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紅
激發(fā)豐富想象,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品質
——淺談語文課堂閱讀教學
王明紅
語文學科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特別是創(chuàng)造性
思維能力,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越條件。在閱讀教學中我嘗試著用以下幾種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所謂推測性填補,就是根據某篇文章的內容通過想像加以增添補充。語文教材中的一些優(yōu)秀的文章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開闊視野、儲存知識的重要材料。
必修三《祝?!芬徽n,有著相似的三句話。①“‘祥林嫂,你放著吧!我來擺?!膵鸹琶Φ恼f?!雹凇啊榱稚?,你放著吧!我來拿。’四嬸又慌忙的說?!雹邸啊惴胖?,祥林嫂!’四嬸慌忙大聲說?!边@三句均為四嬸呵斥并阻止祥林嫂參與祭祀活動的語言描寫和神態(tài)描寫,課堂上教師將此作為學生想象力的培養(yǎng)點,首先設問:“能否根據情境推測并想象四嬸說這些話時的不同心理?”但教師還沒有就此止步,為了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緊接著又讓學生進一步討論:“面對四嬸的呵斥,祥林嫂的內心又有怎樣的心理活動呢?”同學們議論紛紛,各抒己見:“難道是我擺放得不整齊,四嬸怎么會不放心我做事?”“我究竟是哪里做得不好,讓四嬸這樣嫌棄我?”“我已經在土地廟捐過門檻了,為什么還是不能參與祭祀?為什么還是不把我當正常人看!”……甚至有同學脫口而出:“祥林嫂覺得有滿肚子的委屈,覺得這個世界太不公平!”而后教師稍作點撥,學生恍然大悟:原來祥林嫂所遭遇的不幸竟然成了她的罪過!
顯然,在這個推測性填補人物心理的過程中,學生們積極開展了創(chuàng)造想象活動,創(chuàng)造想象能力得到了一次實際的鍛煉。這一活動既培養(yǎng)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也增強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感悟。
評價性討論就是引導學生針對課文中的內容發(fā)表自己評價性意見。在閱讀教學中,在同學具備一定的分析能力的基礎上可以讓他們直接按照自己的思路和理解來分析評價文章,許多同學就提出了很有見地的評論。
在學習《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時,有同學就“吾與點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曾皙的治國理想就是一種休閑娛樂,這和儒家的治國理想背道而馳,孔子為何贊成?還有同學質疑這處的翻譯:暮春時節(jié),能在沂水里洗澡么?“浴”應該是“沐浴儀式”;“風”就一定是刮的風嗎?這里是否要活用成動詞,譯為“唱歌”?因為《國風》、“采風”中的“風”就是“歌謠”之意;“歸”是回去嗎?“歸”即“饋”也未嘗不可呀?整句的意思是否可以翻譯成“在沂水邊舉行了沐浴儀式,在舞雩臺上唱起祭祀的歌謠,吟誦給神靈”?還有同學根據自己的預習提出疑惑:沂水距離曲阜231公里,那么曾皙一幫人需要步行多久才能到呢?
學生的這些發(fā)言,乍聽起來都是一些理性評議,但實際上,在他們頭腦中充滿了形象,是豐富的想象活動,是生動的形象思維,可以說創(chuàng)新思維在這一過程中獲得鍛煉并漸趨成熟。
創(chuàng)造想象只有在邏輯思維的調節(jié)下才會產生現實的創(chuàng)造性結果。因此,在啟發(fā)學生積極想象的同時,還必須引導他們評價自己想象的合理性。當然,評價應在想象之后而不是在想象之前,否則會抑制想象的展開。
在學習《雷雨》時,學生對“你是萍,……憑什么打我的兒子?”這句話的潛臺詞非常感興趣,覺得“憑”字用得極妙,認為魯侍萍的欲言又止飽含了人物復雜矛盾的心里。為了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并領悟人物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教師在此設計了一道想象題——如果魯侍萍直接說出“你是萍,你就是我的親生兒子——萍兒!”周萍會有什么反應?學生的思維火花頓時就迸發(fā)了,其中一位學生甚至想象周萍因為缺少母愛,一直都在思念著自己早已“過世”的生母,沒想到母親還活在人間,并且就在眼前,這讓他喜極而泣,最后一家人團圓了。
學生的想象是活躍的,但質量不同。為了提高學生的想象質量,教師組織學生對上述想象進行評價。特別是對“大團圓”的想象意見最多,認為它新穎卻不合理:首先,“周萍對母愛的回憶本來就是空白的,談不上一直思念”。其次,“憑借周萍的地位和年齡,不會允許自己相信還有這樣一個母親”。再次,“團圓只是美好的想法,事實上不是這么簡單”。最后,“戲劇的任務是在矛盾沖突中塑造人物形象和性格,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輕易就能化解,人物形象如何凸顯……”
★作者單位:安徽天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