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勉 王越新 涂瑞霞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遼寧 阜新123000
器官捐贈是指捐贈人自愿無償?shù)鼐璩隹晒┮浦?、醫(yī)學研究、醫(yī)學教育的器官,包括活體器官捐贈和遺體器官捐贈。本文主要從活體器官捐贈分析自然人捐贈資格的立法完善。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第8條規(guī)定,捐獻人體器官的公民應當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該條例第9條的規(guī)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摘取未滿18周歲公民的活體器官。而《民法通則》規(guī)定,18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梢钥闯隽⒎ㄉ系穆┒春兔??!稐l例》中有關年齡限定與前述規(guī)定不一致。違反了“立法者必須使各項法律具有一致性”
根據(jù)《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和《民法通則》可知,其對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和無行為能力人的器官捐贈是完全禁止的,而這種禁止并不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和醫(yī)療水平的進步,無法解決許多現(xiàn)實問題,因此完全予以禁止是不合理的。容易造成限制行為能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想捐而不能捐的情況,使自然人活體器官捐贈受到阻礙。
根據(jù)衛(wèi)生部的規(guī)定:活體器官捐獻人與接受人僅限于以下關系:配偶;直系血親或者三代以內(nèi)旁系血親;因幫扶等形成親情關系??芍?,對于捐獻者與被捐獻者還必須有血緣或親屬關系,這極大地限制了捐贈器官的主體范圍,導致公民無法將自己的器官捐贈給有需要的非血緣或親屬關系的人。
對于以上的這些問題,筆者從不同民事行為能力人角度提出幾點建議:
即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和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公民。在這個范圍內(nèi)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在遵循自愿、無償?shù)脑瓌t的基礎上根據(jù)自己的意愿有權利決定是否可以進行活體捐贈行為。聯(lián)系上文筆者增加“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公民可以捐獻人體器官”使它們保持一致,并且一定程度上擴大捐贈者的范圍。
1.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法律對于這類人的活體捐贈行為是禁止的。雖然保護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但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他們想要捐贈器官的愿望,并且使真正需要的人得不到及時救治而面臨死亡的危險。因此,筆者建議在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在自己和法定監(jiān)護人同時同意的情況下可以將自己的器官捐贈給與自己有血緣或親屬關系的人,貫徹和遵循了公序良俗的基本原則,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善良品格。
2.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間歇性精神病人屬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不應作為活體器官移植的供體。但間歇性精神病人在其未發(fā)病時,可以從事與其智力、理解能力、辨認能力、精神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中就應包括活體器官捐獻行為。因此筆者建議,在《條例》中增加“間歇性精神病人在未發(fā)病期間,以書面形式表達活體器官捐獻意愿并有條件實施器官移植手術的,可以作為活體器官捐獻人”之規(guī)定。
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以及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對于這兩類人是法律重點保護的對象,他們對于自己的行為幾乎是沒有認知的,對于這部分人的立法以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為主,保護他們的人身、財產(chǎn)和其他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那讓他們捐贈器官的行為是立法所禁止的,他們就真的不能捐贈了嗎?筆者認為,10歲以下的未成年人身體和心理上的發(fā)育都不是十分成熟,如果允許他們捐贈器官容易對他們以后的成長發(fā)育有影響,這是大家不愿見到的事情,也違背了對他們的保護。而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雖然身體上發(fā)育成熟,但其并不能辨認和理解他所做出的決定對其自身的影響,因此對于這兩類人筆者是不支持其捐贈活體器官的,但不排除例外的規(guī)定。
面對現(xiàn)階段器官捐贈困難的國情,我們必須完善關于器官捐贈的法律體系,在不違背公序良俗和公民的合法權益的情況下,擴大自然人活體器官捐贈資格的范圍,呼吁人們加入到器官捐贈的隊伍中來,增加我國的器官捐贈的數(shù)量,從而使更多的人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同時提高我國的整體醫(yī)療水平。
[1]王鳳民.關于擴大人體器官移植供體來源問題研究[J].科技法制研究,2010(03):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