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漢
對“虛詞”和“句式”的考查可休矣
—— 對 高考文言文閱讀命題立意的商榷
趙文漢
目前, 全國各地的高考語文命題在文言文閱讀板塊上,“虛詞”單獨設題,“句式”置于翻譯題中考查,依然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這種設題的依據(jù)是《高考語文大綱》中的“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的考點要求。筆者以為,這種考綱考點的立意以及由此導致的命題形式的立意都值得商榷。
關于“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的要求,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 里是這樣表述的:“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痹谶@句表述中“了解并梳理”是關鍵,“了解”“梳理”在認知上只要求“知曉”“懂得”“不陌生”就行了,可是到了《考綱》里就變成了“理解”,而到了命題實踐中就變成了“掌握”和“運用”了。
《課程標準》中的“了解”“梳理”和它對文言閱讀的總體要求是一脈相承的。關于“文言文閱讀”在《課程標準》中的完整表述是這樣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nèi)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 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薄伴喿x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nèi)容”是總體要求,其中“淺易”“借助”“讀懂”都是關鍵詞,所以后面采用了“了解”“梳理”等關鍵詞。顯然《課程標準》在“文言文閱讀”上的要求是“淺讀”,而命題實踐對考生在“文言文閱讀”上的要求則是“深讀”—— 深度把握。
也許有人會說,高考不是學業(yè)水平考試,它是一種選拔考試,它要為高校選拔學生服務,自然要高于《課程標準》的要求。筆者以為這其中也潛藏著一種誤區(qū)。這句話只從字面上看去似乎沒有什么問題, 但是在命題實踐的落實過程中卻存在著問題。
“為高校選拔學生”不是“為高校中文專業(yè)或古漢語專業(yè)選拔學生”,命題者在落實“為高校選拔學生服務”這一宗旨時,有意無意地用高校中文專業(yè)的尺度來設置題目 (不只存在于文言文命題中)。“文言虛詞”辨識題在翻譯中考查學生對文言句式的把握,就是在用“高校中文專業(yè)”的水準來要求高考考生的,顯然這是在為“高校中文專業(yè)”選拔學生,而不是為“普通高?!边x拔學生。
誰都知道,99%以上的考生進入高校后不會再深入學習文言文, 他們不需要那么準確地去把握每一個文言虛詞的各種用法與意義, 他們不需要那么準確地去把握每一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點, 他們的任務是只要能夠“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nèi)容”就行了。在高考中實在沒有必要來“拔高”對中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要求?!陡呖颊Z文考綱》在“文言文閱讀”上的“拔高要求”不僅是對《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相關內(nèi)容的誤讀,而且與實現(xiàn)高考命題“為普通高校學生選拔服務”宗旨的對接也是錯位的,同時,這樣的要求也誤導了普通高中的文言文教學。
誰都知道,對古代文章進行語法分析是舶來品。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前, 在中國學習古文是沒有語法分析的, 但是這絲毫沒有影響一代代新人對古代文化的繼承與發(fā)揚。對古文進行語法分析是一種專業(yè)性分析,形成了一門專業(yè)學問——“古代漢語”, 這樣的專業(yè)分析與大眾對古文的閱讀幾乎沒有關系。 甚至與專業(yè)閱讀也沒有太大關系,古人不學習“語法”照樣閱讀古文就是一個堅實的例證。
中學生學習古文是一種大眾閱讀。 其目標,《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 說得很清楚:“學習中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 學習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學的內(nèi)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币獙崿F(xiàn)這樣的目標, 要達到這樣的標準, 高中生不學文言虛詞的用法,不學文言特殊句式,是沒有任何問題的?;蛘哒f高考文言文閱讀命題中的“文言虛詞”“文言特殊句式”上的設題與實現(xiàn)《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標準沒有任何關系。而且,上文已經(jīng)分析,人對“文言虛詞”“文言特殊句式” 的認知與人閱讀古文幾乎是沒有什么關系的。
對文言虛詞的意義與用法的分析, 對古代文言句式的把握是一種專業(yè)化水準的要求,中學生學習文言文真的沒有必要去掌握這些與“文言精髓”沒有太大關系的僵死而陳舊的知識。
于此我們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在“文言虛詞”“文言特殊句式” 上設題對檢查考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實在沒有太大的實踐意義。
高考是中學教學的指揮棒。高考文言文命題將“文言虛詞”“文言特殊句式”也設置為題目,就引發(fā)了中學文言教學中的“重言輕文”現(xiàn)象。
“重言輕文”就是教師把90%的教學力量都花在了文言實詞、 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上, 而古文中的精髓—— “古代文學的內(nèi)容價值” “古代文學的藝術(shù)價值” 和“民族智慧”則常常被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顯然,這是一種“買櫝還珠”的做法,這是一種帶領學生學習古代文學作品必須摒棄的做法。然而,這種做法卻是如今中學文言文教學中最為常態(tài)、最為普遍的做法。
老師也知道這種“留其皮毛,棄之精華”的做法是不對的, 但是他們沒有辦法, 因為高考命題考的就是“皮毛”,真正“精華”幾乎不考,只能跟著高考走。而且,“文言虛詞”“文言特殊句式”在高中進行教學是非常困難的。學好這兩方面的知識,其前提是學生對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有一些基本掌握, 可是如今初中語文教學是淡化語法教學的, 初中上來的學生對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知識幾乎是空白,老師對“文言虛詞”“文言特殊句式”的教學幾乎是在構(gòu)建“空中樓閣”,其難度可想而知,正是因為難度的存在,才使得老師們不得不“棄其精華”而去“留之皮毛”,把大量的精力全都花在了古代文學作品的“皮毛”上。
“文言虛詞”分析、“文言特殊句式”把握屬于一種專業(yè)學習范疇,中學生閱讀文言文是一種大眾化閱讀,沒有必要把它們“硬塞”給中學生。以此立意來考察高考考生的文言閱讀水平也與高考命題的宗旨無法對接,因此“文言虛詞”命題和“文言特殊句式”命題可休矣。
[作者通聯(lián):安徽阜陽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