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友強 劉開源
【摘 要】當下在高校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權力影響力為主體的傳統(tǒng)模式已經(jīng)無法發(fā)揮其效力。面對瞬息萬變的教育形勢、思維多元的青年學生,如何正確有效地發(fā)揮、發(fā)展并運用非權力影響力于思想政治教育引領工作中,已成為橫亙在高校輔導員面前的新一輪挑戰(zhàn)。文章主要從非權力影響力的界定構成的學理闡述、現(xiàn)實意義的科學總結、思想政治引領的路徑探析三大板塊來對高校輔導員非權力影響力運用發(fā)展全過程進行深入的剖析與研究。
【關鍵詞】權力影響力 非權力影響力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輔導員
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輔導員角色相對“單一”,職責限于日常管理中的說服教育、理論上的一元灌輸。然而,長期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單向的教育模式并不能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引領工作,甚至適得其反,使學生滋生強烈的抵觸情緒。因而,高校輔導員的定位必須有所更改,認識、使用并發(fā)展非權力影響力于青年思想政治引領實踐中刻不容緩。
一、非權力影響力的概念界定、特征表現(xiàn)
(一)概念
輔導員權力影響力與非權力影響力統(tǒng)稱為影響力。權力影響力伴隨著由社會觀念與學校職權賦予的具有某種特定權力產(chǎn)生,對青年學生的行為加以規(guī)范和管制,對其思想領域加以干預、引導和教育,是一種由外而內的“施壓”,屬于強制性影響力。
而非權力影響力效力的發(fā)揮建立在敬重、佩服以及信任的基礎之上,外界無法賦予,也沒有硬性的度量標準,但它卻比權力影響力更為廣泛、持久,能使受影響者在潛移默化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其觀點。
(二)特征表現(xiàn)
非權力影響力與權力影響力存在著屬性上分化、渠道上的不同以及效力上的差異,其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1.非強制性。非強制性是非權力影響力的本質屬性。學生與老師交往過程中,不斷“審視”老師的行為、能力、態(tài)度,并做出解讀與判斷。輔導員態(tài)度的好壞,某種程度上也決定了學生是采取積極配合的態(tài)度還是消極抵觸的態(tài)度。在一些具體的事務上,輔導員借助權力影響力的確能在短時間內取得效果,但在開展思想政治引領的長期實踐中卻無法充分發(fā)揮效力。可見,要想達到教育效果,只能借助非權力影響力“悄然”地引導學生的思想。
2.差異性。非權力影響力由輔導員個人特質決定。實際工作中,外界賦予的職能相近,所以不同輔導員所擁有的權力影響力幾乎沒有差異,但輔導員個人綜合能力與職業(yè)精神良莠不齊,這必會導致非權力影響力體現(xiàn)出明顯的“因人而異”特征。
3.廣泛性。輔導員的權力影響力常被有限的職權限制在一定范圍內。然而,非權力影響力則是廣泛的,不僅體現(xiàn)在學生的思想政治引領中,也體現(xiàn)在學生的日常生活、處事待人等諸多方面,它往往發(fā)揮著一種類似于“榜樣”“標桿”的作用,影響曠遠持久。
4.發(fā)展性。輔導員的非權力影響力是通過實踐來發(fā)揮且發(fā)展的。相比權力影響力的表面性與短期性等特點,非權力影響力具有明顯的長期性與發(fā)展性,它既能不斷得以增強,也能逐步倒退削弱。輔導員只有不斷夯實工作能力,提升職業(yè)素養(yǎng),加強與學生的雙向交流,真切為學生服務,才能讓自身非權力影響力得以發(fā)展,反之,則必將導致自身非權力影響力的停滯與倒退。
二、運用非權力影響力教育工作的現(xiàn)實意義
隨著新形勢變化,高校青年學生的本質特征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作為一線工作者的輔導員在思想政治引領過程中也必將面臨從所未有的挑戰(zhàn)與機遇。歷史經(jīng)驗和工作實踐告訴我們,單向式地附于官權主義下的輔導教育模式無法發(fā)揮作用,青年學生們“不想聽,聽不進,聽不懂”的情況愈演愈烈。因此,懂得發(fā)展性地運用非權力影響力,對學生的成長成才裨益甚深,是輔導員卓越的工作藝術。
(一)非權力影響力是強化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領效果的不二法門
思想政治引領是一個雙向審視的長期過程。輔導員通過與學生溝通,“審視”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學生在特定階段的真實需求。同時,學生在與輔導員交流過程中,也不斷地“審視”輔導員的“一言一行”,輔導員開展活動的內容、形式,交流時的態(tài)度、語氣等等,都在學生們的“觀察”之中。
在這個“觀察”與“被觀察”、“審視”與“被審視”的過程中,青年學生逐漸獲悉輔導員的綜合素質,非權力影響力強的輔導員能夠在“被審視”的過程中“勝出”,從而獲得學生的尊敬與信任,這大大促進輔導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輕松斬獲學生的“支持”,其引領效果大大提升。反之,非權力影響力弱的輔導員,學生對其“一言一行”都附加疑問,不僅不聽,反而產(chǎn)生強烈的抵觸情緒,不利于輔導員工作的開展以及青年學生的成長成才。
(二)非權力影響力是構建師生和諧、平等、民主、兼愛關系的唯一橋梁
如今這個社會,信息化、交互化趨勢加劇,高校大學生的價值觀念、行為模式發(fā)生著巨大改變,他們接受信息能力增強,“主人翁”意識的萌發(fā)使得他們迫切希望在眾多領域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多元化的思維模式也導致這個群體呈現(xiàn)出“眾生百態(tài)、百家爭鳴”的態(tài)勢。他們有自己“個性化”的衡量準繩去看待、分析、評判事物,對待“填鴨式”的思想政治引領,他們往往是“敬”卻“遠之”。輔導員需要意識到這種本質“轉變”,如果缺少一個能適宜當下形勢的與學生溝通的渠道,那么思想政治引領就無從談起。
這個“渠道”是什么呢?用一句話闡釋就是構建一個“和諧、平等、民主、兼愛”的“橋梁”:“和諧”是思想政治引領教育中的良好氛圍;“平等”是思想政治引領教育中的基本要求;“民主”是思想政治引領教育中的外在表現(xiàn);“兼愛”則是思想政治引領教育中的根本目標。歸根結底,“渠道”的構建離不開輔導員自身非權力影響力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搭建好一個聯(lián)通師生內心的“橋梁”,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學生的心中。
(三)非權力影響力是提升青年學生日常管理工作效率的必要途徑
改革開放以來為加大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黨中央、國務院和教育部相繼頒發(fā)了一系列文件,然而出于某些原因,這些指導性的政策文件卻未能“落地”,部分高校的政策落實不到位,導致輔導員隊伍中仍存在著一些亟須解決的歷史遺留問題,如輔導員隊伍配備失調、專業(yè)化培訓工作重視不足等等,這都將直接影響輔導員工作開展的時效性。再加之部分輔導員自身能力的欠缺、思維模式的固化,常常通過簡單地操縱權力影響力去提升日常管理工作效率。這種陷于傳統(tǒng)窠臼的教育引領方式往往導致事與愿違,青年學生產(chǎn)生抵觸心理,被動且敷衍地完成任務,甚至干脆“充耳不聞”。endprint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現(xiàn)實問題,高校輔導員需及時認識到在思想政治引領過程中,兩種影響力是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輔導員,應當始終堅持“非權力影響力為主,權力影響力為輔”的引領原則。
(四)非權力影響力是引導青年學生塑立良好品格的人生旗幟
大學是學生得以轉變?yōu)橥暾吧鐣恕钡钠脚_,和中學的教育、生活模式截然不同,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從一個“權威者”“絕對管理者”轉變成“輔導者”“協(xié)助者”,學生和教師的交集不再僅僅局限于“上課授學”“紀律管制”等方面,更多的是通過“言談”的形式進行溝通與交流,以期在生活上“解惑”、為人上“育德”,而非純粹的“傳道授業(yè)”。
團中央書記秦宜智同志曾強調:“給學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條溪。”誠然,輔導員要想引領學生塑立良好品格,前提必須是“打鐵還靠自身硬”。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線,更應當重視自己“潤物細無聲”的榜樣力量,不斷錘煉自身的專業(yè)水準,提升個人素養(yǎng),真情實意和學生們交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非權力影響力。
三、提升非權力影響力引領青年工作實效的路徑
(一)外部促成
在高校整個師資隊伍中,輔導員不僅扮演“師者”“長輩”的角色,同樣也是學生身邊的“知心朋友”?,F(xiàn)實生活中,這個職業(yè)的光芒卻日趨暗淡:工作變動性高,輔導員隊伍良莠不齊;部分高校在輔導員與專業(yè)老師的待遇問題上區(qū)別對待,專業(yè)培訓重視不夠;職能范圍重疊混淆,隊伍建設雜亂等等。輔導員的待遇薪酬、政治晉升得不到保障,自我價值也很難得以充分表達。為更好地服務于青年學生,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政府和高校應高度重視輔導員工作,為輔導員提升非權力影響力營造一個友好氛圍。途徑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營造氛圍。環(huán)境氛圍是促進一個人開拓進取的前提保障。政府、高校以及社會各界對輔導員工作的關注和認可,不僅有助于增強他們的自我認同,激發(fā)其創(chuàng)造性與責任感,也能很大程度上提升這一職業(yè)的聲譽名望,將更多優(yōu)異的青年畢業(yè)生吸納到輔導員隊伍中來。這種內在的積極性與外在認同感,是高校輔導員充分運用非權力影響力的第一驅動力。
2.完善機制。我國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年輕化”態(tài)勢明顯,絕大部分輔導員正處于事業(yè)的起步階段,只有解決其后顧之憂,才能要求其用滿腔的熱情與精力去經(jīng)營好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引領工作。
完善輔導員聘任制度,提高任職門檻,寬進嚴出把好“人才進入關”;強化輔導員激勵機制,適當舉辦輔導員評比工作,將競爭機制引入輔導員隊伍中,提升輔導員的自我認同和職業(yè)滿足感;提升輔導員福利機制,緩解目前薪酬待遇偏低、工作強度卻不斷增加的現(xiàn)狀,使其付出和回報形成正比;落實輔導員政治晉升機制,加強輔導員考核監(jiān)督,堅持公平、公開、全面、科學的“量化、質化”雙舉的考核原則,拓寬輔導員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政治通道。
3.加強培訓。在國外,高校輔導員被稱為“student counselor”,其性質不僅局限為職業(yè),同時也是一門專業(yè)學科,其專業(yè)性強,職責劃分明確,社會認同度高,值得我們予以借鑒。加大對輔導員的培訓教育是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的統(tǒng)一化、專業(yè)化的重要途徑,通過相關的培訓講座,充分發(fā)揮輔導員的非權力影響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國情特色的輔導員專業(yè)化道路。
(二) 內部驅動
思想政治引領和其他專業(yè)學科的學習不同,輔導員除了“言傳”之外,更多的是“身教”,這要求輔導員必須重視自身的品德建設和專業(yè)技能錘煉。一個非權力影響力強的輔導員,不管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上,都會對學生產(chǎn)生莫大影響。
1.注重服務藝術。輔導員工作應當是“明心情、通人情、予真情”。在與學生交流時,真正把雙方置于一個平等的關系之中,細心觀察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用真情去和學生們做朋友,及時了解學生生活中的實際困難與困惑,這也大大降低了輔導員思想政治引領工作的難度。歸根結底,輔導員發(fā)揮非權力影響力提升思想政治引領教育的實效性,也是為最終服務于青年學生自身而努力。
2.注重表率藝術。古話說:“人伴賢良品格高”,輔導員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上,真正做到了兢兢業(yè)業(yè)、為人師表,在專業(yè)技能的錘煉上不斷自我提升,才能發(fā)揮自身榜樣的力量?!疤依畈谎?,下自成蹊”,這種力量無形之中改變并塑造了青年學生的人格與思想。只有自己真正為人表率,才能讓學生信服、遵從。
3.注重交流藝術。輔導員不僅要學會運用多種工作方法,還應掌握多種交流的藝術。輔導員的工作多是與學生進行“言談”交流,交流的藝術顯得尤為重要。在交流過程中,把握語言的藝術、傾聽的藝術、換位思考的藝術、鼓勵的藝術等,才能真正做到“對癥下藥”。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2004(08).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guī)定.2006.
[3]韓遲. 論高校輔導員的非權力影響力及其運用[D].河北師范大學,201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