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詔安第一中學 沈哲元
成功的物理教學 多樣的教師特質
◎福建省詔安第一中學 沈哲元
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物理教學,包括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面臨嚴峻的考驗,對教師的知識結構、人格魅力、能力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合格的中學物理教師必須具備過硬的教學基本功,具備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各種知識,具有高尚的職業(yè)情操。教師要經(jīng)過自我充電力爭成為實力型的老師,并成為學生的偶像。教師還需關心學生,像親友一樣關注他們的學習和生活。
高中物理教學;課前謀劃;課堂發(fā)揮;課后反思
成功的物理教學,是由課前充分謀劃,課時盡情發(fā)揮,課后積極反思有機結合而成的。課前謀劃主要體現(xiàn)教師的教學基本功,要求中學物理教師是實力型的教師。課時發(fā)揮最能表現(xiàn)教師的綜合素質,為了你的學生進入教學雙邊活動,要求中學物理教師又必須是偶像型的教師。而課后反思、教學反饋環(huán)節(jié)又體現(xiàn)了教師的職業(yè)道德水平,敬業(yè)奉獻精神。又需要中學物理教師既要擔當嚴父又要擔當慈母的雙重角色,要求中學物理教師必須是親友型的教師。
本文結合高一教材,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物理1第6章《力與運動》,說明中學物理教師在新課程標準下如何優(yōu)化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如何擔當實力型、偶像型、親友型的三重角色。
一個實力型的教師必須了解物理學史,并應用物理學史。探究力與運動的關系,歷史由來已久。早期亞里士多德通過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當時的人問他:為什么拋出去的石塊離開手了,還能繼續(xù)向前運動?他的回答是:自然界害怕真空,石塊運動過后留下真空,空氣流過來填補,空氣對石塊有力的作用。人們問他:蘋果從樹上掉了,為什么都落到地面?他的回答更絕:蘋果和人一樣,都想回家,地面就是它的家?,F(xiàn)在我們來看亞里士多德的解釋是錯誤的甚至有點可笑。最有駁斥力的是伽利略論述的理想斜面實驗,物體的運動不需力來維持。而對蘋果落地的研究使牛頓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定律。我們的教學不是要引導學生批判亞里士多德,而是要引入研究物理問題的正確方法,那就是伽利略和牛頓的思想方法:把科學思維和實驗研究正確地結合在一起。通過物理學史的教學不僅能加深學生史學知識的印象,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掌握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一個實力型的教師必須為學生理順前后章節(jié)的聯(lián)系,你的學科知識必須比教材更全面更生動。把第六章的內容跟前面學習的運動、力學知識密切結合,把本章四節(jié)課的知識好好串聯(lián)。理解牛頓第一定律是不受外力作用的定律,實際自然界一切物體都受到力的作用,受到平衡力作用時的物體運動規(guī)律在第五章已進行了研究,本章研究的是合外力不為零的運動規(guī)律,這就是牛頓第二定律。在第四章我們學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對相互作用力的研究,就是本章學習的牛頓第三定律。而第四節(jié)超重和失重又是牛頓運動定律的綜合應用。本章研究的牛頓運動定律是經(jīng)典物理學的基礎。通過適時的歸納、總結,學生的知識容易形成系統(tǒng),清楚自己學習了什么,以及所學知識在物理學各個系統(tǒng)里的地位。
一個實力型的教師必須挖掘物理規(guī)律的本質,通過一些典型例題讓學生體會知識的精華。這樣的例子不要局限于課本的例題,要從教師知識寶庫里尋找有代表性的例題,這樣才能起到典型例題的作用。對課本提供的素材,進行必要的拓展,對于一些物理問題的研究方法應做重點講解。例如學完本章內容后應該適時引入解決連結體問題的方法,即整體法和隔離法。通過加速度這座橋梁,連接力與運動。
典例1:如圖所示,質量為10kg的物體A拴在一個被水平拉伸的彈簧一端,彈簧的拉力為5N時,物體A處于靜止狀態(tài),若小車以1 m/s2的加速度向右運動后,則(g=10m/s2)( )
A.物體A相對小車仍然靜止
B.物體A受到的摩擦力減小
C.物體A受到的摩擦力不變
D.物體A受到的彈簧拉力增大
解釋:物體靜止時受到向右的彈簧的彈力和向左的摩擦力,大小都是5N,當車有了向右的加速度后,物體也有向右的加速度,物體受到的合力必須向右,彈簧的形變需要過程,彈力還沒變,摩擦力先會減小,當向右的加速度為0.5m/s2摩擦力減小為零,當向右的加速度為增加為1.0m/s2摩擦力向右增加為5N,雖然大小不變,方向改變。物體仍然靜止。應選A。通過本例很好說明了合外力與加速度的關系并且很好說明了靜摩擦力是一種被動力。
典例2:如圖所示,質量為M的木板,上表面水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木板上面有一質量為m的物塊,物塊與木板及木板與桌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均為μ,若要以水平外力F將木板抽出,則力F的大小至少為( )
A.μmg B.μ(M+m)g C.μ(m+2M)g D.2μ(M+m)g
解釋:先用隔離法求出物塊相對于木板發(fā)生相對滑動時的最小加速度為a=μmg/m,再利用整體法求出外力F=(m+M)a,即可得答案為D。本例很好的考察學生研究物理的思想方法跟靜摩擦力這個重要知識點。
要成為偶像型的老師,教師必須在課堂情緒的調動上下功夫,把講臺當做一個舒展自己才能的舞臺。教師應該是編劇、導演,還要跟學生輪流充當主角和配角。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其中,這樣學生會學的暢快,老師也表演的淋漓。本章的探究實驗就需要全員的共同參與,老師應提供足夠的實驗器材,讓學生動手實驗,驗證a與F成正比,與m成反比。這樣的教學對教師素質要求很高,首先教師要精力充沛,既要引導學生進入角色,做好實驗,還要能解決每個實驗小組的突發(fā)問題,最后還要對實驗情況進行歸納總結。教學過程是個師生雙邊互動的過程,如果能上好本實驗,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驗探究能力的提高都會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要成為偶像型的老師必須在課堂設計上下功夫,上好一節(jié)課就像建造一座樓房。有時只能是樸實無華,但要求經(jīng)久耐用,有時卻要標新立異,讓人過目不忘。例如第二節(jié)《牛頓第二定律》的教學,由于內容豐富,難點不少,就要求教師做到教學過程有立體感,層次分明。第一步是打好地基:可以從物體在平衡力作用下作勻速直線運動入手,考慮物體在合外力不為零時物體的運動情況,導出合外力不為零時物體運動狀態(tài)一定發(fā)生改變,產(chǎn)生加速度。然后設問加速度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讓學生進行猜想。第二步是建好第一層:與學生共同實驗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此部分內容主要講清:要把鉤碼的重力當成對小車的拉力,必須平衡摩擦力和讓鉤碼的重遠小于小車的重。然后應用控制變量法研究小車的加速度和外力(鉤碼的重)以及小車的質量的關系。開始時對第一層的裝修不要花太多的時間,應及時進入第二層:牛頓第二定律的教學,這是建筑的核心部分,推出牛頓第二定律的數(shù)學表達式:F=ma后,要強調F與a的對應關系、因果關系。指明F是合外力,a是F方向上的加速度。然后及時補充應用牛頓第二定律解決動力學問題的兩個方法:(1)從受力情況求加速度,再求出運動的有關量。(2)根據(jù)運動情況求加速度,再求出某個力。第三層可簡單點,介紹力學單位制,記住三個基本單位:m、s、kg。
要成為偶像型的老師還必須在課堂語言上下功夫,上好一節(jié)課就像做一次演講。音調,表情不能始終如一,該平靜的要娓娓道來,該發(fā)揮時要聲情并茂。例如在第四節(jié)超重與失重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實驗,平靜描述掛在彈簧秤下的物體靜止和勻速直線運動時,彈簧秤的示數(shù)等于物體的重力。然后夸張的把彈簧秤向上加速,向下加速,發(fā)問:彈簧秤的示數(shù)還等于物體的重力嗎?在動作、語言節(jié)奏的變化中,調動學生的情緒。對完全失重教學,可以讓學生想象如果人在電梯上以a=9.8 m/s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時的情景,如果學生能想象出自己要離開電梯的地板向上,學生此部分內容一定印象深刻。
要成為親友型的教師必須在課余跟學生的交流中下功夫。課后不要拿起書匆忙離開教室,學生本節(jié)課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會向教師請教。如果學生沒什么問題,教師也應該向學生調查本課學生掌握的情況。不要給學生這樣的一種感覺:你的教學是為了那份工資而來的,要讓他們覺得你把提高他們的學業(yè)水平當成第一要務。當然教師也能從跟學生的交流中總結得失,也為下節(jié)課教學準備素材。教師還應在自習課、晚自習等各種場合與學生多交流,拉近跟學生的距離,你的努力必將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成為親友型的教師還必須在每節(jié)課后的作業(yè)布置上下功夫。選擇有針對性的題目了解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要得到良好的效果必須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yè),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通過批改細心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的問題,采用評語、上課評講、課后交談等多種形式,及時填補學生的知識缺漏。這需要教師有高度的責任感,把學生當成自家的孩子那樣去關注。還有對每章的單元測試,題目要經(jīng)過精挑細選,得以考察學生本章學習情況。不輕易放過學生在答題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通過評講糾正錯誤。
總之,教師的知識水平是成功教學的前提保證,教師的能力發(fā)揮是成功教學的集中體現(xiàn),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是成功教學的決定因素。高明的教師把教學當成一種享受,通過教學水平的淋漓發(fā)揮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相信有這種教學態(tài)度的教師他的學生學習積極性也會空前的高漲,智力會得到充分的調動,那么成功教學就能是水到渠成。
(責任編輯:詹國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