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慧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江蘇南京210023
論人民陪審制的完善以司法去行政化為目的
姚慧*
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江蘇南京210023
行政權對于司法權的干預已然成為阻礙司法內部獨立的根源。在司法實踐中,司法的行政化嚴重制約了人民陪審制度價值的有效實現(xiàn),人民陪審制的虛化亦為司法行政化的滋長提供了空間。人民陪審制度衍生出來的陪審權的存在,可以分割審判權,阻隔行政權對于審判權的直接作用,并間接實現(xiàn)司法去行政化的目的。目前,我國人民陪審制度的一些缺陷客觀上造成了“陪而不審,合而不議”的現(xiàn)狀,我們應從以下幾方面完善人民陪審制度:在參審制模式的基礎上,適當借鑒陪審制模式的經驗,合理調整人民陪審員與法官在審判過程中的側重點,讓人民陪審員在事實認定上發(fā)揮主導作用,而在法律適用上由法官主導;增加合議庭中人民陪審員的人數(shù),實現(xiàn)由“少數(shù)人參審”到“多數(shù)人參審”的轉變;把人民陪審員的觀點寫進判決中。通過人民陪審制度的完善,必然能夠改變司法行政化對于人民陪審制的負面影響,進而促進司法的去行政化,這不失為實現(xiàn)司法內部獨立的一種有效途徑。
司法內部獨立;人民陪審制度;人民陪審員;司法行政化;審判統(tǒng)一
姚慧.論人民陪審制的完善以司法去行政化為目的[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7(2):72–79.
Yao Hui.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Jury System:For the Purpose of Deadministration in Judicatory[J].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5,17(2):72–79.
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指出:“建設法治中國,必須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維護人民權益。要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深化行政執(zhí)法體制改革,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苯陙恚痉w制改革一直是我國法制現(xiàn)代化的助力工程,隨著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促進司法獨立的司法體制改革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司法的去行政化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展開。傳統(tǒng)觀念上對司法去行政化的探索多集中在審判權與審判管理權之間,力求直接對審判管理權進行制約以達到司法獨立的效果,而忽視了人民陪審制度對司法改革的作用力[1-4]。人民陪審制度作為司法審判制度的組成部分,司法的去行政化改革必然促進人民陪審制度的有效實施,同時,人民陪審制度自身的完善亦會促進司法的去行政化。
人民陪審制度作為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的一種審判組織制度已經全然確立,但長期的司法行政化而導致的合議庭審理權與判決權的脫離,影響了合議庭職能的發(fā)揮,而作為合議庭的組成部分,陪審員的審判權自然也受到削弱。
1.1陪而不審
“陪而不審,合而不議”現(xiàn)象的普遍存在,是目前人民陪審制度運行中最大的障礙,也使得人民陪審制度自實行以來備受懷疑與爭議。人民陪審員被選任之后,在開庭審理過程中積極性不高,發(fā)言頻率低,很少或幾乎不對當事人進行詢問;在合議時很少就事實問題或法律問題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或者即便發(fā)表了自己的意見,在法官進行反駁之后而選擇“服從于”法官,不再堅持自己的觀點,以至于其在陪審中的作用微乎其微,使陪審制度流于形式??朔嵺`中存在的“陪而不審”的問題一直都是人民陪審制度改革的著力點[5-8]。
“陪而不審”現(xiàn)象普遍存在的原因眾多。首先,從法院的角度來說,法官不重視通過陪審制度、利用人民陪審員以解法院案多人少的“燃眉之急”;由于案件數(shù)量的壓力與提高訴訟效率的目的,盡量縮短人民陪審員參與案件所消耗的時間。其次,從人民陪審員的角度來說,絕大多數(shù)陪審員不了解陪審制度的價值;部分陪審員觀念上存在差距,認為自己的法律知識欠缺,因此不愿意與法官進行交流或者對案件進行裁判時簡單地聽從法官的意見;少部分陪審員缺乏責任意識,參加陪審僅僅是為完成任務[9]。筆者認為法院、法官甚至陪審員之所以不重視陪審制度,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在于審判管理下的司法行政化對于人民陪審制度的負面影響?!缎淌略V訟法》第180條規(guī)定:“合議庭開庭審理并且評議后,應當作出判決。對于疑難、復雜、重大的案件,合議庭認為難以作出決定的,由合議庭提請院長決定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審判委員會的決定,合議庭應當執(zhí)行?!睏l文明確規(guī)定對于疑難、復雜、重大的案件才可以提交審委會,但是實踐中,將案件提交審委會卻已成常態(tài)。此外,審判法官向院長、庭長提交案件進行審批,以及下級法院向上級法院就具體案件進行匯報、請示;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發(fā)布指示或提意見的現(xiàn)象也普遍存在[10]。
這些問題都制約了人民陪審制度價值的充分發(fā)揮。陪審員作為合議庭的一員,在合議庭對案件都無法行使獨立判決權的前提下,就不難想象陪審員在司法行政化體制下的尷尬地位。具體而言,法院系統(tǒng)內部的行政化直接作用于合議庭,既然合議庭對于自己審理的案件沒有判決權,要依賴于其他非審判主體的決定,那么合議庭的意見乃至于人民陪審員的意見就沒有了價值。既然人民陪審員的觀點沒有價值,對裁判結果毫無影響或影響甚微,那么人民陪審員怎會做口舌之爭來行使自己的審判權,何以讓陪審員提高參與審判的積極性?可見,案件批示制度、審委會制度等一系列象征著司法行政化的司法活動,弱化了合議庭的職權,進而打擊了人民陪審員參與審判的積極性,“陪而不審”現(xiàn)象的存在也就不足為奇了。
1.2削弱人民陪審制度的價值
1.2.1人民陪審制度的主要價值
首先,人民陪審制度是人民主權理論的邏輯延伸,彰顯了司法民主?!皩嵭信銓徶贫?,就可以把人民本身,或至少把一部分公民提到法官的地位。這實質上就是陪審制度把領導社會的權力置于人民或這一部分公民之手”[11]。人民通過陪審制度直接參與到司法審判活動過程中,行使司法審判權,使得彰顯民意的生活經驗及社會知識反映到司法審判中,強化司法與民眾的對話,促進我國司法審判的民主化[12-14]。
其次,人民陪審制度有利于實現(xiàn)司法公正。司法公正的首要前提在于案件事實的正確認定。法官職業(yè)思維的局限性影響其對于案件事實的正確判斷,人民陪審員由于沒有受過專門的法律訓練,又與案件沒有利害關系,在認定案件事實的過程中能夠利用自己樸素的智慧和生活經驗來進行判斷,可以防止法官在司法審判過程中的主觀片面和獨斷專行。同時人民陪審員又可以作為群眾監(jiān)督審判活動,預防司法腐敗,促進司法公正[15-16]。
1.2.2司法行政化對人民陪審制度價值的削弱
人民陪審制作為司法審判制度的一部分,從屬于司法審判活動。司法民主的價值雖然作為司法審判中一項獨立的價值追求在部分國家和地區(qū)得到繼承和發(fā)揚,但是這種民主價值也無法脫離司法審判權而獨立存在,更無法擺脫司法權和行政權雙重作用的宿命。
司法行政化簡言之即行政干預司法的過程,主要表現(xiàn)在司法管理權對司法審判權的一種干涉。在司法行政化的過程中,人民陪審制度的司法民主價值附屬于行政權和司法權的博弈過程中,一方面受到司法權的保護以實現(xiàn)司法獨立,另一方面又受到行政權的阻礙而無法有效地實現(xiàn)陪審的價值。因此,司法行政化的過程也必然導致了司法民主價值的消亡。
司法行政化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陪而不審”現(xiàn)象的普遍存在,人民陪審員本質上沒有真正參與到審判活動中,在審判過程中發(fā)表自己觀點的權利得不到切實保障,自己的立場在裁判中得不到體現(xiàn),從而使陪審制度流于形式,極大削弱了陪審制度之于司法民主、司法公正的價值。另外,由于司法的行政化,案件的判決不是由合議庭以事實為依據(jù)、適用法律直接作出,而是由合議庭向審委會、院領導或上級法院請示的結果,造成“審”與“判”的脫離,也可能會使得判決結果很難令民眾信服,容易引發(fā)輿論質疑,這樣會極大地傷害司法公信力,不利于司法權威的樹立與維護。
司法內部獨立,簡而言之,是指法院內部法官應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一方面,它是指法官通過獨任和合議制形式審理案件,只服從法律,而不應當受到法院內部其他不正當?shù)母缮?。另一方面,下級法院的法官應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來自上級法院的不正當?shù)母深A[17]。司法內部獨立是司法獨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司法體制改革的一個剛性目標和未來指向。而長期的法院內部審判活動“首長負責制”以及由它延伸出來的院長、庭長審批案件制度,審判委員會制度以及向上級法院的案件請示制度使得司法內部行政化問題極其嚴重,審理權與判決權的不統(tǒng)一,也造成了實踐中“審者不判、判者不審”這一不合理現(xiàn)象的普遍性。
司法內部的行政化一直是制約我國法治發(fā)展的一個瓶頸,踐行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實現(xiàn)審判權的獨立,就一定要加快司法去行政化的步伐。司法實踐中,司法行政化已然成為阻礙司法內部獨立的根源。在司法去行政化過程中,由于司法權存在于行政體制之下,無法發(fā)揮司法權本身的權力屬性,反而具有主動性的行政權更具有博弈優(yōu)勢,占據(jù)了權力對抗中的主導地位,排除行政干預單靠司法權自身所具有的特征是無法完成司法內部獨立的價值目標的①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指出,司法權是三權中最弱的一個權力。司法權既無軍權也無財權,只有判斷,而且在判斷時還須借助行政機關的力量。司法權為消極權利,即“無控告即無法官”。。然而司法過程中的審判管理是普遍存在于各國的司法制度之中的,司法審判也無法完全避免行政權的干涉。因此,我國的司法去行政化改革不應走完全排除行政權的路徑,而應選擇緩進式的隔離、剔除模式,利用程序化的制度限制行政權對司法權的滲透。人民陪審制度作為民意導入司法體系的有效途徑,阻隔了行政權對于司法權的直接作用,間接實現(xiàn)了司法去行政化的目的。司法去行政化需要人民陪審制來發(fā)揮作用,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2.1司法審判權的分割
2.1.1權力之間的制約
陪審制度將司法審判權橫向分割為法官的審判權和陪審員的陪審權,這一分離不僅僅是司法民主的體現(xiàn),更重要的是它催生了陪審權對于法官的專屬審判權的限制和對司法行政權的制約[18]。陪審權作為一種權力,它產生的本質目的是什么?“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19]。權力的行使離不開權力主體的意志,而意志的最大特征是自由。這種意志的自由決定了權力在內容上、在現(xiàn)實轉化上具有不確定性的特征。這種不確定性是權力擴張、濫用、異化等問題的根源,是權力需要制約和監(jiān)督的根本性理由[20]。縱觀陪審制的發(fā)展史,陪審團制意義上的陪審權目的就在于公民對法官權力的制約,而大陸法系國家,如德國、法國實行的參審制也是借鑒英國陪審制而創(chuàng)立的,所以兩者設立陪審制度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同的,都是希望用陪審權對法官的審判權進行制約。而對于我國司法行政化的國情,陪審權對于審判管理權的制約也被涵蓋在對審判權的制約之中。行政權權力的擴張性需要陪審權的制約,所以,促進司法去行政化需要人民陪審制度。
2.1.2權力行使的結果
陪審權是人為分割審判權的結果,既然它的出現(xiàn)不是天然而存在的,那么它就必然承載了一定的使命,否則,其存在便沒有任何意義。既然我國法律明文規(guī)定陪審員有審判的權力,就意味著法律對陪審權的承認,那么權力行使的結果必須受到重視。否則,根本不能被稱之為“人民陪審員與法官一同享有審判權”。并且由于陪審權所具有的民主屬性,所以,陪審權的存在天然的具備不受行政權干預的力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排斥非審判主體對于審判活動的干涉。
2.2司法審判權與行政權的分隔
陪審權的融入將審判權與司法行政權分隔開來,改變了“行政—司法”的兩造格局。作為非法院系統(tǒng)的陪審員天然地具有了無利害關系的屬性,可以有效隔離司法行政權對司法審判權的直接作用,弱化了權力之間的行政管理關系,增加了操縱審判的運作成本,強化了司法審判權的獨立行使。利用“法院系統(tǒng)外的合理力量”來監(jiān)督、強化審判權,從而實現(xiàn)與司法行政權的抗衡,或許可以作為人民陪審制度改革的一個方向和動力,也作為促進司法去行政化的一種手段和嘗試。
2.2.1人民陪審員的屬性
陪審權對于審判權與行政權的分隔首先表現(xiàn)為權力行使主體的屬性不同。雖然從本質上講,法官及其他法院內管理人員也是代表了人民,歸屬于人民,但是更現(xiàn)實地講,他們又不同于人民,其本質為國家公務人員,歸屬于行政體制內,受體制內的約束,而人民陪審員是從人民中推薦或選舉的,他們更代表人民,并且由于選任陪審員的隨機性,所以,陪審員受到的體制內約束相對較弱,那么行政權對于陪審員的干預必定弱于對于法官的干預,所以人民陪審員參與審判行使司法審判權對司法去行政化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2.2.2監(jiān)督下的兩權分隔
陪審權分隔了行政權對于審判權的干預,還表現(xiàn)為陪審權的介入使得合議過程的相對公開化。法律規(guī)定,合議秘密進行,是不公開的。而陪審員作為人民利益的代表,參與了審判合議,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于人民的公開,而人民陪審員的監(jiān)督就使得行政權與審判權的隔離成為必要。要使人民相信司法的公正性、信賴司法、增強公信力就必須排斥行政權的干預,排斥司法行政化。另外,人民陪審員制度的主要價值就在于司法民主的體現(xiàn),公眾的參與增加了審判的社會效應,一旦行政干預司法的過程暴露在公眾的視野下,對判決不公的質疑所引發(fā)的社會效應必然使行政權對于司法審判權的干預付出代價[21]。
2.3司法資源的投入對于司法去行政化的刺激
人民陪審制度的正常運行包括了人民陪審員的選任、培訓、管理等很多環(huán)節(jié),并且還要給予陪審員適當?shù)难a貼,所以整個流程的運轉無疑增加了司法審判的成本,而對于這些巨大的成本的回報顯然是充分利用人民陪審制度達到它所應該具備的價值和作用,而非依賴于非審判主體的決定;并且人民陪審制度增加司法審判程序的復雜性,其目的在于追求司法的民主與公正,而不在于快速結案,追求審判效率。所以,人民陪審制度可以有效地減緩司法審判過程中行政權對效率的追求。鑒于陪審權的介入會增加審判成本和程序的復雜性,行政權對于陪審權的干預明顯會少于對法官審判權的干預。
筆者認為,在應然意義上,人民陪審制度所具有的對于司法去行政化的內在價值在以往都是被忽視的,并不是只要人民參與了審判就一定能達到這一制度本身應該具有的價值,認識到價值才是實現(xiàn)價值的前提。所以,重視人民陪審制的這一價值并在實踐中通過對人民陪審制的完善實現(xiàn)這一價值是一個制度本身所應當給予的待遇。而人民陪審制在我國的發(fā)展至今還備受爭議,在實踐中還存在許多未被解決的問題,就意味著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它、完善它、運用它。人民陪審制度與司法內部獨立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且不可忽視的聯(lián)系,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合議庭這一審判組織形式發(fā)揮作用。通過人民陪審制度的改革,改變“陪而不審”的現(xiàn)象,使人民陪審員真正參與到審判活動中,增強合議庭的力量,使合議庭對于審理的案件享有判決權,實現(xiàn)“審判統(tǒng)一”,制約司法行政權的干預,發(fā)揮其本來應該具有的價值,實現(xiàn)“讓審理者裁判、讓裁判者負責”,從而為促進司法的去行政化“助一臂之力”。
司法去行政化不能僅僅局限在司法權與行政權的雙邊直接對抗中尋求解決方案,而應當利用人民陪審制的優(yōu)化來改變司法權天然弱化的地位以實現(xiàn)司法內部獨立的價值目標。人民陪審制度的優(yōu)化,會增強人民陪審員的責任意識,提高人民陪審員參與審判的積極性,在合議過程中積極發(fā)表自己的觀點,集思廣益,使人民陪審員的立場在裁判中得以體現(xiàn),直接目的在于改變“陪而不審”的現(xiàn)狀,更深層次的意義則體現(xiàn)為凸顯合議庭的重要地位,實現(xiàn)“讓審理者裁判”,從而促進司法的去行政化。
陪審分為兩種,即陪審制和參審制。大陸法系的參審制度與英美法系的陪審制度的區(qū)別主要表現(xiàn)在陪審員的人數(shù)規(guī)模和審判范圍不同。我國的人民陪審員制度是參照參審制度建立的。人民陪審員與法官相比較而言,始終處于被動的、受制約、不平衡的位置[22]。而要改變這一現(xiàn)狀,完善人民陪審制度,那么首先必須從這兩個方面著手,另外輔之以裁判文書的改革。
3.1審判范圍的界定
人民陪審員在人民法院執(zhí)行職務,同審判員有同等的權利,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共同行使審判權?!度珖嗣翊泶髸瘴瘑T會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第11條規(guī)定:“人民陪審員參加合議庭審判案件,對事實認定、法律適用獨立行使表決權?!弊罡呷嗣穹ㄔ骸蛾P于人民陪審員參加審判活動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7條規(guī)定:“人民陪審員參加合議庭評議案件時,有權對事實認定、法律適用獨立發(fā)表意見,并獨立行使表決權。人民陪審員評議案件時應當圍繞事實認定、法律適用充分發(fā)表意見并說明理由。”
通過以上規(guī)定可以看出,我國的人民陪審員在事實認定、法律適用的過程中與法官具有同等的權力,而不區(qū)分事實認定與法律適用也是參審制模式的一個重要特點。關于人民陪審員的審判范圍也一直存有爭議,主要是因為人民陪審員的權力得不到保障和落實,而依附于法官的審判權,這明顯違背了權力的本質屬性。那么是遵循參審制模式的固有特點,讓人民陪審員與法官享有共同的職權還是選擇借鑒陪審制模式,陪審員只負責審查事實問題,讓人民陪審員切實行使權力,從而從根本上改變“陪而不審”的現(xiàn)象?筆者認為,應當以參審制模式為基本出發(fā)點,適當借鑒陪審制模式的經驗。
在審判活動中,案件爭議的存在是合議庭向院長、審委會或上級法院請示、審批的前提,也是司法行政化難以根除的一個原因。在合議過程中,法官和人民陪審員就事實和法律問題共同決議,由于雙方來自不同的群體,是專業(yè)性和民主性的對碰,所以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觀點的不可調和性,況且人民陪審員并非法律職業(yè)人,對法律知識也沒有充分的了解,讓陪審員就法律適用問題享有同法官相同的權力未免有些“強人所難”,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人民陪審員認識不到、不積極使用自己的權力,“陪而不審”[23]。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的區(qū)分事實和法律問題,不但可以排除因兩方群體屬性的差異而帶來的案件爭議性,減少外部干預司法審判的可能性。并且可以使陪審員認識到自己作為權力主體的價值,提高陪審員的積極性,使陪審權落到實處,從而起到制約審判管理權的作用。
如何在以參審制模式為基本出發(fā)點的前提下,適當借鑒陪審制模式的經驗?雖然從表面上看兩種模式不可調和,但是筆者認為日本的“裁判員制度”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根據(jù)日本的《裁判員法》第6條第1款、第66條第1款的規(guī)定:“合議庭組成人員的法官和裁判員有權共同合議決定被告人是否有罪、無罪的事實,適用法律以及量刑。但是,對于庭審過程中涉及的法律解釋和程序使用等法律問題時,允許僅僅有法官合議決定?!保?4]247根據(jù)這一規(guī)定,日本的“裁判員制度”在裁判員和法官的權限方面是以參審制模式為基本出發(fā)點,對一些法律適用問題作出僅僅由法官合議決定的例外規(guī)定[25]。而我國目前在合議過程中,一般都是法官就事實和法律問題進行發(fā)言,然后再由陪審員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在這種情況下,陪審員很難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多數(shù)只是贊同法官的判斷,沒有獨立行使表決權。借鑒日本在某些法律問題上僅由法官決議的思路,結合我國“陪而不審,合而不議”的現(xiàn)狀,在事實問題上可以先由陪審員討論并各自發(fā)表觀點,在這個過程中法官只能就法律問題提供咨詢意見和指導,而不能表示對事實問題發(fā)表觀點,在陪審員最終決定一致的情況下,除非法官認為存在法律上的錯誤,法官一般情況下不能推翻其決定,只有在陪審員意見不一致的情況下,法官才能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然后再一起進行表決[26]。筆者認為當下的人民陪審員制度雖然是人民陪審員與法官共同行使審判權,但是卻要由法官單獨對判決負責,如果采用相對區(qū)分事實和法律的合議方式,不但可以使“讓裁判者負責”更具有合理性,而且相比較直接采用陪審制將事實認定權與法律使用權的絕對分離,這種方案的可行性可能會更強。
3.2參審制下的陪審員多數(shù)化
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沒有對人民陪審員的人數(shù)作出具體規(guī)定,而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基層人民法院和中級人民法院如果在第一審案件中采用合議庭,人民陪審員最多為2人。高院和最高院的合議庭的陪審員最多為6人”?!蛾P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第3條規(guī)定:“人民陪審員和法官組成合議庭審判案件時,合議庭中人民陪審員所占人數(shù)比例應當不少于三分之一?!睂嵺`中,基層法院的合議庭一般由一名法官和兩名人民陪審員組成。完善人民陪審制度,促進司法去行政化,應當增加合議庭中人民陪審員的人數(shù),實現(xiàn)由“少數(shù)人參審”到“多數(shù)人參審”的轉變。
第一,從陪審權權力屬性的角度來說,權力主體的力量決定權力的強度。審判權、行政權的主體是國家這一強大的后盾,而要增強陪審權的權力屬性,權力的行使主體的增多不失為一種策略。以美國的審判陪審團為例,由于對于司法機關的不信任致使人們選擇陪審團的形式,讓陪審團決定事實問題,分離事實認定權、法律適用權,從而制約法官的權力,陪審團的人員數(shù)量是在6人以上。在我國,增加陪審員在合議庭中的數(shù)量,不但可以增強陪審員在合議過程中擁有的話語權,使陪審員敢于提出并堅持自己的觀點,甚至反駁法官的觀點,不盲從權威,確實會對干預審判權的主體產生一定的壓力,使其不能輕易對合議庭的決議進行推翻,讓陪審員的意見得到重視。
第二,合議庭對于審判中存有爭議的案件會提交院長、庭長審批,對于重大、疑難、復雜案件提交審委會討論決定,或者向上級法院請示,那么要消除非審判主體對于審判活動的干預,就必須提高合議庭認定案件事實、適用法律的能力,消除案件的爭議性。而減少案件的爭議性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集思廣益。人民陪審員富有樸素的智慧與情感及豐富的生活經驗,他們的判斷更符合人民的社會價值觀和生活習慣。合議庭中人民陪審員的數(shù)量越多,經過他們對案件事實、證據(jù)的審查,大量觀點的交鋒與融合,案件的真相就越漸明朗。通過比較法的研究,可論證此觀點的科學性。(1)以陪審制的代表美國為例,《聯(lián)邦民事訴訟規(guī)則》第48條規(guī)定,法官應當任命不少于6名不超過12名的陪審員組成陪審團[24]72。美國陪審團的重要功能之一在于事實認定功能。陪審團就事實問題作出判斷。陪審團之所以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就是美國人普遍認為陪審團匯集了具有不同經歷、不同觀點的人,而這些人的集合在認定案件事實時能夠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24]82。(2)以參審制的代表法國為例,目前法國的重罪法庭包括3名職業(yè)法官,9名代表公眾輿論的陪審員。這9名陪審員在一定時間內具有同職業(yè)法官合作共同審判重罪案件的權力。在評議時通過投票的方式表決。而9名陪審員的投票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公眾的意見[24]167。(3)以陪審制與參審制的混合模式——日本的“裁判員制度”為例。原則上,由3名法官和6名裁判員組成合議庭,由法官擔任審判長。若被告人對起訴事實沒有異議,也不存在法律解釋和訴訟程序的爭議,且法院考慮到案件內容和其他情況,認為適當?shù)臅r候可以組成由1名法官和4名裁判員組成的合議庭進行審理和作出判決[24]247。
第三,人民陪審員的多數(shù)化會增加人民陪審制度運行的成本,為了使司法資源不被浪費,會刺激法院對于該制度的重視,使人民陪審權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審判,從而間接減少外部對于審判進行干涉的可能性,促進司法去行政化。
3.3人民陪審員的觀點寫入判決
《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第11條規(guī)定:“合議庭評議案件時,實行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原則。人民陪審員同合議庭其他組成人員意見分歧的,應當將其意見寫入筆錄,必要時,人民陪審員可以要求合議庭將案件提請院長決定是否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薄蛾P于人民陪審員參加審判活動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9條:“人民陪審員同合議庭其他組成人員意見分歧,要求合議庭將案件提請院長決定是否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的,應當說明理由;人民陪審員提出的要求及理由應當寫入評議筆錄?!钡?0條規(guī)定:“人民陪審員應當認真閱讀評議筆錄,確認無誤后簽名;發(fā)現(xiàn)評議筆錄與評議內容不一致的,應當要求更正后簽名。人民陪審員應當審核裁判文書文稿并簽名。判決中要寫上人民陪審員的意見?!蓖ㄟ^分析上述法律條文的規(guī)定,筆者提出以下疑問。
(1)人民陪審員可以要求合議庭將案件提請院長決定是否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陪審員有要求合議庭將案件提交的權利,并且這一權力并未設置任何限制,可以看出陪審員在案件提交程序中權力的隨意性,這無疑降低了審委會接收案件的門檻。這也是與司法去行政化中改革審判委員會的方向相矛盾的,無疑會強化司法的行政化。雖然這一規(guī)定或許是為了防止法官在合議中的獨斷專行,而賦予陪審員的權力,但是不加限制的權力難免會被濫用。
(2)雖然《關于人民陪審員參加審判活動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要求判決中要寫上人民陪審員的意見,但是筆者認為這一規(guī)定并未得到有效落實。目前的裁判文書中多以“本院認為”進行說理,而非冠以“合議庭”之名,人民陪審員的意見更是得不到體現(xiàn)。裁判書中只說明“本院意見”,那么“本院”的背后到底是誰?合議庭還是院領導抑或審委會?實踐中的這種做法為隱藏司法的行政化提供了空間。并且這種裁判文書中以集體名義的做法,更加容易忽視人民陪審員的地位和價值,“陪而不審”現(xiàn)象的存在就不足為奇了。所以筆者認為,在裁判文書中一定要落實“判決中要寫上人民陪審員的意見”這一規(guī)定。
根據(jù)上文提出的兩點疑問,筆者認為有如下對策。首先,對人民陪審員申請將案件提交審判委員會的權力進行限制,除了提請院長決定、說明理由之外,還可以有更加詳細的限制性規(guī)定,比如持反對意見的人數(shù)達到合議庭的一定比例等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民陪審員申請將案件提交審判委員會的門檻,達到削弱司法行政化的目的。其次,將人民陪審員的觀點寫入判決。既然增強裁判文書的說理是改革的大勢所趨,那么何不借此東風來強化人民陪審員的地位,限制司法行政權。如果案件由人民陪審員參與合議庭審理,那么在制作裁判文書的過程中,應當將人民陪審員的意見也寫入判決。這樣的舉措會帶來兩方面的效果:其一,人民陪審員的意見得到重視,地位得以提高,這就會激勵陪審員在參與審判的過程中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而不是只作為法官的陪襯。其二,合議庭成員包括人民陪審員的觀點需要寫入判決,那么也就可以改變以往合議庭“審判分離”的情況,因為審委會的觀點并不能取代合議庭乃至人民陪審員的觀點被寫入判決,那么,對于司法的去行政化也具有相當?shù)淖饔?。其三,合議庭、人民陪審員的觀點寫入判決進而公開,體現(xiàn)了不同觀點的交織進而形成的最后判決,代表人民的陪審員的觀點被考慮,可以減輕社會對于法院判決的輿論壓力,提高司法的公信力。
人民陪審制度面對質疑,如若不改變“陪而不審”的狀況,那么對于陪審制度本該內含的民主價值而言,進行再多的修飾和改觀也無濟于事。同樣,司法的行政化若不能削弱至合理的限度,司法審判若不能排除外部的干涉,那么實現(xiàn)司法內部的獨立的誓言也只是空談。在司法體制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的當下,要重新審視人民陪審制度,認識到它對于司法去行政化的價值,從司法去行政化視角去完善人民陪審制度,進而贏得司法獨立的未來。
[1]龍宗智.審判管理:功效、局限及界限把握[J].法學,2012(11):29–35.
[2]陳光中,龍宗智.關于深化司法改革若干問題的思考[J].中國法學,2013(4):5–14.
[3]王子正.論司法行政及其改革[J].當代法學,2003(12):2–5.
[4]王竹青.司法改革的整體設計行為方向——司法體制的去行政化[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7):15–20.
[5]毋愛斌,吳斯,張花顯.傳承與超越:人民陪審制的現(xiàn)代轉型[J].政法學刊,2011(6):13–17.
[6]劉晴輝.對中國陪審制度的實證研究——以某市基層法院為視角[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132–138.
[7]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政治部教育培訓處課題組.關于北京法院人民陪審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J].法律適用,2011(5):95–99.
[8]劉哲瑋.人民陪審制的現(xiàn)狀與未來[J].中外法學2008(3):433–447.
[9]陳克剛.人民陪審員何以“陪而不審”[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8(5):68–71.
[10]楊小軍.法治中國視域下的司法體制改革研究[J].法學雜志,2014(3):25–33.
[11][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312.
[12]王利明.我國陪審制度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00(1):55–64.
[13]王敏遠.中國陪審制度及其完善[J].法學研究,1999(4):36–38.
[14]王琦.論陪審制度的民主性[J].河北法學,2003(2):142–145.
[15]謝佑平,萬毅.司法公正與群眾參與:陪審制度的理論分析[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3(4):6–13.
[16]段啟俊.論陪審制度的改革與完善[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103–107.
[17]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87.
[18]曹永軍.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興衰的原因和改革設想[J].當代法學,2007(3):157–160.
[19][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M].張雁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154.
[20]謝佑平,江涌.論權力及其制約[J].東方法學,2010(2):64–90.
[21]孫笑俠.司法的政治力學——民眾、媒體、為政者、當事人與司法官的關系分析[J].中國法學,2011(2):57–69.
[22]湯維建.英美陪審團制度的價值論爭——兼議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改造[J].人大法律評論,2000(2):276.
[23]吳丹紅.中國式陪審制度的省察——以《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為研究對象[J].法商研究,2007(3):130–137.
[24]何家弘.中國的陪審制度向何處去——以世界陪審制度的歷史發(fā)展為背景[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
[25]馮濤.日本裁判員制度及對我國陪審制度的借鑒意義[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45–48
[26]姚莉.反思與重構:中國法制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審判組織改革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247.
編輯:余少成
編輯部網址:http://sk.swpuxb.com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Jury System For the Purpose of Deadministration in Judicatory
Yao Hui*
School of Law,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23,China
Theinterference ofadministrativepowerinjudicial powerhasbeen therootofimpedimentto theinternaljudicial independence.In juridical practice,judicatory under the administrative influence has seriously restricted the effective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 of people's jury system,and the weakened People's jury system has also provided a space for the rise of administrative influence on judicatory.At present,some of the defects in people's jury system in China caused the phenomenon of “accompany but not judge,collaborate but not disagree”.The author suggest that the people'sjury system should be improved in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on the basis of assessor system mode,the focuses of the people's juror and the judge during the judicial process should be adjusted by taking lessons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jury system model,so that the people's juror play a major role in fact-finding and the judge in the application of law;the number of people's assessors in a collegiate panel should be increased to realize the change from“juror in minority”to“juror in majority”;and the viewpoint of people's juror should also be included in the judgment.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jury system surly can soften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judicatory under administrative influence on people's jury system and promote the de-administration in judicial power. Therefore,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jury system can be an effective way to realize judicial internal independence.
internal judicial independence;people's jury system;people's juror;judicatory with administrative characteristic;unity of interrogation and judgment
姚 慧(1988–),女(漢族),山東聊城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學。
10.11885/j.issn.1674-5094.2014.07.23.03
1674-5094(2015)02-0072-08
DF71
A
2014–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