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晶, 沈興濤, 黃瑋瑩
(東華理工大學,江西 南昌 330013)
?
以思辨能力為導向的第二課堂活動運行模式研究
羅晶,沈興濤,黃瑋瑩
(東華理工大學,江西 南昌 330013)
摘要:思辨能力在近年來一直是教育界探討的熱點問題,目前國內有關思辨能力的研究主要從理論框架構建、思辨能力測評和課程教學對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模式著手,而如何培養(yǎng)思辨能力在國內的實證研究目前還不多,以第二課堂活動推動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研究更是缺乏,因此文章以英語專業(yè)學生為研究對象,提出構建以思辨能力為導向的英語專業(yè)第二課堂活動運行模式,以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關鍵詞:思辨能力;第二課堂;英語專業(yè)學生
羅晶,沈興濤,黃瑋瑩.以思辨能力為導向的第二課堂活動運行模式研究[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4(4):372-376.
Luo Jing,Shen Xing-tao,Huang Wei-ying.Study on a critical-thinking-skills oriented system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for English majors[J].Journal of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5,34(4):372-376.
近年來,中國學生的思辨能力成為教育界討論的熱點問題,早在1998年,黃源深就提出英語專業(yè)學生的思辨缺席癥[1]。而各類大型英語演講和英語辯論比賽中學生出現的思辨能力缺失和不足引起了外語界的重視,對于高校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緊迫性已達到高度共識。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思辨能力研究在西方國家逐漸興盛,90年代各種理論已經日趨成熟。他們在對思辨能力的分項能力界定、思辨能力量具的構建以及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都取得了很多具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2]。國內目前對思辨能力的研究主要從理論構建、測評和課程教學入手。文秋芳等結合國內外成果提出了“層級模型”, 在其層級模型的基礎上首次構建了我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測量工具,并積極組織了一系列先導研究和測量工具修改后的檢驗研究[3]。黃源深提出從英語專業(yè)的教學轉型、課程設置、四八級考試等方面進行徹底的改革,從而根治“思辨缺席”的頑疾[4]。孫有中從培養(yǎng)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課程測試、教學編寫和教師發(fā)展等角度探討了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措施[5]。張懷強等嘗試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實踐平臺建設[6]。阮全友嘗試構建培養(yǎng)我國英語專業(yè)學生思辨能力的理論框架[7]。文秋芳在英語專業(yè)研究生教學中將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融入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8]。劉艷萍探討在英語演講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9]。曹迎春則通過構建立體互動模塊式翻譯教學模式推動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10]。
根據對現有文獻的研究,我們發(fā)現國內的外語界已經在理論的構建以及測量工具的開發(fā)上有了很好的成果,但關于如何培養(yǎng)思辨能力的實證研究還很缺乏。因此本文將依托第二課堂,開展第二課堂對英語專業(yè)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實證研究,建立以思辨能力為導向的第二課堂活動運行模式,豐富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途徑。
1思辨能力定義
思辨最開始是哲學上的一個概念,指的是運用邏輯推導而進行純理論、純概念的思考?!吨杏埂分姓f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中國古人對思辨能力的觀點。
西方廣泛使用的術語是critical thinking skills,很多學者將其譯為批判性思維能力,文秋芳認為這個翻譯不準確,指出critical源于希臘語,其涵義為“運用恰當的評價標準,進行有意識的思考,最終做出有理據的判斷”[11]。而文秋芳認為思辨能力涵蓋了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有效推理能力以及論據評價能力,與critical thinking skills的內涵相吻合[12]。
本項目研究的思辨能力與文秋芳所提的一致,指的是“依據標準,對事物或看法作出有目的、有理據的判斷的能力”[12],包括人格特質和技能兩個維度。
2研究方法和設計
思辨能力如何培養(yǎng)?大部分國內的實證研究都是依托課堂教學促進思辨能力培養(yǎng),而高校里人才培養(yǎng)的陣地除了第一課堂教學,還有第二課堂活動作為補充,因此本研究提出可以利用第二課堂活動輔助第一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
本研究擬回答的問題有兩個:(1)第二課堂與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是否有相關性?
(2)以思辨能力為導向的第二課堂活動是否能促使學生進行主動思考并提高思辨能力?
研究對象是東華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2013級英語本科生,共56人,其中男生7人,女生49人。研究開始時他們剛從高中升入大學不久,課堂教學開始不到一個月,英語技能還沒有得到大量的訓練,語言能力還處于入學水平,認知能力已經完成了初高中的訓練,有基本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選擇他們作為研究對象是想盡可能控制研究中的變量,因為他們剛入校不久,語言和思辨能力保持在高考的狀態(tài),集中性的第二課堂活動開展時,他們課內外學習情況相對一致,面對同樣的課程、老師和作業(yè),處于同樣的校園環(huán)境和擁有同樣的資源。
本項目采取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一共兩次,包括實驗前后的問卷調查,每次都包括主觀卷和客觀卷兩份。實驗形式選取了集中性第二課堂活動形式——技能競賽月,學生參加技能競賽月前后都做一次調查問卷,用同樣的問卷,對比前后數據的不同看學生思辨人格傾向和思辨技能是否有改變。
本研究選用了文秋芳設計的兩個量具測量學生思辨能力:思辨人格傾向問卷和思辨技能客觀題[11]。問卷的語言為中文,以避免因語言的障礙影響思辨能力的表現。思辨人格傾向問卷為主觀題,一共54項,每個單項都是一個語句,答案從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共6個等級。
思辨技能客觀卷共40道題,由于最后兩種題型是主觀題,需要根據實驗報告評價陳述和分析案例評價推論,考慮到我們的研究對象,我們認為這兩種類型的題目難度較大,而且分析的難度加大,很難排除主觀的判斷,因此課題組選擇了其中30道客觀題。學生思考后選擇他們認為的正確選項。
為保證問卷數據的有效性,在學生做問卷時一定注意以下兩點:
1) 問卷調查15分鐘之內完成,客觀卷45分鐘完成,時間嚴格控制,既不延長也不縮短;
2) 學生做測試時,為避免影響學生答題,老師不對測試題做任何講解。
首先,針對現有的英語專業(yè)第二課堂活動體系探討如何把思辨能力培養(yǎng)貫穿其中,現有的體系包含常規(guī)活動(英語專業(yè)學生閱覽室和英語角)、特殊活動(英語類競賽)和常態(tài)活動(英語技能訓練營),經討論確定運行模式如下。
1)輸入方面,提高通識類讀物在英語專業(yè)學生閱覽室的比例,確保學生通識類讀物的有效輸入,拓寬知識面。除了之前的全套斑斕閱讀系列之外,又添置了兩個系列的英漢對照通識類讀物各一套,包括牛津通識讀本和企鵝口袋書系列之偉大的思想系列,把這三類通識類讀物列為英語辯論賽的參考書目,規(guī)定每次比賽從10本讀物中出辯題,以促進學生對讀物的有效輸入。
2)輸出方面,以對思辨能力要求高的英語演講比賽和英語辯論比賽作為第二課堂特殊活動的主要開展形式,其他活動形式中加入思辨能力的要求。英語演講比賽和英語辯論比賽在全國性比賽的設計中對思辨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校選賽也相應地增加要求;其他活動形式則增加新的要求,以期學生能通過參加活動鍛煉思辨能力。具體的改變如下。
一是英語演講比賽的評判側重點轉向即興演講的內容和即興思維反應能力,由之前的比賽前統(tǒng)一抽題改成每人20分鐘準備時間,鍛煉學生的即興思維能力。
二是英語辯論比賽從之前以演講比賽選拔選手改成對思辨能力要求極高的BP賽制(英國議會制)作為校級選拔賽賽制。英國議會制賽制的一輪辯論共8位選手,每位選手7分鐘的演講,共56分鐘。辯題提前15分鐘給出,要求學生對任一領域的辯題做7分鐘的觀點闡述,不允許使用電子搜索引擎,在7分鐘之內必須要完成對對方觀點的駁斥和己方觀點的論證,同時還必須接受對方的即興質詢,在其他選手做陳述時,要記下觀點并找出漏洞以質詢或在自己演講時駁斥,極大地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是英語原聲模擬大賽加入新要求,學生通過布景、音樂、語言和服裝再現影片場景,之前的比賽只需學生以聲音還原影片,提高語音能力,現在的要求則需要學生理解影片,并思考在現有情況下最佳再現影片的方式,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判斷能力、合作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3)英語技能訓練營的主要活動形式改為以思辨能力培養(yǎng)為主,包括即興思維和語言反應能力的訓練,同時要求學生自主設計訓練語言和思維的活動,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辨能力。
以思辨能力為導向的第二課堂活動運行模式從輸入方面給學生提供多套通識類讀物,既要求知識的掌握,又要求語言的學習。從輸出方面提供多個展示平臺,對思辨能力側重要求。
第二,把以上第二課堂活動付諸實施。實施過程中,有意識地把思辨能力培養(yǎng)作為活動的主線。兩個學期完成了英語技能競賽月、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英語話劇大賽、外研社杯英語辯論校選拔賽。英語技能訓練營以即興演講和BP賽制英語辯論為活動的主要形式。
第三,為了檢驗學生的思辨能力是否因第二課堂以思辨能力為導向進行開展而有所提高,選擇2013年入學的英語專業(yè)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集中性技能競賽月作為實驗形式,實驗前后用文秋芳老師的兩個量具進行測試,然后對比結果檢測學生的思辨人格傾向是否有變化和思辨技能是否有提高。
第四,根據實驗結果,進一步優(yōu)化英語專業(yè)第二課堂活動,完善以思辨為導向的運行模式,把第二課堂作為推動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另一途徑,以彌補課堂教學的局限性。
研究過程中需要關注的問題是盡量控制變量,以確保思辨能力的變化是第二課堂活動帶來的;問卷完成的時間必須保證;遴選出有利于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活動形式或在現有的活動形式中增加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理念。
3研究結果
在研究學生思辨能力是否有改變時首先要分析其思辨人格傾向是否在實驗前后有所變化。根據文秋芳的分類,思辨人格傾向包含兩個類別,四個層次和八個維度。
表1 實驗前后調查問卷的平均值對比
表2 成對樣本統(tǒng)計量
表1是實驗前后調查問卷平均值的數據。參與集中性課外活動的新生共56名,其中52名同學參與前后的測試, 2名學生出現漏選,因此只有50份問卷的數據有效。對比實驗前后的數據,我們發(fā)現學生思辨人格傾向變化不大,七個維度的數據都下降了,趨向更加認同,但是差距很小,其中理智力的差距相對大一點,說明學生在參加第二課堂活動后在認知方面和尋真性方面有一定的改變,對事物的判斷力有一定的提高。而自信度的數據上升了一點,雖然差距很小,還是說明學生的自信心在第二課堂活動后有所下降,因為研究對象是新生,和高年級學生一起參加英語類競賽,對他們確實有一定的沖擊。
課題組利用SPSS14.0軟件包對數據做進一步的分析以探查思辨人格傾向的變化。通過問卷的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也可以看出,與上面平均值數據顯示的結果相同,表3結果顯示實驗前后學生在這四個方面的自我評估均無顯著差異,說明實驗時間不長,對學生的思辨人格傾向的影響很小。但是從表2中實驗前后的描述性數據來看,學生在實驗前后在這四個方面的自我評價均不高,平均值差異也不大。而組間標準差均有縮小傾向,表明集中性第二課堂活動的參與可能對原來思辨人格傾向不明顯的學生比較有作用,從而縮小了學生之間思辨傾向的差異性。
表3 成對樣本檢驗
因此,通過一個月的以思辨能力為導向的技能競賽月的實施,一年級的學生在思辨人格上差別不大,在理智力傾向上變化相對大一點,說明學生能夠開始關注到思辨能力的重要。
項目組采用了客觀卷檢測學生實驗前后的思辨技能。參與測試的52名同學中只有46份答題卷評出成績。測試題一共30道,總計30分。用軟件處理數據后得出表4和表5。
表4 成對樣本統(tǒng)計量
表5 成對樣本檢驗
從兩個表的測試結果表明實驗后學生的思辨能力與實驗前有顯著差異(t=2.344, df=45, sig<.05)。實驗后的思辨能力平均分為19.17(總分30分),比實驗前高1.15分,說明學生的思辨能力雖然有所提高,但是提高的幅度不太大。實驗后測試結果的標準差比實驗前測試結果標準差小,反映出學生在實驗前思辨能力差異較大,而經過技能競賽月的訓練后,學生之間的思辨能力差異減少??傊?,學生的思辨能力普遍得到提高,證明以思辨能力為導向的第二課堂活動對學生的思辨能力有顯著作用,但是學生思辨能力提高的幅度不太大,總體思辨能力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根據以上數據分析的結果,我們發(fā)現英語專業(yè)新生參加了為時一個月的技能競賽月后,由于時間很短,思辨人格傾向改變不大,但在理智力上有很小的變化,表明學生開始傾向思考問題,在事物判斷力上有所提高,同時組間標準差縮小顯示實驗前思辨人格傾向不明顯的學生向好的方面轉變。而思辨技能普遍得到提高,只是因為時間不長,鍛煉機會不多,提高幅度不大。
4結論
根據兩年多的實踐—研究—實踐的過程,可以回答提出的兩個研究問題。
第一,根據第二課堂活動形式和要求,發(fā)現第二課堂與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相關性。各類英語類競賽都要求學生能進行有效輸入、能主動思考,在演講或辯論中需要對事物作出有目的、有理據判斷的能力,能進行邏輯推理,在原聲模擬和話劇大賽中需要學生根據劇本進行有意識的改編,對如何表演作出自己的判斷。因此本研究認為第二課堂和思辨能力具有相關性。
第二,技能競賽月后2013級學生的兩個量具測試結果可以看出以思辨能力為導向的第二課堂活動能推動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yǎng)并得到提高。從學生們面對即興演講準備時間縮短到調整自己的方法,從為了了解辯論而去閱讀通識類讀物到主動借閱通識類讀物,從開始面對BP賽制學生的慌亂到后來的有力推導,從原聲模擬比賽和話劇大賽中學生對場景的精彩再現和對劇本的絕妙展示,都讓我們感覺到學生在以思辨能力為導向的第二課堂活動中真正地開始了思考,英語成為一種工作語言。研究結果標志著學生的思辨人格傾向和思辨技能在實驗前后有改變,研究達到預期的目標。
雖然研究已經達到了預期的目標,但是仍然存在著局限性,以思辨能力培養(yǎng)為導向的第二課堂活動體系的實際操作原則需要進一步確定,以確保實施人員變化不會影響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效果;研究數據偏小,只選取了一個年級的學生,不能代表所有學生;還有些變量很難控制,比如說學習者個體差異和自我學習模式可能會影響結果。思辨能力培養(yǎng)在教育界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未來的研究方向包括微課和慕課對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影響,翻轉課堂教學中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等。
[參考文獻]
[1] 黃源深.思辨缺席[J]. 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7):1,19.
[2] Facione, P. A. California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est[M]. Millbrae, CA: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1990.
[3] 文秋芳,王建卿,趙彩然,等.構建我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論框架[J].外語界,2009(3):37-43.
[4] 黃源深.英語專業(yè)課程必須徹底改革——再談“思辨缺席癥”[J]. 外語界,2010(1):11-16.
[5] 孫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養(yǎng),把英語教學改革引向深入[J]. 中國外語,2011(3):49-58.
[6] 張懷強,李麗,劉玉娟,等. 面向新時期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實踐平臺建設[J]. 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 193-196.
[7] 阮全友.構建英語專業(yè)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理論框架[J].2012(1):19-26.
[8] 文秋芳.論述外語專業(yè)研究生高層次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10):29-34.
[9] 劉艷萍. 英語演講教學與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J].外語藝術教育研究,2009(9):49-52.
[10]曹迎春. 立體互動模塊式翻譯教學模式探討[J]. 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2(1):55-59.
[11] Paul, R. & Elder, L. Critical Thinking: Learn the tools the best thinkers use[M]. New Jersey: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6.
[12]文秋芳. 中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現狀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Study on A Critical-Thinking-Skills Oriented System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for English Majors
LUO Jing,SHEN Xing-tao,HUANG Wei-ying
(EastChinaInstituteofTechnology,Nanchang330013,China)
Abstract:Discussion about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is a hot issue among Chinese educators in recent years.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that mainly focus on its theoretical structure, the assessment of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nd the teaching model of different courses to improve the skills. While few empirical researches could be found on how to teach the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not to mention the researches on the influence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on that. Therefore, the present study will take the English majors as the subjects and put forward that a critical-thinking-skills oriented system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for English majors should be built in order to develop students’ skills in critical thinking.
Key Words: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English majors
中圖分類號:H31;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12(2015)04-0372-05
作者簡介:羅晶(1972—),女,江西南昌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應用語言學研究。
基金項目: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省級立項課題“依托第二課堂培養(yǎng)英語專業(yè)學生思辨能力”(JXJG-12-8-5)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