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來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歷史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72)
來自田野的饋贈
——評《東山客家身份表述的人類學研究》
蘇東來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歷史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72)
楊麗娟女士的《東山客家身份表述的人類學研究》是一部四川客家研究領域運用人類學研究視野的區(qū)域性著作。該書緊緊圍繞東山客家人身份表述這一主線,深刻闡述了300年來東山客家人對自我身份表述追尋之路的艱難過程。
東山客家;身份表述;人類學
《東山客家身份表述的人類學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以下簡稱《東山客家》)是楊麗娟女士撰寫的第一部從人類學視野出發(fā),以身份表述切入成都東山客家研究的學術著作。該書主要以成都東山客家人為研究對象,將成都客家人置于清代—民國—當代的時空坐標體系中,完美闡釋了300年來,成都客家人所呈現(xiàn)出的由原鄉(xiāng)的“客人”到新鄉(xiāng)的“土廣東人”再到當代“客家人”的艱難的身份表述的尋找之路。作者以細致的田野觀察和深厚的學術功力為四川客家研究又增添了一部精品力作。與以往學術成果相比較,《東山客家》的特點,主要呈現(xiàn)為以下三方面:
客家是漢民族八大民系之一,其根在中原河洛,源在閩、粵、贛邊,經(jīng)5次大遷徙而漸次聚居于國內(nèi)閩、粵、贛、桂、川、臺、瓊等地甚至播遷于海外諸國,人口逾億,影響甚巨。四川之有客家,源于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大移民運動。明清鼎革之際的四川,在戰(zhàn)爭、兵禍、虎患、瘟疫的破壞下,全面殘破,繁華殆盡。清朝定鼎,為恢復四川生機、鞏固西南邊疆,開出“移民墾荒”的良方,一時之間,各省民眾齊聚巴蜀,天府之國再度迎來繁華契機。居住于閩、粵、贛邊的客家人,基于原鄉(xiāng)生存壓力,在政府的鼓勵下,攜妻帶子,跋涉入蜀、開基創(chuàng)業(yè),歷時至今。
四川客家之研究,始于羅香林先生,至今已歷80余年。20世紀40年代,鐘祿元、董同 、徐寶田等對成都東郊客家人的語言、風俗、人口等事項進行了深入研究,揭開了四川客家研究的序幕,被稱為四川客家的發(fā)現(xiàn)時期。20世紀80至90年代,在經(jīng)濟建設的推動下,劉正剛、孫曉芬、崔榮昌、黃雪貞等學者對四川客家的遷徙來源、經(jīng)濟活動、社會組織、語言習俗等進行研究,國內(nèi)學界始知四川客家之樣貌,稱之為四川客家研究的起步階段。1999年四川客家中心成立至2005年“第20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舉行,這一時期在四川客家中心的推動下,搭建起四川客家研究的最高平臺,團聚起一批致力于四川客家研究的中外學者及地方文史工作者,四川客家研究步入全面蓬勃的發(fā)展時期。這一時期的研究主要呈現(xiàn)出三個特點。第一,四川客家歷史文化資源的整理與研究成績斐然。借助四川客家中心平臺,以陳世松、劉義章、劉正剛諸先生為代表的中外學者及四川各縣市地方學人對四川尤其是東山客家地區(qū)的歷史文化資源、民俗風情、譜牒家乘等進行系統(tǒng)的收集整理,形成了一大批研究四川客家的鄉(xiāng)土文獻。在大量一手田野文獻的基礎上,中心平臺先后出版了陳世松、劉義章主編的《四川客家文化系列叢書》,陳世松所著的《大遷徙“湖廣填四川”歷史解讀》、《四川客家》,孫曉芬所著的《四川的客家人與客家文化》等專著,這些作品成為該時期四川客家研究的代表作,尤其是《四川客家》成為首部系統(tǒng)梳理研究介紹四川客家的學術專著。第二,四川客家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迅速。四川客家學者秉持“學以致用”的學術理念,將學術研究作為推動四川客家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文化動力。尤其借助“第20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享有“西部客家第一鎮(zhèn)”美譽的洛帶古鎮(zhèn)一躍成為世界知名的千年客家古鎮(zhèn)。在學術研究的帶動下,以洛帶為代表的四川客家文化產(chǎn)業(yè)蓬勃發(fā)展,客家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亦呈現(xiàn)噴薄之勢。第三,四川成為客家學界關注的熱點。在四川客家中心的推動下,中外學者紛紛將目光集聚四川,先后舉辦了以“四川與客家世界”、“客家婦女”、“客家與移民社會”為主題的15次大型學術研討會,形成了一批高質(zhì)量的學術論文。2005年在成都舉辦的“第20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使四川真正融入世界客家大家庭,四川客家研究真正匯入世界客家研究洪流。
2006年以來,由于研究旨趣的轉(zhuǎn)移,以四川客家中心為代表的學者紛紛將學術視野研究轉(zhuǎn)入“湖廣填四川”移民史領域,四川客家研究進入相對沉寂期。但一大批碩士、博士研究生紛紛將畢業(yè)論文選題集中于四川客家地區(qū),撰寫了一批高質(zhì)量的學術論文,如蘇東來的《廖觀音事件與成都東山客家社會變遷》、郭建川的《四川客家民居與廣東客家民居比較研究》、郭廣輝的《移民、宗族與地方社會》、嚴奇巖的《四川客家“崇文重教”的歷史重構》、張海熔的《鄉(xiāng)村視野中的客家婦女生活》等,極大地推動了四川客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正是在這樣的學術研究背景下,楊麗娟女士撰寫的《東山客家身份表述的人類學研究》正式出版,成為該時期四川客家研究的代表作,體現(xiàn)了四川客家研究的新進展。主要體現(xiàn)在:第一,研究視野的拓寬。受傳統(tǒng)史學的影響,在四川客家的研究視野上多局限于對其中某一文化事項、某一區(qū)域、某一家族、某一專題性的個體研究或整體性上的概貌式研究。《東山客家》則突破了四川客家研究視野上的局限性,將東山客家納入研究范疇,以大歷史觀深刻闡述300年來東山客家人身份表述的艱難找尋之路及其背后的文化傳承基因??梢哉f,該著把東山客家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視野高度。第二,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新。四川客家研究方法較為單一,多學科交叉運用尤少。主要集中在歷史學和民俗學兩大體系,民俗學多重視實地調(diào)查,歷史學多重視對文獻考據(jù),嚴重制約了四川客家研究的深入開展?!稏|山客家》以東山客家人為研究對象,從人類學視野出發(fā),納入身份表述理論框架,采用人類學田野調(diào)查、文獻等方法,深入四川客家田間地頭進行實地采訪,是目前唯一一部運用人類學方法研究東山客家的學術著作。第三,研究思路的創(chuàng)新。思路是學術研究的內(nèi)在邏輯和研究指向?!稏|山客家》在研究思路上突破了以往四川客家研究中的單一式、淺描式、孤立式的研究思路,沿著四川客家身份表述中的“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怎樣成為我”的研究模式,通過內(nèi)部的家族、祠堂、地緣、族譜等獲得對內(nèi)身份的確認,通過與他族群交流中的語言、源流的異同及官、士、民三者的實踐從而獲得對外身份的確認。正是通過對內(nèi)、對外的雙重身份確認從而建構起四川客家身份表述的研究思路。
可見,《東山客家》是近十年來四川客家研究中少見的佳作,尤其在研究視野、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上較以前有了更為明顯的進步。
作者突破了近年來學者對東山客家社會事項的單一性研究模式,而是從人類學視野對300年來東山客家人身份表述的追尋之路進行了全方位的闡述,雖不是一部東山客家的社會史但已涉及到東山客家社會的方方面面。
第一,從身份表述的概念看。認識自我是哲學探求的最高目標,作為人類,向來不斷叩問“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怎樣成為我”等問題,正是基于對自我認識的不斷探求?!吧矸荨背闪巳祟悓W中進行界定“我”、“我群”的一個概念。人一旦在一定時空中有了身份,就有了區(qū)別于其他族群的邊界,對于自身身份區(qū)別其他族群的描述過程即為身份表述的過程。東山客家人自離開原鄉(xiāng)遷徙四川,即處于一個身份不斷轉(zhuǎn)化、不斷重新表述的過程。
第二,從內(nèi)容表述的理念看。今天的東山客家人300年來一直有其固定的文化傳統(tǒng),他們一次次成功實現(xiàn)身份表述。在建國以來重大的社會變革中,尤其是當前城鄉(xiāng)統(tǒng)籌一體化發(fā)展格局中,其傳統(tǒng)的身份表述符號逐漸式微,身份危機已然凸顯的時刻。作者所要呈現(xiàn)的是東山客家人300年來從“原鄉(xiāng)”到“新鄉(xiāng)”、從“中心族群”到“邊緣族群”的歷史進程中,是如何追尋身份表述之路的,在一次次的身份表述變化的時刻,是哪些因素支撐了東山客家人一次次成功實現(xiàn)身份表述的。
第三,從內(nèi)容闡述的層次看。作者確立了寫作理念后,圍繞東山客家身份表述追尋之路的歷程沿著兩條主線依次展開全書內(nèi)容。第一條主線,東山客家人對內(nèi)身份的確認,這是實現(xiàn)自我身份認同的內(nèi)在動因。作者以三章的篇幅進行闡述:一是以族譜為中心的家族身份表述,闡述東山客家人在家族中的身份構建,即血脈認同和傳承規(guī)制;二是以祠堂為中心的宗族身份表述,闡述祠堂對東山客家人的凝聚紐帶作用,并確定了個人身份在宗祠體系中的位置;三是以遷移史、會館、民間信仰為中心的地緣身份表述,闡述來自不同原鄉(xiāng)的東山客家人以共同的地域信仰在新鄉(xiāng)構建共同的身份認同過程。第二條主線,東山客家人對外身份的確認,這是實現(xiàn)自我身份的外在邊界。作者以兩章進行闡述:一是以語言、神榜、游藝與葬俗為考察點的族群身份表述,探討了東山客家人為了區(qū)別其他族群,構建本族群身份認同標志,是如何進行對抗和堅守的過程;二是以身份實踐的多樣化資源為主線的身份實踐的表述,尤其是針對當前客家文化運動的復興及客家地區(qū)旅游、情感、文化、經(jīng)濟等資源豐富的身份實踐應用,使族群認同不僅成為文化現(xiàn)象更是成為獲取經(jīng)濟利益的途徑的過程。
最后,作者綜合分析了東山客家在變“新鄉(xiāng)”為“故鄉(xiāng)”后,東山客家傳統(tǒng)所呈現(xiàn)的變遷之路及其身份所經(jīng)歷的危機與再造的過程。
在當前人類學的研究范疇中,客家無疑是重要的議題之一。人類學研究取向始終將學術眼光向下,學者們走出書齋親臨現(xiàn)場進行考察,不僅調(diào)動了廣大民間學者的研究激情,更是積累了豐富的田野調(diào)查文獻。四川客家研究的起步正是得益于豐富的田野調(diào)查,《東山客家》在吸收四川客家現(xiàn)有田野調(diào)查成果的基礎上,繼承和發(fā)揚四川客家研究中田野調(diào)查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作者進入東山客家地區(qū)鄉(xiāng)鎮(zhèn)村組進行深入而廣泛的學術調(diào)查,同廣大客家地區(qū)不同職業(yè)、年齡、性別的鄉(xiāng)親進行深度訪談,從而掌握了大量而豐富的第一手材料,為闡釋東山客家的身份表述問題奠定了雄厚的史料基礎,可以說,《東山客家》是來自田野調(diào)查的饋贈。
理論構建方面,在四川客家研究之初,客家概念在羅香林先生“五次南遷”的基礎上已建構完成,后世學者多認同并遵循,它不僅成為重要的學術名詞更是成為中國漢族八大民系之一。在“客家”一詞構建完成的20世紀30年代,由于消息封閉,四川學界多以“客族”、“客籍”稱之,廣客家人及其他族群則對其以“土廣東人”稱之。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客家概念進入四川不僅時間晚于其他客家地區(qū)而且是四川學者直接借用而來,在實際田野調(diào)查中,便徑直將“客家”之名冠于“土廣東”之上,從而在學術研究上簡單完成了“四川客家”概念的建構歷程。隨著四川客家研究熱潮的到來及客家文化產(chǎn)業(yè)的興起,“客家”一詞最終被四川客家地區(qū)各級政府、學界甚至地方宗族所認同,但在廣大的四川客家鄉(xiāng)村,廣大民眾依然有強烈的“土廣東人”認同感,而對“客家人”顯得既陌生又不理解。所以,四川客家研究中,理論上所奉行的“拿來主義”雖然較為便捷地解決了四川客家的族屬問題,迅速與全國乃至世界客家世界連為一體,從而為田野調(diào)查及學術研究掃清了障礙,但是由于沒有從理論高度對四川客家人族群邊界、族群歸屬、身份認同等方面進行深入闡釋,以致于遺留了眾多的學術難題。如四川客家人的自我認同、四川客家人身份表述的內(nèi)在演變、四川客家人文化內(nèi)在傳承與堅守等依然亟待學界的回答。
《東山客家》一書在理論構建方面努力作出了嘗試,作者始終堅持把東山客家作為清初移民浪潮中的一個客家方陣,在遷徙新鄉(xiāng)后,是如何與原鄉(xiāng)進行聯(lián)接,又如何在300年中不斷尋找自己的客家身份,并如何體現(xiàn)東山客家族群獨有的身份表述,在與其他族群的接觸、碰撞、融合中是怎樣更好地在新鄉(xiāng)立足并生存的這樣一個學術理念。進而從理論高度對東山客家人身份表述進行了艱難的尋找之旅。在追尋東山客家人身份表述的過程中,還深度解讀了東山客家人在300年中是如何一直認同和傳承族群內(nèi)部文化基因的。指出正是由于對自身文化基因的強烈認同、傳承和堅守,東山客家人在一次次對身份表述的追尋中,能夠迅速地實現(xiàn)角色地轉(zhuǎn)換,從而獲得更多的社會經(jīng)濟效益。正是在對東山客家身份表述的研究,填補了四川客家理論研究方面的“先天不足”,為四川客家研究的深入發(fā)展提供了理論與田野完美結(jié)合的解讀范例。
總之,《東山客家》可以稱得上是有關東山客家研究的成功之作,是一部視野新穎、內(nèi)容緊湊、解讀到位、頗有特色的四川客家的人類學著作。為我們重新認識東山乃至四川客家提供了新視野,開拓了新思路。
A Gift from the Field—Comment on Anthropological Study of Dongshan Hakka Identity Expression
SU Donglai
(Sichu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Chengdu,Sichuan,610072)
Abstract:Anthropological Study of Dongshan Hakka Identity Expression by Yang Lijuan is a regional work of Sichuan Hakka research field.The book focuses on the identity expression of Dongshan Hakka and elaborates profoundly the difficult process of Dongshan Hakka people in the pursuit of self-identity expression in the past 300years.
Key words:Dongshan Hakka;identity expression;anthropology
G127;C951
A
1004-342(2015)06-30-04
2015-09-08
蘇東來(1981-),男,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劉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