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開焱
(湖北師范學院文學院,湖北黃石435002)
共工觸山與夏人創(chuàng)世神話中的宇宙大災難
張開焱
(湖北師范學院文學院,湖北黃石435002)
編者按:
中國神話學的百年學術史,從多個視角切入,可以發(fā)現(xiàn)豐富多樣的方法論模型與百家爭鳴的學術思想。進入21世紀,神話學研究的多樣性與轉型特征十分顯著。基于此,本刊與中國神話學會商議,自2015年起,計劃用兩年的時間,較為系統(tǒng)、深入地考察當代中國神話學的20位代表學者,每期刊發(fā)兩篇論文:一篇是代表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一篇是對代表學者神話學研究的綜述與批評。期望以代表學者的學術思想來構擬中國神話學的當代形態(tài),思考中國神話學的當代問題與未來走向,建立起古典與未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本土文化邏輯,進而為中國文化轉型的良性發(fā)展,貢獻中國神話學的理論與智慧。本期特推出張開焱先生《共工觸山與夏人創(chuàng)世神話中的宇宙大災難》及孫正國博士《張開焱神話學思想的內在發(fā)展邏輯》,敬請學界關注并惠賜佳作。
共工怒觸不周山故事的本相在后世已被湮滅,與共工發(fā)生矛盾和沖突的對象在后世有很多神或神性英雄,各種關于這個神話故事的猜想都未能把握其原初本意。在本文重構的夏人創(chuàng)世神話中,它乃夏人創(chuàng)世神話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共工即鯀。他因為爭奪宇宙控制權而和自己的兒孫輩神祇禹、涂山氏女媧和啟等發(fā)生沖突,這場沖突最后以共工失敗而告終,他撞斷天柱不周山導致巨大的宇宙災難。共工最后受到以禹和啟為核心的兒孫輩神祇的懲罰,他導致的宇宙災難得到救治平復。
共工;鯀;宇宙大災難;禹;啟;涂山氏;女媧
共工怒觸不周山的故事眾所周知,學者們一般都將其視為神界正邪諸神爭斗的神話,也有人將這個神話當成準歷史或自然災難神話去研究,得出的結論五花八門,但迄今所有成果,都未能窺破這個神話故事與遠古夏人創(chuàng)世神話的關聯(lián)。本文以此為目標,還原其在夏人創(chuàng)世神話中的本相和地位。
在筆者看來,各種有關共工的神話片段都是從遠古夏人創(chuàng)世神話系統(tǒng)中遺落的碎片,它們在后世的流傳過程中被反復修改,置換變形,但某些核心的關目尚還保留。運用原型理論,通過對夏人創(chuàng)世神話的還原性重構,我們可能恢復共工神話碎片在這個神話系統(tǒng)中的大體原貌。
首先,從先秦到秦漢文獻看,共工頭觸不周山的原因,都和“爭帝”有關,但和誰爭帝,那就有多種說法了: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淮南子·天文篇》)[1](P167)
顓頊嘗與共工爭矣:……共工為水害,故顓頊誅之。(《淮南子·兵略訓》)[1](P1044)
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其闕,斷鰲之足以立四極。其后共工氏與顓頊爭帝,而怒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注焉。(《列子·湯問》)[2](P150~151)
由此可知,共工是與顓頊爭帝不勝而怒觸不周山的。但同是這部《淮南子》,在《原道訓》中則說共工與之爭帝的不是顓頊,而是高辛氏:
昔共工之力觸不周之山,使地東南傾。與高辛爭為帝,遂潛于淵,宗族殘滅,繼嗣絕祀。[1](P44~45)這個高辛氏就是帝嚳,故《史記·楚世家》又云:
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3](P257)
他之所以與高辛氏發(fā)生沖突,也是為了爭奪最高權力,《國語·周語下》云:
昔共工氏棄此道也,虞于湛樂,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墮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禍亂并興,共工用滅。[4](P103)
對此,韋昭注曰:
賈侍中云:“共工,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顓頊氏衰,共工氏侵陵諸侯,與高辛氏爭而王也。”或曰:“共工,堯時諸侯,為高辛氏所滅。”[4](P104)
但又有資料說,與共工沖突的是神農氏:
共工,神農時諸侯也,而與神農爭定天下,共工大怒,以頭觸不周山……又女媧練五石以補天缺。(《琱玉集·壯力篇》)[5]
還有資料說,與共工氏發(fā)生沖突的是大禹,而且這個方面的資料較多,僅列如下:
禹伐共工。(《荀子·議兵篇》[6](P242)、《戰(zhàn)國策·秦策》)
禹有功,抑下鴻,辟除民害逐共工。(《荀子·成相篇》)[6](P419)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有兩黃獸守之。……有禹攻共工國山。(《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7](P387)
還有學者認為,下面一段女媧戰(zhàn)勝宇宙大災難的著名故事,隱含的也是女媧和共工沖突并戰(zhàn)勝共工的關目: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蒹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立,淫水涸,冀州平,蛟龍死,顓民生。(《淮南子·覽冥訓》)[1](P479)
有學者研究說,這里女媧殺的“黑龍”就是共工。如果是這樣,則上引《列子·湯問》記載的女媧煉石補天和共工氏怒觸不周山兩件事的次序,就需要重新編排了,是共工觸山導致大災難在前,而女媧平治大災難在后。
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中,與共工爭斗的對象又換成了祝融:
當其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zhàn),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8](P964)
這樣,與共工發(fā)生沖突的人就有很多了,顓頊帝、高辛氏、神農氏、禹、女媧、祝融,那么究竟是誰和共工發(fā)生了沖突呢?一個共工,不可能分別被不同時代的很多神反復誅殺,秦漢間這些文獻,哪種記載才是正確的呢?近現(xiàn)代很多學者為此辨析爭論,成果無數(shù),但這些討論都未能勘破這個神話故事的內在秘密,故而其有效性都存在疑問。本文在此不對諸說進行逐一介紹和辨析,而直接插入本文主旨:共工怒觸不周山的神話,原本屬于已經(jīng)淹失的遠古夏人創(chuàng)世神話,是這個神話系統(tǒng)的一個重要關目,它講述的是世界初創(chuàng)之后的第一次宇宙大災難何以發(fā)生和何以平治的故事。因為到了秦漢間,夏人創(chuàng)世神話已經(jīng)淹失不彰,這個神話的某些部分以碎片的形式遺落后世,并在流傳過程中不斷被不同時代、地域的人們,出于各種不同的動機進行了改造、挪移和變形處理,遂使其原初本相障蔽不顯。因此,要窺破這個神話故事片段的原始本相,關鍵是要還原出它在夏人創(chuàng)世神話系統(tǒng)中的地位和形態(tài)。這就是本文要做的工作。
這個還原性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厘清最早與共工爭斗的是誰。
上述所有關于共工與之爭斗的神祇中,按照現(xiàn)有古代文獻,最晚的大約要數(shù)禹了。在秦漢間神話歷史化的《世本·帝系》中,禹是顓頊帝的孫輩:
“顓頊生鯀,鯀生高密,是為禹。”[9](P90)而漢代《史記·五帝本紀》則謂: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3](P7)
則鯀是黃帝的玄孫了。但依然保留著較多古代神話特征的《山海經(jīng)·海內經(jīng)》則云:
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7](P465)
則鯀是黃帝的孫子,和顓頊是同輩。這意味著在秦漢間,鯀禹被編織進不同歷史與神話系統(tǒng)中,這些系統(tǒng)之間矛盾百出。這一情況也許正印證了20世紀30年代顧頡剛等古史辨派學者關于中國上古史是“層累地形成的歷史”的觀點,后起的王朝都會重新在文化上進行歷史重構,對前朝的文化資料進行整合,將自己王朝的祖先或祖先神認定為華夏諸族的始祖或始祖神,以之為源頭和主線,將先前王朝的始祖或始祖神組編到自己的歷史系統(tǒng)或神話系統(tǒng)中,成為自己民族的子孫輩神祇或歷史傳說人物,故而在這個系統(tǒng)中,越是早起王朝的神祇或歷史人物,其所處的輩分越低。以這一觀點來理解上述關于鯀禹所在的歷史或神話系統(tǒng)資料,則我們可以推斷的是,處于這些系統(tǒng)較末端的鯀禹也許所出最早,而處于這個系統(tǒng)頂端的黃帝所出最遲。事實上,自顧頡剛先生以來,已經(jīng)有許多學者研究指出,黃帝乃是春秋中后期開始出現(xiàn)的一個帝神,在春秋至戰(zhàn)國、秦漢,他才成為歷史化了的華夏諸族的始祖或始祖神。以這一觀點考察本文上引關于鯀禹所出,當能發(fā)現(xiàn),華夏第一個男性王朝夏朝神話中的始祖神鯀和禹,所出應當最早。在后世文獻中作為他們父祖輩神祇或帝王的那些人如黃帝、顓頊、神農、高辛氏,乃至堯舜等,所出都要晚得多。
由此來厘定本文開始所引那些眾多與共工發(fā)生沖突的神祇,當能發(fā)現(xiàn),最早與共工發(fā)生沖突的應該是禹,而不是其他神祇。事實上,即使到了春秋戰(zhàn)國間的文獻,盡管對鯀禹所在的世系做了不同的組合,但共工是與鯀大體同時的神祇。《書·堯典》云:
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10](P88~89)
這是舜做的四件大事,禹父鯀與共工同屬“四兇”,說明他們大體同時。
《國語·周語下》記載:
昔共工……虞于湛樂,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墮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禍亂并興,共工用滅。其在有虞,有崇伯鯀,播其淫心,稱遂共工之過,堯用殛之于羽山。[4](P103)
《淮南子·本經(jīng)訓》云:
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龍門未開,呂梁未發(fā),江淮遍流,四海溟涬。民皆上邱陵,赴樹木。[1](P578)
《韓非子·外儲說右上》云:
堯欲傳天下于舜。鯀諫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傳之于匹夫乎?”堯不聽,舉兵而誅殺鯀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諫曰:“孰以天下而傳之于匹夫乎?”堯不聽,又舉兵而流共工于幽州之都。于是天下莫感言無傳天下于舜。[11](P788)
上述戰(zhàn)國至秦漢間文獻中,共工與鯀都是堯舜的臣子,而禹在歷史化的文獻中,也是堯舜的臣子,他們大體處于同一個時代。所以,在本文開始引用的那些文獻中,原初與共工發(fā)生沖突的只能是禹而不可能是別人。而實際上,共工是主水之神,而禹是治水之神,他們之間發(fā)生沖突是極其自然合理的。所以,多種典籍都載有禹與共工及其屬下相柳與蜉蝣發(fā)生持續(xù)沖突的故事。如果我們認定共工只是一個神祇,他就只可能在一個時代被打敗一次或死亡一次,而不可能在不同時代被不同的神祇反復打敗或反復死亡。而本文開始所引資料中的神農氏、高辛氏、顓頊帝等,與共工的時代又相距甚遠,那么就可以認定,共工與他們發(fā)生沖突是不可能的,共工與他們發(fā)生沖突的故事,當是遠古夏人關于共工與禹沖突的故事在后世的轉移和變形形式。這一點從原型理論角度能獲得合理的解釋。從原型理論角度講,禹與共工沖突的故事作為一種原初的故事結構(原型),會在后世被轉移到各種其他神話系統(tǒng)中,在這些神話系統(tǒng)中,角色的名稱會改變,但基本故事結構不會改變。這個故事結構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是:某一個惡神以洪水為武器造成世界的災難,一個善神帶領部下與之發(fā)生激烈甚至長期沖突,最后平息了災難,打敗并處罰了惡神。上述所有諸神與共工發(fā)生沖突的不同故事,都源自原初禹與共工沖突的故事原型。
由此可以確認,春秋戰(zhàn)國以來的典籍中,共工與諸神發(fā)生沖突的神話故事,源于原初共工與禹發(fā)生沖突的神話故事,是后者不同的轉移和變形形式。
接著我們進行第二步的工作:共工與禹是什么關系。
這個問題似乎沒有提出的意義:共工是惡神,是發(fā)動洪水危害世界,給世界帶來大災難的人;禹是善神,是平治洪水,打敗惡神,消除災難的人。他們之間勢不兩立。但事情似乎沒有這么簡單,因為,眾所周知,20世紀上中葉,先有張治中提出鯀與共工為一人的觀點,其后童書業(yè)先生在《五行說起源的討論》一文中再次提出共工即鯀,但未詳細論證,再其后楊寬先生在《大美晚報·歷史周刊》先后撰寫兩文,從古代資料中找出九個方面的相近與相同點論證“共工即鯀說”(兩文后來匯為《鯀、共工與玄冥、馮夷》一文,編入《中國上古史導論》一書)。同時,他還從音訓角度指出,“蓋‘鯀’與‘共工’聲音相同,因言之急緩而有別,急言之為‘鯀’,長言之為‘共工’也?!盵12](P324)楊寬先生之后,顧頡剛、丁山、孫作云等先生在各自的研究中,都接受了共工就是鯀的結論。
盡管認同者眾多,但質疑者也時見。今人楊國宜、李傳江、楊棟等學者都對此提出質疑。但已有共工與鯀資料中確如楊寬先生指出的,有極多相近相同之處,完全否認二者的相關性亦不足以服人,故亦有學者折中處理,提出共工乃氏族名號,鯀乃共工氏最后一代首領的說法。這些觀點業(yè)內學人共知,在此不一一介紹。
那么,共工是鯀嗎?筆者認為,楊寬先生對共工與鯀關系的認定極有見地,證據(jù)資料也是充足的。從本文的角度講,如果共工就是鯀,則禹與共工的沖突,在原初其實是禹與自己的父親鯀的沖突。共工所反對的是自己的兒子,兒子所打敗和懲罰的是自己的父親,這個秘密當是具有巨大震撼性的。關于在原初夏人神話中鯀與共工的同一性問題、禹與鯀(共工)的沖突問題,筆者在《鯀禹創(chuàng)世神話類型再探》[13]、《鯀的原初性別:女神還是男神?》[14]、《涂山氏與女媧及其在夏人創(chuàng)世神話中的地位和作用》[15]等文中有較為詳細的研究,有意者可參看。同時,筆者也認為,關于共工與鯀的差異性關系,要從夏人神話的流傳史角度來理解才可能有正確的判斷。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他們的同一性問題存在不小的變化。在遙遠的夏代神話中,鯀與共工應該就是同一個神,他是夏人神話的始祖神,即黑暗的原始大水之神,他們名字的發(fā)音相近,都具有混沌重濁的特征,而在古代漢語中,聲音本身是有表意作用的,這已是基本常識。這個名字發(fā)音混沌重濁的神,正是夏人神話中原始黑暗的始祖神(其實最早是原始母神);他們同時又是水神,共工水神的特征到后世完整保留自不必說,鯀死后化為三足神鱉沉淵為“玄冥”——黑暗世界的深淵之神,也證明了他的水神特征。鯀的水神特征到后世稍稍轉換,他由水神轉為治水之神,但他治水失敗的根源也恰恰在于他本原上是水神,水神與治水之神,這兩種神性的功能既有內在聯(lián)系,也有內在對立性。這種聯(lián)系使得原始水神變?yōu)楹笫乐嗡?而對立性則使得治水之神的治水行為必然失敗。只是到了先秦,這個水神的原始特征慢慢淹失不彰。而在夏人神話中,他應該是原始大水之神,是世界的唯一,一的一切,一切的一,而在后世的流傳過程中,他們所主之水和所治之水不過是自然的大洪水而已,不具有神話世界中的本原性和唯一性。
現(xiàn)今所見秦漢間關于共工與鯀的資料中,那些既有內在統(tǒng)一性又有某些差別性的資料,都是從夏人原始神話中遺落的碎片。這些碎片在后世的流傳過程中,被不斷地根據(jù)不同時代的需要而做了某些改造增刪。這些改造增刪,使得共工與鯀在不同的神話片段中,既保留著大部分原初的共同基因,又不斷地增加了某些差異性因子,故而使得不少學者不能接受兩者為同一個人的結論;但他們源于共同的原初神話這一點,又使他們在原初神話中的同一性關系,一直保留在那些神話碎片中,從而使楊寬等學者能從中窺見出他們在遠古神話中的同一性。如果堅持按照戰(zhàn)國至秦漢間文獻表面的資料來看共工與鯀,他們是相似而不同的傳說人物,如果從戰(zhàn)國至秦漢間文獻資料中去追尋他們在遙遠時代的原始面貌,則能窺見他們本是同一個神。這是導致楊寬等學者和后世對他們觀點持異議的學者產(chǎn)生對立性認識的重要原因。
鯀與共工的分離,筆者猜測,應該在夏代中后期就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導致這種分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應該是夏人對自己始祖神話的倫理化改造活動。禹和啟作為夏人神話傳說中夏人的始祖神和王朝的奠基者,自然是夏人崇拜性神話敘事的中心,一切與他們對立的神祇自然都必須做貶低性處理,同時,作為華夏最早的國家政權和男性王朝,宗法倫理原則當然對于夏人的國家是至關重要的意識形態(tài),為了崇化性塑造禹啟形象,他們身上一切與這種宗法制倫理原則相悖的故事關目都必須虛化、刪除或改頭換面。因此,鯀在夏人神話中慢慢一分為二,禹的父神、治水失敗的原始水神鯀在禹出生之前,就已經(jīng)被舜帝誅殺(而不是被禹誅殺或流放),而鯀的分身性神祇“共工”則是在禹出生后繼續(xù)以洪水作惡,危害世界,所以,禹才與他有長期的沖突并最后打敗了他和他的部下。其實,在夏人原初的神話中,鯀(共工)應該是在禹出生后很久都一直活著的,他與他的兒子禹曾經(jīng)是創(chuàng)世的合作者,但后來因為某些重大矛盾發(fā)生了持續(xù)的沖突。在這場沖突中,禹最后打敗了他的父神(其實是母神)并懲罰了他。至于這種矛盾所為何事,筆者已經(jīng)在《鯀禹創(chuàng)世神話類型再探》中做了研究,后面還將涉及,此處從略。
共工(鯀)與他的兒子的沖突是長期而激烈的,在這種沖突中,共工作為古老的原始水神,有著巨大的力量,一些跟隨他的原始混沌水神如相柳、蜉蝣、無支祁等,都曾經(jīng)神通廣大,例如相柳: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谷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臺。[7](P233)
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huán),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因是以為臺,在昆侖之北。[12](P428)
這個相柳夠厲害的了。共工自己也神通廣大,不僅可以振滔洪水,使?jié)M世界一片汪洋,到最后,在與禹的沖突不勝之后,他做出了最為驚人的舉動,這一舉動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那就是本文開始引用的文獻中關于共工頭觸不周山導致的大災難。春秋以后的文獻中,將共工頭觸不周山敘述為與顓頊或祝融或其他大神爭帝不勝而發(fā)生的行為,這在原初夏人神話中,應該是與禹沖突不勝而憤怒導致的行為。這個故事在后世,與共工沖突的對象由禹轉換為其他神祇。
現(xiàn)有文獻記載的遠古神話碎片中,禹與共工是有過激烈沖突的: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有兩黃獸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濕山,水東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國山。(《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7](P387)
禹伐共工。(《荀子·議兵篇》)[6](P242)
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龍門未開,呂梁未發(fā),江淮遍流,四海溟涬。民皆上邱陵,赴樹木。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闕,導廛澗,平通溝陸,流注東海。鴻水漏,九州干,萬民皆寧其性,是以稱蕘舜以為圣。(《淮南子·本經(jīng)訓》)[1](P578~579)
禹有功,抑下鴻,辟除民害逐共工。(《荀子·成相篇》)[6](P419)
上述資料都顯示,禹與共工及其部下曾經(jīng)發(fā)生過激烈而持久的沖突。這個沖突的最后結果,應該是禹平治了共工的大洪水,共工因怒而觸山導致巨大災難。上引《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那段神話殘片也支持這個結論。禹所攻之“共工國山”,與共工頭觸而導致巨大災難的不周山(不周山應該就是夏人神話中的天柱)距離極近,它暗含的神話故事是,禹所統(tǒng)帥的后起神祇在與共工的最后決戰(zhàn)中打敗共工,共工怒極觸山,導致天崩地裂,宇宙傾頹。
如上所述,筆者推斷,在夏代神話中,共工即鯀,則禹與共工的沖突,就是與鯀的沖突,夏代后期和夏以后的人們,出于宗法倫理的要求,為了塑造一個理想的政治倫理典范禹的形象,自然不能講述禹和自己父親長期沖突并打敗他和懲罰他這樣違反人倫的故事,鯀因此一分為二,那些危害世界的行為由惡神共工承擔,禹與之爭斗并打敗的只是一個與自己沒有任何親緣關系的惡神而已;鯀則主要是一個治水的失敗者,拿現(xiàn)在的話說,頂多就是一個無能的瀆職者,他也為自己的瀆職行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而且,懲罰他的人和禹毫無關系。但在夏代早期,這個神話的原貌應該是,禹與自己的父親(其實是自己的母親)共工(鯀)發(fā)生了激烈長期的沖突并打敗和懲罰了他。
問題接踵而來:禹為什么與共工發(fā)生沖突?這個神話的原初性質是怎樣的?今見春秋以來的資料都謂禹與共工的沖突,是共工想利用洪水危害人類和國家,而禹(以及禹的置換者顓頊、高辛、神農等)是為國家和人類才與之沖突并戰(zhàn)勝和懲罰他。這只是人類神話中發(fā)生過無數(shù)次的邪惡與正義的沖突和戰(zhàn)爭中的一場而已。但這個神話在原初的性質應該遠比這個嚴重和具有根本意義:因為鯀禹洪水神話的性質,并不是一場普通的災難和治理災難的的神話,而是夏人的創(chuàng)世神話。這一點,葉舒憲教授、胡萬川教授、呂微教授都有專門研究,①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第八章《息壤九州》,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胡萬川:《新古典新義》之《撈泥造陸——鯀禹神話新探》一文,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版;呂微:《神話何為——神圣敘事的傳承與闡釋》第一、二、三章,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筆者也發(fā)表過專文進行論證和確認。筆者的研究結論是,夏人創(chuàng)世神話屬于人類神話學中五大創(chuàng)世神話類型中的世界父母型神話,是這種神話類型的變異形態(tài),準確地界定,是世界祖宗型神話,這個神話的基本內容就是:世界是某個古代家族、氏族、部落、民族的父神或母神或父母神開始創(chuàng)造的,他們代際生殖的過程也是世界不同部分和層次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兒孫輩神祇往往與長輩神祇發(fā)生沖突,前者最終戰(zhàn)勝后者并完成世界的創(chuàng)造。夏人鯀禹啟的神話在原初正是這種性質的創(chuàng)世神話。有關詳細論證筆者在已經(jīng)發(fā)表的論文和即將出版的著作中有詳細分析。①張開焱:《鯀禹創(chuàng)世神話類型再探》,載《民族文學研究》2007第3期。另,筆者研究中國上古創(chuàng)世神話的專著《世界祖宗型神話——中國上古創(chuàng)世神話源流與敘事類型研究》,即將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對此有更詳細研究,可參看。本處只給出這個基本結論,以作為本文下面論述的基礎。
夏人鯀禹啟的神話,其實在原初是夏人的創(chuàng)世神話。這個神話中,最早的創(chuàng)世神就是原始大母神(后世演變?yōu)楦干?、原始大水之神鯀(共工),他在鴻蒙汪洋的原始大水世界創(chuàng)造了最早的神土息壤(后來大地的原型),與之對應的是作為水神的他生了原始的地神禹。在將息壤創(chuàng)造成大地的問題上,鯀禹曾經(jīng)是合作者,但最后發(fā)生了嚴重的分歧并發(fā)生了嚴重的沖突。這個分歧的根本應該是用什么模型來創(chuàng)造大地,也就是創(chuàng)造大地的主宰權和控制權屬于誰的問題。在這場沖突中,禹最后取得了主宰權和控制權(“洪范九疇”即是禹創(chuàng)造九州大地的模型),但鯀并不罷休,他帶領忠于自己的那些原始混沌之神(如相柳、蜉蝣等)發(fā)動大洪水,淹沒了禹所創(chuàng)造的九州大地,并撞斷天柱(不周山即是撐天之柱),截斷地維,導致了震撼宇宙的大災難。本文開始所引文獻,都謂共工是與某一位神王“爭帝”而發(fā)動這場宇宙大災難的,這位神王在原初就應該是禹,所謂“爭帝”在原初夏人神話中其實是爭奪創(chuàng)造世界的主宰權和控制權。
這場宇宙大災難并不是禹一個人戰(zhàn)勝的,禹的妻子涂山氏女媧、兒子啟以及忠于他的后起神祇,也都參與了這場對抗始祖神鯀和他追隨者的戰(zhàn)斗。
禹戰(zhàn)勝了鯀發(fā)動的大洪水。后世所有關于禹治水的故事,都是由這個創(chuàng)世神話原初的環(huán)節(jié)生發(fā)演繹出來的。這些生發(fā)演繹的故事,障蔽了禹治水創(chuàng)世神話的原始意義,但保留了禹在創(chuàng)世神話中戰(zhàn)勝鯀(共工)的過程中主要的功績;禹的妻子涂山氏女媧“煉石補天”,戰(zhàn)勝了鯀(共工)頭觸不周山導致的宇宙大災難。據(jù)《淮南子·覽冥訓》載: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下兼復,地不周載,火爁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頓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龍死,顓民生。[1](P479~480)
關于這段記載,有許多需要研究的問題:
其一,這場災難由什么引起,《淮南子》未有說明,后世學者對此眾說紛紜。唐代司馬貞在《補〈史記·三皇本記〉》中第一次將這場災難與共工頭觸不周山引起的宇宙大災難聯(lián)系起來:
女媧氏亦風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犧立號,曰女希氏。……當其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zhàn)。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缺。女媧乃煉五色石以補天。斷鰲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濟冀州。于是地平天成,不改舊物。[8](P964)
司馬貞的猜測是對的。女媧平治的這場災難就是共工怒觸不周山所致。司馬貞的《補〈史記·三皇本記〉》并沒有將女媧當成創(chuàng)世之帝神,而是遠古人帝“三皇”之一而已。他將《淮南子》中那場大災難的起因歸結為共工頭觸不周山導致的“天柱折,地維缺”,在邏輯上應該是合理的見解和處理。后世之所以有不同認識,其中原因之一,乃在于未能勘破原初夏人創(chuàng)世神話中涂山氏與女媧的關系,以及女媧在創(chuàng)世神話中的作用和地位。這就牽涉到下面的問題:
其二,女媧和夏人有關系嗎?關于涂山氏與女媧的關系,秦漢間《世本·帝系》謂涂山氏名女媧,則女媧是禹的妻子,夏人的高祖母。這一說法,已為聞一多先生《高唐神女考》所采信,后孫作云先生專門著文,以古代文獻提供的資料從多方證明《世本·帝系》關于涂山氏即女媧說法的合理性。筆者亦著文《涂山氏與女媧及其在夏人創(chuàng)世神話中的作用》,從夏人創(chuàng)世神話角度力證涂山氏與女媧乃同一個神即夏人始祖神禹的妻子。[15]在此,本文沿用這一研究結論,不展開論證。
其三,女媧平治的這場災難的性質是怎樣的?在筆者看來,這不是一次普通意義上的災難,而是一場創(chuàng)世神話中古老的原始黑暗大母神與后起的兒孫輩光明諸神爭奪宇宙主宰權和控制權導致的宇宙大災難。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民族的創(chuàng)世神話中,都有因為各種原因而導致宇宙大災難的故事環(huán)節(jié),最典型的是巴比倫創(chuàng)世神話《恩努馬-艾利?!分杏晒爬系脑即竽干裉岚ⅠR特對她的兒孫輩神祇發(fā)動的那場震撼宇宙的大沖突,還有北歐神話中奧丁神族和冰巨人神族之間導致世界毀滅的巨大沖突和災難。中國不少少數(shù)民族創(chuàng)世神話也有這個環(huán)節(jié),除北歐神話的毀滅結局外,其他民族創(chuàng)世神話中,這種災難大多被平治戰(zhàn)勝。上引《淮南子》中女媧平治的這場災難,就具有這樣的性質。
其四,共工最后被誰殺死或懲罰?關于共工的結局,所有資料都說他最后受到懲罰,有的說他被流放,有的說他被擊殺:
顓頊嘗與共工爭矣?!补樗?故顓頊誅之。(《淮南子·兵略訓》)[1](P1044~1045)
昔共工氏之力觸不周之山,使地東南傾。與高辛爭為帝,遂潛于淵,宗族殘滅,繼嗣絕祀。(《淮南子·原道訓》)[1](P44~45)
(舜)流共工于幽州。……天下咸服。(《書·舜典》)[10](P88~89)
堯欲傳天下于舜。鯀諫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傳之于匹夫乎?’堯不聽,舉兵而誅殺鯀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諫曰:‘孰以天下而傳之于匹夫乎?’堯不聽,又舉兵而流共工于幽州之都。(《韓非子·外儲說上》)[11](P788)
昔共工……虞于湛樂,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墮高堙庳,以害天下?;侍旄ジ?庶民弗助,禍亂并興,共工用滅。其在有虞,有崇伯鯀,播其淫心,稱遂共工之過,堯用殛之于羽山。(《國語·周語下》)[4](P103)
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山海經(jīng)·海內經(jīng)》)[7](P472)
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zhàn),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缺。(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8](P964)
如果我們了解所謂堯、舜、高辛氏、顓頊相對于原初夏人創(chuàng)世神話,都是后起的神話系統(tǒng)中的神祇,則關于共工的結局,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他與祝融爭戰(zhàn)的故事。
關于祝融的身份和地位,已有資料有很大區(qū)別:有謂祝融是遠古三皇之一者,有謂祝融乃顓頊的兒子重黎,有謂祝融乃帝嚳的火官,有謂祝融乃堯的臣子(“帝令祝融誅殺鯀于羽山”),有謂祝融為炎帝的子裔,有謂祝融乃南方赤帝,等等,諸說不一。造成這種混亂的原因之一,乃是中國古代早起神系的重要大神,都會在后世不同朝代和地域中,被不同的神系所吸納重組,進入不同的神系。這也可以使我們推斷,在古代各個神系都存在的神,基本可以認定是起源比較古老的神。而那些只在某些神系中存在的神,可能是(當然不絕對是)晚起的神,那怕它地位極其顯赫(如黃帝);這一規(guī)律使我們能夠推斷,祝融這個神,來源十分古老。在今見所有神系中,不管他的身份為何,他的神性都是一致的,他都是火神、光明神,這是公認的。祝融在古代不同神系中都存在,大約與不同神系都有光明神、火神這個職神也有關系。
從文字訓詁角度講,祝者,朱也,融者,明也。祝融即朱明。《淮南子·天文訓》謂:“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1](P186)朱明又作祝融?!逗鬂h書·祭祀志中》:“立夏之日,迎夏於南郊,祭赤帝祝融,車旗服飾皆赤,歌《朱明》?!盵16](P2161)則朱明即祝融也。朱明何意?朱明的本意乃明亮火紅熾烈之光。而一切光的本源就是太陽,所以朱明的本意就是明亮赤紅的陽光。戰(zhàn)國時候的五方五時帝神系統(tǒng)中,將他配置為南方、夏天、正午之神,都是在強調這個神性特征。他主管的所謂“火”,其源頭乃是太陽,所以,火神祝融原初其實應該是太陽神、光明神。那么這個太陽神、光明神最早來自哪里?由此回到夏人神話系統(tǒng)。如果說夏代是中國上古三代最早出現(xiàn)的一個王朝,那么,夏人神話系統(tǒng)相對商周神話系統(tǒng)具有早出性應該是可以確認的。夏人的光明神、太陽神是誰?是禹與涂山氏女媧的兒子啟。所謂啟者,開也,明也,所以,夏后啟又作夏后開。啟就是夏人神話系統(tǒng)中的天神、太陽神、光明神祝融。有關啟與太陽神、光明神的同一性關系,筆者在《啟鑄九鼎與饕餮原型》一文中有更具體的研究,有意者可參看。[17]
啟作為夏人神話中的天神、光明神、太陽神,是夏人創(chuàng)世神話系統(tǒng)中的重要構成。夏人神話系統(tǒng)中,第一代祖宗神和創(chuàng)世神鯀(共工)是原始黑暗的混沌水神,他(她)在原始混沌的黑暗大水中創(chuàng)造了可以無限生長的最早的神土息壤;所以,他死后仍然成為夏人祭祀的祖先。《國語·晉語八》云:“昔者鯀違帝命,殛之于羽山,化為黃熊,以入于羽淵,實為夏郊,三代舉之?!盵4](P478)第二代祖宗神和創(chuàng)世神是禹與涂山氏女媧,他們在神土息壤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大地、高山和天空,他們的兒子啟則是天空之神、光明之神,最后完成了創(chuàng)造世界的工作。夏人神話中,世界的創(chuàng)造經(jīng)歷了水—地—天的過程,分別對應于三代祖宗神的神性。由此回到鯀(共工)與祝融的關系,在夏人的神系中,他們是祖孫關系,但正是這個孫輩太陽神,最后成了鯀(共工)的敵人。他和父母神禹與涂山氏一起,最后打敗并懲罰了他的原始祖神。這是兩個在神性上具有內在對立性的神祇,他們的沖突,暗含的是世界創(chuàng)造過程中黑暗與光明、水與火的沖突,最后的結局是光明神的勝利、光明世界的確立。
祝融(啟)是戰(zhàn)勝并誅殺(一作流放)其祖父(母)鯀(共工)的神,后世典籍中說帝令祝融(啟)殛鯀于羽山,或者說祝融誅殺共工,在最初其實是一件事情,就是夏啟和他的父母神禹與涂山氏女媧一起,打敗并誅殺了自己的祖神。而共工頭觸不周山造成的宇宙大災難的平治,則是由涂山氏女媧完成的?!痘茨献印ぬ煳挠枴分心莻€關于女媧煉石補天、積蘆灰止水、殺黑龍濟冀州、斷鰲足以立四極的故事,正是平治這個宇宙大災難的故事。
這樣,對現(xiàn)今所存有關共工(鯀)觸不周山的神話及相關資料進行還原性重構,我們將能發(fā)現(xiàn),它們都是從原初夏人神話系統(tǒng)遺落的神話碎片,在后世的流傳過程中發(fā)生了許多變異和置換,它們在原初夏人神話系統(tǒng)中的本相是這樣的:原始黑暗的大神鯀(共工)在創(chuàng)造了最早的神土息壤后,為了爭奪創(chuàng)造宇宙的控制權和主宰權,帶領其追隨者發(fā)動了一場與兒孫輩神祇的激烈戰(zhàn)爭,這場戰(zhàn)爭中,鯀(共工)先發(fā)動滔滔大洪水,繼而撞斷天柱,導致天塌地陷、宇宙震蕩的巨大災難,禹和妻子涂山氏女媧以及兒子啟一起,戰(zhàn)勝和誅殺(或流放)了鯀(共工),平息了這場宇宙大災難。
[1]何寧.淮南子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8.
[2]楊伯峻.列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79.
[3]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6.
[4]國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袁珂.中國神話資料萃編[C].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85.
[6]北京大學荀子注釋組.荀子新注[M].北京:中華書局,1979.
[7]袁珂.山海經(jīng)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8]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一·正史類[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9]秦嘉謨.世本八種[M].北京:中華書局,2008.
[10]孔穎達.尚書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1]陳其獻.韓非子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2]楊寬.楊寬古史論文選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3]張開焱.鯀禹創(chuàng)世神話類型再探[J].民族文學研究,2007(3).
[14]張開焱.鯀的原初性別:女神還是男神?[J].東方叢刊,2008(1).
[15]張開焱.涂山氏與女媧及其在夏人創(chuàng)世神話中的地位和作用[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哲社版),2013(3).
[16]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9.
[17]張開焱.啟鑄九鼎與饕餮原型[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
特約編輯 孫正國
責任編輯 強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
Gong Gong Touching to Mountain and the Big Disaster of Xia’s Creation Myth
Zhang Kaiya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 435002)
Gong Gong angrily touching to mountain’s story has been annihilated in later ages,the object of conflicting with Gong Gong has a lot of gods or the divine heroes,all sorts of conjecture about the fairy tales are failing to grasp its original intention,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Xia’s Creation Myth in this paper.Gong Gong called Gun has conflict with Yu,Nu Wa and Qi because of controlling of the universe,this conflict finally ended in Gong Gong’s failure,he led to huge universe result from breaking sky column Bu Zhou mountain.Gong Gong suffer from punishment by grandchildren gods as the core to Yu and Qi,Cosmic catastrophe he led to can be alleviated.
Gong Gong;Gun;cosmic catastrophes;Yu;Qi;Tu Shan's;Nu Wa
I207.7
A
1673-1395(2015)01-0001-08
2014-12-01
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09YJA751023);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2009y121)
張開焱(1955-),男,湖北武漢人,教授,主要從事文藝理論、神話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