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玲,張 嵐
(解放軍第323醫(yī)院,陜西 西安 710054)
針灸配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上肢痙攣性癱瘓療效觀察
張 玲,張 嵐
(解放軍第323醫(yī)院,陜西 西安 710054)
目的 評價針灸配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上肢痙攣性癱瘓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80例中風后上肢痙攣性癱瘓患者,按照隨機平行分組法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康復訓練,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中醫(yī)針灸治療,連續(xù)治療4周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評價2組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組痙攣量表療效愈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1個、2個療程時2組SFMA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提高(P均<0.05),但同期治療組較對照組提高更明顯(P均<0.05);治療后治療組BI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中醫(yī)針灸療法配合康復訓練可有效緩解中風后上肢痙攣性癱瘓患者的痙攣癥狀,改善肢體運動功能,可提高患者生活活動能力。
上肢痙攣性癱瘓;中風;針灸;康復訓練;中醫(yī)
腦卒中后肢體癱瘓在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中幾乎都會出現(xiàn)癱瘓肢體肌張力增高或痙攣。由于拮抗肌及牽張反射亢進,隨意運動受到抑制,阻礙運動恢復及獲得正常運動范圍,使精確的技能運動及協(xié)調性運動難以恢復。如果肌張力增高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不但會引起患肢的疼痛,而且可以造成患肢肌肉萎縮、關節(jié)攣縮及變形,導致關節(jié)活動度受限和康復訓練困難,最終影響中風病患者活動能力的恢復,從而對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造成巨大影響[1]。因此,早期抗痙攣治療在中風偏癱康復治療中非常重要。本研究探討了針灸配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上肢痙攣性癱瘓的臨床療效,旨在為臨床提供實踐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9年2月—2013年10月收治的符合納入標準的80例中風后上肢痙攣性癱瘓患者,按照隨機平行分組法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29~74(51.6±10.4)歲;腦卒中類型包括腦梗死31例,腦出血9例;病程1~6(2.7±1.2)個月;中醫(yī)辨證分型包括氣虛血瘀證17例,肝陽上亢證8例,痰瘀互結證11例,陰虛風動證4例。對照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齡34~72(52.1±8.6)歲;腦卒中類型包括腦梗死33例,腦出血7例;病程1~6(2.5±1.3)個月;中醫(yī)辨證分型包括氣虛血瘀證14例,肝陽上亢證6例,痰瘀互結證13例,陰虛風動證7例。2組年齡、性別、病程、腦卒中類型及辨證分型等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西醫(yī)診斷符合《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2]中腦卒中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符合《中風病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3]中中風病診斷標準,且經(jīng)腦CT或MRI檢查確診;②腦卒中后上肢癱瘓且上肢肌張力符合改良Ashworth痙攣分級法[4]中Ⅰ~Ⅳ級;③腦卒中病程少于6個月;④近期無鎮(zhèn)靜藥物、肌張力松弛劑等藥物治療史;⑤年齡18~75歲;⑥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①多次腦卒中病史者;②有上肢關節(jié)畸形或功能障礙病史者;③嚴重心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者;④腫瘤或出凝血功能障礙者;⑤有精神疾病病史或意識障礙者;⑥腦卒中病程超過6個月者;⑦排斥或拒絕本研究治療方案者;⑧自動脫離試驗研究者。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康復訓練,以Bobath康復療法為主[5]。對Ashworth痙攣分級Ⅰ、Ⅱ級的患者早期保持正確的體位,上肢處于伸展位(肩伸展、外展,肘、腕、手指等關節(jié)均伸展),鼓勵患側臥位;患者所有關節(jié)均做全范圍關節(jié)被動活動,防止關節(jié)攣縮;采用PNF中多肌群、多關節(jié)對角斜線活動,活動范圍由小到大;對患肢給予從遠端到近端的按摩;進行床上運動訓練,健側肢體主動活動,患側肢體被動活動。對Ashworth痙攣分級Ⅲ、Ⅳ級的患者給予抑制性體位,采用抑制性手法和肌肉牽張技術降低肌張力,強調患側肢體的助力或主動活動,促進分離運動的出現(xiàn),以伸展性綜合動作為主,根據(jù)功能恢復先近端后遠端的特點,訓練方法也先加強近端關節(jié)功能恢復,再逐步向遠端延伸。4周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評價療效。
1.4.2 治療組 在對照組康復訓練基礎上加用中醫(yī)針灸治療:①采用曲池透少海,曲澤透少海,手三里透臂中,間使透外關,大陵透勞宮,接通連續(xù)電脈沖實施電刺激,20 min/次,1次/d;②患肢拘攣部位實施皮膚針扣刺出血后拔火罐,再用艾條熏灸,30 min/次,2次/d;③體針取穴秉風、腰俞、肩髃、肩前、曲池進行進針強刺激,得氣后留針數(shù)分鐘,出針后進行局部按摩,20 min/次,1次/d。連續(xù)治療4周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評價治療效果。
1.5 療效評價方法
1.5.1 痙攣量表療效評定 按照改良Ashworth痙攣量表評分評定?;救篈shworth評級達到0級;顯效:Ashworth評級恢復2級以上但未達到0級;有效:Ashworth評級恢復1級;無效:Ashworth評級無明顯改變。
1.5.2 上肢運動功能評定 采用簡化Fugl-Meyer(SFMA)[6]運動功能量表評價治療前后2組上肢運動功能,評價內容包括反射活動、屈肌協(xié)同運動、伸肌協(xié)同運動、伴有協(xié)同運動活動、脫離協(xié)同運動活動、反射亢進、腕穩(wěn)定性、肘伸直、手指及協(xié)調能力與速度10項。滿分36分,表明上肢功能活動完全正常;最低0分,表明上肢功能嚴重受損,為0級肌力。
1.5.3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 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shù)(BI)[7]評定2組治療前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水平。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5.0統(tǒng)計學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痙攣量表療效比較 治療2個療程后,治療組痙攣量表療效愈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2=12.052,P=0.017)。見表1。
表1 2組治療2個療程后痙攣量表療效比較 例(%)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2組SFMA量表評分比較 2組治療前SFMA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個及2個療程時2組SFMA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提高(P均<0.05),且同期治療組較對照組明顯提高(P均<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SFMA量表評分比較分)
2.3 2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 2組治療前B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BI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P均<0.05),且治療組較對照組升高更加明顯(P<0.05)。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BI評分比較分)
痙攣性癱瘓又稱為上運動神經(jīng)元癱,其是由于各種病因引起上運動神經(jīng)元即中央前回運動區(qū)大錐體細胞及下行錐體束病變所致。中風后肢體痙攣性癱瘓在臨床中十分常見,患者癱瘓?zhí)攸c表現(xiàn)為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陽性及無肌萎縮。腦卒中后由于腦組織損傷引起上運動神經(jīng)元病變,從而造成中樞反射抑制,產(chǎn)生肌張力無約束性亢進,導致癱瘓肢體發(fā)生痙攣性病變。據(jù)報道,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發(fā)生痙攣性癱瘓的概率約為75%[8],患者發(fā)生痙攣性癱瘓后不僅影響肢體功能,同時也可發(fā)生后續(xù)性肌肉萎縮及關節(jié)畸形。若不能及時給予有效的治療措施,則可能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帶來嚴重影響?,F(xiàn)代臨床對腦卒中后肢體痙攣性癱瘓多采用康復訓練,利用牽張技術結合姿勢反射來抑制和改善痙攣的發(fā)生及發(fā)展。
近年來,中醫(yī)學者應用中醫(yī)及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治療本病取得了一定進展,如聯(lián)合中藥煎劑、中藥熏洗、針灸、按摩等。曾學清等[1]采用中醫(yī)綜合康復訓練治療腦血管病后痙攣性癱瘓患者,并與采用現(xiàn)代康復訓練作對照,結果采用中醫(yī)綜合康復方法對痙攣狀態(tài)的改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2組運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明顯改善(P均<0.05)。吳常征等[9]將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均給予西藥鹽酸乙哌立松片治療,治療組加用針刺、按摩療法,結果治療組患者肌張力改善情況、Fugel-Meyer評分和Barthel指數(shù)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研究還顯示,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本病不僅可提高療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狀態(tài),更利于患者腦卒中后期康復。
近十年來,人們在針灸治療痙攣性癱瘓方面進行了眾多的嘗試,而采用的治療方法也多種多樣,諸如辨證取穴針刺法、醒腦開竅針刺法、瀉陰補陽法、經(jīng)筋刺法、平衡肌張力法、針刺督脈及夾脊穴法、頭針療法、巨刺療法等,均取得了不錯效果。中醫(yī)理論認為,通過針灸特定穴位可疏通經(jīng)絡,達到活血行氣的作用。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主要中醫(yī)病機在于氣滯血瘀,即中風后導致肢體局部氣血瘀滯,從而形成痛、酸、脹、麻等異常感覺及肌肉廢用,臨床治療當疏通經(jīng)絡氣血、活血通絡。針灸技術在治療氣血病變及肢體經(jīng)絡病變方面具有明顯優(yōu)勢,其避免了口服藥物帶來的胃腸負擔,通過針刺病灶經(jīng)絡可直接刺激局部氣血運行,有利于改善機體的氣血循環(huán),從而達到解除病痛、改善肌張力的目的?,F(xiàn)代對針灸治療痙攣性癱瘓進行了不少實驗研究,劉恩遠等[10]采用針刺外關、曲池穴治療痙攣性癱瘓,結果針刺后H波與M波振幅(H/Mmax)比值明顯降低;張梅瑩等[11]采用針刺手法治療腦血管病偏癱肌張力增高,結果表明針刺療法可有效改善腦血管疾病患者臨床表現(xiàn)、肌電圖表現(xiàn)及H反射;呂靜等[12]采用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中風上肢痙攣狀態(tài),結果發(fā)現(xiàn)該法可促使肌電F波波幅明顯下降、時限縮短。綜上可以認為,針灸治療中風后肢體痙攣性癱瘓的機制可能與改善脊髓前角α運動神經(jīng)元興奮性及整個傳導通路感覺及運動纖維功能狀態(tài)等有關,同時可解除肌肉亢奮狀態(tài)、協(xié)調肌興奮傳導,達到逐步恢復中樞調控-肌肉興奮的正常生理過程[13]。
本研究治療組綜合應用了針灸療法,主要采用了電針透穴針刺、扣刺出血、艾灸及體針療法,結果治療組改良Ashworth痙攣量表評分、上肢運動功能、BI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此療法對于緩解患者肢體痙攣狀態(tài)有較好作用,并可使患側肢體的肌力和活動能力在短期內有較大改善。
綜上所述,現(xiàn)代康復療法對該病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若能聯(lián)合中醫(yī)療法則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針灸療法已被證實對中風后肢體功能障礙及痙攣性癱瘓具有確切的療效,且具有操作簡便、安全性高、經(jīng)濟實用等特點,顯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綜合應用透穴針刺、扣刺、艾灸及體針等療法可明顯改善中風后上肢痙攣性癱瘓患者的肢體功能狀態(tài),對盡早解除肌肉痙攣、恢復正常肌張力水平有明顯促進作用。但由于當前對針灸治療該病缺乏統(tǒng)一有效的客觀指征和方法,而對治療機制研究尚不明確,且缺乏多中心、大樣本的隨機對照樣本資料,還有待以后更進一步的研究。
[1] 曾學清,滕東時,張子輝,等.針灸井穴配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上肢痙攣性癱瘓30例觀察[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4,33(4):72-73
[2] 中華神經(jīng)科學會,中華神經(jīng)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6):379-380
[3]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xié)作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6,19(1):55-57
[4] Bohannon RW,Smith MB.Interrater reliability of a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of muscle spasticity[J].Phy Ther,1987,67:206-208
[5] 李慶新.實用臨床康復療法[M].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2000:524-526
[6] 諸毅暉.康復評定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174-178
[7] 王玉龍,郭鐵成,于敏華,等.康復功能評定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15-218
[8] 李汝佳.中醫(yī)藥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狀態(tài)的研究進展[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20(7):903-905
[9] 吳常征,丁一,焦楊,等.頭皮針加體針透刺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42例[J].光明中醫(yī),2013,28(11):2269-2270
[10] 劉恩遠,馬蕾,李政.平衡陰陽刺法治療中風后上肢痙攣性癱瘓臨床研究[J].甘肅科技,2014,30(4):112-113
[11] 張梅瑩,李巖.針刺配合Bobath療法治療腦梗死后痙攣性癱瘓的研究[J].中醫(yī)藥信息,2013,23(5):92-93
[12] 呂靜,李鑫銘.“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中風后上肢痙攣性癱瘓30例[J].湖南中醫(yī)雜志,2013,23(6):66-67
[13] Funase K,Higashi T,Yoshimura T,et al.Evident difference in the excitability of the motoneuron pool between normal subjects and patients with spasticity assessed by a new method using H-reflex and M3/ response[J].Neurosci Lett,2013,203(2):127-130
10.3969/j.issn.1008-8849.2015.13.014
R255.2
B
1008-8849(2015)13-1406-03
2014-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