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第四中學 曾 卉
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安徽省蚌埠市第四中學 曾 卉
在英語教學中,情感既是英語教學的手段,也是英語教學的目的,積極的情感交流能起到激發(fā)、推動和調節(jié)學生學習的動力作用,直接影響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和認識過程,因此在教學中要做好情感教育的滲透工作,以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高中 英語教學 情感教育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在此期間人們的思想進入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但青少年,尤其是青少年學生,深受中西方文化的撞擊,傳統與現代價值觀念的沖突,他們對國情、歷史、國際社會形勢有了一定的認識,但不夠深刻,因此容易產生迷失感,甚至最終誤入歧途。作為教育者,特別是在教育一線的英語教師,我們應當針對青少年的心理及行為特點——即易于依據他人行為調整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明確我們教育教學的方向,在注重知識技能傳授的同時強化情感教育,并時刻牢記:培養(yǎng)人才不以降低人的社會情感質量為代價。因為要達到教育的培養(yǎng)人才的目的,必須在教學中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做好情感教育的滲透工作。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成為孩子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心獻給他們,只有對學生傾注了情感,才能獲得信任與尊重。這個觀點與中國的古話“親其師而信其道”不謀而合。而當前部分教育者,尤其是所謂的有經驗的教育者,由于長時間的角色固化,往往自詡為“教室的管理者”,從而形成漠視受教育對象情感的思維定式。在他們的眼中,學生只是學習機器,而不是一個具有真實情感的社會存在。這一切最終導致教育教學過程失去和諧的音符。本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被影響,師生之間在教學活動中缺乏思維共振,情感共鳴。因此,教育者首先在教育過程中應不吝情感投入,同時充分認識到,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感情特質,特別是人際關系中的感情品質。受教育的對象是具有豐富情感的生命個體。教育的內容應與生活密切相關。
要在英語學習中做好情感教育,我們除了要做好引領者這個角色之外,還要做個學習者。
首先,教師要認真學習了解社會中物質進化與精神提升的失衡,即社會中存在的五大危機:生態(tài)危機、人文危機、價值危機、精神危機與道德危機,這五大危機反映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心靈,人與人之間及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只有深入了解了這些矛盾沖突,才能更好地實施情感教育,優(yōu)化學習者的人格潛能,提升情感影響力,達到潛能默化,把握教育契機,提高情感質量的教育目的。
其次,在教育教學中,教育者要時刻把握好情感教育的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性情感,提高學生情緒情感的自我調控能力,幫助學生對自我、環(huán)境兩者之間的關系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在必修3Unit 4的Reading部分,作者從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談到了“whether life will continue on the earth for millions of years to come will depend on whether this(global warming)can be solved.”我們要對學生提出環(huán)境的維護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強調“you can make a dif ference”,增強學生的社會性意識。在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中,主人公Henry在獲得巨額支票后并不忘乎所以,在丟失后也沒有完全怨天尤人,一蹶不振。我們要通過文章,提升學生的情緒情感的自控能力,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認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結合,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結合。
加強英語教學中情感教育是一個demanding task,但同時也是一個rewarding project。首先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個人情感因素會影響人的觀察、記憶、思維等活動,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由于面對高考時的功利性心理,學校、家長、個人的多重壓力,被迫喜歡“數理化英”等高考課程,而缺乏積極的、主動的、自發(fā)的學習熱情,這就需要教育者在教學活動中注重學生的心理活動。心理活動指向內部世界以及內部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我們常常聽到有教師批評學生“不上進”而學生也會背后埋怨教師“老古董”,甚至當面頂撞,只有我們通過教學中有針對性地指引學生去發(fā)現學習和生活中的“平等、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同時將教育教學向“激勵、鞭策、感化、召喚、指導、建議”的高效和諧的教學方式轉化,以此來bridge the generation gap,讓學生變”厭學”為“愿學”,由“苦學”為“樂學”,由提高成績,升華到完善人格的教育教學目的。
英語教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不僅是一個理論話題,更是我們當前教育教學改革大潮的必然趨勢和需求。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提出了高考改革的方案,力求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更科學地選拔人才,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維護社會公平公正,這與情感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同時也是達到促進學生的個體發(fā)展與整個社會的健康進步的必然要求,讓學生成為品德、智力、體質美感及勞動態(tài)度和習慣都得到全面發(fā)展的、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推進更加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促進“正能量”在全社會的進一步弘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