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 周俊云
分析初中語文課堂的詩意與務實
江西 周俊云
隨著素質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新課程標準對語文課堂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考驗。詩意與務實貫穿于初中語文課堂的始終。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當前我國大多數(shù)的語文課堂教學中缺乏詩意及務實,為更好的促進初中教育教學的發(fā)展,提高語文教學的能力,本文對如何更好的構建詩意、高效務實的語文課堂的方法進行研究,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找出有效的解決對策,結合筆者自身教學實踐,對構建詩意、務實的語文課堂進行深入探究。
初中語文課堂 詩意與務實 方法與分析
一門充滿詩意的學科,是教育者與被教育的融合,同樣也是當前教育追求的較高境界,語文教學從其本質及情感表述上來說,應是具有詩意的,缺少詩意的語文課堂是枯燥乏味且對學生沒有吸引力的。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中忽視了語文的人文特征,文章被機械化的拆分,學生對語文教學缺乏興趣,詩意教學也就無法在語文教學中得到開展,這對中學生語文素養(yǎng)及綜合發(fā)展能力的提高使無益處的,如何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成為當前初中語文教師所需解決的現(xiàn)實性問題。
(一)以精彩的導讀內容及形式將詩意融入課堂教學中
課堂導入的形式將詩意教學融入課堂之中,導入環(huán)節(jié)在課堂教學中占據(jù)重要地位,導入內容對整體課堂教學效果都會產生影響,成功的導入能使學生快速進入到課堂角色中,精彩的導入以突顯語文的詩意本質,達到學生理解掌握詩意的效果,導入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一般的導入方式有:巧設疑問導入、運用故事導入以及借助詩歌辭賦導入等等。巧設疑問導入是語文教學中常見的一種導入形式,疑問是思考的源泉,疑問的提出能促進學生的積極思考,拓展學生多維思考的能力。在《偉人細胞》這一課程教學中,教師的導入方式: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每個時期都會涌現(xiàn)出令人景仰的偉人事跡,凸顯偉人的形象,那么,在你心目中的偉人是誰?并舉例說明他的事跡。這種巧設疑問的導入,讓學生能發(fā)揮其開拓性思維,引發(fā)學生多少課程的思考;詩歌導入以凝練的語言形式,為讓學生帶來美的享受,創(chuàng)設深遠的意境,引導學生品位語言的美妙。
(二)將詩意滲入到情境教學中
積極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并將學生引入到教學情境之中,在情感上引起學生的共鳴,將枯燥乏味的課堂變?yōu)樯鷦踊顫姷恼n堂氛圍。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法多樣,以多媒體技術為主要途徑,將課程知識以聲、畫的表現(xiàn)形式來吸引學生注意力,將學生帶入到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之中,逐步提高教學效果。初中語文新課標中要求,學生要以正確的方式和情感來朗讀課文,朗讀對學生課文學習的重要手段,學生在朗讀時,配以適當?shù)囊魳?,營造詩意教學情境。對初中語文中《蒹葭》一課進行教學時,教師要求學生對課文進行朗讀,并在學生朗讀時,以《在水一方》為背景音樂,學生在優(yōu)美的音樂旋律中進入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深入了解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多媒體技術是集聲、畫于一體的多功能教學手段,這種先進的教學手段豐富了課程內容,讓學生處于課程知識的環(huán)境中,在提高審美能力的同時,充分發(fā)揮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三)課程教學配以相關輔助資料,增加詩意
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為加深學生對課文知識的了解程度,拓寬學生眼界,構建極具詩意的語文課堂,需要教師以美為基礎進行教學資料的選擇。在《記承天寺夜游》一課中,教師首先對蘇軾及其作品風格、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分析,以林語堂的雅致文字對其作品進行賞析,在彰顯詩意的同時,凸顯出了教學的美感。在語文課程設置中,有限數(shù)量的課文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是不夠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對課文進行講解的過程中,引用與課本內容相關的知識和文本,以開拓性的思維模式,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和多樣化的學習方法。在對《醉翁亭記》一文進行學習時,教師以多媒體的形式對與之相關的資料《豐樂亭記》進行展示,讓學生了解創(chuàng)作時社會歷史背景的基礎上,對歐陽修與民同樂、以民為本的情懷及本文所表述的中心思想進行全面的了解,在輔助學習資料中,學生能認識到與課文內容不同的知識,讓學生以開拓的思維加深對課文的認識,為枯燥的教學增加了情趣和詩意。
(四)在課堂教學總結中融入詩意
課堂教學的總結是對課程的尾聲,課程教學總結設計的好壞,對教學效果起著直接影響作用。富有詩意的課程結尾設計,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中回味無窮,使語文教學的意義得以拓展。在《再別康橋》這一課文的教學中,將詩人悄無聲息的走作為結尾進行設計,以《云游》中的詩歌進行總結,學生深情的朗讀課文,悼念詩人,體味課文中所蘊含的詩人情感,加強對詩歌的了解與認知。
美存在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也有較多的體現(xiàn),只是受傳統(tǒng)教學方式和教學思想的束縛,很難對課文中所蘊含的美進行發(fā)掘。語文教學的本質是詩意的,將語文教學中詩意的本質逐步滲透到課堂教學中,為學生營造詩意的課堂教學氛圍,在詩意的環(huán)境中,加深對課文知識的熟悉,對課文所表達的情感進行深入的探究。
構建高校務實的課堂教學氛圍,在這種環(huán)境下,讓教師能快樂的教學,讓學生能積極主動的學習,務實高校語文課堂的構建作為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以學生為本,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發(fā)揮著其應用的價值。
(一)以正確的方式來解讀正本
在新課程改革中,對教材的應用,不再僅僅強調“教”,而是強調教師必須掌握正確解讀課文的能力,在準確把握課文所表達思想內涵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講述,作為教學內容的載體,教學內容大多隱藏于課文之中,如何以正確的方式來對文本進行更好的解讀,主要有一下兩種方式:
一是,準確把握文本中所蘊含的知識體系及價值觀取向,教師要在全面了解《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年段、單元目標,課文特點及課后問題思考等方面,綜合分析課文的教學內容;在掌握課文知識的基礎上,立足于初中學生的實際發(fā)展狀況、學識程度,依據(jù)初中語文教學目標,結合課文的特點對重難點及語言訓練等方面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將課文中所表達的精髓進行提煉。
二是,以多元化的方式、開拓性的思維對文本進行解讀。對文本知識的解讀,不同的學生所理解的內容、方式都是不相同的,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和開拓性的思維在以尊重信息多元化發(fā)展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對文本知識的了解,有效的提高教學效果及教學效率。
(二)以靈活多變的方式構建高效務實的課堂
高效的課堂教學并非是對教學效果的展示,而是以學生的實際收獲為標準,以多元化且靈活的教學手段來促進高效務實語文課堂教學的構建。
1.以情感來激發(fā)興趣
英國著名學者曾說過:學科本質是從啟發(fā)人的心智開始的,教學語言的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教師與學生共同發(fā)展的引導線、興奮劑。新課程標準倡導的教學方法是,讓學生主動的發(fā)現(xiàn)問題,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jù)學生心理、認知等特點,準確把握好問題的空間,以豐富的素材及語言表達形式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設置疑問,并引導學生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產生好奇——產生探究問題的欲望——通過不同的形式找出將解決問題的方法,眼、口、手、腦并用,掌握文本中的知識與內容。
2.增進師生之間的關系與互動
教學活動實質上是師生之間在情感及知識方面的交流,交流作為一種良好的合作、對話、信息傳遞的方式,正確處理好教師的“引導”與學生“學習”之間的關系,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是以教師“教”為主,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在新的教育發(fā)展形式下,學生逐漸占據(jù),并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而教師則更多的發(fā)揮其引導作用。學生在反復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形成自身的觀點,進行相互之間的交流與討論,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遇到困難,處于討論瓶頸時時,教師可適當?shù)挠枰詭椭忘c撥,以多媒體作為有效知識展示形式,使學生身臨其境,拓展研究問題的思維和視野。
3.精心設計練習內容
課堂練習是檢驗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及質量的重要手段,有利于鞏固知識,有效的拓展學生對知識的認知程度,教師在完成教學目標后,要在圍繞教學重點、難點、語言訓練目標的基礎上,精心設計練習內容,確保所設計的題型能全方位、多方面的檢驗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能力。
構建高效務實且極具詩意的初中語文課堂,在教育中融合詩意,堅持以學生為本,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想象及創(chuàng)造空間,促進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提高中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1]凌斌嬋. 農村初中語文課堂管理的問題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2.
[2]郁娟. 體驗課堂快樂 喚醒生命激情——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語文構建“快樂課堂”的研究[J]. 才智,2010,11:112-114.
[3]汪琤. 詩意語文視域下的文學教育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5.
[4]賈鑫. 新課改背景下的中學語文活動化課堂教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
[5]李冬云. 初中語文文學作品鑒賞教學探索[D].山東師范大學,2009.
[6]任曉冰.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策略探究與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10.
[7]鄭明東. 初中語文現(xiàn)代文學作品閱讀教學內容確定的依據(jù)[D].上海師范大學,2013.
(作者單位:江西省撫州市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