外在世界的客觀知識,而是探索生命的意義,以及實現(xiàn)生命、展開生命的方法。這種源于“生命憂患”的中國哲學,思考的是尋求解決人生存的“安身立命”之道,以及解決社會混亂的社會秩序與發(fā)展之道。也就是說追求“生命之道”。中國古人所追求的“生命之道”,并不滿足于各種具體生活中的“小道”,也不滿足于人們“主觀”選擇的“道”,而是尋求超越具體日常生活,符合人的生命本性和生命精神的類似于“天道”的“客觀”而永恒的“大道”,也就是要尋求人的生命的“大道”。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中國哲學追求的是生命意義和境界。
在儒家看來,首先生與死都是不可避免的,是自然過程。在中國古代思想中,生命源于天地?!疤斓睾希笕f物興焉”。在孔子之前,“命”常與“天”連用,稱為“天命”??鬃永^承了前人的“天命,”思想,并進一步發(fā)展?!墩撜Z·顏淵》中也記載,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边@個“命”雖然有某種宿命的意思,但它并不是表示人的生死都是命運安排的,不能抗爭,只能消極等待,而是指人生與生命的自然規(guī)律。孔子也指出:“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儒家所說的是“知命”,而不是“認命”。只有“知命”,人的生命才會有價值,才會充實起來。
其次儒家大都主張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因為在他們看來,愛惜生命,樂于生存是人的天性。在生死問題上,儒家核心思想是重生、輕死、回避死??鬃诱f:“未知生,焉知死?!彼J為在活著的時候,只應(yīng)關(guān)心生,不必想到死;只當求知生,不必求知死。知道生,也就知道死了。在莊子《知北游篇》中記載了孔子認為死生都是一體的思想。莊子寫道:“仲尼曰: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體?!币馑际牵鬃诱f:本來是不為了生來生出死,不為了死來停止生。死生是相互聯(lián)系的,死和生都是一體的。孟子認為:“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泵献觽鞒辛丝鬃拥乃枷?,認為人生的壽命都有定數(shù),或長或短,定數(shù)不一,均因天命,人們面對這種定數(shù),不可改變,也無可逃避,只有勇敢的面對它。儒家思想不僅非常重視人的生命,就連對身體的損傷也被視為不孝?!吧眢w發(fā)膚,受之父母,不可毀也?!?/p>
但是當回到存在于現(xiàn)世的個體生命,在面臨生死抉擇時,儒家往往以“仁義”作為生死取舍的標準。以成就“仁”為前提。在仁的前提下,孔子要求人們勇于犧牲自我,他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泵献永^承了孔子的“殺身成仁”的思想,并進一步發(fā)揮,在生命與道德不可兼得時,他號召應(yīng)當有“舍生取義”的思想。他說:“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薄暗溉识馈钡乃枷朐谲髯幽抢镆驳玫搅斯獯?,荀子認為,人生應(yīng)“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睉?yīng)“重死持義而不撓”,“畏患而不避義死”。又說:“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惡,死甚矣;然而有從生成死者,非不欲生而欲死也,不可以生而可以死也?!薄抖Y記·儒行》中也曾說道“見死不更其守”,“士可殺不可辱”,“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奪也?!庇纱丝梢?,儒家思想認為生命的價值在于“成仁”、“立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是用人文生命的超越和永恒來代替自然生命的有限和短暫。
道家對個體生命價值很是看重,注重保全生命、避免傷害,認為個體生命在世界萬物中是一種最高貴的存在?!懊c身孰親?身與貨孰多?”老子認為對個體來說,名利得失等等都是外在的、無足輕重的,唯有生命是最重要的,最值得珍視的。一個人最好不要有過多的欲望和要求,知足唯實。道家主張人生在世,要能夠無欲、知足、唯實。認為人生的苦惱和不安是由于人的欲望太大、太多引起的。只有知足才會常樂,“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鼻f子繼承了老子尊重生命的原則,強調(diào)生命應(yīng)該順應(yīng)自然。他認為人的生命與自然界是統(tǒng)一的,人只有在自然條件下以自然的狀態(tài)生存才可能避免痛苦,獲得幸福。不僅要順應(yīng)自然規(guī)律和社會人事,同時也要順應(yīng)自己的本性。并主張“齊生死”,讓人們淡化生死的界限,克服伴隨死亡而產(chǎn)生的恐懼感。。在他看來,生命的價值超過知識的價值與道德的價值,因而值得尊重。在老莊看來,人的生命源于自然并統(tǒng)一于自然,人的生命本性本如赤子,僅因為后天世俗的各種欲望、人為機巧,才使得生命本性被攪亂。人的整個生命歷程應(yīng)該不斷的朝著那一本源往復循環(huán),人不要輕易的以身役于物,只有這樣才能在稍縱即逝的無常變易中把握住生命的永恒與無限。這種思想其實質(zhì)是一種避世主義的自我精神安慰,只求內(nèi)心逍遙,對身外世界毫無作為,脫離了社會,脫離了實踐。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除了儒家入世和道家出世的生命意識思想之外,還有一種很重要的禪宗學說。它所所關(guān)心的主要有三個問題:一是關(guān)于覺悟解脫的可能性或成佛的根據(jù)問題;二是關(guān)于修行實踐的方法問題;三是覺悟解脫的境界問題。他們對這些問題的基本看法是:眾生成佛的根據(jù)在于自己的本心;修行實踐的活動應(yīng)當是自主的,具體的修行方法沒有通行固定的模式;覺悟解脫是一種豁然貫通而又無所得的境界。
總之,關(guān)注生命的思想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清晰可見。不管是儒家道家還是佛家的思想都很注重強調(diào)人的道德、精神的升華與生命的超越。但是儒家對個體生命不夠重視,其重生的思想是為他的,是相對的。人的生命不是至上的,它將個體的生命融入到社會大生命中,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個體生命。道家重生的思想是為己的,絕對的。強調(diào)生命與自然、萬物的統(tǒng)一,人對自然生命的順從,將重點放在精神的安寧和對自然的順應(yīng),而顯示了對生命的后天發(fā)展與超越的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