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志宇
(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qū)第十一中學 內蒙古通遼 028000)
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探討
韓志宇
(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qū)第十一中學 內蒙古通遼 028000)
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和教學方法。重視閱讀教學是豐富精神生活、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本文對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閱讀教學進行了論述,旨在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對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精神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新課標 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的規(guī)定:我們要通過閱讀來收集處理信息,從而能夠認識世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中得到審美體驗的重要方法。筆者認為閱讀教學主要是要實現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在這些對話中讓學生了解文本的重要作用,從中還可以突出“文本”在對話中的重要地位,然而,閱讀教學不能靠單純地灌輸與機械訓練來完成。學生在閱讀教學中處于主體地位,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起到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師生之間通過平等的對話來完成教學。所以,我們要靠閱讀教學來落實新課標理念,轉變教學思路。
語文學習的重要目的,是使學生學會使用和閱讀祖國的語言。以知識經濟為特征的21世紀,是信息量急增的社會,也是閱讀的社會,閱讀對于每一個人的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對學生而言,書既是益友,更是良師,可以使學生的各項素質完善與發(fā)展,所以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可想而知。而現代教育學家普遍認為,符合時代要求的創(chuàng)新人才是具有和諧共融的智商情商、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而閱讀教學是可以起到這種作用的,所以閱讀教學對于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
只是長期以來,語文的課堂閱讀教學卻一直處于一種封閉的狀態(tài),學生并沒有從根本上學會閱讀,還是停留在為了眼前的考試而讀,被動地接受老師或教參上對文章的解讀。這種現狀談不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創(chuàng)新能力,無疑是不適應時代要求的。
1.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情境又是激發(fā)學生濃厚興趣的動力和源泉。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可以運用多種方式、手段,通過圖片、音像等教學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們產生學習的動力。如在講授《社戲》一文時,為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幅幅江南水鄉(xiāng)圖景,并配上優(yōu)美的配樂,用flash播放。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使他們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最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靈活運用多種形式。如指導學生合作探究式自讀,即圍繞每遍課文,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先集體自讀,找出疑難或問題,然后分組合作、探究討論交流,讓學生互補互助,自己解決問題。也可指導學生講授一些自讀課文,可讓一些程度較高的同學事先準備好,接著上臺輪流主講,對于課堂上的一些疑難,可由“小老師”組織學生分組合作,探究,討論,然后達成共識,最后采取師生評議的方式,總結成敗得失。這樣,學生可得到多方鍛煉,其他同學既有新鮮感,也受到榜樣的激勵作用,同時又培養(yǎng)了學生閱讀與學習的興趣。
2.培養(yǎng)學生的有聲誦讀
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誦讀是閱讀的基礎。指導學生誦讀優(yōu)美詞句章段,使學生在有意識的積累、感悟理解和運用過程中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誦讀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學,并提高學習效率。誦讀時,眼、手、口、耳、腦等各種感官要同時活動。通過有聲誦讀可以讓學生感悟到作品的真諦,不經意之間對語言的那種抑揚頓挫的語音、錯落有致的節(jié)奏與奇特嚴謹的結構擁有深切的體驗。例如,利用語音、語調、語氣等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摹擬人物情態(tài)。如《藤野先生》中體現藤野先生沒有民族偏見的學者風范,以及“我”對人生道路的選擇的閱讀等。
在閱讀中,我們要善于營造氛圍,讓學生在我們營造的氛圍中不知不覺的,逐漸的進入到課文的意境中來。如在引導學生閱讀高爾基的《海燕》時,我們要營造出一種大革命即將來臨的那種氣氛,讓學生在感受到大革命氣氛的同時,漸入意境,并用多層次的語調進行吟誦,可使學生更深入到這首散文詩的藝術境界中,陶醉其中而不知。
3.要關注基礎儲備
閱讀的基本功能就是吸收和儲備。閱讀教學必須以讀書訓練為重點,教給學生讀書方法,注重讀書質量,扎扎實實地落實閱讀教學的“九字訣”:“讀得進”——通過讀書,在課文中“走個來回”,完成對文本語言的玩味、賞析和內化,得到方法的歷練和提高,實現情感的體驗和熏陶;“記得住”——通過閱讀,積累精彩而又豐富的語言材料,儲備一些語言模式和語言圖式,在大腦中形成一個良好的語言反應機制;“用得出”——通過對語言的理解、吸收、內化和運用,變消極儲備為積極儲備,應用到寫作訓練中。學習語文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沒有必要的積累而談深層次的閱讀只是一句空話。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文本時,一定要關注學生字詞句的理解與積累,一定要關注精彩語段和名篇的背誦與默寫,也一定要關注文章理解、文學常識的積累?!熬艑又_,起于壘土”,打好了基礎,對閱讀質量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4.教給學生的閱讀方法
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應該還學生以真正的“讀者”地位,讓學生能夠自主閱讀,直接閱讀。學生閱讀的過程應該伴隨著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讓他們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讀中形成正確有價值觀,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從而,閱讀是間接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教師在教學中應提倡多角度閱讀、比較閱讀、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
5.要關注寫作積累
閱讀教學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通過課內和課外閱讀,指導學生學習借鑒作家的寫作技巧,積累必要的寫作經驗,在此基礎上進行階梯式的寫作訓練,推動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朱光潛先生說:“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tài)度衡量書的內容。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特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刺激你思考?!蔽蚁?,朱先生的話可作為指導學生閱讀文本的基本方法。我們的責任就是:通過多種手段,如為學生開設閱讀課講座并指導閱讀方法,啟發(fā)學生觀察生活,倡導寫讀書筆記,等等,促成學生的有效積累,真正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是一項繁重復雜的勞動,不僅需要師生動口,更需要動手、動腦。指導學生閱讀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然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認準的路就是:走出繁雜,簡化程序,讓學生能在不斷的閱讀中增加知識積累,豐富語言存儲量,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能學有所得,并且學有所用。我認為這是值得嘗試的,也是值得摸索實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