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冰
(陜西省安康市鎮(zhèn)坪縣中學 陜西安康 725699)
放任與反芻
——2015高考地理復習心得
方冰
(陜西省安康市鎮(zhèn)坪縣中學 陜西安康 725699)
對照2015新的考試大綱,我對2015的高考地理復習迷茫了。原因是考綱多年沒變,但學生是變的,命題的背景在變。本著“學習身邊的地理,學習有用的地理”的教學目標,高考肯定應該是變的。更何況我的學生情況也不一定式,不可預測的的情況很多。所以,帶到高三,一開始復習,確實不知道怎么弄才好。不得已,只好邊走邊看、邊教邊改!
山區(qū)的學生,學習底子薄,視野不開闊,學習習慣差,學習能力弱,知識接受慢。還有一點就是學生信心缺乏,心里害怕地理這門課,思想上就拒絕接受,這門學科自然成為短板;其次是學生普遍基礎差的很多,雖有學好的愿望,但是不得法,無從下手,幾經努力,還是功虧一簣,這就自然失去動力;三是知識若有也是零亂不全,整合難度大,加之地理知識體系龐雜,各個學科任務又緊,心理防線自然不牢,地理就成為弱勢科目。一個六七十人的班,學得好的就2-3人,成績在70多分左右,學得差的占大多數(shù),成績在30-40分左右。這樣一來,學生的注意力很難集中,上地理課的難度就可想而知了。
苦思與實踐,久不得法。后在與學生交流中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的緣由——他們在初中就沒啥基礎,地理基本上沒上過。高中時的地理課根本聽不懂,他們也想學好,可是課聽不懂,自己復習也不知從哪兒下手?地理知識內容多、難度大,真為此發(fā)愁!
“內容多、難度大”?
——這點啟發(fā)了我,我可以精簡內容、降低難度??!然后,由少到多、由簡到繁地慢慢推進,通過分層教學達到目的。于是,我就先從了解學生入手,嘗試著來進行探究。
探尋其解決方法,適時推行“滾動、機動、共振”復習策略,取得較好的效果??偨Y起來有兩個主要心得:即為“放任與反芻”的復習法。“放任”即允許問題在一定時間的存在,有意識地擱置、放任到下一次或下下一次來解決的方法;“反芻”即如牛吃草那樣的反復咀嚼,多胃儲藏,以達到徹底消化吸收。對知識難點、高頻考點、重點進行反復復習,多層次復習,不期望一次解決(事實上一次也根本解決不了)。采取一次解決一點,多次解決全部的方法。
那么,這些的前提就是要建立信心,幫助消除悲觀與恐懼心理,突破心理束縛。說到底,就是要減輕心理負擔和壓力。
——我嘗試幫助學生簡化知識內容,在初中區(qū)域地理的基礎上,根據(jù)大綱的要求將地理內容分解為三部分:一部分是自然地理,概括為“氣、地、水、生、土”——“氣”指氣候,主要有氣候成因、氣候特點、氣候分布及氣候與其它要素的關系。“地”指地形地勢、地貌、地質作用、地球及地球運動等等。“水”則指水體及水循環(huán)、水環(huán)境等等?!吧敝干?、自然帶及其它。“土”指土壤、土地等等。第二部分是人文地理,概括為“人、城、交、農、工”——“人”指人口生產和分布、聚落及人口問題等;“城”指城市的形成與發(fā)展、城市化及城市化問題等;“交”指交通,有交通的區(qū)位條件、交通與其它要素的關系;“農”指農業(yè);“工”指工業(yè)。第三部分就是選修內容。就知識容量來看,我主張只選《旅游地理》,目的是為了降低難度,減少學習任務。
這樣簡化內容后,給學生有緩解心理壓力的作用。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
——根據(jù)學生個體能力的成長,適應性的對知識進行縱深拓展、鞏固加深,逐步完善知識結構,梳理要點和考點,掌握基本的分析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的方法,形成初級的地理思維方法。
具體復習中,首先是“滾動復習”。就是不明確高三復習分幾輪,主要根據(jù)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而定,循環(huán)、連續(xù)、反復地復習某一部分;要求抓重點要準、要快,突破難點不求一次解決,沒解決的放到下一次解決,但是問題要記錄在筆記本上,要留在腦子里,力爭下次解決。這樣,一個問題就有了多次解決的機會,學生心理的壓力會減少。運用“滾動復習”是為了解決學生接受知識難、消化難的問題,就是學過的東西容易忘記的問題?!胺磸统鲥e要反復糾正”,針對學生識記難、運用難而采取倒逼識記、強化識記的方法。同時,注重與知識應用緊密結合,與考試目標結合。過程中采用典型的高考例題加以鞏固,布置一些精選的練習進行檢查,反饋的信息也為下一次的復習做準備。
其次是“機動復習”,這是針對學生不知道該用哪把鑰匙開這把鎖的問題,知識掌握零散,不能有效調動知識的問題。通過靈活機動的計劃安排,可以打破教材的編排序列,甚至打亂章節(jié)的順序,根據(jù)教學和學生的實際需要,將知識內容前后穿插、鏈接,大膽取舍。以問題引導內容、以困難引導方法,以要點、考點引導過程。立足“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逐步推動系統(tǒng)復習、整體復習。
這樣既可以針對學生個體進行輔導,面對面地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也可以針對大部分學生進行查漏補缺,突出問題著重解決。使地理龐雜的知識看得見、摸得著、抓得住。使地理的學習由“虛”變“實”。
過程中切記對學生點滴進步都要給予肯定,這有利于學生自信心的增強。
最后是“共振復習”。即學生各個器官能協(xié)同配合,動腦、動手、動眼。老師積極參與引導與學生的手、眼、腦的齊動,形成“共振”效應。充分調動學生與老師一起共同關注、聚焦問題、探索解決方法。而更重要的是要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與聯(lián)想,以動腦帶動動眼和動手,達到手、腦并用,師生聯(lián)動的效果。這樣有助于學生專注思考,排除雜念和干擾,高效學習。
效率高了,速度就快,學生稍有點成績就會興趣激發(fā)、信心百倍;毅力堅定了,目標明確了,學生越發(fā)感覺到地理知識并不太多、太難,慢慢就克服了畏難情緒和恐懼心理,后繼學習動力就更足了。
通過這種復習,可以有效地帶動學生的自主學習,克服心理和智力方面的不足,逐步突破山區(qū)孩子的學習瓶頸,從根本上扭轉學生學習能力、動力不足的局面。
方冰 陜西省安康市鎮(zhèn)坪縣中學 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