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運全
(南京交通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江蘇 南京 211188)
論曹植辭賦作品中的俠義情懷
張運全
(南京交通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江蘇 南京 211188)
俠主要來源于食客和墨家的流衍,俠文化流布廣遠。因時代及自身的因素,曹植的許多辭賦作品飽含俠義情懷,其中多有對正義的歌頌、自由的追求和報國的熱望,體現(xiàn)出俠文化對其辭賦創(chuàng)作的深刻影響。
曹植;辭賦;俠文化
作為我國漢末魏初的著名文學家,曹植不僅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辭賦創(chuàng)作方面,同樣達到了令人矚目的藝術(shù)高度。其辭賦作品內(nèi)容豐富,體類多樣,無論述行、詠懷、狀物,皆有佳作傳世,對于后世影響深遠,魏晉以降,文學作者皆受其沾溉良多。
作為時代風云的投射,曹植的辭賦作品中多處體現(xiàn)了俠者堅持正義、勇于犧牲的精神,體現(xiàn)了俠者打破樊籬、追求自由的渴求,其中也充滿了作者身雖處逆卻依然奮志報國的熱望。
上古時期艱難的生存環(huán)境和氏族間頻繁的戰(zhàn)爭,使得武力在集體與個體的生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傳統(tǒng)的教學內(nèi)容“六藝”中,即包含有“射”“御”之類的武力訓練),由此形成了流傳久遠的尚武習俗。此一習俗每至新舊勢力交替等天下動蕩之時,則益發(fā)影響人的行為。春秋戰(zhàn)國正值我國歷史上封建制度的萌芽和成長之際,時代劇變,風云激蕩,從而促成了俠文化的誕生。概而言之,以下三點使得游俠應時而生:首先,此伏彼起的戰(zhàn)爭使得整個社會盛行尚武之風,滋生了產(chǎn)生游俠的豐厚土壤。時代動蕩,人們需要有能力以自保,習武無疑是最為簡單直接的有效途徑。以武為業(yè)者自不待言,其他人也需要習得一定的武技以作防身之用,文人墨客也常不自覺間顯露尚武之風,這其中就有“帶長鋏之陸離”的屈原(《涉江》),也有彈鋏高歌“食無魚”“出無車”的謀士馮諼。其次,游俠亦因應社會需求而生。兩軍對壘,武力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因為人身安全之故,貴族階層也需要禮聘武士提供護衛(wèi)。最后,因應社會需求,游俠承擔了私力救助的職責。每至亂世末代,國家陷于動蕩不安,整個社會秩序混亂,強豪橫行,民不聊生而告訴無門,此時惟有寄希望于游俠之仗義相助。對于此點,司馬遷曾明確指出:“(游俠)救人于厄,振人不贍,仁者有采;不既信,不倍言,義者有取焉?!庇蝹b替天行道,劫富濟貧,捍衛(wèi)了正義和公平,因而廣受底層民眾的歡迎。
游俠的來源主要有二。
首先,游俠直接產(chǎn)生于聘養(yǎng)食客的社會風氣。由春秋中期始,禮崩樂壞的社會變化背后,是經(jīng)濟、政治等條件的深刻變化,此時也產(chǎn)生了士這一社會新階層。他們不再依靠耕種土地為生,更無需像奴隸、農(nóng)民一樣受制于土地的所有者,而是享有絕對的人身自由。他們接受教育,憑借自身擁有的知識、技藝,追求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此時的周王朝已經(jīng)實力大減,根本已無力維持天下一統(tǒng),天下早已處于禮崩樂壞的動蕩之中,而各諸侯國的因勢變革也已接踵而行,由此也造成了國與國、家與家之間連綿不斷的政治斗爭、軍事斗爭。競爭的核心自然而然歸結(jié)到了人才的競爭,各國統(tǒng)治者及王公貴族爭相以聘養(yǎng)食客的方式而紛紛“聚士”“養(yǎng)士”,以便加強自己的政治軍事實力,從而確保自己在軍事、政治斗爭中取得優(yōu)勢。至戰(zhàn)國后期,“齊有孟嘗君,趙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爭下士,招致賓客,以相傾奪,輔國持權(quán)?!笔晨偷臄?shù)量每至千人,在各自國家的政治舞臺上成為一股舉足輕重的重要力量。食客們依照其所長分歸文、武。文士的主要作用是為主人出謀劃策,營造聲勢和處理各種事務,武士的主要作用則是衛(wèi)護主人,或是替主人鏟除異己,掃除政治道路上的對手。食客中的這些武士,最終隨著奴隸制的衰落和封建制的建立,慢慢演變成為游俠。
其次,游俠包含了秦火后墨家的衍變??涤袨檎J為:“俠即墨也??住⒛珓t舉姓,儒、俠則舉教名,其實一也?!保ā犊鬃痈闹瓶肌と迥钍⑿胁⒎Q考》)而梁啟超則云:先秦書多儒墨對舉。漢人亦以儒俠對舉,《史記》所謂“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是也。墨氏之教“損己而益所為”,“為身之所惡以成人之所急”?!痘茨献印分^“墨者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薄缎抡Z》謂“墨子之門多勇士?!比粍t戰(zhàn)國末年以逮漢初,其游俠傳中人物,皆謂之“別墨”可也。(《墨者及墨別學派》)秦火劫后,諸家仍得流傳,但墨學卻不知何故,從此銷聲。對于墨學絕傳之后的情形,很多人認為其已歸并入俠者之流。參考康、梁之說,確實揭示了墨家與游俠在某些方面一定程度的聯(lián)系。統(tǒng)而言之,二者相似處有三:第一,樂于助人。游俠鋤強扶弱,助人為樂,而墨家“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二者在行為上具有行為表現(xiàn)的同質(zhì)化;第二,捍衛(wèi)公正。游俠鋤強扶弱,正為維護公道,而墨家倡“非攻”,反對不義之戰(zhàn),同樣是對公正的捍衛(wèi);第三,崇尚勇敢。《淮南子·泰族訓》中所稱“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正合于游俠所追慕之“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決絕,充溢著視死如歸的壯烈情懷。
及至漢代,統(tǒng)治階層聘養(yǎng)食客的風氣依然在社會上流行,食客的分類與作用也依然與春秋戰(zhàn)國時相同,而其中的很多食客,對于其來以久的俠者情懷是多有繼承的。史載,任安曾做過衛(wèi)青的門客,在霍去病的權(quán)勢超過衛(wèi)青時,任安沒有像其他的門客一樣投奔霍門,多少體現(xiàn)出忠貞不移的俠義精神。雖然漢以后正史中不再有關(guān)注俠者的專門記載,但“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陶潛《詠荊軻》)、“殺人如剪草,劇孟同游遨”(李白《白馬篇》)等詩句的膾炙人口,虬髯客、三俠五義等故事的家喻戶曉,都有力地說明:兩千多年的風云變幻中,俠文化的脈搏是一直未曾停止跳動過的。
東漢末年,世積亂離,風衰時變,渴望建功立業(yè)的曹操不遺余力地網(wǎng)羅了大批人才,這些人才或?qū)S谧牟疾?,或嫻于韜略弓馬。這其中也頗有些人深具俠義精神:曾與曹操一同起兵討伐董卓的王匡“以任俠聞”;與曹操頗相友善的張邈“少以俠聞”;史渙“少任俠,有雄氣”,常年追隨曹操,直至謝世;典韋“有志節(jié)任俠”,忠勇善戰(zhàn)。而據(jù)《三國志·武帝紀》記載,曹操本人在少年時也“任俠放蕩”。曹植耳聞目睹其父及曹氏集團成員諸多任俠行徑,難免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而處身于漢末動亂的時代,軍閥連年混戰(zhàn),社會尚武風行,因為存在著這些因素,曹植的很多辭賦作品較為鮮明地體現(xiàn)出了強烈的俠義情懷。
(一)“覽百卉之英茂”“似貞士之介心”——正義的歌頌者
曹植辭賦作品中的俠義情懷,首先體現(xiàn)于作者基于歌頌俠者秉持公正的高尚行徑而選擇象征公正的事物作為吟詠對象。在《蝙蝠賦》中,曹植斥責蝙蝠為奸氣所滋生,對邪佞進行了旗幟鮮明的否定。按照古人稟氣之說的理論,蝙蝠乃歸為邪氣孳生之物,因為它非鳥非獸,故而“形殊性詭,每變常式”,但是蝙蝠卻又能飛能伏,讓人不由聯(lián)想到現(xiàn)實生活中的讒佞小人:他們雖無安邦定國之才,卻往往能以結(jié)黨鉆營而身居高位,并借此作威作福,欺壓忠正善良之士。曹植否定和痛斥蝙蝠,正反映出他熱烈仰慕與追求公道正直的俠義精神。在《鷂雀賦》中,曹植描寫了雀通過與鷂的斗智斗勇,最終成功逃離了死亡的威脅,雀與鷂的斗爭,恰是當時恃強凌弱的社會風氣的真實寫照。作品中所描寫的雀“身體些小,但食牛矢中豆,馬矢中粟,肌肉瘠瘦,所得蓋少,君欲相口敢,實不足飽?!泵鎸姶蟮碾S時可以輕易取其性命的鷂,雀處于絕對的弱勢地位,而此賦的結(jié)局卻是弱小的雀戰(zhàn)勝了強大的鷂,戲劇化的結(jié)局正反映出作者渴望錯亂的社會秩序能夠得以糾正,從而切實保障弱者的合法權(quán)益,進而建立起公正合理的社會制度。與此同時,曹植在辭賦作品中還多次表現(xiàn)出了對正義的執(zhí)著追求,這體現(xiàn)在他往往會選擇高潔之物作為情感寄托的對象:《蟬賦》所吟詠的蟬是一位安分守己的清介之士,他“清素”“淡泊”“寡欲”,“似貞士之介心”;《白鶴賦》吟詠一只“皓麗”的“素鳥”“含奇氣之淑祥”,贊揚秉奉公正之士能持正以行,超拔于宵小之上;鸚鵡因其乃“中洲之令鳥,越眾類之殊名”而獨得作者贊賞(《鸚鵡賦》);而芙蓉則被曹植評價為“覽百卉之英茂,無斯華之獨靈”(《芙蓉賦》),乃憑借其豐姿挺秀,而遠超于眾芳之上。通過對這些富有象征意味的對象的摹寫,可以真切感受到曹植內(nèi)心涌動的俠義情懷,其所念念在茲的,是公理,是正義,是力求實現(xiàn)社會秩序的公正合理。
(二)“冀大綱之解結(jié),得奮翅而遠游”——自由的追求者
曹植的辭賦作品中也體現(xiàn)著俠者追求自由的深刻影響。游俠“救人于厄,振人不贍”,試圖以一己之力維護公正,并在其中實現(xiàn)自身價值。因為對失序社會的深深失望,他們視法律如無物,更喜歡尚武任俠的快意恩仇,表現(xiàn)在行為上則常常放蕩不羈,超脫于流俗之上。史載,荊軻至燕,“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于市中,相樂也,已泣,旁若無人者?!边@種為追求自由、追求獨立人格,從而無視通行的社會規(guī)范的行為當然存在一定的瑕疵,但這些俠者的行為中更加值得珍視的卻是他們對自由的追求與熱愛,這也正是俠者所堅守的信念之一。在曹植的辭賦作品中,這種對自由的熱烈追求常常會成為作者所著力表現(xiàn)的重點?!耳_雀賦》中,機智勇敢的雀通過不懈的斗爭,最終成功擺脫了鷂的追捕,得以重獲自由;《白鶴賦》中,“薄幽林以屏處”的鶴“冀大綱之解結(jié),得奮翅而遠游”,向往在屬于自己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看到大雁被箭射傷,曹植痛惜其失去了展翅飛翔的自由,感慨而作《離繳雁賦》;他也曾慨嘆“邦換壤別,爰用喪生”的橘“處彼不凋,在此先零”(《橘賦》),痛憐其“朱實不卸(銜)”的無奈。因為曹丕父子的猜忌和迫害,曹植后期雖一直名為王侯,其真實生活則實同囚徒,他平日不得隨意行動,一舉一動都要受到監(jiān)視,自由于他而言實在成為了一種奢望。除開辭賦作品中托物詠志的寄托,曹植后期還寫了許多游仙詩,這些正曲折反映了其內(nèi)心對自由的追求:既然此岸世界的自由不可企及,就只好尋求放飛心靈于想象的彼岸,在這一虛構(gòu)的世界里,去做回真正的自己,去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三)“樂奮節(jié)以顯義”“甘危軀以成仁”——報國的踐履者
對于俠者舍生取義的高風,曹植在其辭賦作品中也多有歌頌。在其作品《七啟》中,作者虛設(shè)鏡機子、玄虛子兩位人物,前者先試圖以肴饌、容飾、羽獵、宮館及聲色諸端以打動后者,激勵其投身功業(yè),未果;轉(zhuǎn)而以歷史上俠者之行為再作激發(fā):“予聞君子樂奮節(jié)以顯義,烈士甘危軀以成仁。……故田光伏劍于北燕,公叔畢命于西秦。果毅輕斷,虎步谷風,威懾萬乘,華夏稱雄?!苯Y(jié)果正是這些捐軀國難、奮不顧身的俠者,以其報國之誠深深震撼了后者——“詞未及終,而玄虛子曰:‘善!’”。對于游俠,司馬遷曾評價云:“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庇蝹b信守士報知己,推崇舍生取義,這種價值取向?qū)τ诤笫烙兄眠h的影響。俠者這種甘為理想、正義獻身的犧牲精神,在曹賦中,也多有體現(xiàn)。《七啟》中,曹植高度肯定為酬知己、守承諾而不避犧牲的田光、公叔等人,稱其“重氣輕命,感分遺身”,具有高尚的人格和英雄氣質(zhì)。但曹植也深刻認識到,隨著時代的變革與發(fā)展,個體在歷史發(fā)展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被集體所取代,單打獨斗的游俠早已不再能僅憑一己之力而改變客觀事物發(fā)展的趨勢,游俠們喜怒由心的快意恩仇,終究與成功相去日遠,故而曹植評價其“未足稱妙也”。時代在召喚超出于個人苑囿的、具有更高更遠從而也更加符合時代發(fā)展要求的新的俠者,這樣的俠士方為俠之大者。而這些人,正應該是那些為國為民建立不朽功業(yè)的為國之俠。此時,有別于傳統(tǒng)以來把俠定義為“士為知己者死”,曹植大大提升了對于俠的定位,“士為報國而死”已經(jīng)成為其對于俠的根本評判標準。正因如此,他才會盛贊那些“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報國志士為真正的勇士,具有為正義獻身,為國犧牲的精神,遠遠超拔于“以武犯禁”的普通的游俠之上。
在《離思賦》《東征賦》《游觀賦》等作品中,曹植再三抒寫自己愿意“畢力于旌麾”,為國家利益,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如能真正實現(xiàn)為國犧牲,則“雖身分蜀境,首懸吳闕,猶生之年也。”自己也將能夠毫無缺憾了。從其《求自試表》中“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寢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為念!”的懇切表白,結(jié)合其一生經(jīng)歷,可以說曹植一直富于犧牲精神,其后期生活中最令其難過的是一心報國卻無由施展,終其一身也只能深深沉浸于有志難伸的孤獨蕭索之中。
除去世積亂離的社會背景以及個體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曹植的任俠思想,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來源,應是縱貫其一生的歷史使命感。曹植曾在《與楊德祖書》中將辭賦歸為“小道”,認為其“不足以揄揚大義、彰示來世”。表示自己的理想是要“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yè),流金石之功?!弊鳛橐粋€有著遠大的政治抱負的人,曹植更希望自己能在政治上大展拳腳,為國為民建功立業(yè),從而實現(xiàn)自己的最高人生追求,而不是僅僅只成為一位才華出眾的文學家。因為爭立為爵位繼承人,曹丕、曹植兄弟鬩墻,各自勾心斗角,角力多年,得到的是丕勝植敗的結(jié)局。而曹植后期人生悲劇的淵藪,也正由此而生。曹丕、曹睿父子相繼為帝之時,為維護皇權(quán),鞏固統(tǒng)治,丕、睿父子放諸藩王于邊遠之地,并嚴格規(guī)定,限制諸王行動,杜絕相互往來,以防其聯(lián)結(jié)作亂。因為歷史的緣故,曹植更是處于最受猜忌,因而也最受迫害的境地。在《黃初六年令》中,曹植描述了自己生活慘淡,形單影只的落寞:“反旋在國,捷門退掃,形影相守”;在《求通親親表》中,亦有類似的陳說:“每四節(jié)之會,塊然獨處,左右唯仆隸,所對惟妻子,高談無所與陳,發(fā)義無所與展?!比欢?,雖然環(huán)境惡劣如斯,生活壓抑如斯,曹植卻絲毫未減對報國建功的熱望。他對皇帝表示懇切陳詞:“閑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自己決不會不問世事,隨波逐流而平庸度日,且一刻也未曾改易自己的貞心亮節(jié)。在《求自試表》中,他說:“微才弗試,沒世無聞,徒榮其軀而豐其體,生無益于事,死無損于數(shù),虛荷上位而忝重祿,禽息鳥視,終于白首。此徒圈牢之養(yǎng)物,非臣之所志也”。他常懷耿耿于“西尚有違命之蜀,東有不臣之吳,使邊境未得稅甲,謀士未得高枕者?!彼嬲\地希望能夠“乘危蹈險,騁舟奮驪,突刃觸鋒,為士卒先”,如能為結(jié)束三國鼎立而貢獻力量,即使“身分蜀境,首懸吳闕,猶生之年也?!钡淙?,可謂昭映日月同輝。但無情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決定了他不可能獲得這樣的機會,因而他只好將滿腔澎湃的激情寄托在歌功詠俠的賦作中……
漢末社會,軍閥蜂起,相互間連年征伐,整個社會動蕩不安,頻繁的戰(zhàn)爭呼喚強力的時代英雄,顛覆的社會現(xiàn)狀渴求匡扶正義、快意恩仇的俠義之士,這些都促成了整個時代俠文化的蓬勃發(fā)展。任俠的時代氛圍,心中亙久涌動的使命感,有志難伸的現(xiàn)實境遇,正是這三者的合力催生了曹植那諸多歌頌公正,追求自由,剖白自己獻身報國的賦篇。所有這些,無不在彰顯著俠文化對其辭賦創(chuàng)作的深刻影響。
[l][晉]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漢]劉向.戰(zhàn)國策(第2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4]趙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5][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4.
I206
A
1673-0046(2015)12-01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