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子诩?/p>
(1.西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西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 四川綿陽 621010)
?
新媒體背景下公民政治認同的培育
張海1雷于佳2
(1.西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西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四川綿陽621010)
【摘要】新媒體時代對公民政治認同的培育,對于增強社會主義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提升公民對多元文化的敏感度和分辨力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新媒體既是政治認同的傳播樞紐和催化劑,同時也是政治認同的博弈場所。要以主題宣傳網站占領公民政治認同網絡陣地,以豐富的教育載體進一步增強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度。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通過創(chuàng)新工作內容與載體,不斷提升新媒體凝聚公民政治認同的能力,傳播正能量。
【關鍵詞】新媒體;公民;政治認同;培育
當今時代全球一體化進程、信息化進程較為曲折緩慢,但人類通過這過程極大的拓展了自己的視野,當前整個社會的深層次結構受到了經濟全球化、信息社會化、文化多元化、價值取向多樣化的深刻影響,在當前社會進程緩慢前進與多文化融合、多手段傳播的過程中,政府非常有必要維持、加強公民的政治認同,以支持、保證國家穩(wěn)定、有序發(fā)展前進。新媒體背景下公民的政治認同現(xiàn)狀不僅對時下的社會政治穩(wěn)定有著深刻影響,也對社會的政治經濟發(fā)展有深遠意義。
一、 新媒體的概念
1. 新媒體的“新”是一個相對概念
新媒體中所指的“新”是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較之下得出的“新”。媒體經歷了不斷地發(fā)展、革新,已經是人類文明傳承與各國各地區(qū)社會交流的重要媒介了。從印刷術的發(fā)明到報紙印刷發(fā)行,再到廣播電視業(yè)的迅速發(fā)展,以及當前網絡媒體、手機app的強勢崛起,社會文明傳播載體、交流載體一直在不斷地變化革新。而本文中所闡述的新媒體也就是相對于報紙等傳統(tǒng)媒體而最新迅速崛起的網絡、手機等所包含的新媒體。當今新媒體的應用伴隨著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等的發(fā)展而不斷普及,其應用形式也在不斷更新?lián)Q代。所以本文是根據(jù)我國新媒體當前相對于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來說的發(fā)展情況,來界定本文的新媒體概念。
2. 新媒體是一個技術層面的概念
當前學術界認為新媒體是指依托數(shù)字技術、互聯(lián)網技術、移動通訊技術等科技發(fā)展向廣大受眾提供信息服務的工具和手段的總稱。由此可以看出,新媒體的種類很多,其中較為受到學者關注的就多達數(shù)十種。從形態(tài)來看,新媒體可以分為兩個類型,一類是以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為代表的“典型”新媒體,這種新媒體突破了傳統(tǒng)媒體的傳播方式,在傳播形態(tài)上有了質的不同。網絡媒體即SNS社區(qū)、門戶網站、各大搜索引擎、BBS論壇、博客、微博等許多以互聯(lián)網為傳播基礎的網絡應用。手機媒體所包括的是如手機報、手機APP等以手機為呈現(xiàn)者的手機應用。另一類則是“非典型”媒體,主要代表為在傳統(tǒng)媒體基礎上革新技術而產生的數(shù)字廣播、數(shù)字雜志、數(shù)字電視等。它們在根本上沒有傳播形態(tài)的變化,但信息覆蓋率在一定程度上空前提高。
本文中所涉及的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tǒng)媒體來說的以手機、網絡等為依托的媒體,它是以現(xiàn)代的網絡通信為基礎,利用了網絡技術、數(shù)字技術、移動通訊技術等新技術,以微信、微博、SNS社區(qū)、手機APP、多種即時通訊軟件等為典型代表,向公眾盡可能提供各種各樣符合用戶需求的新興媒體。在這些新媒體之中,網絡媒體可以說是使用最廣泛、最典型的新媒體。
二、政治認同的概念
學術界普遍認為最早有關于政治認同的解釋,是由著名的美國政治學家威爾特·A·羅森堡姆在《政治文化》一書中所指出的。羅森堡姆指出:“政治認同,是指一個人感覺他屬于什么政治單位(國家、民族、城鎮(zhèn)、區(qū)域)、地理區(qū)域和團體,在某些重要的主觀意識上,也是他自己的社會認同的一部分,特別地,這些認同包括那些他感覺要強烈效忠、盡義務或責任的單位和團體?!?/p>
當代的學術界普遍認為政治認同是公眾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政治認同的產生源于個體對于某個階級或政黨所產生的歸屬感?!叭藗冊谝欢ㄉ鐣猩睿傄谝欢ǖ纳鐣?lián)系中確定自己的身份,如把自己看作某一政黨的黨員,某一階級的成員,某一政治過程的參與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覺地以組織及過程的規(guī)范來規(guī)范自己的政治行為”。
根據(jù)相關文獻研究所說,公眾對國家、制度政策、體制結構、政治意志、和政治權威等方面的高度贊同、積極擁護與是政治認同的主要外在表現(xiàn),人們對黨和國家的支持與信賴,是政治認同的本質,也是政黨正當性統(tǒng)治必要和關鍵基礎。政治認同的主要是指群眾對某個特定的政治對象的認知以及政治認知、情感意志與政治行為內外和諧統(tǒng)一的過程,對自身所肯定的某個政治認知的確認以及實踐,也是對某個政治對象進行行為支持的舉動。
三、 新媒體背景下政治認同的傳播
(一)新媒體是政治認同傳播的樞紐
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庫利在自己的專著中層寫道:“傳播是人類關系賴以存在和發(fā)展的機制,是一切智能的象征和通過空間傳達它們和通過時間保存它們的手段”。在過去的社會中,公眾曾經是通過參與實驗、學習經驗而獲取信息。但現(xiàn)在伴隨著網絡技術、通訊技術的發(fā)展,公眾不在需要通過自身實踐去獲得信息,隨后更多的個體是通過報紙、電視、廣播來獲得信息。新媒體的出現(xiàn)和迅速發(fā)展,再次將革新了信息的傳播方式、傳播渠道、傳播速度,公眾可以通過新媒體及時掌握信息、共享信息、交流信息、反饋信息。如今,新媒體已經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工具,這種特殊的傳播手段也為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政治認同的培育提供了新契機。
新媒體時代,各種利益團體都利用這種新興的、快速的新載體進行信息傳播,利用這種新載體深入到中青年的陣地中,從而使自身的觀點、立場在用戶群眾最大限度的進行宣傳和傳播,并想方設法得到用戶群的認可。新媒體已然成為了公民日常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這一定程度上為某個階級傳播自己的政治認知、政治意志情感等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政黨可以通過新媒體與公眾之間形成互動,從而貼近民心,得到公眾的認可與擁護。
(二)新媒體是政治認同博弈的場所
某個階級或利益團體以新媒體為載體傳播自身觀點、政治認知等時,也是與多種思潮、多個利益團體博弈的一個過程。社會中處于主導地位的政治認同只有一種,這也導致其他利益團體的利益無法完全實現(xiàn),試圖用各種手段沖擊主流的政治認同。新媒體的無中心性、即時互動性、開放共享性成為了利益集團展開意識形態(tài)的博弈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不再是以往僅通過書籍等其他方式進行意識形態(tài)的博弈,現(xiàn)在不同的階級或利益集團都可以通過新媒體對用戶群傳播自身倡導的政治觀點、政治意志情感等。當然,處于主導地位的政治認同也可以通過新媒體,更好的傳播倡導的政治觀點、政治情感意志等,也更容易被公眾所接受,其政治體系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也進而能得到鞏固。所以在這里本文所說的新媒體是政治認同的博弈場所有以下兩層意思:其一,新媒體作為一種以新技術為依托的載體,其本身就擁有政治博弈所需的條件平臺;其二,新媒體可以為統(tǒng)治階級所用,對公眾傳播主流的、正確的政治認同。
(三)新媒體是政治認同的催化劑
政治認同屬于一種精神活動,個體主觀能動的正確認同判斷某個政治觀念的幾率很小,更多情況下公眾的政治認同需要外界的及時正確的引導。過去的社會中,某一階級或政黨如果想要提升公眾對自身的認同,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進行傳播。并且由于時間、地域的限制,政治認同通過人際傳播的效果并不是特別樂觀,而且速度非常緩慢。而新媒體在傳播的過程中,其影響力、傳播速度受到了社會的高度肯定。
1.新媒體催生了受眾對政治的感性認同
“在人們思想政治品質形成的過程中,情理交融是最有效的手段,情感上的認同不僅支撐著人們的道德認知體系,而且在知行轉換中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闭握J同需要載體的傳播和引導,是公眾自身認知、接納的一個過程。政黨通過以多個自媒體為傳播陣地,通過微信、博客、微博等多種新媒體應用向用戶傳播生動、趣味、容易被公眾接受的政治觀點以及政治行為表現(xiàn)等,從而提升公眾對其的好感度,促進公眾對其的感性認知。
2.新媒體推動受眾對意識形態(tài)的理性認同
“有圖有真相”是新媒體興起后有特別高使用頻率的一句話。新媒體在傳播信息時,一般都以圖配文,在圖片的佐證、配合下,新媒體所傳播的信息特別容易讓公眾所接受。新媒體可以利用圖片、視頻將枯燥的文字打造成生動活潑的、有趣輕松的傳播源,向公眾進行傳播,從而使枯燥嚴肅的理論教育,得到一種新包裝,使接收者在不知不覺的趣味參與匯總得到思想上的升華。
由此可見,新媒體通過多樣的表達形式,達成真正意義上的情理交融,并以這種容易被公眾所接受的傳播手段,向公眾傳遞信息,從而讓公眾積極主動的接受正確的、主流的政治觀點、政治情感意志等,傳統(tǒng)媒體與其相比,新媒體的優(yōu)勢明顯。
四、新媒體背景下公民政治認同培育途徑
(一)以主題宣傳網站占領公民政治認同網絡陣地
目前,宣傳主流政治認同的網站建設不斷健全。2014年CNNIC出臺了《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其中的數(shù)據(jù)表明,通過對網站吸引力情況進行調查,吸引力較高的網站的顯著特點就是“網站信息豐富、信息更新快、具有人性化服務”,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網民的主要關注方向,對于網站更新建設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通過對這一現(xiàn)狀進行分析,我們可以認識到網站內容的關鍵作用,因此主流意識形態(tài)網站必須要做好網站內容建設,豐富網站的關鍵信息,有效的發(fā)揮網站的信息傳播作用,這樣才能吸引公民的注意,使公民通過網站信息來了解當前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從而培養(yǎng)公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1.提高內容的思想深度
主流意識形態(tài)傳播網站不僅呈現(xiàn)的是社會大眾的主導思想,而且能夠為公民的思想交匯提供一個宏大的場所。具體到各個單位里,應該積極地引導網站負責人進行調研工作,分析相關的理論,還要查找一些比較著名的理論文獻,使網站的內容能夠有效反映當前的社會現(xiàn)實。馬克思曾經說:“理論的意義就是使人們信服,這樣才能建立廣泛的群眾基礎;理論只要足夠深刻,就能夠使人們信服。深刻理論的含義就是把握事物的本質屬性。”在新媒體的發(fā)展形勢之下,進行政治意識宣傳就要重點“把握事物的本質屬性”,也就是要具體的分析當前新媒體傳播的特點以及一般規(guī)律,通過網站的內容使人們產生思想上的共鳴。為了增加網站的吸引力,主流政治意識傳播網站應該提高內容的思想深度,積極地傳播正能量,從理論的角度進行宣傳,從而為公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及意識形態(tài)打下良好的基礎。
2.增強內容的時效性
主流政治意識傳播網站不應該單純的強調政治理論的傳播,還應該為公民的思想意識開辟出一條正確的道路,從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新媒體的發(fā)展趨勢之下,社會上的價值觀也趨于多元化,主流的意識形態(tài)應該積極地通過一些理論教育來對公民進行引導;與此同時,網站還應該為公民建立一個公開發(fā)言的平臺,借助這一平臺來聽取公民對于社會熱點問題的看法,從而實現(xiàn)網站與公民之間的相互溝通,二者之間改變了以往的主動宣傳與被動接受之間的關系,這樣網站才能更好的起到價值引導作用。
3.提高內容的歸屬感
調查表明,公民一般會通過自己的需求來選擇相應的網站,具有較強的目的性,此類網站的信息一般都能得到公民的認可。在新媒體的發(fā)展過程中,主流政治宣傳網站應該具體的分析公民的個人需求,然后傳播相應的內容,這樣能夠提高公民對于網站內容的歸屬感。主流政治認同宣傳網站需要體現(xiàn)出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仰,反對當前錯誤思潮帶來的消極影響,反對唯心主義,積極倡導唯物主義。鼓勵公民參與問題的討論,在思想開放的場所進行的思想碰撞更利于公民接近科學的真理,進而提升他們的主流政治意志、情感等的認同和接受。
(二)以豐富的教育載體增強大學生政治認同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圍內,內化的含義就是將所要學習的要素轉化為大學生自身所需求的內容,從而促使他們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自發(fā)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內化是一個引導的過程,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當今社會發(fā)展的趨勢下,內化也是要借助一定的科技手段才能完成的。通常,這種科技手段主要是指新媒體技術。因為,新媒體技術應用傳播的途徑和范圍沒有任何其他工具能夠超越,其豐富多彩的實現(xiàn)形式也更易于當代大學生所接受,而其中呈現(xiàn)出來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所以,這種載體對于提升公民主流政治認同是非??尚星铱茖W的。
1.利用新媒體分析公民的思想關注點
目前微博不斷發(fā)展,用戶量也在持續(xù)增加,微博已經成為了大多公民必備的一個社交軟件,他們通過這一渠道來了解最新的新聞資訊,并且通過微博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各大單位應該積極利用這一趨勢,建立微博平臺,通過微博來分析公民的思想政治情況,為政治意識的傳播建立新型的平臺。第一,各負責人可以建立微博群,鼓勵公民積極加入校園微博群中,還應該鼓勵他們暢所欲言,積極地表達自己的看法,然后通過對公民的看法進行分析,實現(xiàn)思想意識的引導。第二,手機也是一個重要的信息傳播媒介,可以通過手機用戶群來實現(xiàn)公民之間信息交流。這樣可以使微博的信息傳達及時效應高。另外,可以建立QQ群,通過QQ群來向群內成員發(fā)送與主流意識相關的文件,擴寬交流渠道,實現(xiàn)宣傳與交流之間的平等。第三,可以根據(jù)公民不同的個人需求建立一些相應的平臺,這樣能夠促進公民針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積極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公民的關注度。
2.啟用微信公眾平臺,傳遞主流政治認同相關信息
在新媒體發(fā)展初期,大多都采用了手機報紙的方式向公民進行教育宣傳工作。手機報紙不同于傳統(tǒng)報紙的傳播方式,其更加方便快速,能夠滿足公民對快節(jié)奏信息的需求,在當時是一種較為流行的傳播方式。但隨著新媒體地不斷發(fā)展,微信公眾平臺逐漸取代了手機報紙的地位,成為了流行的另一種傳播手段。微信公眾平臺針對公民的訴求,依手機作為傳播媒介,依托微信這種聊天工具,來向公民迅速傳播更加全面的信息與新聞,成為了公民較為喜歡的獲取消息的途徑。同時,眾多單位已經逐漸啟動了微信公眾平臺,不斷為公民在學習方面提供方便。同時,這款新型的媒介并不會在使用過程中產生收費現(xiàn)象,是一種安全可靠的公眾交流平臺。因此,還沒有應用這種新媒介的單位應該加緊改造媒介類型,為公民提供更加寬廣的視覺環(huán)境。
3. 豐富網絡文化活動,增強主流政治認同的吸引力
“實踐活動是人們認同、接受正確的思想、理論并使之內化為自身態(tài)度體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彪S著新媒體事業(yè)的發(fā)展,公民對新媒體的依賴性越來越高,新媒體已經成為當代公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因此,必須看到新媒體這一發(fā)展前途,通過新媒體的種種優(yōu)勢對公民進行教育宣傳活動,開展眾多承載主流政治色彩的網絡工作。比如在全國慶祝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中,通過新媒體來進行編輯比賽,完成比賽,讓公民更加方便地參加這類活動,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影響,并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與價值標準。
參考文獻
[1]謝宏忠.大學生價值觀導向——基于文化多樣化視野下的分析[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172.
[2]吳迪.“90后”大學生政治認同狀況的調查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2:64.
[3]倪虹.大眾傳播媒介的權力[J].新聞與傳播研究,1999(1):24.
[4]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57.
[5]謝宏忠.大學生價值觀導向——基于文化多樣化視野下的分析[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172.
雷于佳(1990—),女,四川省綿陽市人,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Cultivation of Citizens’ Political Ident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a
ZHANG Hai1,LEI Yu-jia2
(1.School of Maxism,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Sichuan, China;
2.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Sichuan, 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a, cultivation of citizens’ political ident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strengthening socialist cohesion and attraction and in improving citizens’ multi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distinguishing ability. New media serves as a tie and a catalyzer in the spread of political identity as well as a gambling place for political identity. Moreover, citizens’ political identity networks should be replaced by theme-based publicity websites with rich educational carriers to further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identity. Therefore, under the leading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via innovative work content and carriers, new media should be used to raise citizens’ political identity to spread positive energy.
Key words:New media;Citizen; Political identity; Cultivation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4860(2015)06-0088-05
作者簡介:張海(1990—),男,四川省綿陽市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