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基層法院在民事訴訟中存在的兩點問題——觀《法官老張軼事之養(yǎng)老樹》有感
張瑜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沈陽110034
摘要:法官老張軼事系列電影是通過案例的形式,講述基層法院在司法實務中的遇到的一系列實際案例,通過這些案例,反映出一系列實務中存在的問題。筆者在觀看了影片《法官老張軼事之養(yǎng)老樹》之后,對基層法院在審判實務中存在的問題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在發(fā)現(xiàn)問題的基礎上,提出自己拙見。
關鍵詞:司法資源;法官中立性;建議
中圖分類號:D923
作者簡介:張瑜(1991-),女,遼寧莊河人,碩士,沈陽師范大學2014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訴訟法學(刑事訴訟方向)。
一、司法資源的浪費問題以及相應的完善建議
影片中的案件事實就是鄰居不小心將老太太的核桃樹枝杈打斷了,老太太不依不饒,必須得起訴到法院,訴訟請求居然是讓鄰居將樹杈接回去。影片中反映出來的對訴訟資源的浪費問題在我國基層,特別是農(nóng)村地區(qū)其實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我們應當正視這個問題的存在,片中村委會主任“嘗試”對案件進行過調解,但是最后卻是沒有調解成功。但是我們不難看出,村委會主任對事情的推脫態(tài)度,在農(nóng)村地區(qū),實際上村委會是不愿意牽扯進村民的糾紛當中的,因此想讓村委會對村民之間的糾紛加以調解這樣的想法是不現(xiàn)實的。農(nóng)村的百姓大多數(shù)是根本不知道我國存在人民調解委員會這樣一個機構,所有就更別提仲裁機構的知曉度了。隨著法治中國思想的深入人心、群眾權利意識的增強,基層群眾都懂得自己可以運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的權益,可是卻不了解法院受案范圍、糾紛的多元化解決。由于基層群眾的不明了,才導致了現(xiàn)在基層法院案件多、基層法官工作壓力大這樣的現(xiàn)狀。
通過上述的分析,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雖然說我國在制度設計上設置了許多調解、仲裁機構,但是這些機構并沒有發(fā)揮應有作用。這樣就造成了看似糾紛解決機制是多樣化的,實質上還是一元化。要想達到訴訟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發(fā)揮訴訟的最大功效,我們可以采取如下的方法:
首先,我們應當在現(xiàn)有的基礎上,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基層調解、仲裁機構的功效,較少法院的受案數(shù)量。完善相關民間糾紛解決機制,配備充足的工作人員,以提高相關機構的糾紛解決能力。
其次,我們可以構建調、審分離機制。在民事審判程序中以判決為主導,調解只是某類案件的前置程序,只有調解不成,才轉入訴訟程序,但訴訟中不得再進行調解。明確規(guī)定調解程序規(guī)則,具體包括:(1)取消法院調解原則,設置調解庭,專司調解工作;(2)規(guī)定調解案件的范圍,如規(guī)定凡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以及離婚、收養(yǎng)關系等涉及人身關系的案件,均應在起訴前進法院調解;(3)規(guī)定調解的開始程序、進行程序和終結程序;(4)完善和解制度,正確處理調解與和解的關系,如規(guī)定二審和再審中不得調解但可以和解等。
二、法官中立性難以維持的問題以及相應的意見
影片中,法官老張不僅多次去案件當事人的家中了解具體的案件情況,并且多次在庭下接觸案件當事人,還在醫(yī)院對原告進行照顧和陪護,并且深入村委會了解原告的家庭情況。這些舉動是不符合《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guī)定的。法官不能夠私下與案件的一方當事人接觸,是怕影響了法官的中立性,避免法官先入為主的思想,導致一方當事人得不到公正的審判。案件中的原告認識法官,法官老張是需要回避的,可是他并沒有,而是積極主動的推進案件的解決。原、被告也沒有向法庭提起申請法官回避的請求。這我們可能就會提出自己的合理懷疑了,法官的中立性真的可以維持嗎?
針對以上在訴訟程序中存在的具有代表性的問題,我認為可以按照如下建議完善:
首先,對廣大群眾進行普法宣傳,養(yǎng)成大家普遍的法律意識,在村委會、居委會等處設立宣傳欄,并且定期進行更換。讓群眾了解什么糾紛才是法院的受案范圍、法院受理案件之后的相關流程和審理期限、在訴訟過程中作為案件的當事人而享有的權利以及承擔的義務等。這樣群眾就最大程度的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合法有效的行使自己的權利。
其次,提高法官的法律素養(yǎng)以及對訴訟程序的遵守程度。對于進入審理階段的案件,法官必須嚴格按照《民事訴訟法》對于程序的規(guī)定,最大程度上做到程序正義。我認為我國相關的司法制度還是比較完備的,我們需要做的不是重新建立一套不一樣的體系,而是在現(xiàn)有體系內,對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定做到切實落實。同時,建立相應的懲戒機制,如果法官存在應該回避而不主動或被動回避的,要對其進行懲戒,如通報批評、取消評優(yōu)資格。
再次,嚴格控制法官在民事訴訟中調取證據(jù)的能力。保留法官在嚴格范圍內依職權調查取證權。法官調查取證權主要因當事人申請而啟動,法官應當站在中立客觀的立場去調查收集證據(jù),雙方當事人都可以將此作為己方證據(jù)在法庭上提供。
縱觀我國的《民事訴訟法》,我們可以看出,相關的法律條文的規(guī)定還是比較完備和合理的,只是,我們在運用中會出現(xiàn)相關的問題,只要我們發(fā)現(xiàn)問題,并且利用現(xiàn)有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jīng)驗來予以解決,我國的法治進程還是比較迅速的。
[參考文獻]
[1]李鑫.國家法治現(xiàn)代化進程中司法資源分配問題研究[J].學術論壇,2015(2).
[2]劉元璋,張淑碧.法官中立的人性論根據(jù)探析[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