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曲阜師范大學(xué)政治與公共管理學(xué)院,山東日照276800)
治喪與殯葬:《左傳》中喪葬程序研究
劉偉
(曲阜師范大學(xué)政治與公共管理學(xué)院,山東日照276800)
先秦典籍中,由于《左傳》注重記載風(fēng)俗民情,從而為后人探究先秦禮制提供了寶貴資料?!蹲髠鳌酚涗浟舜呵飼r期喪葬制度與具體禮儀,其關(guān)于治喪禮儀和殯葬禮儀的記載雖然分散于各國歷史事件中卻但其涉及的喪葬習(xí)俗比較豐富,呈現(xiàn)著“合禮”與“非禮”的交織存在。
《左傳》;喪葬;禮制①
東周時代,王權(quán)下降,諸侯卿大夫超越禮制,厚葬之風(fēng)加重。墳丘墓和陵的興起,石構(gòu)墓室的流行,墓上建筑的進(jìn)一步完善是這一時期典型現(xiàn)象。這一時期,儒家喪葬禮儀基本形成,“喪則哀,葬則敬,禮為用”①,喪葬過程要求十分嚴(yán)格,喪葬過程中喪葬禮儀的稱呼、葬式葬法的講究、隨葬物品均有明確規(guī)定,這種喪葬禮儀不僅等級森嚴(yán)而且程序繁瑣復(fù)雜。儒家經(jīng)典《左傳》記敘了這一時期的喪葬習(xí)俗,并據(jù)此展開了價值斷定。據(jù)于此,本文意圖通過考察《左傳》中喪禮與葬禮程序來再現(xiàn)春秋時期人們的喪葬民俗。
我國傳統(tǒng)喪葬禮俗在春秋時代相當(dāng)完備,根據(jù)《左傳》的相關(guān)記載,喪葬程序可分為治喪禮儀、殯葬禮儀和葬后服喪祭祀禮儀。喪禮程序主要包括初終、訃告、吊唁與哭喪、贈物、沐浴飯含、斂、成服、用棺、殯、封賜。葬禮程序主要有:確定下葬日期、下葬、人殉。祭祀禮儀主要為三年之喪。
清代學(xué)者顧棟高的《春秋大事表》是研究《左傳》喪葬習(xí)俗的一大力作,該書共五十卷,每卷一表,該書卷十六為兇禮表,按人的身份等級將死者分為天王駕崩、公薨葬、未成君卒、夫人薨葬、內(nèi)外大夫卒、外諸侯卒葬②?!蹲髠鳌吩诿枋霾煌燃壍娜怂劳鰰r使用不同的詞語,描寫天子與其夫人死亡使用“崩”,如《僖公七年》:“閏月,惠王崩。”諸侯、卿大夫及其夫人之死用“卒”,例如《昭公二十年》:“(子產(chǎn))疾數(shù)月而卒。”同為諸侯,魯國國君死亡卻用“薨”,《隱公元年》:“惠公之薨也,”這是因為“魯有天子之樂”。一般人的死亡則用“死”,據(jù)統(tǒng)計“死”在《左傳》中用例高達(dá)213次③,如《莊公八年》:“費請先入,伏公而出,斗,死于門中。”《左傳》中死者身份主要分為周王、諸侯、卿大夫及夫人。
春秋時期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左傳》對其喪葬過程的載述十分簡單,遠(yuǎn)不如諸侯。據(jù)統(tǒng)計,《左傳》總共記錄八位周王的逝世:周平王、周惠王、周襄王、周頃王、周定王、周靈王、周景王、周敬王。記載下葬時間的則是四位:周桓王(延期下葬)、周襄王、周景王、周靈王。
東周時諸侯獨立性增強(qiáng),隨著財富加巨,其喪葬禮儀必然隆重?zé)o比,加之諸侯數(shù)量眾多,因此《左傳》對諸侯喪葬情況的記載肯定比周王詳盡?!蹲髠鳌房偣灿涗浟似呤恢T侯的自然死亡,其中國公六十二個、侯三個、王(指楚王)四個、伯兩個、子一個;此外又記載了自殺的三位諸侯?!蹲髠鳌芬还灿浭龆宋恢T侯下葬時間,其中魯莊公葬禮因戰(zhàn)亂延后、許穆公因死于伐楚戰(zhàn)爭中而加禮葬之、齊莊公因故下葬兩次。
卿大夫是春秋各諸侯國的統(tǒng)治階層,其喪葬儀式在《左傳》中會有所反映。《左傳》記敘五十一位卿大夫的死亡,卻未記載卿大夫喪葬時間,對他們喪葬禮儀則有一定描述。春秋時代盛行“嫡制”,王后與諸侯夫人地位也極高,被稱為“小君”,地位僅次于其夫君,若其去世,諸侯務(wù)必親自吊喪,其他嬪妃無此待遇。《左傳》對周王夫人與諸侯妻妾的喪葬情況有一定程度描述,其共記載了十二位夫人的逝世,載述五位夫人的下葬時間。
(一)初終
古人講究“壽終正寢”。正寢(路寢)是君主居住的正室所在,《莊公三十二年》:“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寢”。若國君死于他所,史書會有記述,《僖公三十三年》言:“(僖公)薨于小寢?!倍蓬A(yù)注:“小寢,夫人寢也;譏公就所安,不終于路寢?!睂嫷钜浪勒叩匚徊罹嘤刑烊乐畡e,唐代賈公彥《周禮義疏》:“天子六寢,則諸侯當(dāng)三寢,亦路寢一,燕寢一,側(cè)室一?!编嵭?“六寢者,路寢一,小寢五?!?/p>
(二)訃告
春秋時代,訃告具有嚴(yán)格要求,訃告的信息務(wù)必詳細(xì)準(zhǔn)確,一般要寫清死者姓名、去世日期、死亡地點等,因為史書依此記載歷史事實,《隱公三年》:“王三月,壬戍,平王崩,赴以庚戍,故書之。”周平王是壬戍去世,但是訃告上記載庚戍去世,史書記載周平王“庚戍去世”,這“非不忠也,懲不實也?!敝T侯逝世須先向國王報喪,然后告知于同盟諸侯、卿大夫,《僖公二十三年》載:“凡諸侯同盟,死則赴以名,禮也。赴以名,則亦書之。”周王去世必告及諸侯,當(dāng)然也有因故未能及時報喪的,這需要在訃告時給予解釋,在動亂的春秋時代這種情況經(jīng)常發(fā)生,如《僖公七年》:“閏月,惠王崩。襄王惡大叔帶之難,懼不立,不發(fā)喪而告難于齊?!敝芟逋醴€(wěn)定局勢后,在其訃告中寫明了緣由,《僖公八年》:“冬,王人來告喪,難故也,是以緩?!比怂辣仨氂嚫妫舨挥嚫鎰t會受到譴責(zé),《文公十四年》:“凡崩、薨,不赴,則不書。禍、福,不告亦不書,懲不敬也?!?/p>
(三)吊唁與哭喪
親人、朋友收到訃告后要立刻到喪家吊喪,以表示他們的悲痛之情并勸慰死者家屬,這就是所謂的吊唁。諸侯去世,卿大夫、士要親自前去吊喪,吊唁從喪家大門開始,邊哭邊進(jìn),《成公二年》:“九月,衛(wèi)穆公卒,晉二子自役吊焉,哭于大門之外;”諸侯們的哭吊有固定地方,《襄公十二年》:“凡諸侯之喪,異姓臨于外,同姓于宗廟,同宗于祖廟,同族于禰廟。”周王去世,諸侯要前往吊唁,不能至者,也要派遣使臣前往吊唁并說明緣由。然王權(quán)下降,諸侯愈加蔑視周王,周王逝時也多不至。《文公八年》:“秋,襄王崩”、“穆伯如周吊喪,不至,以幣奔莒?!迸c周王待遇相對,諸侯們的吊喪之禮卻比較隆重。諸侯去世不僅王遣使去之,同盟諸侯也必派遣使臣吊喪?!段墓辍?“元年春,王使內(nèi)史叔服來會葬”。
哭喪是中國喪葬習(xí)俗的特色,哭喪時所唱歌曲叫喪歌,又叫挽歌。據(jù)考證先秦時代我國就出現(xiàn)了“以歌代哭”的喪葬歌曲④,《哀公十一年》:“將戰(zhàn),公孫夏命其徒歌《虞殯》?!倍蓬A(yù)注:“虞殯,喪葬歌曲。”
(四)贈物
古人崇拜祖先,認(rèn)為優(yōu)待死去的先人會受到他們的庇佑,因此必會厚葬死者。由于治喪期間缺乏某些物品,所以貴族間要相互贈物,《文公五年》:“五年春,王使榮叔來含且赗”。相互贈物要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履行這一程序,否則會被視為“非禮”?!峨[公元年》:“贈死不及尸,吊生不及哀,豫兇事,非禮也?!辟浳锏姆N類與數(shù)量或多或少完全由奔喪者自主決定,喪家不能有任何要求,《桓公十五年》:“諸侯不貢車、服,天子不私求財?!比魡始宜魑铮瑢崒佟斑`禮”,《隱公三年》:“武氏子來求賻,王未葬也?!蔽涫献酉螋攪鬄槠酵踔鷨手?,是“非禮”。治喪期間奔喪者贈送的物品有特定稱謂,《春秋谷梁傳》:“乘馬日賵,衣衾日襚,貝玉日含,錢財日賻?!?/p>
(五)沐浴與飯含
人們用水為死者梳洗頭發(fā),再用毛巾擦干,接著為死者洗身,然后給死者穿上衣服,這就是沐浴。飯含一般在沐浴之后進(jìn)行,它是把一些食物放入死者口中,以示人們事死如事生,《周禮·地官》鄭玄注:“飯所以食口,不忍虛也”。據(jù)《禮記·雜記下》記載,口含食物數(shù)量為:“天子飯,九貝;諸侯七,大夫五,士三。”《左傳》中罕見關(guān)于“沐浴”、“飯含”的記載,《襄公十九年》載荀偃“死的瞑目”才接受“飯含”,這表明當(dāng)時死者有“受含”的習(xí)俗。
(六)斂
斂通“殮”,有小斂、大斂之分。
死者卒后次日清晨家人為其著衣而舉行的儀式叫做小斂。進(jìn)行小斂的位次固定,《禮記·喪大記》載:“小斂,主人即位于戶內(nèi),主婦東面,乃斂。”根據(jù)春秋喪葬禮制,卿大夫去世,諸侯必須參加小斂,《襄公五年》:“季文子卒。大夫入斂,公在位?!敝T侯若不參加大夫的小斂禮,大夫的喪禮易會被鄙視,依據(jù)周禮史書也不會記載死者去世日期,故有《隱公元年》:“眾父卒,公不與小斂,故不書日。”諸侯生前若有重大貢獻(xiàn),其斂禮會加等,《僖公四年》:“許穆公卒于師,葬之以侯,禮也。凡諸侯薨于朝會,加一等;死王事,加二等。于是有以袞斂?!倍蓬A(yù)注:“袞,王之禮服,公侯加等時,可著?!?/p>
在死后第三天為死者舉行的入棺儀式稱為大斂。大斂完后才能埋葬,《左傳·襄公三十年》:“辛丑,子產(chǎn)斂伯有氏之死者而殯之?!睋?jù)《禮記·喪大記》記載,“小斂于戶內(nèi),大斂于阼,”小斂之后的次日舉行大斂儀式,地點是在正堂前面的東階上,大斂所用布料為“布絞,縮者三,橫者五,布紟二衾”。入殮的衣服,君為百套,士為三十件,大夫為五十件。在合上棺材之前還要往棺內(nèi)放些隨葬物品,這些葬物大致分為兩類:死者生前使用的物品和喪家為其準(zhǔn)備的陪葬物。陪葬物多為玉器與青銅器。
(七)成服
古代,成服是指死者家屬在大殮之后第二天按照與死者關(guān)系遠(yuǎn)近穿戴有差別的喪服,《儀禮·士喪禮》載:“三日,成服”。喪服制度的核心是五服,五服按等級高低依次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斬衰,用粗麻布制成,穿斬衰服飾時,服喪者要頭與腰系上麻繩,帽上系著用繩制作的飾品,手持竹棍,腳穿草鞋,因制作時將麻衣斬斷,不加縫緝故稱斬,服期為二十五個月,喪服中級別最高;齊衰,以麻布為材料,衣服邊緣縫緝整齊,服期為十二個月;大功,這種衣服的衰裳以大功布為之,服期為九個月;小功,其麻衣質(zhì)地較大功更細(xì),服期時間為五個月;緦麻,一種細(xì)而疏的布,服期為三個月⑤(P171~174)。喪服不同,哭泣的位置也各異,《禮記·奔喪》云:“齊衰,望鄉(xiāng)而哭;大功,望門而哭;小功,至門而哭;緦麻,即位而哭?!?。
春秋時期,諸侯紛爭頻繁,喪葬禮制受到?jīng)_擊極大,成服的顏色也發(fā)生過變動。晉國喪服原先為白色,因戰(zhàn)爭緣故在晉文公去世后變?yōu)楹谏?,《僖公三十三年?“墨以葬文公,晉于是始墨。”
(八)用棺
棺材含有兩層:內(nèi)曰棺,外曰槨。槨之外還有飾棺之物,《文公十五年》:“飾棺置諸堂阜,魯必取之?!惫撞闹谱饕裱瓏?yán)格的禮制規(guī)約,從尺寸、材料、層數(shù)到裝飾的規(guī)定十分細(xì)致,《襄公二年》:“初,穆姜使擇美槚,以自為櫬與頌琴”。若死者是未盡到相應(yīng)職責(zé),違反禮俗,其棺槨會降級,《定公元年》:“魏獻(xiàn)子屬役于韓簡子及原壽過,而田于大陸,焚焉,還,卒于寧。范獻(xiàn)子去其柏槨,以其未復(fù)命而田也?!?/p>
(九)殯
殯即停柩,大斂之后,棺槨陳放于正屋內(nèi)等待落葬。春秋時期棺槨停放位置與夏商相異,《禮記》載:“夏后氏殯于東階之上;殷人殯于兩楹之間;周人殯于西階之上?!蓖7艜r規(guī)制極嚴(yán),諸侯停殯時一般在國都,《僖公三十二年》:“冬,晉文公卒。庚辰,將殯于曲沃?!敝T侯停放時間約五個月,但其時?;蛟龌驕p,《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辛巳,敗秦師于殽,獲百里孟明視、西乞術(shù)、白乙丙以歸,遂墨以葬文公?!币驊?zhàn)爭因素,晉文公停柩時間為四個月??紤]到實際情況遷柩也時有發(fā)生,《昭公十八年》:“及火,里析死矣,未葬,子產(chǎn)使輿三十人,遷其柩。”行殯禮時,先在居住地方停柩,下葬前一天放置于祖廟,并祭奠。
(十)封賜
據(jù)史料記載,春秋時期對死者的封賜是提高死者喪葬規(guī)格與贈謚。
提高死者的喪禮規(guī)制是允許其可以用路或提高路的規(guī)制。路,亦作“輅”,古時卿大夫及其以上所乘之車??追f達(dá)疏“《周禮》巾車掌王之五輅:玉輅、金輅、象輅、革輅、木輅,是為五輅也……大輅,輅之最大?!贝舐繁緸橹芡鯇S?,周王依禮可賜給諸侯卿大夫,允許其使用,《襄公十九年》:“于四月丁未,鄭公孫蠆卒…晉侯請于王,王追賜之大路,使以行,禮也?!?/p>
謚號的確定主要依據(jù)死者生前事跡以及當(dāng)時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断骞辍份d楚共王雖有遺命希望用“共”,然仍需大臣商榷確定他的謚號。此外,諸侯謚號也可由周天子命名,以示王寵,《昭公五年》載:“王使成簡公如衛(wèi)吊,且追命襄公?!?/p>
(一)葬期
春秋時代貴族的下葬時間有嚴(yán)格規(guī)約,相關(guān)人員要參加其葬禮,《隱公元年》載:“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逾月,外姻至?!睍r間巨大差別展現(xiàn)出春秋喪葬禮儀“金字塔”形狀十分明顯。然春秋戰(zhàn)爭頻繁,葬期多推遲,《莊公三十二年》:“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寢”,其下葬為次年六月中間長達(dá)十一個月,《閔公元年》:“夏六月,葬莊公,亂故,是以緩”。又有日期縮短的,《昭公二十二年》:“王有心疾,乙丑,崩于榮锜氏”、“丁巳,葬景王”,其下葬時間僅是兩個月,不滿七個月。
(二)下葬
確定下葬日期,就要通知有關(guān)人員前來參加葬禮。周王去世,諸侯、卿大夫都要參加會葬,《昭公三年》載:“君薨,大夫吊,卿共葬事。夫人,士吊,大夫送葬?!背鰵洉r人應(yīng)舉著翣列于靈柩兩旁,按照周禮,天子八翣,諸侯六翣,大夫四翣,然有臣子故意降低翣數(shù)來貶低王侯。莊公身為諸侯,本該用六翣,這里卻使用了四翣,其葬禮降級了?!断骞迥辍吩?“崔氏側(cè)莊公于北郭。丁亥,葬諸士孫之里,四翣,不蹕,下車七乘,不以兵甲?!毕略釙r天氣變化多端,可能碰到雨天或者大雪,這就導(dǎo)致葬禮無法完成,人們就要改葬,改葬時重新選定日子,日子一般以遠(yuǎn)為宜,《宣公八年》:“冬,葬敬贏。旱,無麻,始用葛茀。雨,不克葬,禮也。卜葬,先遠(yuǎn)日,辟不懷也?!贝呵飼r期,人們講究“族墓”,死在外地也要埋于祖地。魯昭公死于乾侯,其靈柩需運往魯國國都,《定公元年》:“秋七月癸巳,葬昭公于墓道南;孔子之為司寇也,溝而合諸墓”,這時在墓地外挖溝,使昭公墓與先公墓在同一范圍,以示“臣無貶君之意”。
此外,春秋時期亦有改葬習(xí)俗,其原因可分為兩類,一是喪禮有違禮教,《隱公元年》:“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公弗臨,故不書。惠公之薨也,有宋師,太子少,葬故有闕,是以改葬。”二是一些意外事情導(dǎo)致改葬。楚靈王在位期間窮兵黷武,導(dǎo)致民怨沸騰,其弟(即楚平王)在郢都發(fā)動叛亂,楚靈王逃到申亥家自縊。因此時只找到靈王衣物未尋到其尸骨,無法以諸侯之禮葬之,后楚國局勢安定后申亥把靈王埋葬地點告訴平王,楚國改葬了靈王,《昭公十三年》:“他年,芋尹申亥以王柩告,乃改葬之?!?/p>
(三)人殉
人殉,指的是用活人為死去的貴族殉葬。被殉葬者多是死者的親人與下屬,以及戰(zhàn)爭中抓獲的俘虜?shù)取>唧w陪葬人數(shù)并無明確規(guī)定,《墨子·節(jié)葬下》言:“天子殺殉,眾者數(shù)百,寡者數(shù)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shù)十,寡者數(shù)人;輿馬女樂皆具?!?/p>
春秋時期的人殉不及殷商時期盛行,但仍存在于統(tǒng)治者的喪葬儀式中。《左傳》記載的人殉可分為兩類:臣子陪葬和用婦女殉葬。如:《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為殉?!边@時少部分人已經(jīng)意識到人殉的不人道,抵制“人殉”,“結(jié)草銜環(huán)”便驗證這點。
《左傳》喪葬程序基本承繼了西周禮俗,體現(xiàn)出鮮明的等級特色,其喪葬習(xí)俗呈現(xiàn)“合禮”與“非禮”的交織存在,在中國喪葬史上影響持久深遠(yuǎn)。盡管近代喪葬禮儀受西方文化的沖擊,產(chǎn)生了新式喪葬禮,但是《左傳》喪葬程序在喪葬禮儀仍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從西漢武帝實行“黜百家,尊儒術(shù)”以來,儒家喪葬禮儀政治色彩日益加重,朝著制度化、系統(tǒng)化方向發(fā)展。
注釋
①高倩.淺析孔子的喪葬觀[J].學(xué)理論,2012,(11).
②楊英.《左傳》喪葬禮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xué)碩士論文,2010.
③劉洪.《左傳》中的“死”族詞與周代禮制文化[J].麗水學(xué)院學(xué)報,2006,(6).
④王志毅.先秦“喪葬歌曲”考[J].藝術(shù)平臺,2010,(4).
⑤徐吉軍.中國喪葬史[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1]朱小琴.古代喪葬制度與喪俗文化[J].西安文理學(xué)院學(xué)報,2005,(6).
[2]朱翠翠.就《左傳》看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實質(zhì)[J].語文知識,2012,(1).
[3]蒲生華.《左傳》中春秋貴族的葬禮、喪祭禮及其喪葬思想[J].青海師范大學(xué)民族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5,(2).
[4]蒲生華.《左傳》中春秋貴族的治喪禮儀[J].青海師范大學(xué)民族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4,(2).
[5]高崇文.試論先秦兩漢喪葬禮俗的演變[J].考古學(xué)報,2006,(4).
[6]左丘明.左傳[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
[7]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8]賀云翱,徐吉軍.中國喪葬禮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9]陳紹棣.中國風(fēng)俗通史[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
[10]陳戍國.中國禮制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
[11]晁福林.先秦民俗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2]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1.
[責(zé)任編輯:呂艷]
Funeral and Interment:the Research on the Funeral Program of the Annals of Zuo
LIU Wei
(the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cademy of Qufu Normal University,Rizhao 276826,China)
The Annals of Zuo laid stress on recording custom in the ancient books and records before qin dynasty,which can provide very valuable information to research the etiquette system in the pre-Qin period for futurities.The Annals of Zuo recorded the funeral custom and etiquette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The recordation about the funeral service etiquette was dispersed in the events from many countries but it was full of quite rich funeral custom.It could reflect the coexistence of decorum and indecorum very well.
the Annals of Zuo;funeral;etiquette
I206.2
A
1004-7077(2015)01-0066-05
2014-11-20
劉偉(1990-),男,山東鄒城人,曲阜師范大學(xué)政治與公共管理學(xué)院政治學(xué)理論專業(yè)2013級研究生,主要從事政治學(xué)原理與當(dāng)代中國政治發(fā)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