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承雄
(泉州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在先秦時期中國就有修辭的傳統(tǒng),如《周易》有“修辭立其誠”之說[1]。古義中的“修辭”和希臘的rh ē torik ē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都是指運用語言這一主要的人類符號并根據(jù)一定的交際目的來進行單向、雙向或多向交流。對語言交際功能、語言這一符號系統(tǒng)對外界所產(chǎn)生的作用、語言的應用技巧的研究等針對語言內(nèi)部機制及其功能的研究都可以納入修辭學的研究范疇,而與此相關(guān)的觀念、認識都可以稱之為修辭觀。修辭觀和修辭理論不同之處在于其系統(tǒng)性,或者說修辭理論是系統(tǒng)的修辭觀。
子貢,復姓端木,單名賜,字子貢,又字子贛,是孔子的高足,名列孔門十哲七十二賢。他是一名成功的商人、縱橫家和謀略家,也是孔子學說得力的推崇者。子貢“善為說辭”①引自《孟子·公孫丑上》。,司馬遷贊賞子貢“利口巧辭”②引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連孔子都認為“賜之辯賢于丘也”③引自《繹史·卷九十五之三》。。子貢是孔子最優(yōu)秀的學生之一,也是《論語》的主要編撰人,司馬遷評價子貢“夫使孔子名布揚于天下者,子貢先后之也 ”(《史記?貨殖列傳》)。遺憾的是,對于以善言著稱的子貢的修辭思想的研究卻極少有人涉足。子貢是孔子學生中最優(yōu)秀、最能言善辯、最洞明世事、成就也最大的一個,但是學界一般關(guān)注其儒商身份以及孔門師生關(guān)系,張燕(2011)、吳小俠(2001)、劉鵬程(2007)雖著文專門論述了子貢的修辭才能,但對子貢的修辭研究也僅局限于口才這一外在的表現(xiàn)層面,很少人提及他的修辭思想。理解子貢的修辭思想,對于理解《論語》的編撰思想以及儒家修辭思想的發(fā)展形態(tài)和發(fā)展歷程,都不無裨益。
子貢的口才在《論語》和史書上都有諸多記載,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探知信息。詢問孔子對衛(wèi)君的態(tài)度以及詢問孔子出仕的態(tài)度便是典型的例子?!墩撜Z·述而》和《史記·伯夷列傳》記載,孔子周游列國,因為受到猜忌,各國都排斥孔子,只有衛(wèi)國衛(wèi)靈公君臣對孔子禮遇有加,時人對此頗有微詞,甚至連孔子門人都覺得孔子是贊成衛(wèi)君的。蒯聵因與南子交惡,派人刺殺南子未遂逃亡宋國。衛(wèi)靈公亡后,衛(wèi)國立蒯聵之子蒯輒為王,即衛(wèi)出公。蒯聵在晉國趙簡子出兵幫助下要回到衛(wèi)國當國君,遭到蒯輒的抵擋。冉有想知道孔子對此事的態(tài)度,但又不敢貿(mào)然去問,只好托子貢去詢問。子貢進去之后,沒有直接問孔子對蒯聵、蒯輒父子爭位的態(tài)度,而是問孔子:“伯夷、叔齊何人也?”孔子回答:“古之賢人也!”伯夷和叔齊互相謙讓,和蒯聵、蒯輒正好形成對比。子貢從孔子的回答就推斷出孔子對于衛(wèi)國父子爭位的態(tài)度。子貢為了再次確認自己的判斷,追問道:“怨乎?”孔子說:“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子貢從孔子的回答確認自己的推測是正確的,知道孔子反對為利棄義的行為,只不過礙于自己的身份不便直說。子貢回來后就對冉有說:“先生是不贊成衛(wèi)君的。”
《論語·子罕》記載的另一件事情也體現(xiàn)了子貢善于通過巧妙的提問來獲取信息的能力??鬃邮送静豁槪艿礁鲊呐艛D,有隱居的意思??组T弟子看出這點并有所擔憂,但又不確定孔子的意圖,只好托子貢去試探孔子。子貢進門向孔子行禮請安之后,便問孔子:“有美玉于斯,韞匵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孔子聽到這個問題,心里清楚子貢真正想問的是什么,于是回答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①大意是,子貢問:“假如有一塊美玉在這里,你說是把它裝在匣中藏起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把它賣出去呢?”孔子說:“把它賣了吧!把它賣了吧!我在這里等著買它的人呢?!笨鬃硬槐阒苯影炎约旱恼鎸嵪敕ǜ嬖V弟子們,而子貢這一妙問既讓弟子們知道了孔子對于出仕的看法,也解除了孔子的顧慮。
其二,維護孔子名譽和尊嚴。世人因為各種原因而詬病孔子,有的甚至當著孔門弟子的面批評孔子,東郭子惠、叔孫武叔就是典型的例子②《論語》《說苑》等典籍還記錄了子貢反駁陳子禽、衛(wèi)公孫朝等人對孔子的懷疑和詆毀。。東郭子惠當著子貢的面說:“夫子之門何其雜也?”子貢回答:“夫隱括之旁多枉木,良醫(yī)之門多疾人,砥礪之旁多頑鈍。夫子修道以俟天下,來者不止,是以雜也?!雹垡浴墩f苑·卷十七·雜言》。大意是,東郭子惠說:“你老師的門下怎么這么雜亂呢?”子貢回答:“矯正曲直的工具旁堆滿了彎曲的木頭,良醫(yī)門口擠滿了病人,磨刀石旁擺滿了很鈍的刀斧。我的老師研究學問來等待天下人,來向他學習的人絡繹不絕,因此顯得雜亂?!绷硪粍t例子則是叔孫武叔在朝廷上對士大夫們說:“子貢賢于仲尼。”子貢知道后說:“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shù)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④引自《論語?子張第十九》。大意是,叔孫武叔說:“子貢比他的老師仲尼還要強些?!弊迂曊f:“就好像圍墻,我這堵墻只有肩膀那么高,人可以從外面看到里面房舍的美。而先生這個圍墻有數(shù)仞高,如果找不到門進去,就見不到里面宗廟的華美,房舍的富麗。但是能夠找到門的人很少。武叔先生那樣說,不也是合乎情理的嗎?”子貢巧妙地用比喻和反問的方式反駁了對方對孔子的詆毀,表明了自己對老師孔子的尊敬之情。
其三,外交。最能體現(xiàn)子貢口才的是其在外交上的才能。司馬遷花了大量筆墨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子貢憑借其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吳國放棄向魯國強征百牢的要求,救孔子于陳蔡之間,向齊國討還魯國舊地,以及游說于五國間,形成“存魯, 亂齊, 破吳, 強晉而霸越”的格局[2]。其中,游說五國⑤雖然關(guān)于子貢游說五國的細節(jié)以及影響自古以來就存在爭議,但大部分學者還是基本認同其真實性。考證詳見王衛(wèi)平發(fā)表在《孔子研究》1993年02期的《子貢游說及其后果考辨》。這件事影響最大,也最為突出。齊國左相田常想通過攻打魯國來削弱高、國、鮑、晏等貴族的力量并謀取齊國政權(quán)。魯國國君得知后非常害怕,孔子也感到擔憂,要求學生出手來拯救魯國。顏淵、子路等兩三個學生主動請纓,均被孔子拒絕了。子貢請求去,孔子應允。子貢先到齊國,故意對田常說魯國國力微弱,是難攻打的國家,而吳國國力強盛、兵強馬壯,是容易攻打的國家,所以應該去攻打吳國。田常生氣地說:“子之所難,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難。而以教常,何也?”⑥譯文:你說難做的,其實是容易做的;你說容易做的,對別人來說卻是難做的。你拿這些來教我,是什么意思?子貢對田常分析了其在國內(nèi)得不到尊重是因為有大臣們的干預。攻打難以攻打的吳國要比去攻打弱小的魯國更容易削弱大臣的勢力。田常表示同意,但是又礙于已經(jīng)出兵攻打魯國,不好轉(zhuǎn)而攻打吳國。子貢自己請求去出使吳國,讓吳國出兵救魯,以便于齊國有借口攻打吳國。
子貢到了吳國,在吳王面前繪聲繪色地描述了出兵救魯能給吳國帶來的美名及利益。吳王擔心越王乘自己出兵之際乘虛而入。子貢便請纓去越國以免除吳國的后顧之憂。
子貢來到越國,受到越王夫差的熱烈歡迎。子貢向越王說明了來由,并勸越王假意逢迎吳王,出兵助吳王攻齊,并陳言出兵助吳能夠給越國帶來的長遠好處。越王聽后非常高興,要送厚禮給子貢。子貢沒有接受就走了。
子貢回到吳國后告訴吳王,越王十分害怕與感恩,不敢攻擊吳國。過了五天,越國派大夫文種來吳國表示愿意出兵三千以及獻上軍費來幫助吳國攻打齊國,連越王都可以親自上陣當先鋒。吳王咨詢子貢是否能讓越王隨他出征。子貢說這樣做不符合道義。于是吳王接受了越國的軍隊和軍資,拒絕了越王隨軍出征的請求。
子貢又去了晉國,提醒晉君要做好戰(zhàn)爭準備。子貢返回魯國后,吳王果然在艾陵與齊軍開戰(zhàn),大敗齊軍,兵臨晉國。吳、晉大戰(zhàn),吳軍失利。越王知道后,渡江攻吳。吳王聞知,舍晉返回,同越軍決戰(zhàn),三戰(zhàn)皆敗,城門失守,吳王被殺。滅吳后三年,越國稱霸東方。
子貢出使保全了魯國,使齊國混亂,吳國破滅,晉國強盛,而越國稱霸,對當時的政治格局形成了重大的影響。
子貢之所以巧舌能辯,不僅僅在于其長期的經(jīng)商、外交生涯的歷練以及孔子對其口才的培養(yǎng),更是由于子貢認識到“出言陳辭,身之得失,國之安危也”①引自《說苑·卷第十一·善說》。,言辭在個人安危榮辱以及國家社稷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子貢在其長期的經(jīng)商仕途生涯中,注意到了言辭能力不僅僅關(guān)系到個人的榮辱生死,也關(guān)系到國家安危,言辭本身有著巨大的能量,在戰(zhàn)爭時期甚至可以不費兵卒,“解兩國之患”②引自《說苑·卷第十五·指武》。,免生靈于涂炭。言辭一旦說出,就“駟不及舌”③引自《論語·顏淵第十二》。,故在發(fā)言陳辭上,“言不可不慎也”④引自《論語·子張第十九》。,否則可能造成災難性后果。在論及言辭的功能時,子貢主要持有以下觀點。
(1)言語具有傳送表達信息的功能,這種功能表現(xiàn)在教育領(lǐng)域則體現(xiàn)為教化。孔子在多次挫折后嘆息:“予欲無言!”子貢說:“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⑤引自《論語·陽貨第十九》。譯文是,孔子說:“我不想說話了!”子貢說:“如果老師您不說話,那么弟子們要傳述什么呢?”在這個對話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子貢認識到言辭在表達思想、傳達信息、實施教育功能上,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媒介作用。但在一些情況下,言辭對信息的傳達只能通過曲折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所以探知信息的方式也應該由此發(fā)生相應的改變。子貢探知孔子對于衛(wèi)國父子的態(tài)度以及探知孔子對于出仕或隱居的選擇這兩件事,就反映了子貢對言辭信息表現(xiàn)功能、表現(xiàn)方式的深刻理解及其認識由理論而實踐的升華。
(2)言語具有反映內(nèi)在本質(zhì)的一面,也有掩飾本質(zhì)的一面。子貢認為言辭可以表現(xiàn)個人內(nèi)在品質(zhì),“文,猶質(zhì)也;質(zhì),猶文也”⑥引自《論語·顏淵第十二》。,言辭是判斷個人學識水平乃至品質(zhì)、道德水平的方式。“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⑦引自《論語·子張第十九》。,如果沒有言辭這一外在的表現(xiàn)方式,那么“虎豹之槨,猶犬羊之槨”⑧引自《論語·子張第十九》,人們就無法區(qū)分道德高尚、知識涵養(yǎng)豐富的君子和孤陋寡聞、道德低下的小人。子貢同時也看到言辭有可能和內(nèi)在本質(zhì)發(fā)生背離的另一面,發(fā)出“惡敫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的感慨。從這個感概我們可以看出,子貢認識到言語這種外在的表現(xiàn)手段和內(nèi)在本質(zhì)時而一致,時而背離。在言辭的分析上應該使用批判態(tài)度,去偽存真,分清真實信息和虛假信息。子貢在言辭這一方面的認識超越了孔子對言辭負面功能的刻意強調(diào)。從認識論角度而言,子貢的修辭觀更為辯證和接近實際。
(3)言語應以交際目的為中心,進行技巧性的應用??鬃颖焕в陉?、蔡之時,絕糧七日,弟子們都非常沮喪??鬃咏衼碜迂暎瑢λf:“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率修也言非兕虎而修曠野也。’吾道非乎,奚為至于此?”子貢回答說:“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貶焉?”⑨引自《孔子家語·在厄第二十》。譯文是,孔子說:“端木賜,《詩經(jīng)》上說:‘我們既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卻只能行走于野外?!y道是我的學說錯了嗎?我們?yōu)槭裁匆涞饺绱司车兀俊弊迂曊f:“您的學說太過宏偉高深,所以天下人都不能理解。老師能不能依照現(xiàn)實降低一下標準?”這段對話雖然說的是孔子的學說不為世俗理解的事情,但是也從側(cè)面看出子貢對于“行道”以及“言”的觀點,即應根據(jù)對象適當?shù)卣{(diào)適說話行事的方式。這一觀點和西方修辭學中的“言說應以受眾為中心”的觀點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向孔子提出根據(jù)現(xiàn)實情況進行調(diào)整的建議,實際上是子貢將對言說的觀念和方法應用于“行道”上的體現(xiàn)。
(4)言語具有影響受眾心智、改變時局的作用??鬃颖庇斡谵r(nóng)山的時候,問在旁服侍的子貢有什么志向。子貢說如果有這么一個機會,他愿意用他的口才去化解大國之間的戰(zhàn)事紛爭,陳說利害,從而解除國家的憂患⑩引自《孔子家語·致思第八》。原文:孔子北游于農(nóng)山,子路子貢顏淵侍側(cè)??鬃铀耐?,喟然而嘆曰 :“于斯致思,無所不至矣。言思無所不至二三子各言爾志,吾將擇焉?!薄迂晱瓦M曰 :“賜愿使齊楚合戰(zhàn)于漭瀁之野,漭瀁廣大之類兩壘相望,塵埃相接,挺刃交兵,賜著縞衣白冠,兵兇事故白冠服也陳說其間,推論利害,釋國之患,唯賜能之,使夫二子者從我焉 ?!狈蜃釉?:“辯哉?!薄摹犊鬃蛹艺Z》的這個記載,我們可以看到子貢對語言的能動作用達到了理性認識的高度。他對語言所能產(chǎn)生的巨大能量深有體會,并身體力行。子貢到楚國搬救兵解陳蔡之圍以及游說諸國救魯,都是其運用語言能量改變現(xiàn)狀的具體體現(xiàn)。
(5)語言具有的“馬太效應”①和“多骨諾牌效應”②,在處理和對待輿論時,一方面要有辯證的認識,另一方面應該防微杜漸。在評論紂王時,子貢認為殷紂王不好的地方并沒有傳說中的那樣嚴重。君子非常憎惡染上壞的名聲,因為一旦染上壞名聲,那么,天下的一切壞事惡名都會歸到他的頭上來③,他之所以如此評論,一來提醒世人對一些傳言,要注意分析辨認,不可人云亦云。對一些人和事應該抱辯證的態(tài)度,不能一概否定。二來警示人要珍惜自己的名聲,避免“積毀銷骨”的嚴重后果。子貢這一觀點,和亞里斯多德所認為的“名聲”在塑造“修辭人格”上的功用的觀點有著異曲同工之處[3]。而正是由于子貢認識到了言辭的放大和凸顯效應,他才在維護孔子的名譽上不遺余力。當衛(wèi)公孫、叔孫武叔、陳子禽生出有害于孔子名譽的言論時,子貢就毫不客氣地進行反駁,以防微杜漸。而子貢也從不掩飾對孔子的崇拜與贊美,劉向的《說苑》就記載了子貢在太宰嚭、趙簡子、齊景公等人面前盛贊孔子的事。子貢對孔子的盛贊,加上其“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的行為和威望,提高了孔子在列國的聲譽。司馬遷評論子貢道“夫使孔子名布揚于天下者,子貢先后之也”④引自《史記·貨殖列傳》。,是很貼合實際的。子貢雖然沒有明確提出類似于“修辭人格”的概念,但是他對個人的名譽對言語效果的影響,以及言語效果在塑造個人名譽上的作用已經(jīng)有了充分的認識。
子貢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修辭觀,和他的職業(yè)、經(jīng)歷及立場有關(guān)。子貢生于商宦之家,長期經(jīng)商和從政,關(guān)注實務,曾多次向孔子詢問如何經(jīng)商、從政,是個實用主義者,從中也認識到了言語在引導態(tài)度和行動上的重要作用,“出言陳辭,身之得失,國之安危也”⑤引自《說苑·善說》及《繹史·卷九十五之二》。。無論是《論語·述而》記載的關(guān)于冉有托子貢詢問孔子對衛(wèi)出公的態(tài)度以及《論語·子罕》中子貢詢問孔子出仕的態(tài)度,還是《墨子》《越絕書》《史記》《吳越春秋》《孔子家語》等書記載的孔子令子貢出使救魯,或是《說苑》卷五記載的子貢回答東郭子惠“夫子之門何其雜也”的質(zhì)疑,或是《論語·子張》記載的子貢對衛(wèi)公孫“仲尼焉學?”問題的回答,反駁叔孫武叔對孔子的詆毀,以及批駁陳子禽對孔子的評價,都不僅僅是子貢言辭能力的體現(xiàn),也是其修辭觀的具體踐行。
由于先秦諸子普遍對語言所具有的不穩(wěn)定性和顛覆性抱有擔心甚至恐懼的心理[4], 他們的“語言憂思”所形成的智力氛圍以及后世統(tǒng)治者對“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共識,中國無論在智力層面還是政治制度層面都形成了對言語行為的克制態(tài)度。從表面上看,子貢民主開放的修辭觀似乎因為“不合潮流”而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但子貢作為孔門中成就最大的一個學生,《論語》這部影響中華幾千年典籍的編撰發(fā)起人、參與者,其修辭思想已經(jīng)貫穿于《論語》中。孔子曾表明“述而不作”的心志,并認為“不患人之不己知”,由此來看,編撰《論語》不是他的本意。子貢認識到“言”的傳播作用,才聯(lián)合孔門其他弟子將孔子的事跡言論編撰成冊,終于成就了儒家思想時代傳承的基礎(chǔ)——《論語》。在《論語》中,我們看到對孔子生平事跡和言論的策略性選擇,這也和子貢的修辭思想是相符合的??梢哉f,子貢不僅在當時維護了孔子的名譽,而且還為儒家的傳承和發(fā)揚光大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
[1]丁秀菊.“修辭立其誠”的語義學詮釋[J].周易研究,2007(1):24-33.
[2]朱國華.子貢與孔子[J].孔子研究,2000(3):119-122.
[3]陳承雄.互文下的亞里士多德“修辭人格”[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1(9):103-106.
[4]劉亞猛.言說與秩序:軸心時期中西語言思想的一個重要區(qū)別及其當代含義[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6):9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