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華超
摘 要:閱讀是提高學生理解、積累書面語言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聽、說、讀、寫四項訓練中的重要一環(huán)。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鑒于閱讀和寫作一樣是極其個性化的行為,所以閱讀教學需要教師通過啟發(fā)、誘導,重視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初步的閱讀技巧和方法。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
閱讀教學是小學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其閱讀能力也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寫作水平,因此,作為教師應將學生的個性特征發(fā)展與閱讀教學內容相結合,構建適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教學環(huán)境,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從而提高其綜合素質,循序漸進,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閱讀的好習慣,同時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誘導學生探究、總結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而讓閱讀教學產生一個質的變化。
一、新課標中對高年級段閱讀要求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由于提前向學生布置了預習作業(yè),所以一般來說,學生在第一課時的時候,基本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于300字。高年級學生經過中年級的訓練后,課堂中需要邊讀邊思考的段落一般都能自覺采用默讀形式,并且默讀的速度在不斷提高。
3.能借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一般來說,高年級段的課文中的詞語不單獨拎出來解釋,而是放在課文中,根據上下文的意思來理解,或者通過詞語辨析來品味詞語的準確含義、用詞的精當。
4.聯(lián)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
5.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在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中,逐步滲透文章表達順序和寫作方法的指導,能以一篇課文作為范例來指導學生的習作。
6.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
7.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jié),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yōu)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體會頓號與逗號、分號與句號的不同用法。
10.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yōu)秀詩文60篇(段)。
11.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
二、閱讀教學模式初步探索
1.做好新課導入。首先,導入要有趣味性。興趣是個體對客觀事物或活動的一種積極的傾向性態(tài)度。新課導入的內容或方式有趣味性,能誘發(fā)學生閱讀的主動性、積極性,并能在沒有壓力狀態(tài)下認真閱讀,有效性就能得到保證。但激發(fā)學生興趣并非只為了引起學生的笑聲,更不能消耗學生的精力,趣味性應該能激發(fā)課堂上掌握所學材料的認識活動和積極性。新課閱讀教學的導入環(huán)節(jié)設計若有趣味性,使學生產生指向閱讀內容的興趣,既能激發(fā)學生主動閱讀的積極心態(tài),又能營造輕松愉快的閱讀氛圍,還能讓師生在會心的笑聲中默契地溝通交流。新課導入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使學生在新課伊始就產生高昂情緒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只有在這種心理狀態(tài)下學習新知識,才會專注地閱讀、思考。而智力振奮不僅表現(xiàn)在學習興趣,更主要體現(xiàn)為思維活躍,而思維的活躍則需要適當的啟迪來引發(fā)。因此,導入環(huán)節(jié)要有啟發(fā)性的設計,表現(xiàn)為教師的導入語言或方式,既能啟發(fā)學生迅速思考或回憶文本閱讀所需的已有經驗,又能啟迪學生積極思考解決閱讀疑問或化解認知沖突的有效方法,促進知識遷移。
其次,新課導入要有針對性。導入首先指針對教學內容設計的導入,即根據文本內容(新知)設計與之相聯(lián)結的預備性知識情境(含舊知識或已有生活經驗)或通過一定坡度的遞進性的談話或質疑引出對文本新知的學習欲望或閱讀期待,從而具體深入閱讀探究作好有針對性的心理準備。其次指針對學生實際(即學生的年齡段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使導入設計既能為學生所感知理解又能為學生愉悅接受,從而促進學生新舊知間的有效遷移。
堅持針對性原則,才能避免因追求形式有趣花俏而轉移學生閱讀注意力,或過多占用時間導致“喧賓壓主”現(xiàn)象發(fā)生。教師的針對性設計應不僅能促進學生有目的積極思考,還能讓學生在思考中感受到與以往閱讀內容的不同之處,充滿新奇的感覺,從而激起閱讀新課探求新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求異是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能令小學生“耳目一新”的啟發(fā)性奇異信息或活動方式可以刺激學生的感知與思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師在掌握多種導入的方法時,要針對不同的閱讀內容與閱讀對象選擇應用,使學生有新奇感覺和創(chuàng)新精神,因課因生設計新奇、有趣的導入方法來增導入效果。
2.初讀感知,讀通課文。把課文讀通讀順,是閱讀教學的基礎工程。在此階段,教師要留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思考的時間,引導學生初讀全文,做到讀的正確,流利,掃清語言文字障礙。可采用開火車朗讀、小組輪讀等多種方式檢查學生的讀書情況,重點是讀準字音,讀流利,對情感方面則暫不做要求。在此基礎上,人人都去探究,從容的想一想,第一“讀了課文知道了什么?”比如“課文大致講了什么?對那一部分最感興趣?”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不要過多的重視對與錯的評判,只要學生敢于說出自己的讀書所得,對文章有個整體的把握就應該給予肯定。第二,“不懂什么?”比如:“課文中有那些新詞不懂?課文的內容與語言表達有那些不理解的地方?”這也就是教學中所說的質疑階段。對于學生在質疑時所提出的問題,有些簡單地可以請其他同學即時幫助解答;不便當時解答的,與教學重點相符的,可在后面的教學過程中解決;非重點內容,則可作為課后作業(yè)留給學生課下自己解決,正所謂“從學生中來,回學生中去”。
3.精讀領悟,讀懂課文。讀懂課文是培養(yǎng)語感能力的基礎,沒有“讀”這個基礎,培養(yǎng)語感能力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木之本?!墩n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痹谔骄课谋镜倪^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精美之處,引領他們理解語句意思,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讀出文章的內涵,激發(fā)美好情感,享受審美樂趣,捕捉語言文字中閃爍的語感火花。
4.深讀積累,讀活課文。積累語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熟讀成誦,方能積累語言。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作一種享受而不看作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得入調,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還希望早一點能夠背誦,而自然達純熟的境界。抱著這種享受的態(tài)度是吟誦最得益的途徑,”而這樣一種理想的效果必須是建立在與思維相結合的理解之后的讀才能達到。因此上一環(huán)節(jié)的精讀領悟更有意義。在學生對重點句段有所感悟,讀出情感的基礎上,教師要有意識的激起學生的讀書興趣,引導他們將不熟悉的語言變成熟悉的語言,達到熟讀成誦的程度,從而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為以后的寫作服務,真正將課文讀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