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麗 商麗娜 倪四秀
1)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中國地理科學》(英文版)編輯部,長春市高新北區(qū)盛北大街4888號 130102
2)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地理科學》編輯部,長春市高新北區(qū)盛北大街4888號 130102
3)江蘇師范大學圖書館,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qū)上海路101號 221116
同行評議的由來最早可追溯到17世紀中葉,當時英國皇家刊物在決定稿件是否錄用時開啟了向同行業(yè)人士咨詢的先河[1]。它既是一種質量控制機制,又是一個過濾器,是論文發(fā)表的必經程序。其作用是評估論文質量和學術價值,對期刊發(fā)展的推動作用毋庸置疑[2];然而,在肯定同行評議意義的同時,也有學者對同行評議提出諸多質疑[3-4]。因此,近年來探討同行評議的倫理問題、同行評議的方式、同行評議的過程、同行評議的標準、同行評議的公平性等問題受到許多學者的關注[5]。為克服傳統(tǒng)同行評議缺乏公平性、客觀性、透明性以及有失倫理等方面的弊端,有學者對同行評議的變革提出了建議[6-8],同時有期刊對開放式同行評議進行了嘗試和評論。如李金珍等對《心理學報》開放性同行評議方式與成效進行了評論[9];Nature Neuroscience曾以“Pros and Cons of open peer review”為題,探討了開放式同行評議的利弊[10];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Medical Physics將開放式同行評議與傳統(tǒng)同行評議過程進行了比較[11];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Nature,PLoSONE等期刊對開放式同行評議進行試用[6,12]。已有的開放式同行評議研究集中于優(yōu)劣勢分析及科技期刊的實踐評價方面,對匹配科技期刊發(fā)展的開放式同行評議模式研究有待加強,本文在對開放式同行評議SWOT分析基礎上,結合筆者多年編輯工作經驗,提出了三類開放式同行評議模式,并分析每種模式的評審程序、優(yōu)缺點及對期刊或論文的適應性,以期為科技期刊開放式同行評議方式的完善與變革提供參考。
同行評議的定義有許多種[1,13-16],但都大同小異。同行評議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廣義的同行評議可以用于評定申請項目、出版刊物、科研成果、研究機構和學位職稱等方面。狹義上,同行評議是指由相同或相近領域的科學家基于相同標準,對一項研究成果的意義、價值、創(chuàng)新性和前瞻性等方面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定。目前狹義觀念的同行評議已被廣泛應用于期刊論文的篩選,并且被認為是“由編輯和評議人所給予的科學可靠性證明的過程”,成為科學知識發(fā)表的重要工具[4]。同時,在評議形式上分為:單盲評審、雙盲評審、公開評審、發(fā)表前評議和發(fā)表后評議五種形式,目前大多數期刊采用的是單盲評審、雙盲評審兩種封閉式評議形式。在理論方面,規(guī)范操作、客觀公正的封閉式同行評議對期刊論文的評定是行之有效的;但在實踐方面,由于主觀評議的缺陷,使得期刊封閉式同行評議詬病很多。因此,開放式同行評議成為一種新的期刊評議模式越來越受到關注[7]。所謂開放式評議,就是指將科研論文先行發(fā)表于網上,通過公開透明的公眾評審過程,完成科研論文的自由選擇,同時也將其中的討論互動呈現給公眾,提供了一個分享知識和經驗的平臺[9]。目前形成了發(fā)表前開放式評議和發(fā)表后開放式評議兩種主要評議方式。發(fā)表前開放式評議,指作者投稿前非正式地從同事和同類學者那里尋求關于他們工作和文稿的反饋意見,在某些領域這已經變得比較正式,已設立了專門的“預印本”存放處或服務器。如英國倫敦生物醫(yī)學為一家開放存取出版機構,旗下的醫(yī)學系列期刊在線發(fā)表的每一篇文章必須附有發(fā)表前記錄(包括作者提交的原始版本、專家簽名的評審報告和作者答復的反饋內容)的鏈接[6]。發(fā)表后開放式評議,指論文發(fā)表后進行在線公開審閱或評論。如在線學術期刊Philica創(chuàng)辦的目的是發(fā)表一些帶有評論的論文,投稿后立即發(fā)表在網上,由Philica的使用者去評定。2006年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也發(fā)布了一個開放獲取期刊PLoS ONE,發(fā)表科學和醫(yī)學領域的論文,PLoS ONE的使用者可以在線提交自己的點評和疑問,作者也可以回復,他們選用這種評審形式的理由是多發(fā)表文章和增進討論[6]。
SWOT分析法又稱態(tài)勢分析法,它通過對優(yōu)勢、劣勢、機遇、挑戰(zhàn)加以分析和綜合評估。
開放式意味著回到學識的核心價值:即學術信息的自由交換。開放式同行評議即評審意見在各個階段均為公開狀態(tài),意味著評審過程的完全透明,這一模式強調作者和讀者之間公開的和直接的交流,以促進學術思想的交鋒和修正。由于開放式評議可以較好地防止審稿人不負責任的評議,因而受到某些期刊的極力推崇。作者、讀者和審稿人可以同步看到評審進程和評論意見,激勵審稿人給出一些更有建設性和公正的意見。同行專家、讀者、作者可以對其進行開放的、動態(tài)的、交互的討論,期間作者可以根據建議意見不斷完善原稿,以提升質量。
雖然開放式同行評議有較強的優(yōu)勢,但是劣勢也較為明顯:一些研究資歷較淺的審稿人將會為評議一些資深科學家的文章感到為難;審稿人與作者之間可能產生誤解,從而影響了審稿人的公正性。大多數審稿人雖然認為公開審稿值得去做,但由于各種原因并不愿意在網上公開審稿或提供審稿意見。開放式評議中公眾參評人員眾多,學術水平參差不齊,可能會給出一些不適合的意見甚至有攻擊性的意見,所以多數網站需要建立某些形式的審核制度,這可能超越了目前一些期刊的能力。
網絡技術的出現和普及,使傳統(tǒng)的期刊編輯工作過程由單向的封閉流程,轉變成一種帶有顯著的交互性特征的雙向或多向的信息流通方式。審稿專家、編輯、作者乃至讀者之間可以直接進行信息的交流,它用最直接、最形象、最逼真、最快捷的通道使期刊編輯流程成為極具開放性的人際傳播。同時,博客、微信等新媒體方式都為科技期刊的開放式同行評議提供了媒介機遇。
目前國內期刊大部分實現了稿件遠程處理系統(tǒng),實現了投稿、查詢、審稿、編輯加工等流程的網絡化和期刊的數字化出版,國內外讀者可在期刊網站上免費瀏覽、下載、引用和傳播所有文章的全文。尤其是目前大量期刊正在嘗試共同建設期刊網絡評審平臺,在投審稿模塊下積極創(chuàng)建作者、編輯、讀者和專家之間交流的互動平臺,提高用戶交互能力。期刊聯合共建期刊評審平臺,它將匯集各編輯部的審稿專家及相關領域更多的專家,這將有利于更全面、更準確地對稿件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審,為開放式評審成為主流評議模式的實現提供了機遇。
傳統(tǒng)的同行評議期刊經過幾百年的發(fā)展,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模式,無論編輯、審稿者乃至作者都習慣于這一傳統(tǒng)的流程模式。而開放式評議期刊的建立無論從網絡平臺建設、編輯素質、資金籌措還是技術開發(fā)方面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
編輯是一項集成度很高、流程多樣化并且需要以豐富的專業(yè)知識為基礎的工作。開放式同行評議所需要的人才是能夠在編輯工作網絡化的過程中,既熟知出版的相關政策,又擅長網絡技術研發(fā),明確期刊發(fā)展的需求以及在各個環(huán)節(jié)需要的技術支持人才。目前復合型的編輯人才大量不足嚴重阻礙了開放式同行評議期刊的發(fā)展。
經過前面對開放式同行評議的分析,筆者經過權衡開放式同行評議方式的利弊及未來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提出了三類開放式評議模式。一是考慮開放式同行評議的目的是為了學術信息的自由交換加之專業(yè)化網絡平臺的不斷完善,可以采取完全開放式評議模式;二是考慮有些專家不愿意在網上公開自己的身份,同時提高稿件質量及評審資源的有效利用,可以采取有限開放式同行評議模式;三是考慮傳統(tǒng)編輯模式變革較為困難,針對有爭議稿件采取部分開放式同行評議模式。
完全開放式同行評議即評審意見在各個階段均為公開狀態(tài),意味著評審過程的完全透明。在完全開放式評審中,作者首先以一定格式通過網絡提交論文,編輯部在網絡上先公開預發(fā)表的論文,并張貼消息邀請專家評審該論文。任何有能力、有興趣者,均可登入期刊網頁參與評論。編輯部也可以像過去一樣,邀請知名專家來評審,但不同的是這些專家的意見需要公開。讀者、專家通過交互平臺發(fā)表各自的評論和評審意見,作者可以針對意見進行辯解、答復或作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在這個平臺上,作者、審稿者和讀者都可以自由交流,反復討論,在經過充分醞釀、討論、評議以后,系統(tǒng)會按預先制定的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綜合和統(tǒng)計,并給出具體的評分值,最后主編或資深編輯根據期刊要求做出最終的決定,每篇文章都將保留所有記錄(包括審稿意見、讀者和作者的評論、作者的原始投稿和修改稿等)。作者有好的想法和設想,但一開始不成熟或者不完善,但可以通過公之于眾,并通過網絡公開評審機制進行討論或逐步修改補充,從而形成論文最終成果。該模式的優(yōu)點是作者、專家、讀者都會在論文評審中收益,可以促進稿件質量提高和學術交流氛圍的形成;缺點是論文的討論、審查、修改周期可能偏長,需要有經驗和專業(yè)能力的編輯對各種評議意見進行甄別,有選擇的進行組織討論。該評議模式比較適宜理論性、專業(yè)性強的期刊或論文,對于時效性強、應用型、綜合類期刊或論文適應性較弱。
作者論文成稿以后,作者可以上傳稿件到系統(tǒng)中,系統(tǒng)將其匿名發(fā)布到對所有會員開放的平臺,通過電子郵件提醒相關同行。任何會員都可以發(fā)表意見或建議,經過一定的討論期,在此期間,所有表達意見的人都需要表明身份,作者可以和他們交流并回復他們的意見。這些意見被審查,確保是相關的,不是質量或內容不可接受的。在稿件被發(fā)送出去進行外部同行評議前,作者有機會修改稿件并做出決定是否愿意將稿件提交該期刊發(fā)表。在下一階段的審稿人的名字是不顯示的,但他們可以瀏覽之前所有的評論和意見,并做出是否應接受或不接受稿件的建議。投稿前的開放式評議模式在稿件接受之前進行充分的討論,任何人都可以提問、發(fā)言,討論氣氛活躍,參與者能不同程度的受益。而且無論是批評者還是贊成者,都會注意客觀公平地評價文章的優(yōu)點和缺點,文章是否具有發(fā)表價值及存在優(yōu)缺點也會在爭論中得以顯現。該模式的優(yōu)點是有利于作者拓寬研究視野,對論文是否具備發(fā)表條件形成清晰的判斷,有效修改并形成高質量的科技論文,增強稿件評議的時效性;缺點是該階段的開放式評議意見不作為論文是否錄用的依據,會出現只提優(yōu)點、不談缺點,降低審稿標準的問題,并進一步影響下階段的同行評議。該評議模式適宜性比較廣,可以作為科技期刊開展開放式評議的前期模式。
發(fā)表后的審閱或評議是很多期刊正在實驗或采用的一種模式。稿件在被同行評議、接受和發(fā)表以后,編輯部可以將審稿意見匿名公開,并同時提供作者對于審稿意見的答復。編輯部可以將每篇文章的歷次審稿意見和作者的答復整理成單獨的文件與那些文章一起在線張貼。期刊編輯可以追蹤在線評議過程,根據意見判斷稿件的學術價值和被關注的程度,這就幫助期刊編輯識別審稿質量、去偽存真,使編輯能更主動、有效、節(jié)省時間地為后續(xù)稿件處理做出正確決策。同時,將審稿過程中的學術討論提供給讀者學習觀摩,克服傳統(tǒng)同行評審中審稿意見資源浪費的弊端。該模式的優(yōu)點是能夠促進期刊論文發(fā)表的公開公正,編輯可以根據評議意見調整期刊發(fā)文方向,同時能夠滿足讀者對論文寫作的學習;缺點是觀點沖突的處理不當會帶來作者、評審專家對期刊的不滿,同時論文反復修改會帶來評審系統(tǒng)資源的大量占用。該模式由于不影響期刊論文的發(fā)表時效,同時對期刊發(fā)展、讀者學習有益,可以在期刊中普遍使用。
部分開放式同行評議模式主要指的是稿件外審+開放式討論模式。稿件經過傳統(tǒng)模式同行評議后,作者對審稿人之間存在分歧導致退稿以及作者對審稿意見有質疑的,作者有權向編輯部申訴。編輯部可以把這種有爭議稿件增加開放式討論和在線意見收集,最終由編輯匯總形成切實可行的審理意見提交主編終審,主編有疑問的可以交給編委會共同決定。這種模式的優(yōu)點是可以有效彌補傳統(tǒng)評審模式的有失公正和主觀臆斷的弊端,提高期刊在學術界的公正和公平形象,對期刊的發(fā)展和影響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缺點是增加的開放式討論程序需要編輯具有較高的稿件甄別能力,以免有些作者傾向于夸大自己的成果而經常向編輯部申訴,增加編輯工作量并使得編輯工作程序更加復雜。該模式可以作為對有爭議論文的有效處理模式在科技期刊中普遍使用。
開放式評審可以達到很好的透明性和公正性,真正體現科研評估的最初動機,讓所有相關的人盡可能從當前的科研活動中受益,但每種模式都有自身的適宜性,需要根據科技期刊的發(fā)文方向、審稿周期、期刊特色、稿件內容及作者意愿有針對性的選擇。同時,開放式評議模式運行過程中,還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1)鼓勵專家和學者積極參加網上評論和發(fā)表意見。編輯部可以根據專家和學者評議質量、參與程度,以及論文作者的反饋意見,在公開出版期刊的規(guī)定位置列出突出貢獻的開放式同行評議專家名單,以表彰其學術貢獻,提升其學術影響力;并每年向他們發(fā)送感謝信或通過減免論文發(fā)表費等相應措施鼓勵其參與評論。2)采用標準的審稿形式。編輯部定期在網站公布投審稿注意事項,保證在公評階段能夠做到平等、自由和理性的學術討論。3)加強專業(yè)化網絡評審平臺的建設。編輯部需要與出版公司、數字化傳媒公司合作,不斷完善和豐富自身網站建設內容,開辟出更多自由討論空間的模塊。4)培養(yǎng)綜合素養(yǎng)的專業(yè)編輯。編輯作為學術期刊的主體要不斷地完善自己,不僅僅做編輯,還要做專家,同時還要具備掌握現代科學交流的編輯技術。
[1]張敏.同行評議制度與科技期刊編輯的角色[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1360-1362,1368.
[2]張向誼.應引導審稿人進行有效的同行評議[J].編輯學報,2013,25(3):274-276.
[3]Newcomde N S,Bouton M E.Masked reviews are not fairer reviews[J].Perspective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9,4(1):62-64.
[4]王志娟,法志強,郭洪波.科技期刊同行評議形式的不足與完善[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300-302.
[5]徐志英.科學文章同行評議研究進展[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1355-1359.
[6]譚瀟,段春波,于普林.Web 3.0時代科技期刊同行評議的探索與嘗試[J].編輯之友,2013,19(1):42-48.
[7]包雅琳,錢壽初.網上公開審稿:審稿機制的改革[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1,12(l):44-46.
[8]張學新.用公評審稿促進中國科技期刊的快速發(fā)展[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3,29(1):109-111.
[9]李金珍,莊景春,邱炳武.《心理學報》開放性同行評審方式探索及初步成效[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2):139-142.
[10]Pros and cons of open peer review[J].Nature Neuroscience,1999,2(3):197-198.
[11]Starkschall G.Editorial:Peer review versus open posting[J].J 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Medical Physics,2012,13(5):1-2.
[12]Opening up peer review[J].Nature Cell Biology,2007,9(1):1.
[13]任勝利,王久麗.同行評議中審稿人遴選方式對審稿結果的影響——以《自然科學進展》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6,17(5):722-725.
[14]吳錦雅.同行評議而臨的問題與可行性措施[J].編輯學報,2011,23(3):238-240.
[15]安梅,于世美,湯梅等.同行評議過程中審稿人的不同選擇方式及審稿結果比較[J].編輯學報,2011, 2 3(supp.1):33-35.
[16]周沫,王維朗.科技期刊同行評審專家與編輯的博弈[J].編輯學報,2013,25(3):21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