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語文是我國職業(yè)院校普遍開設的一門重要文化基礎課程,然而學生學習動機缺失嚴重,教學實效堪憂。美國凱勒教授提出的ARCS動機設計模型為我們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本研究以ARCS動機模型為基礎,結(jié)合高職語文學科特點,將動機理論融入高職語文課堂教學之中,力求找到一系列能夠引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教學策略,以提升高職語文教學實效。
關鍵詞:ARCS動機模型 高職語文 學習動機
高職語文是我國職業(yè)院校普遍開設的一門文化基礎課程,是培養(yǎng)高職學生語文運用能力、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審美情趣和人文精神的重要場域,是學生進行專業(yè)學習的基礎,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現(xiàn)實的情況是,相對于專業(yè)課程來說,學生對語文這一文化基礎課程的學習動機卻嚴重缺失,以至于把高職語文課視為“副課”而將其邊緣化。眾所周知,教學中如果學生沒有內(nèi)在的學習需求、缺乏強烈的學習動機,教學的實效性勢必大打折扣。有研究證實,學生學習成績中16%—20%甚至30%的差異,是由學習動機造成的。[1]因此,對廣大教師來說,如何在高職語文教學中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學習動機的持久性,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的約翰·M·凱勒(John M Keller)教授作為動機研究的集大成者,提出了影響深遠的ARCS動機設計模型。研究探討ARCS動機模型在高職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對于分析學生的動機狀況,了解影響學生學習動機的因素,確定動機激勵的重點和策略,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價值。
一、ARCS動機設計模型
ARCS動機設計模型是由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的約翰·M·凱勒(John M Keller)教授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該教學設計模型關注的是如何通過教學設計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問題。凱勒教授在對動機理論系統(tǒng)研究后,于影響學生學習動機的諸多因素中提煉出四個核心要素,它們分別是:Attention(注意)、Relevance(切身性)、Confidence(自信心)和Satisfaction(滿意感)。[2]我們所說的ARCS模型則是以上四個英文單詞首字母的縮寫形式,其四要素與學習動機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ARCS動機設計模型
在凱勒教授看來,上述四個方面代表了四類主要的動機策略,圍繞這四個方面來設計教學,就可以較好地激發(fā)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動機。此外,凱勒教授還對每一個要素進一步細化,提出了關于ARCS動機模型實施的具體建議和操作指南[3]。
(一)注意(Attention)
注意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先決條件,只有學生注意了,才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才能開展與課文有關的一系列教學活動。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通過知覺喚醒、激發(fā)探究和適度變化等策略來吸引和維持學生的注意力。例如給他們講個故事、做游戲、放錄像、角色扮演等,吸引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在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之后,下一步就是激發(fā)他們探索欲。我們老師此時可以因勢利導地提出一些問題,或者讓學生生成問題,激發(fā)學生的信息探究行為。例如,教師在上課時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集體動腦筋,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二)切身性(Relevance)
高職學生正值人生成長的青春期,自我的主體意識逐步覺醒,從事一項活動或開始一項任務之前喜歡追尋意義和價值。在課堂上,他們經(jīng)常會問“我們?yōu)槭裁匆獙W習這篇文章”“學習這首詩歌會帶來哪些益處”“這篇小說與我們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生活有什么聯(lián)系”等問題,學生的這些問題正是凱勒教授謂之切身性(Relevance)的表現(xiàn)。為了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同,他建議教師教學時應該盡量與學生的知識背景、個人需求和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發(fā)現(xiàn)新知識與已有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的聯(lián)系,讓學生發(fā)現(xiàn)新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事例向?qū)W生說明教學目標和學習內(nèi)容的價值,同時盡量把教學目標與學生的各種學習需求匹配起來,努力幫助學生了解每一篇詩文的功能和價值,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自信心(Confidence)
凱勒教授特別重視信心(Confidence)在學生學習時的作用。他提出要讓學生對自己的成功擁有更高的期望,相信自己能夠取得成功,具體可以從期望成功、挑戰(zhàn)情景和歸因方式三個方面著手。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要讓學生感覺到通過自己努力,能夠完成任務,這樣學生會越來越有信心,越來越愛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支架,提供一些支持,一步一步地幫助學生完成目標,建立學習的信心,努力幫助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反饋,讓他們相信這是自己的努力的結(jié)果。如果遇到挫折了,可以歸因于他們的非能力性因素,這樣可以呵護他們剛建立起來的信心。
(四)滿足感(Satisfaction)
從活動或任務中需求自我滿足是人的本性,滿足感可引發(fā)人從事一項活動持續(xù)性動機。因此教學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價值、學習的快樂,讓他們在學習中獲得滿足。凱勒教授認為,讓學生在一種真實的或者模擬性的情境中運用新習得的知識或技能,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在學習動機。例如可以讓學生運用剛學過的關于申請書的知識,為自己寫一份入團申請書,給他們運用新知識提供機會。同時對學生的學習結(jié)果提供反饋,運用給予表揚、激勵等強化手段,維持后繼的學習動機,保持良好的學習行為。
ARCS動機設計模型向我們揭示了注意力、切身性、自信心和滿足感在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時的作用,其理論基于這么一種假設:如果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或動機,首先要引起他對所學內(nèi)容的注意和興趣,接著使他理解完成這一任務的意義和價值,然后要使他覺得自己有能力做好此事,從而產(chǎn)生信心,最后讓他體驗完成學習任務后的成就感,感到滿意,如果我們對以上四點都做到了,就能獲得較高的學習效率,反之,學習效率較低。我們可以形象地通過下圖(圖2)來表達學習中教學活動、動機發(fā)展、學習效率之間的關系。[4]
圖2 學習中教學活動、動機發(fā)展、學習效率的關系模型
二、ARCS 視野下的高職語文學習動機激發(fā)策略
(一)問題導向,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眾所周知,注意在教學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沒有注意,學生就不可能參與到后續(xù)的學習活動中來。引起學生注意的策略多種多樣,其中以問題為導向是引起學生注意的好方法。設置問題也是一門藝術,高質(zhì)量的提問在教學上能夠發(fā)揮出高質(zhì)量的引領、激發(fā)和牽引作用。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堅持“情”“趣”“理”三原則,一要關注學生的情感和現(xiàn)狀,二要具有趣味性,最重要的是通過問題的引導,逐步把道理講解透徹,同時還要注意問題之間的梯度性。
例如在教授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筆者首先對學習主體學生進行了學情分析。筆者的學生是高職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jīng)接觸過詩歌,初步具備了欣賞詩歌的感性認識和能力,但理論知識尚缺;他們處于人生詩情畫意的青春期,思維活躍,有豐富的情感,但情感體驗容易停留在表面上,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往往體會較為膚淺。由于詩歌多用意象表達情感,通常比較含蓄難懂,對于大多數(shù)高職學生來說欣賞詩歌存在一定的困難,這造成他們情感上的懼怕和厭學情緒。筆者打算通過生活化的建構(gòu)式教學活動,以這篇美文為媒介,重新燃起高職學生閱讀詩歌的熱情。于是筆者采用了問題教學法,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啟發(fā)他們主動建構(gòu)新知識,獲得新體驗。筆者在教學過程的四個階段中分別精心設計了以下四個問題:
①這是一首好詩嗎?(新課導入)
②什么樣的才是一首好詩?(引出徐志摩的三美原則)
③怎樣欣賞詩歌?(利用三美原則及意象分析)
④請嘗試寫一首好詩吧!(知識運用與能力拓展)
(一)
趵突泉,
泉突趵,
三個泉眼一般粗,
咕嘟咕嘟又咕嘟。 (二)
大明湖
大明湖 明湖大
大明湖里有荷花
荷花上面有蛤蟆
一戳一蹦達
(三)
詠泰山
遠看泰山黑糊糊,上頭細來下頭粗;
若把泰山倒過來,下頭細來上頭粗。 (四)
大海啊,你真大!
大海啊,你真寬!
為什么我一眼望不到邊,
因為我是近視眼。
在新課導入階段,我們通過設計“這是一首好詩嗎?”這一問題,逐一品評了以上四首富有趣味性的打油詩,廓清了學生對詩歌是分行排列的、詩歌是押韻的、詩歌是對仗的、詩歌是抒情的等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從文藝理論的角度,利用三美原則及意象來賞析詩歌,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回歸生活,深化學生的認同度
凱勒教授特在ARCS動機設計模型中指出,如果教師把即將講授的新知識與學生的知識背景、個人需求和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能有效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建構(gòu)。筆者認為高職語文教學與學生經(jīng)驗融合的最佳途徑就是回歸生活。因為語文教學是關于母語學習的教育實踐活動,生活是語文的源泉,語文教學離不開生活。只有把語文教學根植于生活這個大課堂,職校學生才能真正樂學善用,掌握語文文字的運用能力,感受中華文章的不朽魅力。
在一次關于廣告的授課過程中,筆者嘗試改變以往教師唱主角的授課方式,按廣告的定義、類型、特點等逐一講解,而是回歸學生的生活本身,聯(lián)系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讓他們自己說說身邊的廣告,效果果然出人意料的好。他們不僅十分踴躍地說出來了:李寧——一切皆有可能(李寧廣告詞),農(nóng)夫山泉,有點甜(農(nóng)夫山泉廣告詞),好空調(diào),格力造(格力空調(diào)廣告詞),頭屑去無蹤,秀發(fā)更出眾(海飛絲洗發(fā)水廣告詞)等身邊的廣告詞,還把廣告詞簡潔凝練、明白易懂、朗朗上口、新穎獨特、主題突出等特點一一總結(jié)了出來,就這樣,筆者和同學們一起通過合作探究,把廣告的概念、文體特點、分類、主要形式等進行了深入的理解,最后同學們還踴躍地每人創(chuàng)作了一則廣告詞,應該說課堂效果比預期的理想很多。
ARCS模型中的切身性理論與時下廣泛認同的建構(gòu)主義不謀而合,學生來到課堂,他們并不是一無所知、頂著一顆空蕩蕩的腦袋來到教室的,而是有自己生活和自己的世界。所以語文老師要做的就是尊重學生的生活世界,努力幫助學生進行高效的知識建構(gòu)。語文教學是獨特的,語文教師應該遵循母語學習的規(guī)律,讓學生生活走進語文課堂,讓語文課堂融入學生生活。
(三)授之以漁,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在心理學上又稱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個體對自身成功應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價,是一種反映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項活動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種積極、有效地表達自我價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識特征和心理狀態(tài)。一個人如果擁有強大的自信,就能不斷地超越自己,在內(nèi)心深處產(chǎn)生一股強大的力量,從而愿意接受任務,并努力成功地達成目標。因而自信心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至關重要。
相對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學生來說,高職學生在學業(yè)上的自信心是明顯不足的,這與他們在中學時的學習經(jīng)歷有關,因為按照目前我國的學業(yè)分流體系,學業(yè)水平不太理想的生源絕大部分被分流到了職業(yè)院校。從現(xiàn)代科學研究來看,人與人之間的智商差距其實并不是很大,是什么原因使得有些學生成績優(yōu)秀,有些學生成績不如人意呢?筆者從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關鍵還是學習方法的問題。所以要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況,提升他們的自信心,還是要授之以漁,教給他們方法,下面筆者以議論文的寫作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
高職學生害怕寫作文在我國是個極為普遍的現(xiàn)象,尤其懼怕寫作議論文,筆者調(diào)查了學校172名同學,84%的同學感覺議論文不好寫,不知道如何下手。為此筆者在教學中強化了議論文寫作的方法指導。筆者首先讓同學們理解并掌握議論文寫作提綱的一般構(gòu)思過程和議論文的整體框架,寫作一篇議論文一般都會遵循提出問題,擺明觀點——分析問題,提煉分論點——聯(lián)系實際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在分析問題、提煉分論點時可以采用并列式、層進式、對照式等三種常見的結(jié)構(gòu)進行思考,每一種結(jié)構(gòu)又可以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思路進行構(gòu)思。例如以寬容為題寫作一篇議論文,采用并列式的結(jié)構(gòu),從是什么的角度,我們可以提煉出寬容是一種氣度、寬容是一種智慧、寬容是一種美德三個分論點。通過這樣方法上的指導后,學生的寫作思路明顯開闊了,寫作水平逐步提高,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四)積極反饋,增強學生的滿足感
滿足感是一種令人獲得愉悅、幸福、滿足的強烈積極感受,它來源于欲望獲得后的獎賞。學生的滿足感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學習中的成功體驗。所以向?qū)W生提供積極的學習反饋,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滿足感,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刻苦學習的熱情。
任務驅(qū)動,創(chuàng)設真實情景,滿足學生運用新知的愿望。學生都有把新學過的知識運用的生活中的強烈愿望,語文教師可以采用創(chuàng)設真實情景的方式因勢利導,提高教學實效。例如剛學完“通知”這一文體后,筆者就設計了如下教學活動:“學校‘春草文學社準備組織一次全校性的現(xiàn)場作文比賽,要求每班推薦2名同學參加,時間安排在6月30日下午2點至4點,地點在校閱覽室,要求參賽選手自帶文具。請據(jù)此擬寫一則通知?!碑斎辉谠O計任務的時候,第一要注意任務難度適中,太難或太容易都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第二要緊扣所學知識,貼近學生生活。
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滿足學生釋放青春的本性。高職學生都處于人生的花季雨季成長階段,有強烈的表現(xiàn)欲望,教師可以給他們展示自我創(chuàng)建一些平臺,如舉辦一些學校層面的文學活動,如寫作、演講、朗誦、辯論和書法比賽等,同時還可以鼓勵學生參與更高級別、更高層次的活動,釋放出青春的正能量。
積極評價學生的得失,讓學生學習的動力強勁持久。教師對活動結(jié)果的積極反饋,有利于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美國的研究表明,要使學生取得成功,就應該不斷地使他們感覺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并不斷給予他們成功的反饋。[5]當學生在學業(yè)上取得成功,哪怕是取得點滴進步,教師都應該及時給予肯定,這種肯定可以是口頭的褒獎,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獎勵,不拘一格。當學生在學習上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教師可以多使用一些鼓勵性的、建議性的語言,一方面要幫助學生認清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以便學生明確自己改進的措施及努力方向,同時又要點燃學生求知的火把,為后續(xù)學習提供持久動力。
(本文系蘇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課題編號:130104362]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高職語文自主性學習的實踐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1]張祖忻:《如何將動機理論整合于教學設計過程中》,開發(fā)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2]Keller J: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ARCS Model of Motivational Design,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1987年,第3期,2-10頁。
[3]Keller.J.M.,&Suzuki,K:Use of the ARCS motivation model in courseware design.In Jonassen,D.H(Ed.),Instructional designs for microcomputer courseware-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8年版。
[4]柳延東:《基于ARCS動機模型的CAI課件框架設計研究》,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年,第3期。
[5]顧芳,王曉,蔣長好,潘勇:《ARCS動機理論及其對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的啟示》,教育科學研究,2011年,第12期。
(許小榮 江蘇蘇州 蘇州建設交通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 21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