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紫卉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人文素養(yǎng),由于歷史本身能夠提供廣博的素材,因而大眾的、幽默的、智慧的歷史教學能幫助我們實現(xiàn)這一目標。根據(jù)調(diào)查,現(xiàn)在的中學歷史教學存在著不少問題,筆者根據(jù)多年的從教經(jīng)驗分析,其產(chǎn)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學生不愿意獨自學習。很多學生喜歡在歷史課堂上集體聽教師講有趣的歷史知識,但卻沒有多少學生愿意借助圖書館或網(wǎng)絡獨自學習歷史知識。因為集體聽有趣的東西,氛圍特別好,再加上教師繪聲繪色的講解,比起單獨一人靜靜地看歷史書有趣多了。這就好比在家里看電影固然方便,但卻沒有在影院看電影的氛圍,這不只是因為視聽效果的差別,還在于集體與個體的差別。這也就是為什么一個平常不喜歡學歷史的學生,卻很愿意在課堂上和其他同學一起,聽教師講歷史知識,共同學習。
第二,網(wǎng)絡的阻礙。現(xiàn)如今是網(wǎng)絡時代,網(wǎng)絡提供了豐富的的信息。但是,當學生坐到電腦桌前,或者拿起平板電腦的時候,能真正心無旁騖地看歷史故事的有幾個人?這是因為網(wǎng)絡上有更多、更刺激、更時尚、更新鮮的東西,如游戲、購物、交友等。這些內(nèi)容有著強大的吸引力,令他們愛不釋手且難以自拔。有很多學生通宵玩網(wǎng)絡游戲,但卻沒有多少學生通宵看歷史故事。所以這么看來,看歷史故事等同于“學習”,而上網(wǎng)則等同于“娛樂”。
第三,教師面臨分數(shù)壓力。如果學校不以分數(shù)對教師進行評價,那么教師就是幸運的。初中學生是單純的,但學校是功利的。學校會根據(jù)教學評價標準制訂教學計劃,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實施自己認可的教學過程。即便教師的職業(yè)道德能對教師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但歸根結底還得服從學校的安排。當有分數(shù)壓力時,教學過程就是“戴著鐐銬跳舞”,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袁騰飛以豐富的歷史知識和幽默風趣的語言而出名,但在他的著作《歷史是個什么玩意兒》中,仍清晰地存在著考試的痕跡,羅列著考點、答案,甚至還存在著陳舊的教材觀點,如秦統(tǒng)一的背景之一是人民渴望統(tǒng)一。這未免顯得生硬,兩千多年前的中國農(nóng)民,活動范圍通常不過方圓十幾里,他們知道中國有多大嗎?什么是諸侯割據(jù)嗎?他們會相信統(tǒng)一全國就會結束戰(zhàn)爭嗎?他們會希望用戰(zhàn)爭來制止戰(zhàn)爭嗎?但教過歷史的教師都知道,教材就是這么分析的。就算教材不是這么分析的,只要命題人是這樣認為的,那么教師就會這樣教學生,否則學生考不出成績。所以,只要有分數(shù)這一“緊箍咒”,教學過程就免不了會增加其他的東西。
第四,過于追求完整的課堂結尾。首先,教材的編寫是章節(jié)完整的,初中歷史教材是以“課”為單位的,這有利于教師安排教學。教師在上公開課,或參加課堂教學比賽,或撰寫教案,或寫說課稿時,通常都會有完整的教學流程:導入、新課、小結、練習等。不可否認,這都是多年的經(jīng)驗總結。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常常以追求完整的課堂教學過程為目標,不但會精心設計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而且每個環(huán)節(jié)用時多少都有計劃。這種嚴格的課堂設計,未免過于呆板。聽過評書的人都知道,說書人是這樣開頭的:“上回說到……”,而結尾是這樣的:“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說書人難道不擔心聽眾可能忘了他上回說了些什么嗎?實際上,聽眾在聽完以后,常常會不自覺地回憶起聽過的內(nèi)容。評書的結尾顯然是不完整的,但如果完整了,就沒有人會渴望聽下一回了。一節(jié)引人入勝的課堂,就應該像評書那樣令聽眾欲罷不能。
第五,重復教學所造成的職業(yè)厭倦和興趣點喪失。規(guī)范的教材、程式化的教學、多班教學任務、復習考試等,使得教師的工作顯得非常機械。每一屆的學生都是新的,都有著相同的“無知”,都有著相同的興趣點,但教師卻總是面對同樣的教學任務,時間一長,就會出現(xiàn)職業(yè)厭倦。從某種程度上說,教師就像祥林嫂一樣,每次重復同樣的話題。隨著年齡的增長,教師興趣點會不斷轉移且不斷減少,與學生的代溝越來越大,獲得的成就感也越來越少。
怎樣才能解決這一問題呢?筆者認為,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如果強迫學生改一定不是有效的解決之道,而教師也不能搞封閉教育,隔絕無孔不入的網(wǎng)絡對學生的吸引。所以,歸根結底還是要解決好教師的問題。因為在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中,教師是主導。對此,筆者有以下幾點思考:
第一,取消歷史中考。取消歷史中考會弱化歷史教育嗎?恰恰相反,中考才會束縛歷史教育。歷史學習僅僅是提供了一些素材,它不分國別,只要學生能形成一種觀念,達成一種認識,受到一種啟發(fā),就不必在意歷史知識是否廣博,體系是否完整。凡考試都有模式,都有應考策略,而觀念、認識不是考出來的。命題者畢竟是一個小群體,怎能防得住龐大的應考隊伍?這一點,看看市面上的各種應考資料和各種培訓機構就明白了??荚囀侵袊奶厣?,唐朝時“三十老明經(jīng),五十少進士”,而對于現(xiàn)代的學生,如果還按古代的要求來出題,那么無非就是背一背知識而已。而背誦是歷史教育的目的嗎?所以,如果將歷史拿來考試,不但考不出現(xiàn)代公民,而且還會使學生產(chǎn)生錯覺,認為歷史是用來考的,這怎么能促使學生樹立“歷史的意義在于借鑒”的觀念,并養(yǎng)成研究歷史、分析歷史、借鑒歷史的習慣呢?作為歷史文化的傳承者,我們是要學歷史、用歷史,而不是要考歷史。
第二,改變評價體系。評價標準應該以評價教師的基本素養(yǎng)為主,即建立一種能推動教師進步的評價方式而不是結論式的評價方式。例如,日常教學由學生評價,課后交流與活動由學生評價,定期公開課由非歷史專業(yè)教師評價,定期歷史講座由家長評價。所有這些評價的重點,不在于給教師打分,而在于推動教師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只有不斷積累知識,不斷訓練自己的語言表達,教師才能傳達出歷史智慧和歷史啟迪,體現(xiàn)出歷史本身的價值來。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給予學生更多,使學生受益更多。隨著教師面臨的挑戰(zhàn)不斷增多,其職業(yè)厭倦會慢慢消失,自信會不斷增加,獲得的成就感也會越來越強。
第三,教師要追求大眾的、幽默的、智慧的課堂教學,而不是精英的、高難度的課堂教學。對于面向初中學生的歷史課堂教學,教師要認識到歷史教學是大眾教學,而不是精英教學。所以,在歷史教學中追求難度的意義是不大的,甚至還會起反作用。教師絕不可以把歷史教成考據(jù)學,也不可以教授一些脫離時代的、專業(yè)性太強的東西,更不可以教授一些牽強附會、自己都難以自圓其說的知識。
第四,教師要樂在其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教師要寓教于樂,長時間保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一部好的電影,必定讓人漸入佳境,欲罷不能。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內(nèi)心需要,明確學生的興趣點,為課堂教學注入幽默元素,如喜劇可以用幽默的方式來表達,悲劇也可以用幽默的方式來表達,可能效果還更好。另外,初中學生不喜歡一本正經(jīng)的教師,而喜歡有幽默感的教師。其實,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展現(xiàn)幽默,在生活中也要展現(xiàn)幽默。只有當歷史教師自身具有幽默感時,他的課堂才可能幽默,他才能用自己的人生觀來影響課堂,用自己的課堂來影響自己的生活。這樣一來,課堂就成為了教師生活的一部分,教學也就不只是教師謀生的手段了。
第五,教師要傳播智慧。追求大眾,是歷史教學所面向的群體;追求幽默,是歷史教學的表現(xiàn)形式;追求智慧,才是歷史教學的實質(zhì)?!白x史使人明智”,讀史若不能使人更有智慧,枉讀史也。傳播智慧才是歷史的真正價值。追求智慧,就是要求教師在處理教材和組織課堂教學時,深入挖掘那些有價值的內(nèi)容,摒棄那些價值不大的內(nèi)容。教師要認識到,有舍才有得,如果什么都要,就有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如果教師受自己讀書時的思維及所接受教育的影響太多的話,就可能適應不了日新月異的時代變化,歷史教學也就可能會變得呆板。教師必須有一雙發(fā)現(xiàn)“金子”的眼睛,在教學中,歷史智慧就是“金子”。這并不是說智慧之外的東西沒有價值,而是我們要盡最大可能尋找最大的價值。不可否認,我們的一切行為其實都是帶有目的性的,即使是在冬日溫暖的太陽底下百無聊賴地曬曬太陽,也是帶著一種享受、放松的目的。然而,千萬不要認為智慧就是計謀,我們所說的智慧,是有別于市面上兜售的歷史厚黑學的,那不是時代的需要,更不是初中生的需要。教師要從歷史中發(fā)掘正面的、積極的智慧,如競爭與合作、民主與法治、開拓與創(chuàng)新等,這樣歷史教學就會具有很強的時代感。教師要使學生在學過歷史之后,能夠分辨是非,能夠認識到“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無”,從而對世界和中國、歷史和現(xiàn)實有更清醒的認識。
總之,只要教師認清學生的特點,順應時代的要求,改變評價體系,追求大眾的、幽默的、智慧的課堂教學,歷史教育就會走上健康發(fā)展的道路,歷史教育就不再是歷史,而是現(xiàn)實。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