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齊哈爾 張慶祥 姜云霞
蘇軾“記”體散文的的語言修辭研究
齊齊哈爾 張慶祥 姜云霞
正所謂文如其人,論蘇軾之“記”體散文亦如品蘇軾其人。文中肆意,蘇軾暢懷;文中積郁,蘇軾悲憤;文中落淚,蘇軾流涕。一代大家之喜怒哀樂,兒女情長流于文字之間,驚天動地之才、治國安邦之志、悲天憫人之感、超然物外之解脫,皆由其文來詮釋。
蘇軾 “記”體散文 語言修辭
蘇軾的記體散文中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如擬人、比喻、排比、對偶、夸張等,其中還有對話方式的巧妙應(yīng)用。
蘇軾的“記”體散文在行文過程中也經(jīng)常運用擬人的手法表現(xiàn)人物的品格,或渲染環(huán)境。
如《墨君堂記》:然與可獨能得君之深,而知君之所以賢。雍容談笑,揮灑奮迅而盡君之德。稚壯枯老之容,披折偃仰之勢。風雪凌厲以觀其操,崖石犖確以致其節(jié)。得志,遂茂而不驕;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獨立不懼。
文中“得君之深”,“知君之所以賢”,是把竹擬人化,當做一個賢士來對話。竹稚嫩強壯枯弱衰老,竹枝掛垂折偃伏仰挺。竹在風雪中迎難而上,保持它的操守;竹在山崖峻石中頑強生長,保持它的品節(jié)。竹得志時舒展繁茂而不驕矜,不得志時消瘦而不屈辱。竹叢生在一起而互不依靠,獨立一桿而又毫不畏懼。這正是一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潔身自好的賢士所具有的品格?!赌糜洝酚谩熬弊职涯袢烁窕?,用“賢”字揭示并概括其崇高品質(zhì),再用墨竹在各種境遇下的形容和風骨說明文同知竹之深和畫藝之高,將人和墨竹渾然統(tǒng)一于一體又如《石鐘山記》:至其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cè)立千仞,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
運用擬人的手法,高聳的山石好像猛獸和奇異的鬼怪;山上老鷹在云霄中鳴叫像在山谷中有老人邊咳邊笑的聲音,仿佛把人帶到了小舟上,感受到了周圍環(huán)境的恐怖。
李涂在《文章精義》中說:“文字須有數(shù)行齊整處,須有數(shù)行不齊整處?!碧K軾的記體散文有許多運用排比、對偶的地方,其“齊整處”使得蘇軾的文章有如詩詞,富有韻律感,讓人讀之朗朗上口。
如《勝相院經(jīng)藏記》:
以是因緣,度無量眾,時見聞?wù)撸誀幧崾?,富者出財,壯者出力?/p>
巧者出技,皆舍所愛,及諸結(jié)習,而作佛事,求脫煩惱,濁惡苦海。
一切世間,無取無舍,無憎無愛,無可無不可。
我今說此偈,于道亦云遠,如眼根自見,是眼非我有。
當有無耳人,聽此非舌言,于一彈指頃,洗我千劫罪。
這是一篇經(jīng)藏記,整篇文章,蘇軾都用四字,或者五字連用,給人以整齊感。讀過此文,我們可以感受到佛家禪的思想,這與蘇軾的佛家思想是分不開的。蘇軾在他的許多記體散文中都流露出佛家的思想。
又如《喜雨亭記》:
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狄,以名其子。
官吏相與慶于庭,商賈相與歌于市,農(nóng)夫相與抃于野,憂者以樂,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饑者不得以為粟。
歸之天子,天子曰不然。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這里排比、對偶的運用,使得其散文猶如詩詞一般工整,讀之有一種節(jié)奏的美感。蘇軾記體散文排比、對偶的運用增強了全文的氣勢,也增強了全文的表現(xiàn)力。
蘇軾擅長用比喻,蘇軾的記體散文常常用一些簡單的、常見的事物來比喻治國之道,能夠讓人以小見大。
如《蓋公堂記》:始吾居鄉(xiāng),有病寒而欬者,問諸醫(yī),醫(yī)以為蠱,不治且殺人。取其百金而治之,飲以蠱藥,攻伐其腎腸,燒灼其體膚,禁切其飲食之美者……蓋公為言治道貴清凈而民自定,推此類具言之,參于是避正堂以舍蓋公,用其言而齊大治。其后以其所以治齊者治天下,天下至今稱賢焉。
這篇記開頭寫有病的人亂投醫(yī),而使病越來越重。鄉(xiāng)里的老人教導這個有病的人,不可亂投醫(yī),以氣為主,食為輔。這個有病的人聽從了老人的建議,漸漸病好了。此時,話鋒一轉(zhuǎn),轉(zhuǎn)到了治國上,“昔之為國者亦然”,治國的道理和治病投醫(yī)的道理是一樣的,秦國從孝公到秦始皇,都在進行變法和制度改革,用很細密的辦法來鍛煉人民,其嚴格苛刻的程度可以說到了極點。秦朝嚴刑峻法激起了人們的反抗,最后導致亡國。膠西郡蓋公給曹參講治國之術(shù)在于重視清凈,這樣,人民自然會安定,曹參用他說的辦法來治理齊,使齊得到了大治。治國之道在于清靜無為、休養(yǎng)生息。孫琮《山曉閣選宋大家蘇東坡全集》卷四中說:“清靜定民,立言本旨。蓋公名堂,至思其人不得見,托之仙去,慨幕深矣。庸醫(yī)一喻,形容變法擾事逼真?!碧K軾用一個簡單的亂投醫(yī)問藥的例子,來向我們講述了治國之道,這樣的譬喻,使我們以小見大。
蘇軾記體散文這些比喻的運用,使得一些看似艱澀難懂的道理,變得簡單通俗。蘇軾用生活中常見的理趣之事作比喻,說明了治學之道、治國之道。我們透過蘇軾的散文,可以看出蘇軾的治學、治國思想,蘇軾做得一代文豪,也做得一朝好官。
蘇軾的“記”體散文在行文過程中也經(jīng)常運用夸張的手法來渲染周邊環(huán)境。
如《畫水記》:作輸瀉跳蹙之勢,洶洶欲崩屋也。這個句子運用夸張的手法,描述孫知微畫中的水,畫中的水呈現(xiàn)跳躍奔瀉的姿態(tài),氣勢洶洶可以沖破屋子。蘇軾這樣夸張的描寫,使人很容易感受到水的跳躍,以及它的洶涌澎湃,水量之大,使描寫更加生動形象。嘗與余臨壽寧院水,作二十四幅,每夏日掛之高堂素壁,即陰風襲人,毛發(fā)為立!
這二十四幅水畫,每到夏天掛在高堂白墻上,會讓人感到陰風來襲,毛發(fā)都會豎起來??串嬍谷松l(fā)感嘆,屬易事,但讓人感到陰風來襲,毛發(fā)豎起,未免有些夸張。但正是蘇軾這樣夸張的描寫,使人感覺到畫中水的精妙。
又如《石鐘山記》:至其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cè)立千仞,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
夜晚,月光澄澈,蘇軾和蘇邁乘著小舟來到絕壁下面。見旁邊聳立的山石有千尺高,像猛獸和奇異的鬼怪,陰森恐怖像要向人撲來;山上的老鷹聽到人聲,驚起,在云霄中鳴叫;山谷中又有像老人邊咳邊笑的聲音,有人說這是鸛鶴。這樣夸張而又形象的描寫,仿佛把讀者帶入陰森的石鐘山,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蘇軾曾說過求物之高妙的標準,“求物之妙,如系風撲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
蘇軾夸張的語言表現(xiàn)形式,正如“系風撲影”,使他所描繪的事物如真實般呈現(xiàn)在讀者的眼前,也達到了“使是物了然于心”。
[1]曾子魯.略論蘇軾“記”體散文的藝術(shù)特色[J].西北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1986.4.
[2]馬赫.議論雖多何害為記——略析東坡亭、臺記的藝術(shù)特色[J] .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6.
[3]黨圣元.蘇軾的文章理論體系及其美學特質(zhì)[J].人文雜志,1998.1.
齊齊哈爾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