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師范大學肖煜薇
《湘夫人》語理及詩境關系探微
☉天津師范大學肖煜薇
語理是對語言的結構系統(tǒng)和結構規(guī)律的理性認識,包括詞語義、修辭、語法以及語言邏輯、特征、用法等方面的內容。語理教學通過分析語言現(xiàn)象的一般規(guī)律,達到閱讀、寫作、口頭表達的教學目的。語理教學中一個尤為突出的現(xiàn)象是:漢語語義偏重詩性化的特征要求學習者既要觀照整體,又要著眼細節(jié),在閱讀的過程中處理好詞語的本來意義、語法形態(tài)、邏輯關系、引申意義等內容,才能真正理解文本。漢語的這一特征在語文教學中逐漸受到重視,在詩歌教學或鑒賞中,表現(xiàn)尤為充分。
詩歌作為語言表達的一種形式,在閱讀中沒有語理介入顯然是盲目的,欣賞詩歌,必須過語言文字關,對詞語的錯誤理解,會導致對整篇作品的偏誤認識。因此,對語理的認知成為走向詩歌形象與意境的基礎,詩歌教學既不能忽視語理,也不能在語言的單純認識上停步不前。本文以《湘夫人》的詩歌文本為研究對象,說明語理分析在詩歌教學中的意義。
筆者將全詩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開篇到“與佳期兮夕張”;第二部分,從“鳥何萃兮蘋中”到“將騰駕兮偕逝”;第三部分,從“筑室兮水中”到“建芳馨兮廡門”;第四部分,從“九嶷繽兮并迎”到結尾。具體分析如下:
(一)詞義
具體表現(xiàn)在第二部分?!傍B何萃兮蘋中”的“蘋”是一種水草,生長在水上有飄零之感;“罾何為兮木上”的“木”與“樹”相比,少了茂盛的形態(tài),而更多蕭條的特點;“沅有芷兮澧有蘭”的“芷”與“蘭”都是具有幽香的植物,在詩中生長于近水處,使得幽香遠播,香氣幽怨更具有隱忍的特點,透露出美好的感情里的傷感。因為“象比言、意具有更豐富的表現(xiàn)力”,[1](P.15)所以詩的語言就是用逼真的意象刻畫抽象的義理。想要探求情感,就要深入體會詞語背后的含義,這樣才能體會語言描狀了什么。
此外,疊音詞與聯(lián)綿詞也有其特點?!澳宽痦鹳獬钣琛钡摹绊痦稹北玖x為“向遠看的樣子”,“裊裊兮秋風”的“裊裊”本義是“微風吹拂的樣子”,它們在疊詞的音節(jié)、語義的表達特點里修飾湘君遠望的神情和秋風的形態(tài)?!盎暮鲑膺h望,觀流水兮潺湲”的“荒忽”意為“渺渺茫茫看不清楚”,“潺湲”意為“水緩慢而流的樣子”,透露出神思恍惚的失落情緒,通過細節(jié)描寫突顯畫面感。
以上詞義的分析表明,《湘夫人》的語言自然地體現(xiàn)出諸多豐富的意義,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到這一層,就能夠發(fā)現(xiàn)語言背后的含義不是突然來臨的,而是有它的客觀邏輯性。
(二)詞類活用
《湘夫人》第三部分的大量香草、香木和其他名詞都出現(xiàn)了詞類活用現(xiàn)象。例如,“蓀壁兮紫壇”的“蓀”與“紫”均為名詞作動詞,意為“用香草裝飾墻壁”“用紫貝裝飾庭院”。這種用法在凝練語言的同時,使得表達更加充分,墻壁和庭院最大的特點就是芳草彌漫。下文中接著說:“播芳椒兮成堂”,意為整個庭院的外部環(huán)境都充滿芳香的氣息,與前文的表現(xiàn)手法相得益彰?!肮饤澷馓m橑,辛夷楣兮藥房”的“桂”“蘭”“辛夷”“藥”,“罔薜荔兮為帷”的“罔”,“建芳馨兮廡門”的“馨”與前文中的詞類活用相似,用意是指芝蘭滿室,芳香彌漫,以具體的形態(tài)構成了明艷的視覺效果,表現(xiàn)湘君的思念無處不在。由此可見,詞類活用的詞法特點能夠用于描繪生動的畫面感,渲染濃郁的情感。
詞類活用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也是一種語言規(guī)律,在特定的語境下,名詞活用作動詞或狀語,“其屬性義可以被激活,進而使句子達到一種不拘形式而精練、生動的修辭效果?!保?](P.98)用名詞本身的豐富的內涵作為修飾語使用,增添了話語的信息量,引發(fā)聯(lián)想。讀者對名詞的理解愈周詳,對它的修辭表達效果會有愈加透徹的理解??梢?,語言知識的儲備,語言結構的分析本身就是觸發(fā)情感共鳴的手段。
(一)白描
第一部分中的“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是《湘夫人》一詩最為人所稱道的寫景名句,從字面來看,純粹的景色描寫在疊音詞“裊裊”和語法活用詞“波”的作用下賦予畫面動態(tài)感、色彩感,整體看來,卻重在描寫風、水、葉的本來面目——風的細微、水的寒涼、葉的枯黃。幽怨、失落、寂寥的情緒糅合在景物之中,情景交融,意境自然而生。
(二)比興
第二部分的“鳥何萃兮蘋中,罾何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為兮水裔?”使用隱喻性比興。鳥應該在樹林里,魚網應該被投放到水里,麋鹿應該在山林中覓食,蛟龍應該生活在深水中,但是描寫的這一切都是反常的,反映了事與愿違的現(xiàn)狀。比興的手法用以暗示人物心理,文中沒有明確說明湘君的心理狀態(tài),但是這兩種事物的反常就能反映出湘君思念湘夫人時那種望而不見、遇而無緣的期待心情,經歷了憂傷、恍惚等情感波動。
(三)對比
對比是《湘夫人》通篇使用的一種修辭手法,具體表現(xiàn)為修筑房屋的聲勢浩大與結尾處現(xiàn)實落寞的對比,湘君內心期待和湘夫人始終不至的對比,第四部分中神仙聚集和湘君空余歡喜的對比,形成了明暗對應的雙層結構,湘君情感的表現(xiàn),明暗結合,抒情對象既可實指,又有象征性。
(四)時間設置
《湘夫人》通篇多為寫景,其時間特征貫穿全文。第一部分“裊裊兮秋風”和“與佳期兮夕張”點明了一年之中與一日之中的時間:秋季和黃昏。秋季萬物凋零,即將進入沉寂的冬季;黃昏正是日暮時分,夜晚即將來臨,在這樣獨特的時間設置下,隱藏的是時光流逝、愿望不成、瀕臨困境的湘君形象。這是湘君心靈的秋涼和薄暮,全詩自然呈現(xiàn)出蕭條寂寞的風格。
(一)內部邏輯
在語理分析的基礎上,第二部分以兩個比興為起點。第一處比興用景物特點表現(xiàn)飄零感和蕭瑟感,在語法和語義表現(xiàn)力的驅使下,充分渲染了詩歌描繪的具體形象,由比到興,隨之上升到情感層面——湘君對愛情的期望和患得患失。可以說一切現(xiàn)象都來自語言,由比興寫實景再到情感。第三部分的香草建筑由室內到庭院,由房屋的整體結構到細節(jié)裝飾,整體上有一個清晰的思路,此外同第二部分一樣,同樣從語言到形象再到情感表現(xiàn),湘君造屋細致周到,由此足見其情深厚。
(二)整體邏輯
《湘夫人》的思路主要遵循景物描寫、簡單敘事到情感總結的順序,開頭和結尾情緒表現(xiàn)較為低落,中間描寫部分情緒較為高漲,由此形成完整的敘事表達和情感呼應的過程。湘君的情感是“憂愁且期望”,這是閱讀要解決的第一層語理。還要深入下去,詩人是如何通過湘君“赴約”和“筑室”的表象來表現(xiàn)其“憂愁且期望”的?這些表現(xiàn)又是如何通過上述表象來生成的?在這種語理的探究過程中,是一種反復的邏輯訓練,跳出文本來看,也是謀篇布局的能力的訓練。
以理性的眼光看待以上邏輯過程,在分析詩歌的同時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同時借助概念、理解、推理反映現(xiàn)實的思維活動建立邏輯思維能力。在這些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下,學生能夠走進詩歌,體會感性的詩意,也能走出詩歌,挖掘詩意的來源??傮w而言,本詩利用語言文字建構畫面感,用畫面感生發(fā)情感,用情感投射意境。
在詩歌教學中,應結合文字知識分析重要的語句和詞匯。分析重要語句時,進行語法分析,再進行意義延伸,以幫助學生理解詩中結構復雜的重要文句,感悟語言結構的表現(xiàn)力和表達效果。明確語理之后,詩歌形象得以理解,寄托于形象的情感得到落實,才能真正體會到詩的意境。由此,詩歌言、象、意三個層面在語理分析的過程中融為一體?!断娣蛉恕纷鳛楣糯姼璧浞?,已經充分體現(xiàn)出:詩歌之美在于語言的精彩,精彩的語言在于經得起反復推敲,語理便是推敲之秘鑰。
注釋:
[1]楊星麗.“意象”類型化的理論淵源[J].文藝評論,2011,(8).
[2]張廷遠.名詞“動用、狀用”的語境修辭價值[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