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乃禮
(南開大學 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天津 300071)
政治領導心理學辨析
季乃禮
(南開大學 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天津 300071)
目前國內領導心理學的研究多限于工商領域,沒有把工商領域的領導與政治領域的領導區(qū)分開來,導致許多理論被錯誤地用于對政治領導的分析。政治領域與工商領域的領導心理研究在學科的定位、領導目標、領導與下屬的關系、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有必要建立起一門屬于政治領域的領導心理學。
政治;工商管理;領導心理學
從學科的發(fā)展來說,行政管理是從政治學延伸而來的,這點中西基本相同。但是西方學術界仍然把行政管理歸于政治學,政治學與行政管理的劃分不太清晰。美國各大學的政治學系,既有研究國家的性質、政黨和政體的學者,也有研究具體政策的學者。但在中國,行政管理被從政治學中劃分出來后,與衛(wèi)生管理、教育管理、土地管理歸入“公共管理”,于是乎形成了中國的特色。但是學術界應該有清醒的認識:“行政管理”是“行政”管理,這里的“行政”應該指政府、事業(yè)單位等組織,與工商企業(yè)是有所區(qū)分的。但是國內一些學者偏重“管理”而輕“行政”,導致在研究和教學中容易把工商管理和行政管理兩者混淆。在行政管理和工商管理中,有些課程名稱相同,如《組織行為學》《管理心理學》《領導學》和《領導心理學》,但因為歸屬于不同的學科內容有所差異。換言之,我們不能把工商管理中名稱相同的課程照搬到行政管理的教學中,而這恰恰是目前行政管理研究中存在的嚴重問題。由于上述課程在工商管理中發(fā)展較早,引入的教材和國內編寫的教材較多,多數(shù)從事行政管理的教學和研究的學者直接將他們“抄襲”過來。實際上,這些學科西方的政治學界也有相當數(shù)量的學者在進行研究,只是國內學者并沒有給予應有的注意。本文以《領導心理學》的研究為例,對此問題進行探討。
政治領導心理學主要探討政治領導的心理特征是如何形成的,這些特征如何影響其成為政治領導,以及對他的政治行為有什么影響。政治領導心理學是政治領導與心理學的結合,政治領導是研究對象,心理學是看待政治領導的視角。對領導的心理分析在中國是一個新興的領域,多數(shù)學者依據(jù)西方工商管理的領導心理學理論,對中國的領導進行研究,有的學者研究對象是工商企業(yè)的領導,但也有的是中國各級的領導人,而真正運用西方政治學中的領導心理理論對政治領導進行研究者則相對較少。
中國學者對領導心理的研究,最早始于臺灣的馬起華,他對從古至今的一些政治領袖的人格進行了分析。[1]就大陸來說,直到二十一世紀初,才有一些學者編寫《領導心理學》的教材,也有些學者試圖對領導人物的行為進行心理分析。國內領導心理學的研究大多受西方《組織行為學》的影響,所述多數(shù)理論也是轉述《組織行為學》的相關內容。俞文釗是研究領導心理學方面的權威,分別于1996年和2004年出版了《領導心理學導論》和《現(xiàn)代領導心理學》,介紹了權變理論、魅力型領導,領導的類型(變革型和交易型),以及領導的決策與溝通。這兩本書界定的研究領域是工商管理。[2-3]
吳巖的《領導心理學》完成于1996年,也是較早出版的一本研究領導心理的著作,至今已經再版三次,探討了有關領導的理論,領導的方法和領導的價值認知。其中領導的方法著力對決策、人力資源管理以及提高工作滿意度等方面進行了論述。與俞文釗的著作一樣,該書也屬于工商管理類的著作,如他對“領導學心理學”解釋所說:“主要探討組織中的領導行為和領導者本身心理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同時指出“領導心理學脫胎于組織學中的領導部分,在此基礎上有選擇地結合了管理學、經濟學、人類學、社會學等許多學科的相關內容?!保?]3很明顯,吳巖認為與領導心理學最密切的學科是組織行為,領導心理學受許多學科的影響,唯獨把政治學排除在外,他在書中所舉案例皆是工商管理領域的案例,很少涉及到政治領域的領導。
可以說,中國領導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定位于企業(yè)管理,學科歸屬于管理學,確切來說是工商管理。之后許多領導心理學的研究基本遵循這種學術傳統(tǒng)。①
2007年,孔維民出版了《東西方領導者行為分析——領導心理學新論》[5],該書同樣列舉了西方的一些組織行為學的理論,譬如權變理論,領導魅力理論,以及領導風格等,也談及了領導的決策與溝通,但與吳巖的著作不同的是增加了一些政治領導的案例,尤其是增加了中國現(xiàn)有領導的一些案例,研究逐漸延伸到政治學領域。
2008年,趙國祥在其博士論文《領導決策個性論》的基礎上出版了《領導心理研究》,[6]此書首先論述的領導心理學研究的歷史與相關的理論,然后論述了領導的個性特質。以上研究與吳巖有些類似,基本所述理論與方法屬于工商管理領域的。然后從第三篇開始,對中國的各級領導進行心理的分析,分別分析了領導的能力素質、領導品德以及領導者自律品質。對政治領域領導心理的關注,可謂一大進步,但由此帶來的問題也很明顯。即工商領域的領導研究能否移植到政治領導心理的研究?作者并沒有關注到政治領域有關領導心理研究的著作,只是簡單地把組織行為學等領域的相關理論照搬到領導心理的研究。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研究領導心理學所存在的問題,這些學者的背景多來自教育學、心理學,受目前的“顯學”——工商管理學——的影響,授課的對象是工商管理的學生,因此他們所運用的理論和研究的指向多是工商管理方面的領導。盡管有學者對中國政治領域的領導進行了探討,但存在著工商管理的理論直接移植到政治領域的現(xiàn)象,有可能出現(xiàn)“淮南為桔,淮北為枳”。更有的學者,為了迎合市場的需要,使領導心理學的研究完成變成了媚俗之書。
有關政治領導心理的研究,并不是拋棄管理心理學中的理論,而是在應用這些理論時,應該具體分析兩者環(huán)境的差異。同時,應該意識到,在研究政治領域的領導心理時,更應該關注政治領域有關領導心理研究的著作。
應該建立一門區(qū)別于工商管理研究的政治領導心理學,因為兩者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首先,學科的差異。工商管理領域的領導心理學從學科劃分來說屬于管理學,與之相近的學科是心理學、教育學。政治領導心理學是政治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政治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析,與之相近的學科是行政管理、心理學。前者關注的對象是經濟層面的領導,后者的研究對象是政治層面的領導,譬如國家的領導、政治領導以及各種社會運動的領導、軍隊領導等等。
其次,領導目標的差異。工商企業(yè)的主要目標是贏利,因此衡量一個企業(yè)領導的成功標志在于利益的最大化,成就動機是工商領導能否成功的主要動機。但政治領域的目標在于平衡各種利益,維護社會正義,要以服務大眾為宗旨,衡量一個政治領導成功的標志就不是利益的最大化,而是依靠公眾所賦予的權力出臺和實施利國、利民的各項政策,在這種情況下僅僅具有成就動機是無法做到的,還需要強烈的權力動機。需要指出的是,公司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其生存之本;但政治領導不能用市場化原則經營政府,否則會帶來嚴重的后果。在中國出現(xiàn)的政府部門亂收費現(xiàn)象,就是市場原則在作祟。只顧市場不顧民心,只顧部門和個人私利,不顧公共利益,最終只能被民眾拋棄。
再次,兩者對下屬的控制方式不同。公司中對下屬的控制方式主要是經濟的手段:如果一個公司入不敷出,或者公司支付的工資不符合員工的預期;或者員工有了更好的發(fā)展機會,很容易逃離公司。即使領導在公司中權力再大,也很難控制和影響下屬。譬如中國南方一些企業(yè)面臨的“用工荒”,重要的原因雙方在工資待遇方面有分歧。但在政治領域主要控制方式是權力,相反經濟的手段較弱。中國國家公務員的招收并沒有面臨“用工荒”,相反,公務員考試成為最熱門的考試之一,“千人萬人過獨木橋”成為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在政治領域,對政治地位的追求,超過了對經濟利益的追求,權力的控制往往更有效。
再次,研究方法也存在差異。與政治領導相比,工商領導容易接近,因此可以用量表,譬如大五量表,對其進行人格分析。但政治領導地位特殊很難接近,即使能夠接近,領導也多以影響自己的地位,拒絕接受問卷調查和訪談,因此對政治領導以“遠距離”觀察為主。即使運用同樣的方法,也存在差異。譬如文獻分析法,對政治領導的分析存在對政治領導的分析中會存在幽靈作者與領導的爭議,即政府起草的各種文件、報告等是否反映了領導的真實思想,能否作為研究領導心理的資料。但在工商企業(yè)的領導中,這種現(xiàn)象幾乎是不存在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兩者研究內容的差異。工商管理領域的領導心理學關注的多是對工商業(yè)組織卓有研究的學者,譬如研究權變理論的費德勒,研究PM理論的三隅二不二,以及研究領導風格的勒溫等。政治領導心理學則關注的另外一些學者:提出精神分析理論弗洛伊德、把精神分析應用于領導人物分析的拉斯韋爾、對美國總統(tǒng)性格進行分析巴伯、倡導政治人格研究的格林斯坦、研究政治動機的溫特等等。前者的研究并未嚴格按照社會心理學等的寫法,譬如根據(jù)心理學的一些概念引領篇章,而是以“領導學”為主,展現(xiàn)更多是的“領導”的一面,卻沒有“心理”的一面。政治領導心理學的研究則是心理學的視角對政治領導進行分析,基本按照動機、人格、認知、情感等順序展開。而且,就其所關注的對象來說,蓋茨、喬布斯、巴菲特、韋爾奇等企業(yè)領袖是工商管理的研究者所津津樂道的,但是對于政治領導心理研究來說,這些都排除在了研究之外。同樣,政治領導心理的研究對象中,希特勒、斯大林、甘地、毛澤東、羅斯福、丘吉爾等對世界具有影響的領導,也同樣有意無意地被工商管理的學者排除在他們的研究范圍之外。
政治領導的心理研究,屬于政治心理學中一個重要的組織部分。政治心理學在西方政治學界已經成為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政治心理學關注的領域很多,但最核心的領域有二:一是選民的心理,自二戰(zhàn)以后,有關選民的政治心理研究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核心;二是對政治領導的心理分析。成為核心的原因在于權力始終是政治學所關注的核心,拉斯韋爾所著《政治學:誰得到什么?何時和如何得到?》一書中,“什么”即是指權力,所謂政治學就是誰得到權力,何時和如何得到?誰得到權力是有關領導的研究,何時得到則是有關領導競選和任期問題,而如何得到則是產生的方式,在西方國家即是選民通過選舉程序選舉領導人??梢哉f,了解了選民的心理也就掌握了通向權力的鑰匙,了解了領導的心理則能夠理解和預測領導的行為。
領導分析的重要性還體現(xiàn)在中國的市場和國家之間的關系上。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并沒有經歷過一個市場獨立運作的時期,而且曾經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完全依靠計劃經濟進行調控。改革開放以來,盡管市場興起,但是國家對市場的控制依然很強。本屆政府提出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肯定了市場的基礎性地位,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把原來屬于政府的權力,市場的歸還市場,社會的歸還社會。但在此之前,政府部門對市場的影響力依然巨大。而各級政府官員的心理反應會影響到政策的制定,進而影響市場。因此我們在關注工商企業(yè)的領導對市場作用的時候,也應該關注到政府部門的領導對市場的作用,在中國尤其如此。
領導心理學的研究不但對于中國的政治具有極強的現(xiàn)實意義,而且對于中國的外交決策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對外國領導的心理分析,可以為我們的外交決策提供參考。在美國的情報部門中就專門設有研究國外政治領導心理的機構——人格與行為分析中心,通過對這些領導人的發(fā)言材料解讀他們的心理特征,為美國的外交提供決策的依據(jù),而中國在這方面還相對比較落后,盡管有專門研究國際關系的院所,但是這些學者大多從事的是歷史的分析,很少進行政治心理的分析,他們重解釋,但是卻很少預測。牛新春選擇了2001年-2004年國內學者涉及阿富汗戰(zhàn)爭與伊拉克戰(zhàn)爭的文章作為研究對象,其中以《現(xiàn)代國際關系》《西亞非洲》作為學術刊物的代表,《世界知識》作為通俗刊物的代表,涉及文章400多篇,發(fā)現(xiàn)這些文章普遍的通病即是缺少預測,“大部分是關于解釋、說明、評論類”的,預測僅僅是“只言片語”,而以預測為宗旨和目標的文章,更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由于缺少對形勢的預測,中國學者們的文章及觀點只能跟著形勢的發(fā)展變化而變化,甚至出現(xiàn)某種精神分裂,讓人啼笑皆非。根據(jù)戰(zhàn)爭的結果,對戰(zhàn)爭雙方的勢力有時片面夸大,或片面貶低。究其原因,作者認為這些文章缺少理論的支撐,無一例外崇尚現(xiàn)實主義理論,忽略對其他因素的關照,運用的方法也多是歷史主義的分析方法。[7]而領導心理學很重要的研究目的在于預測領導的決策行為。
國內一些學者自己發(fā)明了一些詞,譬如談某領導人的“政治品格”,但政治品格究竟為何物?究竟包括哪些方面,他們自己也說不清楚。這種自創(chuàng)一詞的行為,完全是一種自娛自樂,不僅與國外相關的研究很難接軌,在國內也很難贏得學者們的認同。因此在政治領導的研究中,首先應該把西方政治領導心理研究的相關成果完整地介紹到中國來,使國內的政治領導心理的研究更加科學化、規(guī)范化,以便與世界接軌。對這一系列研究成果的介紹,可以彌補我國學者對這方面認識的不足。
政治領導心理學主體是運用心理學的視角對政治領導進行心理分析,對政治領導心理的研究大致可以根據(jù)心理學的分類方法進行劃分。根據(jù)西方學者尤其是美國學者的相關成果,大致可包括以下內容:
(一)研究方法。領導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所探討的是當我們面對一個研究對象時,采取什么程序來研究,如何收集相關研究對象的資料,以及資料收集之后如何進行分析的過程。領導心理的研究方法包括:問卷調查、訪談、觀察、文獻分析和模仿。前四者是社會科學常用的方法,容易理解。模仿可分為人與人之間、人與計算機之間,以及計算機的模仿,通過設置一些條件選項,在考察政治行為體的心理。在領導心理學中,最典型的人與之間的模仿,在實驗中設置幾個假想,每個人扮演某個假想國家的領導人,擁有哪些權力、以及政治和軍事等資源,以考察他們的決策行為。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領導位高權重,問卷、訪談的方法使用較少,而且針對的對象也不是最高領導人,而是指議員等人數(shù)眾多的群體。同時在社會心理學和政治心理學中運用較多的實驗方法在領導心理學中也運用相對較少。對領導的心理研究主要采用的是“遠觀”的方法,觀察法、文獻分析皆屬于此類,即不直接與領導打交道,對領導采取遠距離觀察、分析的方法,其中文獻分析方法是主流,通過領導所發(fā)表的一系列言論,分析領導的心理。
(二)研究歷程。政治領導心理的研究大致可分為:萌芽時期(古希臘時期至20世紀初)、逐步形成時期(20世紀初至40年代)、形成時期(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和發(fā)展時期(20世紀80年代以后)。萌芽時期的學者針對領導心理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影響的觀點,譬如馬基雅維利希望君主既像獅子又像狐貍,卡萊爾對英雄的崇拜,等等。但在這一階段并沒有提出有系統(tǒng)的理論,研究方法多是思辨式的。在逐漸形成時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提出不僅影響了心理學,也推動了領導心理學的研究,成為這一時期領導心理學研究的主要理論,這時采用的方法多是定性,弗洛伊德對卑斯麥的研究,弗洛姆對納粹的分析,以及拉斯韋爾《精神病理學與政治學》中對一些領導的病例所進行的分析等都成為以后領導心理學研究的經典。在形成時期,研究領導心理學的著作大量涌現(xiàn),而且結合政治學與心理學,出現(xiàn)了一些專門的概念和理論,譬如群體思維、整合復雜性、操作碼,等等,同時出現(xiàn)了介紹領導心理學的教材,標志著領導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正式形成。發(fā)展時期呈現(xiàn)出如下的特點:從研究的視角來看,政治認知成為主流;定性研究之外,定量研究的文章逐漸增多。
(三)領導的動機。政治動機是激勵個體參與政治活動以達到一定的目的的內在動力。自古希臘以來,西方的思想家多把人們對利益的追逐看作是自然的,直到現(xiàn)在仍然占據(jù)主流地位。弗洛伊德創(chuàng)立精神分析學派之后,開始用性本能解釋領導的動機,但并未贏得學者的廣泛認同。相反,他的學生阿德勒提出的自尊理論得到了學者的認可:人們在童年時期自尊心受到傷害,會通過從政克服自己的自卑。80年代以來,溫特嘗試用權力、成就和歸屬三種動機研究領導心理,成為最有影響的動機理論。
(四)領導的人格。人格由內在的思慮與外在的行為,表我與真我,身與心綜合而成,它是一個人之所以異于他人的各種特質及行為傾向的統(tǒng)一體。二戰(zhàn)之前希特勒的上臺,推動了學者對領導人格的研究,阿多爾諾、弗洛姆等用威權主義人格、極權主義人格等指稱納粹領導。巴伯在對美國總統(tǒng)研究的過程中,根據(jù)工作積極性以及是否在工作中得到情感的滿足將總統(tǒng)分為積極肯定、積極否定、消極肯定和消極否定四種類型,其中積極肯定類型是理想的總統(tǒng)。近年來,波斯特嘗試用精神病理學的角度解讀領導的心理,包括自戀、妄想狂和強迫癥。
(五)領導群體分析。領導決策研究中,最有影響的是詹尼斯提出的群體思維,在眾多學者為團隊精神、群體凝聚力叫好的時候,詹尼斯則提出決策群體越具有凝聚力,群體成員越害怕提出反對意見而影響群體的和諧氣氛,從而導致決策質量的降低。在群體分析中,還有一種社會支配理論,解釋了為什么領導總是從某些群體產生,另外一些群體永遠處于從屬地位。
(六)領導的認知。這是領導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和重點。政治認知指對政治領域的信息解釋、分析和記憶方式,以及這些方式對判斷、決策和行為的影響。學者們提出了多種認知模式以分析領導的心理,包括認知相符論、整合復雜性、操作碼、前景理論和意象理論。認知相符論假定人們心理失衡時有恢復一致的需求,失衡的原則或因兩種以上觀念的沖突,或因兩個人對某種觀念產生分歧等。領導也是如此,或因為對兩種以上觀念的權衡,或受他人的影響,都會對決策產生影響。整合復雜性,由整合和復雜性兩部分組成,復雜性是看待認知對象的維度,而整合是聯(lián)系這些維度的方式。當整合復雜性簡單時,政治領導容易對認知對象做出極端的判斷。操作碼指領導的意識形態(tài)具有可操作性,具體方法是對領導所思所想進行歸類、編碼。前景理論強調的領導決策行為的做出與參照框架設定,以及參照框架下確定的得失相關:判斷為損失容易冒險,判斷為獲得容易維持現(xiàn)狀。意象理論考察的是其他國家在領導心理是何種的形象,是敵人還是盟友,文化是先進的還是腐朽的。
(七)領導的情感。政治情感是人們對政治事件、政治人物等所產生的內心體驗以及由此產生的身體反應,是人們對政治對象的感覺、感情和情緒反應。領導在決策時,如果受到情感的干擾過多,肯定不是一個好的領導者。但是如果一個組織角色明確、程序清晰,領導過于冷靜,反而不利于組織的運作?,F(xiàn)代傳媒出現(xiàn)之后,領導的形象研究成為熱點:領導的形象在媒體中不斷出現(xiàn),會引起觀眾喜歡還是厭惡,領導的不同表情,對民眾的心理也會產生影響。
(八)領導的生理與心理。不同的年齡階段領導,心理反應會有所不同:中年時期,處于職業(yè)生涯最為關鍵時期,斗爭最為激烈;即將退休的領導容易犯錯誤,即“59歲現(xiàn)象”。疾病也會對領導的心理產生影響,譬如心血管疾病,使領導無法仔細閱讀來自各方面的信息,匆忙下結論。癌癥等疾病會使領導認識到生命將逝,原來的工作計劃會打亂,本來十年或二十年要完成的目標,強迫在短短幾年之內完成。性別對領導的心理也會產生影響:男性成為領導的機率相對較高,而且占據(jù)重要位置;女性的機率較小,多居教育、衛(wèi)生等無關緊要的職位,男性多是好戰(zhàn)分子,女性多是和平主義者;女性如果像男性那樣身居要職,以鐵腕治國,則會給人以“母老虎”的負面形象。
注釋:
① 相關著作見屠友《現(xiàn)代領導心理學》,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年版;華瑞《領導心理學》,中國致公出版社,2002年版;趙世明《領導心理學》,北京:開明出版社,2012年版。
參考文獻:
[1]馬起華.政治人物的個案分析[M].臺北:中正書局,1974.
[2]俞文釗.領導心理學導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俞文釗.現(xiàn)代領導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吳巖.領導心理學[M].第三版.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5]孔維民.東西方領導者行為分析:領導心理學新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
[6]趙國祥.領導心理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7]牛新春.集體性失明:反思中國學界對伊戰(zhàn)、阿戰(zhàn)的預測[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14(4).
〔責任編輯:許 潔〕
An Analytical Research of the Psychology of Political Leadership
JINaili
(Zhou Enlai School of Government,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So far,scholars in China mainly focused their studing of the psychology of leadership on the sphere of business,and did not discriminate the leadership between politics and business,resulting in transplanting incorrectly the theories of business leadership in the analysis of political leadership.In fact,there are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disciplines as follow:nature of discipline,goal of leadership,relationship between leaders and their subordinates,researchmethods,research content etc.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set up a subject about the psychology of political leadership.
politics;business;psychology of political leadership
D035-05
A
1671-5365(2015)03-0066-07
2014-12-29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西方政治心理學基礎理論研究”(10YJA810013)
季乃禮(1970-),男,山東高青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政治心理與政治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