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曉利,張金芝
(日照職業(yè)技術學院 人文與旅游學院,山東日照 276826)
高職院校教師教學方法改革的問題與思考
成曉利,張金芝
(日照職業(yè)技術學院 人文與旅游學院,山東日照 276826)
當前高職院校教學改革如火如荼,而教學方法的改革則是較為薄弱的方面,成效不盡如意,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和突破。剖析了高職教師教學方法改革難以深入的個人內在原因,即從高職教師的教學責任意識、教學思維方式、專業(yè)實踐能力方面尋求解決教學方法改革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突破改革的瓶頸。
高職教師;教學方法;改革
當前我國高職教學改革正如火如荼,高職示范院校的建設與發(fā)展,給我國高職教育的發(fā)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對于國家整體教育的向前發(fā)展無疑是一股強大的推動力。盡管人們對于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已有所認識,但改革仍步履維艱,改革過程中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亟待解決。教學方法改革是每一位教師無法回避的現(xiàn)實問題,教師既是教學方法改革的設計者又是教學方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教師素養(yǎng)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能否勝任改革的重任。
當今的高職教學改革中強調,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改變過去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現(xiàn)象。
因受教師自身因素的制約,在今天的高職課堂中仍然存在把傳授知識作為教學的主要目的,重視“教師教”,忽視“學生學”的現(xiàn)象。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向學生灌輸而忽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實踐操作,嚴重扼殺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于社會產(chǎn)業(yè)結構的迅速調整和職業(yè)崗位的不斷變化,許多教材內容陳舊,存在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jié)的現(xiàn)象。而部分教師缺乏對教材內容的再整合,合理優(yōu)化教學內容的能力,依然扮演書本知識“搬運工”的角色。有的僅僅是知識點掌握少一些而已,學科本位的思想十分嚴重,在教學中重視書本知識的傳授,忽視了授予學生學習方法和重視學習能力的獲得。高職教學改革的重點強調以能力需要進行知識的有機整合來確定教學內容,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讓學生真正有所收獲,以達到社會人才培養(yǎng)需求。
隨著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層層推進,教學方法的運用在不同教師個體身上各盡不同。部分教師的自身專業(yè)實踐能力無法應對當前實踐教學的要求。教師對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駕輕就熟,不愿意花時間探索研究新的教學方法,依然采用傳統(tǒng)的以理論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而僅把實踐教學作為輔助手段。教師忽視了對學生實操動手能力的針對性指導。也有部分教師采用所謂的項目任務教學法,但在實際運用中也不免存在換湯不換藥的現(xiàn)象,仍以講授為主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這有悖于高職教育注重培養(yǎng)學生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要求。
隨著高職教學方法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職教師對自身進行深刻的自省與認識,才能有改革的動力,才能找到正確的改革方向。
談到教學方法的變革似乎與教師教學責任意識并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但追究根源,教師教學方法改革的根本阻力在于教師教學責任意識淡薄。目前高職教師教學方法改革中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一些人對于教學方法的學習,尤其是當前涌現(xiàn)的適合高職教育的教學方法如項目教學法,教師對此僅僅停留在認知表層,有的甚至還不明白是何意,僅以自己的理解摸著石頭過河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出路。有時茫然不知所措,擯棄了所有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合理性,一味苦苦追尋著所謂的新方法、新手段。跟著感覺走,至于為什么改,怎樣改,沒有明確而清晰的認識或是認識模糊。抓住教學改革機遇大膽實踐誠然是可取的,但還沒有認真研究方法就開始實踐,沒有明確方法的實踐必然以損害學生利益為代價。高職院校中也有部分教師把改革停留在紙上談兵,因為教學方法的改革必然意味著教師改變原本熟悉、習慣的教學方法。這種破舊立新、富有開拓性的勞動,無疑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而在現(xiàn)有的教學評價體制下很多教師沒有為此付出努力,采取實際的改革措施的行動。還有部分教師群體對于教學方法改革不屑一顧,絲毫沒有觸及他們內心的責任意識,依然缺乏改革的熱情與愿望,信奉著固有的教學理念,故步自封在既有的教學世界中。僅僅把改革的美好前景作為一種良好的愿望敬而遠之。任何逃避和畏懼都是對自我的否定,都是教學責任意識淡漠的表現(xiàn)。
隨著近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興起和發(fā)展,理性主義分析精神得到不斷地強化。精細的區(qū)分化、可操作的控制性、直接有效的思維傳統(tǒng)逐漸凝結為一種思維方式,固化為一種理論范式,并滲透到文化領域和日常生活之中①馬香蓮.淺析“教學學術”視角下大學教師教學責任意識的重建[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0,(12).。在教學領域中這種技術工具思維方式無所不在,誠然,工具主義有其存在的合理價值,任何事物只要成為工具,就需要運用得得心應手,就需要為操縱者服務。一方面它保證了教學的效率,但在追求教學模式化的同時,教師的自主性不會得到充分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更無從談起。一切本著實用,簡單快捷的原則其結果必然是故步自封,忽視了高職教學過程本身具有的復雜性、動態(tài)性特點。高職教學領域中層出不窮的教學方法對傳統(tǒng)教學產(chǎn)生了巨大的沖擊。盲目的照搬照套,或是東施效顰,導致在運用中失去了既有的本真,教師看似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其實早已又重新走入了新的規(guī)范化、標準化教學之中。受教學條件、教學資源以及學生原有的認知及實踐水平能力等種種限制,有些理想教學方法的實踐應用還處于探索階段。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在杜威、陶行知的教學體系中有其生存的根基,不去研究教學模式和方法的精髓、試用環(huán)境、長處與不足等因素,這種囫圇吞棗式的解讀與應用又何嘗不是一種歷史的悲劇。
高等職業(yè)教育培養(yǎng)目標以社會職業(yè)崗位的實際需要為培養(yǎng)依據(jù),創(chuàng)設崗位工作情境強調應用性,突出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而這對于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無疑提出了挑戰(zhàn)。目前,高職院校教師主要來源于高等院校的本科、碩士研究生。高等院校培養(yǎng)的教師或傾向于理論傳授或傾向于學術研究,實踐操作能力明顯缺失。而當前高職院校的教師培訓制度還不完善,一部分教師沒有參加課程教學改革培訓的機會,而培訓機會為少數(shù)的所謂骨干教師所獨占,打消了多數(shù)教師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即使是部分教師參加了培訓但獲得的有些僅是皮毛的東西,不善于結合自身特點及教學實際情況提高教學。致使許多教師的專業(yè)實踐能力達不到目前高職教學改革對教師實踐能力的要求。
以學生為本,為每一位學生的明天負責是教師的使命。在當前高職院校教學改革問題日益受到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背景下,研究教師的教學責任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沒有對教學責任的明晰認識,沒有對內心職業(yè)道德的喚醒,教學方法的深入改革則需一個更長的過程。因為一名教師不明確自己的教學責任范圍、不知道教學失責所給學生們帶來的后果,是難以真正做到為學生的明天負責。依據(jù)教學學術理論,從責任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如果教學活動中,多投入一些時間和精力認真研究教學,研究學生,反思自己,那么教師就會正確理解教學和教學責任,以積極、合理的教學責任意識指導自己的教和學生的學①宋偉.后現(xiàn)代轉向與哲學思維方式變革[J].中國圖書評論,2007,(4).。
高職教學方法的改革涉及到教師對現(xiàn)有教學內容的重構、教學進程的安排以及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等方面。高職教育以培養(yǎng)人的全面素質和職業(yè)能力為主要目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實現(xiàn)以能力培養(yǎng)為主的基本目標。高職教師教學方法必須進行根本性的轉變,需要考慮學生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需要、興趣等,需要教師付出時間與精力潛心研究教學,以開拓進取的精神摒棄故步自封的教學狀態(tài),以富于個性化的創(chuàng)新借鑒取代囫圇吞棗的生搬硬套,讓課堂煥發(fā)生命的活力。
人的思維方式引導著個人的行為方式,教師的教學行為嵌入在結構化的思維方式中,教師思維方式的轉變說到底是改進自己對現(xiàn)有教學實踐問題的看法,并不因為某種教學模式或某位專家的意志來改造,而是要求教師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情況包括個人慣有的教學風格、教學條件、教學對象、教學環(huán)境等各種因素來提高教學能力,發(fā)展學生未來適應社會的實踐能力。
近年來高職院校紛紛探討適應時代要求的教學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各種新鮮名詞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行動導向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情境教學、基于工作系統(tǒng)化的課程建設等等。這些方法無論是基于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再創(chuàng)造還是學習國外先進教學理念,對于高職教師來說都需要思維的重新審視與借鑒。正如杜威所說:“如果獲得的技能沒有經(jīng)過思維,就不了解使用技能的目的。因此這種技能使一個人受常規(guī)習慣的支配和別人權威的控制,這些指揮人們的人雖然知道他們在做什么,但是他們成事的方法并不特別審慎②[美]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67.。隨著…高職教學改革的深入,教學方法的運用及改革將更趨于多元化和復雜化。高職教師選擇教學方法必須遵循教學規(guī)律,切合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目的需要,受到教學條件的制約,創(chuàng)造性設計與使用,既因“法”而異,又因時因地因人因內容而異。今天的教師需要努力尋求創(chuàng)新性教學,逐步走出狹隘的視域,擺脫工具主義的束縛,嘗試建立以關照學生主體發(fā)展的新的人文關懷的教學方法體系。
針對高職教學的新形勢新任務,作為一線教師應把教學的培養(yǎng)重點放在發(fā)展學生的實踐能力方面,在教學中要注意強化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把職業(yè)技能訓練和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擺到突出位置。通過對職業(yè)崗位工作任務的分析,確定訓練項目,創(chuàng)設任務情境,指導學生圍繞一定的項目任務進行實訓操作,由“知識本位”轉為注重“能力本位”。
因此教師自身要有較強的專業(yè)實踐能力,才能準確把握好教學設計,以身示范,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一方面教師應積極主動參加技術、技能培訓和職業(yè)資格考試,參與學校建設和實習、實訓工作、企業(yè)掛職鍛煉等,提高專業(yè)實踐能力;另一方面有計劃地安排專業(yè)教師到生產(chǎn)一線進行專業(yè)實踐訓練。通過這種方式使其了解企業(yè)的生產(chǎn)組織方式、工藝流程、產(chǎn)業(yè)發(fā)展趨勢等基本情況,熟悉企業(yè)相關崗位的職責、操作規(guī)范、用人標準及管理制度等,同時也便于了解所教專業(yè)在生產(chǎn)實踐中應用了哪些新知識、新技能、新工藝和新方法,提高其專業(yè)實踐能力和實踐教學能力①王繼平.“雙師型”與職業(yè)教育教師專業(yè)化[J].職業(yè)技術教育,2008,(27).。如今教師加強在職培訓勢在必行,然而結合教學實踐的培訓應突破學歷和技能單一的培訓目標,重在喚醒教師的責任意識,改善教師的教學觀念,提高善于學習的能力,使自身的教學順應高職教育的發(fā)展要求,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校內外各種資源、各種渠道,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組織教師的專業(yè)實踐活動,形成理念與實踐共同提高、知識與技能相互促進的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機制。
由此可見,高職院校教學方法改革的實質是教師進行自我更新、自我揚棄的一場深刻革命,需要教師從觀念上、責任意識上、思維方式上、素質和能力等方面完成一系列根本性的轉變。
Regarding the Problems and Thought of Teaching Method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HENG Xiao-li,ZHANG Jin-zhi
(Cultural and Tourism School, Rizhao Polytechnic College,Rizhao, Shandong 276826)
The current teaching reform seems there’s storm ri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 is the weak parts without good effect, and there is no substantial progress and breakthrough.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nternal reason why the higher vocational reform of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s is difficult to be developed deeply. That is, from several parts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teaching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teaching way of think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ability, to resolve the main problems which exist in the teaching method reform, and to get a breakthrough of the bottleneck of the reform.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teaching method;reform
G712
A
1009-9545(2015)03-0013-04
2015-04-03
成曉利(1980—),女,講師,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論研究.
張金芝(1979—),女,講師,主要從事文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