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麗萍
寫作能力是學生思想認識、人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它往往反映出學生健康的人格、積極向上的情感態(tài)度、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以及良好的修養(yǎng)。寫作教學應浸潤人文精神,應讓學生更自由地去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形成健康的獨特的個性,從而引領學生更好地感悟生活,回歸本真。
一、融入游戲活動,激發(fā)寫作欲望
小學生習作的失“真”往往表現在虛構作文,讓人讀起來感覺無病呻吟;背寫、套寫問題嚴重,讓人讀起來千篇一律,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寫作素材,只是采取魯迅先生所說的“拿來主義”,將別人的寫作素材直接用到自己的身上,沒有親身經歷,又何來真情表達?再加上家長和老師一味地向學生裝灌輸“作文重要”的思想,使得孩子對作文產生一種害怕的心理。教師不妨將游戲活動融入課堂,一方面,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另一方面,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激情,讓學生在體驗過后,產生一種“一吐為快”沖動,這時候寫出來的作文往往具體而生動。
二、引導學生留心生活,抒發(fā)真摯情感
1.用心觀察生活場景,孕育情感
筆者所在的學校每學期都會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大單元活動,如“三八”婦女節(jié)要求孩子給媽媽洗一次腳或給媽媽一個擁抱,以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情感;端午節(jié)學包粽子,重陽節(jié)學做重陽糕,并將自己包的粽子、重陽糕帶回去給家人品嘗。除了結合節(jié)日開展的活動外,還開展以“季節(jié)”為主題的活動如南瓜節(jié)、泡泡節(jié)等。筆者帶領孩子參加活動的同時,注意引導孩子觀察,用相機將孩子活動的每一個瞬間拍攝下來。
2.細心捕捉生活場景,激發(fā)情感
生活中有許多事物、情感、想法如果不及時捕捉,往往就會稍縱即逝。因此,我們應該引導孩子養(yǎng)成隨手記錄的習慣,隨時將自己的所聞所見所感記錄下來。當然,作為老師的我們也要做個“多情善感”之人,善于捕捉生活中讓人感動的場景,讓學生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3.留心記錄生活場景,抒發(fā)情感
學生每天都要經歷許多事情,或親身經歷,或耳聞目睹,如果他們能夠把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喜怒哀樂和酸甜苦辣隨時地整理出來,加上自己的思考,做到寫實話,抒真情,這樣情感就會在不知不覺的累積中孕育成熟。筆者在班級中進行了循環(huán)日記的嘗試,要求同學們把每天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真實事情有重點地記錄下來。筆者在批閱時發(fā)現了孩子們在日記中細膩地描寫了許多發(fā)生在班級中,但老師卻未留意過的事情,從字里行間,都能感受到孩子獨特的視角、細膩的筆觸以及真實的情感。
三、革新評講方式,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
作文批改完后,往往要進行評講。教師可以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評講中來,可以讓學生以學習小組合作的形式,邊讀邊交流,互相評價;或讓學生自讀自評,找出自己文章中的優(yōu)點以及所存在的不足;還可以師生共評,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啟發(fā)下進行評價,然后不到位之外由老師補充。這樣的評講方式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通過欣賞別人的作文來獲取寫作的經驗,從而使自己的作文更加完善;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自評自悟的方法進一步認識自我,了解自我,從而很快地找到提高自己寫作水平的方法。
四、滲透做人道理,強化人格意識
寫作是一種精神產品的生產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不單單是傳授給學生寫作知識和寫作技巧,還應該滲透做人的道理,強化學生的人格意識。第一,讓學生敞開心扉,表情達意。也就是讓學生把自己親眼所見的、親耳所聞以及內心的想法寫出來,抒寫出真情實感。第二,讓學生回歸生活,求真立美。脫離了生活,學生的作文就會胡編亂造,弄虛作假,這樣的作文或許辭藻華麗、想象豐富,能得到高分,但長此以往,學生也就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虛偽”、“應付”,這樣就失去了寫作的本真意義。我們應力求回歸生活,引領學生去求真、立美。第三,讓學生樹立寫作以“真誠”為第一的標準,教會孩子說真話,寫真事,抒真情,從而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強化他們健全的人格意識。
人文精神關照下的小學習作教學應該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回歸生活,追求真善美,從而使寫作教學實現“人”、“文”統(tǒng)一。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市郭里園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