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出息”一詞收錄在《漢語大詞典》中的義項共有六個,其中“放債”義與其余義項明顯差別巨大,并且其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每一種詞義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因此,為了準確地探析出表“放債”義的“出息”一詞的產(chǎn)生源流,我們首先嘗試利用古代漢語語料庫檢索出與“出息”相關(guān)和相似的詞和詞組等語料;然后借助工具書,參考相關(guān)釋義;最后,從字、詞、詞組三個角度對上述語料進行分析比較,以期得出表“放債”義的“出息”一詞產(chǎn)生始末的更為合理的結(jié)論。
關(guān)鍵詞:出息 詞義 探源
馬挺生先生認為:“探源”是詞語釋義的基本方法之一,目的是為了更清楚地說明詞語的含義。這有廣狹兩義,狹義的是指探求詞語(主要是成語典故)的來源出處,廣義則指探尋詞語的原來意義。從詞語釋義的實用性需要出發(fā)的探源應(yīng)是廣義的,即既指出詞語的來源(出處),又指出詞語的原義。[1]在現(xiàn)代漢語里,“出息”一詞主要是指個人的發(fā)展前途或志氣。而在古代漢語中,“出息”的釋義和用法則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不太一致,這是因為不同時期的語法結(jié)構(gòu)、語義特征以及語音形式?jīng)Q定了其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和意義。
在《漢語大詞典》中,“出息”共收錄有六個義項,分別為:1.呼出的氣息;2.收益;3.猶出挑;長進;4.個人的發(fā)展前途或志氣;5.猶底細;6.猶出色;特別佳美。[2]但僅僅知道這些我們并不能真正考察出“出息”的“放債、出租”義的源流始末。所以我們嘗試利用古代漢語語料庫搜索相關(guān)語料,同時參考《漢語大詞典》以及李文琦先生在《佛經(jīng)釋詞再續(xù)(六則)》中的資料和觀點等,對表“出息”的“放債”義的演變源流進行淺略的探析。
一、“出”和“息”的意義
《說文》:“出,進也。象草木益滋上出達也?!盵3]由此可見“出”最初的意義與“進”相反,表示“從里面到外面”。由“從里面到外面”可以引申出“產(chǎn)出、產(chǎn)生”的義項?!墩f文》:“息,喘也。從心,從自,自亦聲?!盵4]由此可見,“息”的本義是指“從鼻子進出的氣息”。至于“息”表“利息”的義項產(chǎn)生的具體時間,我們無從考證,但因為《字匯》中收錄有這個義項:息,今人出錢生子亦曰息。所以可以推測至少不晚于明朝?!俺鱿ⅰ币辉~,是由“出”和“息”這兩個語素組成的,至于它們是詞還是詞組,要根據(jù)具體語境進行判斷。
李維琦先生在《佛經(jīng)釋詞再續(xù)(六則)》中對佛經(jīng)中表“放債和出租”義的“出息”進行了考證。我們在考證“出息”時,主要是以中土文獻為主,佛經(jīng)文獻為輔。他在文章中提到:“在中土文獻中,‘出息也有放債義。首見于《史記》及其注解?!盵5]對此,我們的觀點與李維琦先生有些出入,雖然司馬貞的《史記索隱》中“出息”相當于司馬遷《史記》中的“出息錢”,但畢竟不能簡單地劃等號,至于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我們將在下面進行探討。
二、“出息”與“出息錢”“出息利”“出租”“出貸”的關(guān)系
周祖謨先生曾說:“我們要了解一個詞的意義并且能夠掌握它的用法,首先要從詞的實際應(yīng)用的例句中去了解詞的意義和使用的范圍,要注意一個詞所指的對象是什么,這個詞實在的意義是什么,它常跟哪些詞連在一起用,一般在什么場合應(yīng)用。其次要能取意義相近的詞放在一起比較,來了解一個詞跟另外一個詞的區(qū)別。這樣才能了解得透徹。”[6]為了更加準確地追溯到表“放債”義的“出息”的來源,我們嘗試用與“出息”結(jié)構(gòu)形似、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出息錢”“出息利”“出租”“出貸”進行比較。
首先,我們需要考證“出息”與“出息錢”“出息利”之間的關(guān)系?,F(xiàn)分別舉例如下:
①孟嘗君乃進馮驩而請之曰:“賓客不知文不肖,幸臨文者三千馀人,邑入不足以奉賓客,故[出息錢]於薛。(漢《史記·孟嘗君列傳》)很明顯該例句中的“出”與“息錢”構(gòu)成了動賓短語,可以解釋為“放債”,其中“息錢”指的是“利息和本金”。在《史記》中有這樣一段話:辭行,至薛,召取孟嘗君錢者皆會,得[息錢]十萬。(漢《史記·孟嘗君列傳》)此處的“息錢”指的是“利息與本金”?!跋㈠X”與“出息錢”都存在,所以我們將“出息錢”分析為“出”與“息錢”構(gòu)成的動賓短語是合理的。
②謹具條件如后:一、官本債負,在京乞委提點司與府縣及市易官,外道委轉(zhuǎn)運司與州縣,同取索逐戶元請官本若干,經(jīng)今多少年月合[出息錢]若干,逐戶従請出官錢后來已納到官本若干,息錢若干,通計本息已納及元請官本之數(shù),即便與放免。(宋《欒城集》)該例句中的“出息錢”同樣是由“出”和“息錢”構(gòu)成的動賓短語,但是意義卻已發(fā)生變化。因為例①中“出息錢”和例②中“出息利”的主語不一樣,例①中的主語是債主,所以“出息錢”可以解釋為“放債”。但是例②中“出息錢”的主語是欠債的人,所以例②中“出息錢”應(yīng)該解釋為“交納利息”。同時我們可以判定出句中的“息錢”就是“利息和本金”,與“本息”的意思相同。
③后求財物已,分別作四分。一分作飲食,一分作田業(yè),一分舉藏置,急時赴所需。耕作商人給,一分[出息利]。(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jīng)》;1,642,1,6)此例中的“出息利”與“作飲食”“作田業(yè)”“舉藏置”所處的位置一致,因而其結(jié)構(gòu)也應(yīng)與之相似,所以與“出息錢”一樣,句中的“出”和“息利”也是動賓短語,表示“放債”義。
通過上面的舉例分析,我們可以推測“出息錢”與“出息利”很有可能就是表“放債”義的“出息”的最初原型。因為它們結(jié)構(gòu)相仿,意義相近,很有可能在雙音化的影響下逐漸演變?yōu)椤俺鱿ⅰ薄?/p>
其次,我們需要考證“出息”與“出貸”“出租”之間的關(guān)系。
④道人道研為濟州沙門統(tǒng),資產(chǎn)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縣為征。(魏晉六朝《北史》)一方面我們贊同李維琦先生將該例句中的“出息”解釋為“放債”。但另一方面,我們認為表示“放債”義的“出息”應(yīng)該首見于此例,而不是《史記》,因為《史記》中收錄的不是“出息”,而是“出息錢”。
⑤家素富,在鄉(xiāng)多有[出貸]求利,元忠焚契免責(zé),鄉(xiāng)人甚敬之。(魏晉六朝《北史》)此例中“出貸”表示借出去東西以獲得利息,也可以解釋為“放債”。
⑥整飭常平倉,春以羨米[出貸],秋收還倉。(民初《清史稿下》)此例中的“出貸”表示借出去多余的米。
⑦春廢勸課之制,冬峻[出租]之令,下未見施,惟賦是聞。(《晉書·溫嶠傳》)此處我們采用《漢語大詞典》的釋義,即交納租稅。
⑧我們要走了,房子說要[出租],我們族里的人,那一個不爭著來往?(《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此處的“出租”與上例不同,因為它們的主語是相反的,該例中的“出租”是指把自己的房子讓別人使用,收取一定的費用。
江藍生先生曾說:“用演繹的方法,根據(jù)漢語構(gòu)詞上和詞義引申的上述規(guī)律考證詞語的來源十分有效,具有普遍的適用性。”[7]我們利用與“出息”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近的詞或短語,對它們進行了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這五個以“出”字開頭的詞或短語,如果主語是債主,不管是“出息”“出貸”“出租”,都是以“收益”為目的的,這是它們的共同之處。不同之處是他們交易的對象有錢和實物的區(qū)別,交易的手段有借和租的差異。如果主語是欠債的人,“出息”“出貸”“出租”中的“出”多有“交納”的意思,只是交納的對象有所差別,分別是“利息”“貸款”“租稅”。
三、結(jié)束語
在《漢語大詞典》收錄的“出息”的六個義項中第一個義項,即“呼出的氣息”是其本義,但沒有“放債”義。通過對上述幾個以“出”字開頭的詞和短語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表“放債”義的“出息”一詞的形成,首先經(jīng)歷了由詞組“出息錢”“出息利”到詞組“出息”的過程,即雙音化的過程;其次經(jīng)歷了由“詞組”到“詞”的過程,即詞匯化的過程。不過“出息”的“放債”義在后來詞匯中的運用逐漸少了起來,取而代之的則是“貸款”“高利貸”等。因為“放債”可以帶來收益,故“出息”逐漸引申出“收益”的義項。至于“出息”的其他義項之間的關(guān)系,在此不再贅述。
綜上所述,通過對“出息”的探源過程,我們清晰地發(fā)現(xiàn)“出息”一詞的演變源流,其不僅在佛典中有“放債”義,而且在非佛典中同樣也存在“放債”義,同時這一探源過程也有助于我們對詞語演變規(guī)律的理解。
注釋:
[1]馬挺生:《詞語釋義管見》,語言教學(xué)與研究,1984年,第3期,第115頁。
[2]羅竹風(fēng):《漢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版,第491-492頁。
[3][4][漢]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127頁,第217頁。
[5]李維琦:《佛經(jīng)釋詞再續(xù)(六則)》,古漢語研究,2001年,第2期,第91頁。(李先生在舉例時將“薛歲不入”中的“不”字遺漏。)
[6]周祖謨:《漢語詞匯講話》,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21頁。
[7]江藍生:《語詞探源的路徑—以“埋單”為例》,中國語文,2010年,第4期。.
(李軒 甘肅蘭州 西北師范大學(xué) 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