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全岳
李后主結(jié)緣金蓮鞋
文北京/全岳
【漫談中國鞋史系列篇之二十二】
南唐后主李煜,雖不通政治,但才華橫溢,精于書畫,諳于音律,工于詩文,詞尤為五代之冠,世稱“千古詞帝”。他的詩詞,既有風(fēng)格柔靡的宮廷生活,又有感情真摯的亡國之痛,后因“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之詞作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與金蓮弓鞋扯上關(guān)系,就是他宮廷奢靡生活的一個(gè)縮影。
李煜,字重光,號蓮峰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五代十國時(shí)的南唐國君,史稱李后主。南唐定都金陵,歷時(shí)39年,李煜是最后一位南唐君主。開寶八年,國破降宋,俘至汴京,因“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之詞作被宋太宗毒死。李煜雖不通政治,但才華橫溢,精于書畫,諳于音律,工于詩文,詞尤為五代之冠,世稱“千古詞帝”。他的詩詞,既有風(fēng)格柔靡的宮廷生活,又有感情真摯的亡國之痛。李煜與金蓮弓鞋扯上關(guān)系,就是他宮廷奢靡生活的一個(gè)縮影。
李煜在位時(shí),宮女窅娘為博得君主的寵幸,特意將自己天生的纖足用布條纏得更加小巧,走起路來身態(tài)就顯得輕盈柔軟,千姿百媚。終于有一天,李煜在欣賞歌舞時(shí),發(fā)現(xiàn)了窅娘的舞姿與眾不同,顯得格外嬌美可愛。當(dāng)他得知其中的奧秘時(shí),就對窅娘寵愛有加,并令其在六尺高的金制蓮花臺上翩翩起舞,宛若仙女凌波。由于窅娘因纖足起舞而受到君主的賞識,宮女們便紛紛仿效,纏足之風(fēng)便由此開始,并由宮廷傳至民間,從此就把“纏足”的起源定格在五代南唐時(shí)期。盡管未見他有“金蓮弓鞋”的詩詞傳世,但他的《菩薩蠻》“花月明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劃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卻借鞋生情,把男女幽會的情景描寫得惟妙惟肖:她怕被別人發(fā)現(xiàn)自己與情人的幽會,穿著襪子輕輕地步上臺階,手里還提著那剛剛脫下的用金絲線織成的縷空薄鞋。
金蓮弓鞋,是古代“三寸小鞋”的雅稱?!叭缧⌒笔且环N異常畸形的彎彎小鞋,一種非同尋常的尖尖小鞋,一種傳承千年的傳奇小鞋。三寸小鞋又稱“弓鞋”,因鞋的底形“彎若殘?jiān)隆倍妹?;又稱“尖鞋”,因形似辣椒、其鞋頭尖尖而得名;又稱“小腳鞋”,因纖纖小腳所穿之鞋而得名。
“纖纖小腳”,就是窅娘之
后小腳女人的“金蓮小腳”。這里說的“金蓮小腳”,不是正常發(fā)育的那種小腳,而是用纏足的“苦刑”摧殘而成。所謂“纏足”,就是在女童四五歲時(shí),用長長的布帶將腳纏緊,終成足長三寸、足頭尖尖、足底如弓的畸形“小腳”;所謂“苦刑”,就是雙足慘遭水燙、拗趾、布纏、扭曲、痙攣、紅腫、瘀血、化膿、潰爛等皮肉之痛。民諺“小腳一雙,淚水一缸”,便是纏足女刻骨銘心的絕唱,也是對千年纏足陋習(xí)的無情鞭笞。
這種具有“畸形美”的“人造小腳”,曾被譽(yù)為“金蓮”、“香鉤”等美名。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筆下,小腳更有“三蓮七美”的魅力。所謂“三蓮”,就是“三寸者金蓮,四寸者銀蓮,五寸者鐵蓮”,以金蓮為“上品”;所謂“七美”,就是“瘦、小、尖、彎、香、軟、正”等小腳的七種美妙形態(tài)。這種畸形的“三蓮七美”,令女子為之癡迷,苦苦追求;令男子為之傾倒,極力推崇。在那個(g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shí)代,女人即使美貌如花,如果沒有金蓮之足,也會成為“剩女”而難找婆家,即便是嫁了出去也不會嫁個(gè)好人家,那將更是舊中國女人一生最大的悲哀。所以,上至太后妃子,下至漁女村姑,誰人不纏?于是,這種凄美的“三寸金蓮”小腳,流行千余年而不衰。
南唐后主欣賞的纖纖小腳,源遠(yuǎn)流長。傳說當(dāng)年秦始皇選美女時(shí)就以小腳為美,女子的苗條身段再配以天生的纖小雙足,成為美女的標(biāo)準(zhǔn)之一,由此開始了天生“纖足”的時(shí)代。
據(jù)史料記載,南北朝齊國的國君東昏侯,令宮女將金箔剪成朵朵蓮花狀,貼于地面,并命潘妃在其上一步一姿地舞動。在東昏侯眼里,潘妃的纖足之下猶如綻放出朵朵蓮花。這就是“纖足金蓮”和“步步蓮花”典故的來歷。古籍有“扎腳自五代以來方為之”的記載,說明五代之前無纏足陋習(xí)。那時(shí)文人的筆下,女性多以“窈窕艷麗”、“阿娜多姿”描述,從未涉及纏足之事。從唐代的《金蓮步》“金陵嘉麗不虛傳,浦浦荷花水上仙,未會與民同樂意,卻于宮里看金蓮?!钡脑娋淇梢钥闯觯辽僭趯m廷已開始了以纏足為美的現(xiàn)象。
從唐詩對纖足和弓鞋的描寫,不難看出唐代婦女的金蓮足和金蓮鞋。杜牧詩曰:“鈿尺裁量減四分,纖纖玉筍裹輕云。武陵少年欺他醉,笑把花前出畫裙?!?。白居易筆下的“金蓮鞋”更是惟妙惟肖:“小頭鞋履窄衣裳,青黛點(diǎn)眉細(xì)細(xì)長,外人不見見應(yīng)笑,天寶末年時(shí)世妝?!?/p>
無論纏足的“三寸金蓮”源自何代,相同的是皆由深宮至民間,纏足之風(fēng)日盛,纖足愈纏愈小,鞋型愈尖愈弓。只因帝王一時(shí)驕奢淫逸,卻使中國婦女遭受到了千百年的纏足陋習(xí)的苦難。三寸小腳之所以有“三寸金蓮”的美譽(yù),更是古代文人雅士極力推崇的結(jié)果。蓮花,在佛門中被視為清凈高潔的象征,以蓮花比喻女性的小腳,可謂美輪美奐;之所以“蓮”前加“金”,是因?yàn)橹袊讼矚g以“金”修飾貴重或美好是事物。以“金蓮”比喻女性的纖足,上可取悅于帝,下可傾情于民,于是流傳千古。
有“三蓮七美”之譽(yù)的金蓮纖足,實(shí)際丑陋無比。受纏足“苦刑”摧殘的五個(gè)腳趾嚴(yán)重變形,大趾尖尖而四趾蜷曲于腳掌,趾與掌擠壓于一體,與腳跟融合為一團(tuán),趾縫間竟成藏污納垢之所。與“天足”相比,小腳堪稱“怪胎”,何來“三蓮七美”?其實(shí),足下真正之美,不在于足,而在于足下金蓮之鞋也。
“三寸金蓮”足下的金蓮之鞋,全憑中國小腳女人自己親手打造。封建禮教雖然把她們禁錮于閨閣之中,但她們的聰明才智并沒有因此而泯滅。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所產(chǎn)生的凄美審美觀,造就了一雙雙形態(tài)各
異、制作精良的金蓮弓鞋。歷代小腳女人為了求生存求美麗,靠自己靈巧的雙手美化著自己凄美的雙足,借金蓮弓鞋精心妝飾著歷經(jīng)磨難的小腳。纏足女從纏足那一天起,就與金蓮鞋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為保持纖足的“造型”需穿金蓮睡鞋。這是在睡覺時(shí)為防止纏腳松開而穿的小鞋,也稱眠鞋、換鞋。古籍說“蘭閣中臨寢著軟底鞋,曰‘睡鞋’,取足不放馳也?!彼话阋约t色綢緞制成,軟底和幫均有精美彩繡,考究的還施以珠寶,并灑以香料。
小腳定型后的金蓮鞋款式多樣。其鞋形,上闊下尖,宛若辣椒;其鞋幫,或圓口或單梁,或淺幫或筒狀;其鞋頭,或尖而平,或尖而翹;其鞋底,或平而微弓,或坡而微高;其鞋跟,或平或坡,或低或錐;其鞋色,或紅或綠,或各色搭配;其鞋飾,或花草魚蟲,或福壽龍鳳;其鞋款,或尖頭金蓮鞋,或翹頭金蓮鞋,或單梁金蓮鞋,或高跟金蓮鞋,或壽字金蓮鞋……等等。歷時(shí)千百年的精美金蓮鞋,堪稱美輪美奐的藝術(shù)品。
金蓮鞋的材料,早期以絲織物為幫,以麻布為底,后幫穿有絲帶,平均鞋長13~14厘米,寬約4~5厘米。到明清時(shí)期,鞋幫以布料為主,且多繡以花飾;以香樟木為鞋底的,其跟較高者以布料裝飾表層,適于年輕者;以多層布料納制為鞋底的,跟平而可腳,多適于年長者。特別是刺繡圖案,有牡丹、梅花、荷花、壽桃等,有龍鳳、蝴蝶、八仙、人物等,無不色彩鮮艷,精細(xì)纖巧,栩栩如生。一雙雙五色繽紛的花飾,或體現(xiàn)穿者的身份,或充滿主人的期盼,或寄托美好的夢幻。
當(dāng)今鞋履博物館里一雙雙的金蓮鞋珍品,令人嘖嘖稱奇。看那橙色翹頭金蓮鞋,鞋頭尖而上翹,幫口寬而肥大,跟部高而掌部弓,前幫繡有火紅梅花,后幫縫有如意紋飾,大有巧奪天工之妙;看那黑緞尖頭金蓮鞋,鞋頭尖銳異常,幫口從鞋尖處緩緩分離向上敞開,鞋底單薄而平軟,加之鞋口紅粉相間的花飾、前幫兩側(cè)的紅花綠葉、后幫寬大的紅布提,極具居家休閑繡鞋之色;看那紅色壽字金蓮鞋,前幫正面繡成的“壽字”格外醒目,側(cè)幫繡成的“金錢牡丹”光彩照人,平跟粉底處所繡花卉栩栩如生,宛見老壽星“壽比南山”之福像;看那紅色單梁金蓮鞋,兩片大紅鞋幫連綴,黑色單梁從前幫直通鞋口,中縫與鞋口相得益彰,幫側(cè)的蝴蝶與花草刺繡艷麗奪目,尖而圓潤的鞋頭與曲美柔軟的單梁融為一體,蘊(yùn)含東方女性的體態(tài)之美。
金蓮鞋的款式還有很多。有套式金蓮鞋,是套在金蓮鞋外的金蓮鞋,也稱暖鞋,是肥大而厚實(shí)的金蓮鞋;有步步香金蓮鞋,因其在木跟內(nèi)置有小抽屜,屜中盛有香料,走起路來有“步步生香”之效果;有婚姻金蓮鞋,是新娘進(jìn)入洞房時(shí)穿的一種睡鞋,鞋內(nèi)藏有描寫男女性生活的春畫,可謂婚前性教育的一大發(fā)明。金蓮鞋的風(fēng)格,因地域不同而有南蓮與北蓮的區(qū)別?!澳仙彙闭?,即南方之金蓮,有做工精湛之美;“北蓮”者,即北方之金蓮,有粗獷大方之妙。
雖然長長的纏腳布束縛了東方女性的行動自由,但卻鎖不住她們的聰明的才智和靈巧的雙手。一雙雙異彩紛呈的金蓮鞋,像盛開的鮮花一樣在她們的手上盛開,在她們的足下綻放。古代文人墨客也以“裙邊遮定鴛鴦小,只有金蓮步步香”、“淡黃弓樣鞋兒小,腰肢不怕風(fēng)吹倒”來贊美她們足下的風(fēng)采和美妙的身姿。遺憾的是,南唐君主李煜雖貴為“千古詞帝”,卻沒有為后人留下吟詠窅娘和宮女們的金蓮纖足和金蓮弓鞋的絕唱。
(下期刊載《蘇軾“芒鞋輕勝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