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靜雯 (浙江師范大學 321004)
大山腳下的堅毅
——淺析紀錄片《茶馬古道·德拉姆》的人文情懷
崔靜雯 (浙江師范大學 321004)
本文通過真實再現(xiàn)質樸無華的大山文化、熱情真摯的多民族文化和虔誠的民族信仰三個方面來展現(xiàn)影片的人文情懷,同時傳達出生活在大山腳下的人民的堅毅性格、遲緩的生活節(jié)奏和知足常樂的滿足感。
人文情懷;紀錄片;質樸;堅毅
紀錄片《茶馬古道·德拉姆》是由田壯壯導演的一部關于藏族人民的紀錄片,整部影片真實再現(xiàn)藏族人民的生存地域,通過拍攝藏族人民的生活起居,日常工作,宗教信仰,表達出藏族人民的特有的質樸、熱情,展現(xiàn)出大山腳下好兒郎的堅毅情懷。
在云南西部高黎貢山腳下,生活著這樣一群人,從古至今,他們往來貨物,生活用度,全靠馬來幫忙運輸。迷霧,給丙中洛帶來了一絲神秘的色彩,這里仿佛世外桃源,影片開篇出現(xiàn)一個空鏡頭:一望無垠的高山群層疊坐落,縈繞著霧蒙蒙的云朵,一切都是那么純凈,仙境一般的風景映射出這里生活的人民,他們勤勤懇懇勞作,雖然生活在一個貧困的村落里,但這卻是生活在都市群體們可望而不可即的。
紀錄片是非虛構的電視作品,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真實。《茶馬古道·德拉姆》真實再現(xiàn)了丙中洛人民的各種情感和生存形態(tài),無論生活多么艱難,條件多么艱苦,只要有一顆樂觀、質樸的心,就能以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面對每一天。生活在山腳下,隨處可見的是成群的馬匹和趕著馬匹的人群,他們是這里的勞動力。導演用一個長鏡頭展現(xiàn)一群男子趕著馬在泥濘的山間小路行走,時而有人會揀起地上的石頭逗馬,在這個序列中,我們可以看出馬馱著沉重的貨物在運輸,馬是這個村里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使他們與外界溝通的橋梁,生活的依托,同時這個序列也側面展現(xiàn)出雖然德拉姆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卻也造就了藏族人民的勤奮、堅毅的性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不會偷懶去做什么,無論條件多么艱苦,他們都能十分樂觀的應對。
這里沒有便捷的索道運輸,要把貨物運到山上,需要走很長的路,影片有一個序列是男子們走在狹長的山間小道上,水天一隙,在崇山峻嶺中顯得那么渺小,這是馬幫為了通行方便在蘭卡古道上修出的懸崖棧道,僅容一人通行,盡管棧道微乎其微,但是也傳達出山里人民的聰明智慧和堅毅不屈的精神,沒有生活的條件,就創(chuàng)造條件生活,大山阻隔了通行的道路,就自己鑿出一條生存之路,這條路幫助村里的人民,走出了大山,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大山造就了他們的堅毅性格,雖然生活節(jié)奏十分遲緩,但村民十分滿足。
中國自古以來,都奉行著男耕女織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在丙中洛,年輕的男子外出送貨掙錢,質樸的女子就在家中照顧數(shù)十口人的日常起居。
影片有一個序列展示了丁大媽家一家15口人在桌邊吃飯的場景,導演把攝像機擺在孩子的身后,通過丁大媽的講述,我們了解到在這個龐大的家庭中,生活了6個民族的人,來自四面八方的不同民族能坐在一個飯桌上吃飯,語言溝通有障礙,他們就慢慢學習同一種語言,進行交流,是何其的溫馨而又充實。在這個序列中,導演通過兩次調換鏡頭的位置,有意將攝像機擺在兩個孩子的身后,不僅可以清晰的觀察到講述者丁大媽的情緒變換,同時,孩子吃飯的樣子十分滿足,他們是大山人民的希望,也是這個家庭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孩子的天真稚氣,也讓觀影者信服影片的真實性。
丁大媽,樸實熱情,當郵遞員送信的時候,丁大媽會邀請郵遞員客人來家里吃飯,如果有外來旅游的客人,丁大媽會十分熱情的邀請游客來家里吃飯,晚上會留客人在家里過夜,丁大媽還會因為客人睡在自己的草垛上而難過,他們希望讓游客享受到周到的服務,為了讓客人睡的舒服,全家人還商量借錢修建一幢大房子。這是一個改善序列,對于外來客,村民都能這么真摯的為對方提供便利。這份樸實,真摯,在喧鬧的大城市里,早已經被欲望、權力、金錢所淹沒,但是在這個大山腳下,卻依然傳承,他們的性格像德拉姆的風景一樣幅員遼闊,像這里的天空一般沒有雜質,德拉姆有著當?shù)靥赜械奈邓{的天空,這里沒有機械工廠,沒有空氣污染,一切都保持這最原始的生態(tài)平衡,生活是那樣的規(guī)律、平靜、安逸。
影片通過采訪不同的人物展現(xiàn)不同的人們的生活方式,19歲的藏族趕馬人扎西,傳達出血濃于水的兄弟情分,雖然兩人共用一個妻子,但哥哥會讓嫂子教扎西如何生活,如何成長為男人,長兄如父,哥哥不辭勞苦的照顧弟弟,嫂子也含辛茹苦的傳授做人的道理,讓扎西明白要堅強,側面展現(xiàn)在大山阻隔下,山里人多為近親結婚,盡管有些怪誕,但是他們生活的是那么真實殘酷。通過104歲怒族老人卓瑪用才的自述序列,不難看出,他們年輕的時候生活更加艱難,但是老人一直對自己的孩子,對自己的丈夫堅守著那份執(zhí)著不放棄,盡管苦難,但是都挺過來了。
這里的藏族村民們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他們不排斥外來文化,教徒們會在為了共同的目標,籌錢建設一個自己的心儀的教堂,隔壁村子的村民會跟著來一起受教,在這份信仰里,沒有私欲,沒有勾心斗角,每個人都用自己的真心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84歲的傈僳族阿迪牧師將這份信仰帶回到山里,有了信仰教徒會更加虔誠,內心也會得到進化。廣闊的山路中,傳來教會村民傳唱的教義,他們共同吟唱心中的信仰,在自己搭建的教堂里,對著微弱的燈光,村民對著書本,盡管設施十分簡陋,但是他們并沒有感到悲哀,而是以一種虔誠的心態(tài)為死去的戰(zhàn)友悼念,為他的離開祈禱,認真的聽牧師講解教義。拖著白天疲憊的身軀,在這個教堂里,享受著心靈讀本。
導演采用聲畫不對位的拍攝手法,通過采訪牧師余建輝時,運用交叉蒙太奇將畫面轉到阿迪牧師身上,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的是一個勤奮、自己自足的村中老人,影片中他真實的講解了自己的信教之路和與妻子之間的堅貞愛情,阿迪牧師曾因為=信奉宗教被抓入獄,但是妻子對他不離不棄,“我知道她不會嫁人的,只要他知道我還活著,她就會一直等著我”,阿迪牧師十分驕傲的說出這句話,讓我們看到了夫妻間的信任與相互扶持,同時也側面展現(xiàn)大山文化中人們的真摯感情。沒有平坦的大道,村民就依靠大自然給予的條件在山間踩出屬于自己的馬路;沒有華麗的高樓大廈,村民就自己建造有藏族人民的特色的木屋、教堂;沒有豐富的菜肴,村民就依山傍水,熬制出平淡的家常菜,加以親情、多民族的愛心調料,毫不遜色于城市餐桌上的盛宴。這里的村民從不埋怨生活的艱苦,每人都用淳樸真摯的心面對命運帶來的生活。
丙中洛的村民,依山傍水生活,雖然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但是大自然賦予他們神秘的民族色彩,這里的村民熱情、樸實,他們勤勤懇懇的勞作,堅毅的生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雖然沒有繁華的霓虹燈,但是有天然的自然風光和溫馨的人文情懷,這部影片具有十分珍貴的民族價值和藝術價值。
胡兆亮,阿爾斯郎,瓊達等.中國文化地理概述[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9).
崔靜雯,浙江師范大學文化創(chuàng)意與傳播學院廣播電視藝術學2013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