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姍姍(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 100083)
加強大學生情感教育,促進班級凝聚力建設
李姍姍
(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100083)
高校班級凝聚力建設始終是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重點,新時期加強高校班集體建設應以增進班級凝聚力為核心目標。大學生情感教育程度在高校班級凝聚力的建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過去,推動個體情感教育,主要是在家庭、社會生活中自然地、潛移默化地進行,筆者提出未來應該將情感教育融入高校班級管理中,促進個體發(fā)展的同時加強班級凝聚力建設。
大學生情感教育班級凝聚力輔導員高校管理
高校班集體是學校各項工作開展的重要載體,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基本環(huán)境。高校班級凝聚力建設始終是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重點,2010年 12月16日北京市教工委在《關于加強北京高校班集體建設的意見》中進一步指出:新時期加強高校班集體建設應以增進班級凝聚力為核心目標。
當前高校班級凝聚力的建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受很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比如越來越弱化的高校班集體概念;班主任或者輔導員采取的管理制度和領導方式如何,是否容易被學生接受并認可;班級的信息溝通是否暢通、有效、和諧、健康;班級干部隊伍是否有很強的凝聚力、領導力以及影響力;班級成員是否擁有良好的互動關系,是否擁有很高的集體榮譽感、信任感和歸屬感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班級凝聚力建設工作的開展[1]。
很多學者對影響班級凝聚力建設的因素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李道友、趙小劍等認為,一個班級要確定班級目標,通過有效適當?shù)募畲胧?,?chuàng)造和諧團結的氛圍,建立大學生對班級的認同感[2];黃正平、龔玉兮等認為班干部、班主任是班級的核心,在整個班級凝聚力建設中起主導作用[3]。目前高校中,全面負責班級教育管理工作的教師一般為各對應年級輔導員,很多學者一致認為,輔導員老師的思想水平、工作能力、道德人格往往決定著班級體建設的水平,對班級凝聚力建設產生根本性的影響,一個具有人格魅力的輔導員所管理的班級是具有巨大凝聚力的[4]。
雖然學者們從不同側面對班級凝聚力的問題進行了研究,但是更多的是關注影響班級凝聚力建設中的制度、形式、方法等外在因素,或者是期待某一部分人的行為和影響可以對班級凝聚力的建設做出巨大貢獻。忽視了,每個學生都應該在班級凝聚力建設過程中發(fā)揮作用。當下,應該呼吁并喚醒每個學生心中對班級凝聚力建設的需求,調動學生自身的積極性。
在影響班級凝聚力建設的眾多因素中,我們不免看到“情感連接”的影子。管理制度是否人性化,班級管理者是否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情感及需求,對于班級凝聚力建設有著重大的影響;班級信息溝通中不僅只單純的信息的傳遞,有效的學習和人際溝通更容易增進班級成員的自由交流和相互了解,增強組織認同感;班級干部對班級的親密感和滿意度,也將影響到班干部的行為,對班級凝聚力的形成產生影響。具有較強班級凝聚力的集體,通常其成員具有心理目標上的一致性、認同性,這源自于班級成員對班集體的信任感和親密感。
綜上所述,高校管理者(尤指班級管理者:輔導員老師)與班級成員及班級成員之間的情感關系、情感化的教育管理模式會直接影響班級凝聚力的建設。
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技能,更要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靈、心智、情感和完善的人格,情感無論是對個人的思想道德、個性品質的形成還是個人社會化[]的發(fā)展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將情感與教育相融合可以促使人們的情感由消極變成積極、由不健康變?yōu)榻】?,幫助他們對自我、環(huán)境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促進個體的全面和諧發(fā)展和加強班級凝聚力。
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除了文化知識,還需要具備良好的道德素質、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善的人格,但由于中國多年的應試教育背景,使得教育存在諸多誤區(qū),普遍來說,學生進入大學之前,情感發(fā)展遠滯后于認知能力的發(fā)展,考試競爭壓力的存在,也使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情感教育被忽視。學生帶著不豐滿的情感狀態(tài)進入大學。
在目前的高校管理工作中,輔導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輔導員日常工作負擔和壓力較大,使其缺少足夠的時間和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情感教育與輔導員個人素質、情感狀態(tài)以及輔導員對情感教育的態(tài)度直接相關,管理者沒有足夠重視情感教育,很少能尊重和滿足大學生的情感需要,總是在表面上做工作,倡導積極的正能量,卻忽視大學生的消極情感及社會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要求學生服從管理,卻不能讓學生真正做到“親其師信其道”;期待學生自我成長,卻不能給予學生心理、情感上的真正支持。使得情感教育處于淺顯狀態(tài)。
針對當前大學生情感教育缺失的現(xiàn)狀,本人根據(jù)個人實際的工作實踐經驗,從輔導員的角度出發(fā),就輔導員在加強大學生情感教育,促進班級凝聚力建設方面提出相應措施和優(yōu)化方案。
(1)情理結合的教育管理模式
每個學生都有其個性和特點,作為輔導員,應該堅持以學生為本,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和主體意識,輔導員在工作中,不能按照唯一的標準要求每個學生,對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要有差異性的期待。將情感教育融入日常管理,善于捕捉學生的內心情感體驗,從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變?yōu)殛P心學生的情緒、情感。要以情動人,以理服人。
例如,針對學習成績問題,有的學生是因為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或者學習習慣不好導致的,這樣的學生應該給予適當?shù)呐u指責;而有些學生卻是因為學習方法不得當或者接收能力相對較差引起的,這樣的學生應該理解其內心的壓力與感受,給予積極的鼓勵和信任。
在班級凝聚力建設這個問題上,應該做好充分的調研,了解什么是學生真正想要和愿意去做的,調動學生自身的積極性,讓學生充分認識自我,有強烈發(fā)展自我的意愿,變被動接受為主動開拓。
(2)重視輔導員本身素質及情感的感化作用
教育是師生共同參加的雙向交流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自身的情感的性質和特點將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影響[5]。俗話說,要想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缸水,在情感教育中也是如此。作為大學生情感教育的實施者,輔導員自身必須要有豐富的情感、良好的情感修養(yǎng)和穩(wěn)定的情緒狀態(tài),既可以給學生做出表率又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穩(wěn)定的心理素質和良好的心理體驗[6]。
情感的投入不是政治任務,也不是硬性要求,其效果也很難衡量,如果輔導員不是發(fā)自內心的付出情感,學生很難得到真正的關心和愛護,情感教育也就成了一紙空文,輔導員要充分抓住機會與學生交流、交心,避免空對空的談話和教條的說教,不能毫無理由的強制要求學生參與某些集體活動,這樣反而會適得其反。
(3)開展課堂內外實踐活動,豐富情感體驗
抓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宣傳普及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開設心理咨詢室,及時疏導大學生在情感方面存在的問題;積極開展團體心理輔導,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索自我、表達自我,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7]。
其次,倡導、組織和引領大學生開展以“情感喚醒”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努力培養(yǎng)學生良性的社會情感。例如,之前院校開展的“微愛留聲機”,“猜猜誰幫了我”等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多學生在活動中終于勇敢的開口表達對父母、親人、老師、朋友的愛。
另外拓展情感教育的過程中,一定不能忽略家庭的配合。很多父母也不能真正了解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一味的以學習成績作為唯一衡量標準,不注重學生內心體驗。建立學生家長微信群,與家長定期保持聯(lián)系和溝通,并且共享學生管理理念,真正做到有學生的地方就有情感教育。
相信在情感教育不斷完善的基礎上,班級凝聚力的建設會更加有理、有力。
[1]楊涇.高校班級凝聚力的影響因素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3.
[2]李道友.離心力與向心力的博弈——加強大學班級凝聚力所面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06:46-48.
[3]黃正平.班級建設:班主任專業(yè)化的載體[J].班主任之友,2007,02:9-11.
[4]孫迎暉,李紅梅,王曉川.高校班級凝聚力現(xiàn)狀及建設意見的調查分析[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0,02:43-47.
[5]李伯黍,燕國材.教育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62
[6]劉曉娟.運用情感教育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
[7]褚惠萍.當代大學生情感發(fā)展的特點與高校情感教育[J].黨史文苑,2006,18:68-69.
李姍姍(1988-),女,漢,河南駐馬店人,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理學院輔導員,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依托項目: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5年學生工作科研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