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軍
摘 要:新課改已經(jīng)開始,教師作為課程改革的具體實施者,面臨著從未有過的危機和挑戰(zhàn)。學生不僅是課程改革的主角,也是教育的受益者。這也就是說教師要不斷地轉變觀念,積極投入,把學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來對話,成為課改的引領者。
關鍵詞:平等;對話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過程中進行?!?這就意味著師生的關系應該是互為主體的平等關系,在課堂教學中師生彼此敞開心扉,相互接納。這時的教師已不再是簡單的教學管理者,也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應是學生學習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梢娬Z文教學的過程應是一個“對話”的過程。只有對話,才能真正的引導;只有對話,才能走進心靈;只有對話,才能相互傾聽,相互接納;只有對話,才能相互尊重,彰顯個性。
新課程標準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樣的學習方式,是符合學生接受新事物的認知規(guī)律的。以這樣的學習方式為前提,不管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模式,不僅僅是突出學生的主體位置,教師在其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去找尋問題,并且自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要遠比教師直接灌輸給學生知識的效果要好得多。如何才能實現(xiàn)這樣的學習方式呢?我想,在真正的教學過程中,就需要教師與學生能夠平等對話。那么,應如何引領學生走進“對話”的語文課堂呢?下面,結合自身的工作實踐,談一些膚淺的認識。
一、努力創(chuàng)設一種民主、平等、真誠、信任的對話氛圍
1.尊重學生,自由“對話”。教學中,教師要放下自己的師道尊嚴,從傳統(tǒng)的高高在上的權威地位中走出來,歸還學生主動發(fā)言、參與的權利,并把自己與學生真正地平等起來,想學生所想,思學生所思,努力構筑自由對話的平臺。只有師生雙方相互尊重,人格平等,才能彼此敞開自己的精神世界,進行真誠的交流和溝通,平等。
2. 學會傾聽,豐富“對話”。新課程理念要求我們教師要學會傾聽。傾聽意味著要尊重學生、相信學生、關注學生,讓他們發(fā)出自己的聲音,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感受。我們的課堂才會產(chǎn)生“共鳴”。說真話,抒真情,超越課堂,超越學習。對話的語文教學才能生成。沒有傾聽,就沒有交流,也就無法進行真正的對話,只有用心傾聽,才能正確領會對方的意圖,才能知道學生在發(fā)言中的精彩之處和不足之處,然后師生間的對話才會產(chǎn)生思想和觀點的碰撞。否則,就會成為雙方交替進行的自言自語,永遠都不可能達到真正的理解與溝通。因此,教師從學會傾聽、善于傾聽、樂于傾聽出發(fā),會真正有效的師生交流奠定扎實的基礎。
3.面向全體,人人“對話”。在以往的傳統(tǒng)教學中,課堂只是少數(shù)“尖子生”的舞臺,“尖刀在石頭上磨,越磨越利”,而更多的學生則“口若寒蟬”、“萬馬齊喑”。這種棄多數(shù)學生于不顧的做法不是真正的“對話”?!皩υ捠健钡慕虒W則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鼓勵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對話中來,關注學生的需求,尤其是后進生的需求,只有這樣,對話的民主平等性才得以實現(xiàn)。有一次看特級教師于老師上的錄象課,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讀書,于老師請了一位學生讀第一節(jié),讀得結結巴巴,還讀錯了兩個字,顯然他并不是一個好學生,于老師又請他讀了兩遍,還有讀不準的地方,已有同學開始笑了,而于老師仍認真地傾聽,耐心地鼓勵,及時糾正錯誤,或許是于老師的態(tài)度感染了學生,當那位同學流利地讀完這節(jié)時,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那一節(jié)課上,那位同學竟頻頻舉手,回答也相當精彩。我想這短短的40分鐘,也許給這孩子的一生將會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
4.捕捉“著力點”,深入“對話”。從當前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普遍存在著兩種傾向:一是弱化甚至取消教師與學生的對話,把教學過程變?yōu)榧兇獾膶W生的“自學”和“自議”;二是以“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為理由,對學生學習中的明顯錯誤也不予糾正。這些貌似“對話”、“放手”,其實質上是“撒手”、“不負責任”,同我們所說的“對話”是背道而馳的?!墩n標》所講的對話,不是隔靴撓癢,也不是浮于形式,而應觸動師生心靈?!凹热姘盐蘸蛯徱暩÷吨娘@性意義和直觀圖景,又仔細涵詠和體悟潛藏于文本中的內在意蘊和豐富的情感,應破解理趣、意趣和情趣”,做到課雖盡而意無窮。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捕捉“心靈對話”的著力點。
二、善于創(chuàng)設豐富的對話情境
如創(chuàng)設生本對話、生師對話、生生對話、學生自我對話等多種對話情境,讓學生最大限度地調動自身的經(jīng)驗儲備,靈活地、多角度地體悟文本,與作者、作品中的人物進行心靈交匯、情感交流,體察他們的境遇,感受他們的思想。三、虛心、真誠,共享對話的資源。
陶行知說得好:“先生造就學生,學生也造就先生。”雖然教師的閱歷、專業(yè)知識遠比學生豐富,但是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某些見解比教師更為高明、精彩也絕非不可能,尤其在當今這個信息時代代,學生的信息攝取量、更新速度不遜于教師。因此教師應該放下架子,以謙遜開放的態(tài)度來傾聽學生的對話,對教師來說也是一種信息的補充和豐富,一種積累和“成長 ”。
《山中訪友》教學實錄中的一個片斷:當教師正在小結學生們所感悟到的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時,一個男生高高舉起了手臂。教師停了下來,讓男生站起來說。這位男生說:“作者這樣愛著這些自然朋友,他為什么會摘花呢?”教師微笑著說:“是啊,他為什么會摘花呢?”頓時,大家議論紛紛,氣氛十分熱烈。一生說:“是作者太愛自然了吧,他情不自禁了。”另一生反駁說:“那不行,大家都情不自禁,那花就被摘光了?!蹦俏粚W生辯解說:“山里的花都是野花,不珍貴,摘一朵沒什么?!庇钟袑W生站起來反駁:“那也不行,無論什么花都是有生命的,都應該保護。”這時,教師說:“我同意這個觀點,眾生平等。無論出身卑微還是高貴,無論平凡還是偉大,所有的生命都有生的權利和尊嚴,任何人不可以踐踏。”話音才落,又學生站起來說:“其實作者并沒有真的去摘花,作者是一種想象,表現(xiàn)他和自然融合成了一個整體,所以花兒不會笑他,鳥兒不會羞他。”教師笑道:“老師想和你握手,老師也有這種感覺。這樣的解釋也許更符合藝術的真實?!薄?/p>
關于摘花的討論,原本不是教師所預設的,也似乎偏離了教學的重點,但是教師并沒有強行把學生拉回到所謂的“正軌”中去,而是充分尊重學生的這種探究意識以及探究的過程。正因為如此,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和思辨性得到了體現(xiàn)。從中體現(xiàn)出來的對生命對作者的寫作用意的理解的差異,也就成了師生共享的一種資源。
四、面向全體學生,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
傳統(tǒng)教學中,課堂只是少數(shù)的舞臺,更多的學生卻沒有鍛煉的機會。對話式教學則要求面向全體學生,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鼓勵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對話中來,只有這樣,對話的民主平等性才得以體現(xiàn),而且在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還讓他們懂得學習方法 或生活技能。
如果我們能真正讓“對話”走進課堂,讓“對話”成為課堂的主旋律,那么,我相信,師生之間就將會去掉虛偽與矯情,教室也不再是根據(jù)教師早已起草好的劇本——教案來表演的場所。課堂將成為一種生活狀態(tài),教師和學生都將真實地表現(xiàn)自己,真實地交流各自的感受,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些前所未見的新思想、新行為。學生也將從過去被動的世界中解脫了出來,他們在對話中不斷地豐富知識、增長見識、體認自我,成長為具有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富有對話理性和合作精神的 現(xiàn)代 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