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靖江市靖城鎮(zhèn)中心校郁靈芝
誦讀·演繹·講述·感悟
——蘇教版中年級單元練習成語教學策略
□江蘇省靖江市靖城鎮(zhèn)中心校郁靈芝
如何提高中年級單元練習中的成語教學效率?可采取以下策略:一是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誦讀成語;二是創(chuàng)設情境體驗,演繹成語;三是還原成語故事,講述成語;四是借助生活經(jīng)驗,感悟成語。
單元練習成語教學實施策略
《語文課程標準》十分重視語言的積累,在每一個學段,都對成語、名言警句的積累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成語,是我們民族語言寶庫中珍貴的財富。它言簡意賅,形象生動,賦有表現(xiàn)力,寥寥數(shù)字常常就能展現(xiàn)一幅美麗的圖畫,說明一個寓意深刻的道理,展示一個生動的場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非常重視這一珍貴財富,在小學各個年段的練習中都不同數(shù)量地集中安排了成語,要求學生在讀中記憶、積累。那么教者應怎樣去讓學生在讀中記憶進而去運用呢?下面筆者就中年級單元練習中的成語教學,簡略談談自己的做法。
有些單元練習里的成語,與該單元的課文內(nèi)容有密切的聯(lián)系。在教學成語時,就要充分利用這一有利的條件,不僅能很好地幫助學生學習成語,也能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如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有《少年王勃》一課,該單元練習中的成語有:風華正茂、出類拔萃、才思敏捷、后生可畏、文思如泉、手不停揮、筆下生花、力透紙背。這些成語都表現(xiàn)了少年王勃的出眾才華。風華正茂的王勃到遠方探望父親,路過江西南昌,滕王閣剛剛整修一新,他應邀參加都督在滕王閣舉行的宴會,在都督要求客人寫一篇慶賀文章卻無人敢應答的情況下,王勃凝望江上迷人的秋景,邊看邊想,文思如泉。他手不停揮,筆走如飛,力透紙背,一氣呵成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名篇《滕王閣序》,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成了千古絕句。王勃出類拔萃的才華,不僅讓在座的賓客拍案叫絕,也讓后人為之驚嘆“真是后生可畏??!”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少年王勃》這篇課文,而不是孤立地去解釋每個成語的意思,將這些成語作為整體來誦讀理解,在熟讀成誦中,學生感受著成語的韻律美、意境美,同時也理解了這些成語的意思。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練習6中的八個成語“欲言又止∕吞吞吐吐、閃爍其詞∕支支吾吾、口若懸河∕妙語連珠、高談闊論∕眉飛色舞”,每兩組意思相近,勾畫了不同的說話神態(tài)。第一組形容說話有顧慮,想說又不敢說;第二組形容說話搪塞應付,含含糊糊;第三組形容說話滔滔不絕,十分精彩、巧妙;第四組形容興高采烈時有說有笑的樣子。教學時,教師可以在學生誦讀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一些語言情境,請學生根據(jù)成語的意思進行表演,學生根據(jù)表演者說話的不同神態(tài)選擇與之相對應的成語。在誦讀時,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借助豐富的肢體語言,邊讀邊演繹這些成語的意思,在“手舞之、足蹈之、體動之”中盡情體驗成語的獨特魅力,也很好地完成了語言的積累、內(nèi)化、運用。
練習中的有一些關于神話傳說或歷史典故的成語,意在開掘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豐富學生語言積累,積淀文化底蘊。如三年級下冊練習8中的成語“揠苗助長、杯弓蛇影、螳螂捕蟬、鷸蚌相爭、鄭人買履、葉公好龍、狐假虎威、黔驢技窮”,都來自古代的寓言故事。對這些含有典故的成語,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把成語故事還原成真實可感的人物形象進行教學。故事可以不完整,細節(jié)可以不詳盡,但要注意講清故事的比喻含義。如“杯弓蛇影”就是用來形容虛驚一場,“黔驢技窮”就是比喻有限的一點本領也已經(jīng)用完了。一個成語就是一顆精美的珍珠。學生在講述中升華了成語的內(nèi)涵,使這些成語歷經(jīng)千年依然熠熠生輝。
蘇教版教材“讀讀背背”中的成語積累設計別具一格,不僅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節(jié)奏感,而且都有一幅幅圖畫相匹配。在教學時,我們必須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利用課文插圖,喚起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引導學生朗讀感悟、理解積累,豐富學生的語感。如四年級上冊練習3中的成語:湖光山色、人間天堂、明月清風、桂子飄香、水光接天、相得益彰、江山如畫、魚米之鄉(xiāng),八個成語展示了一幅優(yōu)美的山水風光圖。教材安排的時間恰在秋天,很多學生都會在這秋高氣爽的時節(jié)與家人一起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教師可請學生帶上旅游時拍攝的照片,啟發(fā)學生回憶游玩時欣賞到的美景。在學生描繪時,抓住時機,感悟成語的意思。教師可以問:我們的家鄉(xiāng)位于長江下游,盛產(chǎn)魚類和大米,這就叫——魚米之鄉(xiāng)。湖面波光粼粼,山中景色迷人,這就是——湖光山色。水面與藍天相接,就是——水光接天。學生會情不自禁地發(fā)出贊嘆:真是江山如畫,不愧為人間天堂??!
學生理解成語的過程就是他們的頭腦里建立對象的語言形式與本然生活之間對應關系的過程。經(jīng)過教師的點石成金,這些成語不再是孤立枯燥的,而是彌漫著靈動之氣,構成了他們生活中一幅幅活動的畫面。
當然,成語的理解活動并不是就此結束。在學生以后的語文實踐和生活中,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他們還會與這些成語相見,他們對這些成語的理解也會逐步加深,日積月累,這些成語會漸漸地出現(xiàn)他們的口中或者筆下,并漸漸地能運用自如,這時,成語也就真正成了學生自己的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