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石巖上屋小學陳春洪
關于小學國學教育實踐的幾個問題的思考
□深圳市石巖上屋小學陳春洪
在國學教育正在許多小學大舉興起的今天,有些問題仍然需要進一步加以思考。只有厘清了這些問題,才能使國學教育更好地開展。
國學教育的內(nèi)容是無比寬泛的。在作為現(xiàn)代意義上的以經(jīng)、史、子、集文獻材料為研究主體、包括諸子百家的“國學”概念下,整個中華文明都是國學;而且不僅僅局限于傳統(tǒng)的國學內(nèi)涵,實際上還包括了戲劇、書法、繪畫、棋藝、武術、氣功、太極拳、民間工藝、民族樂器和民族音樂、民風民俗、陶瓷、雕刻、中國建筑和中醫(yī)藥,等等。其最大特點,正如已故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所說“是‘多元一體’的文化”。國學就是自古以來發(fā)生在神州大地上的所有關于文化、風俗、宗教的或有文字記載或無文字但業(yè)已約定俗成的文化與意識。
其實,我們小學每天所進行的教育中都包含國學教育的成分。那么,我們加強國學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概括起來說,就是讓小學生能夠更多地了解、學習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通過了解和學習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來進一步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以更好地豐富我們素質(zhì)教育的內(nèi)涵。具體地說,對小學生的國學教育主要要達到以下幾個方面的目的——
1.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素養(yǎng)。中國古代文明很多都是有文字記載的。通過誦讀經(jīng)典名作,學生不僅可以學到許許多多的知識,知曉方方面面的道理,而且可以使小學語文課文的學習得到有益的補充,從而提升自身的語言文字素養(yǎng)。
2.增加民族文化素養(yǎng)。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奧妙無窮。就藝術而言,不僅中國的國畫、石刻、壁畫等在世界藝術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民族音樂對人類文明也是一個巨大貢獻。如有一首詩寫道:八音古樂久沉埃,藝苑老花今日開。百卉爭妍該獨秀,清風引得鳳凰來。“八音”是哪八音?如果不清楚“八音”是哪八音,是難以想象古樂中的“八音”之美妙的。而這個出處就是《三字經(jīng)》中的“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如果不讀《三字經(jīng)》,不要說小學生,就是成年人怕也是不懂的。
3.了解中華歷史知識。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要用很少的文字將其概括實屬不易。然而,《三字經(jīng)》中的從“自羲農(nóng),至皇帝,號三皇,居上世”,到“廿二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僅僅用了300字,就將一部中國古代史的發(fā)展脈絡比較完整地揭示了出來,實在是令人稱奇叫絕。毫無疑問,小學生在誦讀和學習《三字經(jīng)》的過程中,也同時學到了小學教材中所學不到的厚重的中國朝代更迭和歷史發(fā)展的因果關系的知識。
4.校正學生行為規(guī)范。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的養(yǎng)成是小學生教育內(nèi)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項工作固然需要教師的言傳身教,但是也不能局限于此;因為無論是言傳還是身教對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的影響都是有限的,而閱讀是無限的。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有許多對兒童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教化內(nèi)容,像《弟子規(guī)》中的“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和“事雖小,勿擅為”、“物雖小,勿私藏”,既朗朗上口,又通俗易懂,選來作為國學教育的內(nèi)容是很適當?shù)摹?/p>
5.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盡管在教師的日常教學中也會對學生進行良好的灌輸、養(yǎng)成、教育,但是很難做到比較具體而又全面。而在這方面,我們的前人已經(jīng)作了很好的總結。像《弟子規(guī)》中所倡導的“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可謂至理名
言,不能不知。
6.形成共同的價值取向。如今的小學生絕大多數(shù)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長的眼里視作掌上明珠,一方面?zhèn)€性特征比較強,另一方面由于在家庭生活中缺少兄弟姐妹在立身處事方式、方法和風格上的相互影響,表現(xiàn)出較強的“自我意識”和行為隨意性。加之,他們又生逢異域文化大舉涌入、互聯(lián)網(wǎng)高度普及的信息時代,各種各樣的文化和信息相互碰撞,莫衷一是的社會思潮包圍著他們,使得他們往往真?zhèn)坞y辨,視覺紛亂,難以形成具有時代意義的積極的社會價值取向。在一個社會思潮紛雜的時代,能夠統(tǒng)一我們思想的只有民族傳統(tǒng)文化。我們必須讓學生在學習現(xiàn)代文明的同時,通過國學教育,叩訪民族傳統(tǒng)文化之根。《弟子規(guī)》中的“凡出言,信為先”“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等警世名言在今天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把國學中這些永遠都不過時的立身、做人之道教給我們的學生,對于他們形成積極的價值取向是非常有益的。
國學的內(nèi)涵是龐大的,其內(nèi)容自然是極其豐富的。在小學進行國學教育的成效究竟如何,關鍵在于對國學教育內(nèi)容的選擇和處理。
1.關于國學教育內(nèi)容的選擇。如前所說,國學的內(nèi)容是極其豐富的,涵蓋了方方面面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文明,是“多元一體”的。中國象棋、琵琶、古箏、書法、中國畫、剪紙、風箏等都是國學教育的好內(nèi)容。因此,對國學教育的內(nèi)容就必須根據(jù)學校自身特點、師資條件和學生的認知水平、認知規(guī)律作出科學的選擇。
2.關于國學教育內(nèi)容的處理。對國學教育的內(nèi)容處理,首先是一個繼承與揚棄的問題。必須勇敢地承認,在我們的國學中,的確存在糟粕的東西,這些腐朽、落后、甚至反動的毒素在國學中(尤其在文學作品中)是時有所見的。對糟粕如不進行正確的處理,我們的國學教育就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就會誤入歧途。如《弟子規(guī)》中的“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所宣揚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自私自利的庸俗論調(diào),《三字經(jīng)》中的“養(yǎng)不教,父之過”所滲透的看似正確實則歧視婦女的言論,在我們當今的國學教育中都必須進行批判。因此,在小學階段開展國學教育要樹立正確方向,學生應回歸原意,去粗取精,有分析和聯(lián)系實際地學,教師對國學應有較全面的了解和靈活的運用。
3.我們要反對國學教育的形式主義和簡單化?,F(xiàn)在,有些學校搞國學教育就是讓學生機械誦讀、記憶一些古代幼學啟蒙讀物,結果導致學生囫圇吞棗,不知就里,不明其義。試想:學生如果只會背誦《三字經(jīng)》中的“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而不清楚“香”指的是誰、“融”指的是誰,更不了解這兩個故事的來龍去脈,有什么意義?這種國學教育是形式主義的,對學生的成長弊大于利。
4.國學教育中的經(jīng)典誦讀是有必要的,但是要重實質(zhì),而不能重形式;要把握好一個“度”字,千萬不能走火入魔,占用學生過多的時間。能夠三言兩語用白話就說清楚的東西,偏偏不說,非得“之乎者也”一番,這是形而上學的態(tài)度,而絕不是科學的態(tài)度。國學教育中的中國古代經(jīng)典誦讀是有必要的,但是少年兒童的成長需要多元營養(yǎng)。在進行國學教育的過程中,要反對厚此薄彼、顧此失彼。僅僅就閱讀而言,光讀國學名篇名著,不讀《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高士奇的兒童科幻科普作品,那也是遠遠不夠的!
國學教育只有走在理性的道路上,才能對小學素質(zhì)教育的深化發(fā)揮很好的作用。如何才能使國學教育走在理性的道路上,看來還有待我們在學習和實踐中作進一步深刻思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