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鵬
學困生是教育過程中長期存在的一個現(xiàn)實問題,也是學校德育教育的重點和難點。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在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轉變教學觀念,針對學困生的成因和特點,找出存在問題,努力解決問題,重視對學困生的德育教育,進行科學有效的轉化。
小學學困生德育教育缺失策略學困生問題,往往令教育工作者頭痛、沮喪,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面向全體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因為,只有轉化了學困生,才能實施素質教育并展示教育工作者塑造靈魂的風采,才能顯示出教育改造人的功能。轉化學困生的過程,是教育實踐不斷深化的過程,是教育工作者自身提高、升華的過程,也是教育工作者高度責任感和教育藝術的體現(xiàn)。
一、學困生的界定
學困生,就是指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是指那些學習沒興趣,基礎比較差,失去學習信心,在行為習慣和學習方法有明顯缺陷。學困生中很多人與一般學生相比,都有一些突出的缺點。他們的自尊心很強,卻由于很少得到別人的尊重,又往往表現(xiàn)出膽怯和自卑。部分學生性格表現(xiàn)為孤僻冷漠、自由散漫、沖動暴力、意志薄弱、逆反心理嚴重。學困生的基礎比較薄弱,嚴重影響著他們的學業(yè)、心理等各方面的發(fā)展,教育工作者應該就學困生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積極尋找對策,做到知曉學生的缺失,他們的境遇以及狀況,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德育教育實踐,有效地轉化學困生。
二、學困生的特征
1.缺乏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的內部驅力,研究表明,小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表現(xiàn)為近景性學習動機,即為了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表揚而學習,或為了眼前看得見的某一特定目標而學習。如為了得到家長關于錢物的獎勵從而奪得某門功課的高分,等等。
2.學習興趣轉移。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困生一個很重要的特征是學習興趣容易轉移。觀察發(fā)現(xiàn),學業(yè)不良的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往往難以集中,其興趣一般不在教師所授課程的范圍內。他們一會兒玩這,又一會兒看那,坐在教室里無所適從,有的學生甚至剛上課就盼下課。
3.自卑感強。學困生由于各方面較差,受到批評較多。父母的訓斥、怒罵,同學的諷刺、挖苦,加上某些教師的“另眼相看”,使他們感覺低人一等,進而自暴自棄。
4.逆反心理較強。因為深感別人對自己的輕視,因而學困生的言行常常具有“反抗性”。例如,認為違反紀律是“勇敢”,向老師反映情況是“出賣朋友”。他們在處理同學關系時重感情、講義氣。在日常道德行為上言行不能統(tǒng)一。
三、學困生產生的主要原因
1.社會環(huán)境對學困生的影響。社會環(huán)境主要影響一個人的價值取向,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也隨著發(fā)生了改變。例如,“拜金主義”“追星族”“拼爹”等不良思想對學生的負面和消極影響不能低估;一些非法的娛樂場所的存在,特別是網絡上不健康內容的不時出現(xiàn),這些對未成年人的影響是十分嚴重的。
2.家庭環(huán)境對學困生的影響。父母是家庭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個性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潛移默化,深刻而持久。當今社會生活節(jié)奏加快,生存壓力較大,父母往往容易忽略子女的教育,而把責任推向學校,甚至由于焦慮的心態(tài)造成暴躁的脾氣,缺少耐心,而采用粗暴的方法教育孩子,有的缺少交流,有的過于溺愛,只重視生理、物質需要,忽視情感教育和心理健康等等。這些不良的家庭教育導致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進而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
3.學校教育對學困生的影響。學校教育直接影響著教師的工作和學生的學習效率,更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校具有教育、引導、約束、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的作用。然而,長久以來,一些學校和教師們重智育輕德育、重視優(yōu)等生,歧視學困生,忽視學生人格的塑造和培養(yǎng),忽略德育教育,使得學困生的情況越來越糟。
4.學困生心理生理的特殊性。小學階段正是身心急速發(fā)展的階段,他們的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沒有形成,極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易沖動,情感、想象力豐富,心智還不成熟,個性又非常強,是非辨別能力低,自制力和自我保護意識能力差,尤其是學困生,比較明顯的是表現(xiàn)在學習上和品德上,這更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特別關注和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
學困生的形成,固然與家庭、社會和學生等因素有關,但與教師的教育思想、教育態(tài)度和方法更有直接的關系。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育才能的基礎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個兒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藥的兒童、少年或男女青年。”事實上,后進生也有其長處和閃光點,教師應該也能夠做好每一個學困生的轉化工作。
四、學困生的德育教育方法策略
1.做個“有心人”,關愛學生。老師的愛是學困生前進中很有影響的動力。馬卡連柯說過,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只有在情感活動中,學生的道德認識才能深深地植根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成為他自己的觀點,并在他自己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現(xiàn)出來,從而形成堅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為?!苯處熞浞肿鹬貙W困生的人格,要對他們奉獻真心。
2.做個“有心人”,善于發(fā)現(xiàn)學困生的閃光點。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彼€發(fā)現(xiàn),一個沒有受過激勵的人僅能發(fā)揮其能力的20%~30%,而當他收到激勵后,其能力可以發(fā)揮80%~90%。可見,激勵在轉化學困生的教育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3.做個“有心人”,排除學困生的戒備心理。由于學困生很少受到肯定,使得他們在心理上產生戒備的心理,對周圍的人、事抱有懷疑、不信任的態(tài)度,針對這種心理,教師應該對學困生多一些信任,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責難,多幾分關愛。有人說,教師對學生的愛,甚至可以影響學生對整個人生的態(tài)度,而對學困生來說,更需要得到老師“雪中送炭”式的愛。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如果教育家要從多方面培養(yǎng)人,那么他首先應該在多方面了解學生。”由此可見,教師在對學困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時候首先就是要全面了解他們,對他們的成績哪怕是一點點也要給予肯定,及時加以表揚,并針對他們存在的問題給予實事求是的評價,并誠懇的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師要用真誠的愛心去拆除學生戒備心理的障礙物,讓他們能與老師情感上融洽起來,“親其師則信其道”,學困生的轉化就有了可能。
總之,在針對學困生的實際情況和特點下,教育工作者要積極探求如何發(fā)揮德育教育的作用,通過觀察、研究、實踐,想方設法讓學困生排除逆反、戒備心理,拋棄不健康的觀念,通過自身不斷的努力,逐步完善自我,健全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戴春莉.偏愛學困生,真情助成長[J].教師,2011,(27).
[2]任舒燕.如何轉化學困生[J].學苑教育,2011,(20).
[3]楊歡,趙曉霞,王彥清.教育無痕芳香永存·論當代學生德育教育現(xiàn)狀與發(fā)展方向[J].科技致富向導,2011,(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