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玉 (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文化館 572800)
新時期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董明玉 (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文化館 572800)
本文首先介紹了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問題,之后提出了關于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對策,主要包括:明確工作職責,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優(yōu)化管理措施,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保護意識的宣傳;搭建保護平臺,與時俱進拓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渠道;明確傳承理念,充分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培養(yǎng)工作
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對策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人民群眾依靠勤勞和智慧積累而成的瑰寶。黎族是中國嶺南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海南一帶。歷史悠久的黎族有著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有眾多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統(tǒng)計顯示,海南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有46.2%的項目與黎族直接相關;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也有40.3%與黎族直接相關。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黎族燦爛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成為黎族文化薪火相傳的重要紐帶。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年輕人大量進城務工,意識形態(tài)的轉變,導致許多傳統(tǒng)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均不同程度陷入了窘境,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均有消失的危險。為此,不斷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僅對黎族傳統(tǒng)文化保護有重要意義,對我國其它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也有重要參考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tài)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而目前,正是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屬性,使得對于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卻產生了越來越多的問題。首先,各地對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也缺乏相應的科學的管理措施,專業(yè)管理人才也非常匱乏,管理效率和管理措施均缺乏有效引導;第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相應的保護宣傳措施不夠,未能充分發(fā)揮人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第三,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缺乏創(chuàng)新,也缺乏與時俱進的思路,不能因地、因時的進行改進和創(chuàng)新??傊?,目前各種問題相互交織,導致新時期黎族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陷入停滯,亟需完善保護政策,使黎族非物質遺產保護工作順利發(fā)展。
1.明確工作職責,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人才隊伍建設
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首先需要有相關專業(yè)人才作為基礎。各地結合實際情況,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和保護中心,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承人保護工作的領導和指導,通過在政策、待遇,甚至包括職稱評定等方面的傾斜,吸引包括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相關的專業(yè)人才,管理學、社會學等專業(yè)高級人才,到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來。而對于現(xiàn)有的隊伍,應該通過進修、培訓、自學相結合的方式,不斷提高其專業(yè)水平和政治理論素養(yǎng),從管理隊伍的角度加強建設,推進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科學化、規(guī)范化發(fā)展。
2.優(yōu)化管理措施,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保護意識的宣傳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單單是某幾個人的事情,應該在全體管理干部和人民群眾中形成以一種良好的氛圍。當然,這首先還需要從管理隊伍的優(yōu)化開始,讓每位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人員,都能從內心深刻的認識到加強干群聯(lián)系,引入群眾參與管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首先,需要對建立遺傳承人才資料庫,對每個項目的數(shù)量、分布狀況、項目生存環(huán)境、主要傳承人,尤其是傳承人比較集中的地區(qū)進行詳細的工作,形成輻射帶動作用,引導由主要傳承人為主,其它傳承人為輔,周圍群眾人人參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局面。而且要充分發(fā)揮電視臺、電臺、報紙等新聞媒體的作用,使人民群眾認識到人人都是文化遺產的主人,讓群眾參與其中,讓保護意識深入民心。
3.搭建保護平臺,與時俱進拓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渠道
社會經濟在發(fā)展,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也應該與時俱進的轉變。以往保護往往是機械性的管理模式,缺乏主動意識,且形式也僵化,效果一般。隨著人們精神生活的豐富,少數(shù)民族風情與傳統(tǒng)文化越來越受到游客的喜愛。而黎族作為傳統(tǒng)文化非常豐富的民族,各級地方政府可以充分發(fā)揮這一特色,堅持以開展各種活動為抓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特色旅游結合在一起,一方面擴大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創(chuàng)造效益,更好的為下一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資金支持。另外,也要積極推動黎族非遺傳統(tǒng)藝術走向全國,參加各類演出,擴大影響力。
4.明確傳承理念,充分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培養(yǎng)工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既不是物,也不是人,但是它的傳承既離不開物,也離不開人,所以對傳承人的培養(yǎng)顯得尤為重要。而對于生活空間比較閉塞的黎族人來說,有些人走出去,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闖出去的山里人也不想回到大山里生活了,都到沿海打工了,沒有闖出去的山里人也開始內心動,誰還愿意來學那些“不掙錢”的技藝呢?類似的結構性矛盾必將在未來一個長時間都會存在,這也成為限制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問題。對于此,各級政府可以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積極鼓勵黎族民族民間藝人帶徒授藝,發(fā)揮“傳幫帶”作用。對此,政府可以通過特色旅游,或者民間捐贈,政府扶持等方式融資,設立獎勵金,對帶徒達到一定數(shù)量的傳承人,給予一定獎勵,充分發(fā)揮老藝人“傳幫帶”,培養(yǎng)非遺項目傳承人。
總之,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必將是未來黎族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的重要工作之一。而對于現(xiàn)階段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來說,問題和機遇其實是并存的。及時的對非遺保護工作進行分析,研究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從短期看的確是增加了黎族非遺保護工作的難度。但從長期來看,這也是黎族非遺保護工作,乃至黎族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的必由之路。而真正做好黎族非遺保護工作還是個系統(tǒng)工程,必須從政策、經濟、人才培養(yǎng)、管理隊伍建設等諸多方面齊頭并進的開展。只有這樣,才能為黎族非遺保護工作提供更為堅實的基礎,促進黎族非遺保護工作健康、持續(xù)發(fā)展。
[1]毛巧暉.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與發(fā)展—以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節(jié)為例[J].文化遺產,2012(4).
[2]徐衛(wèi).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對策研究[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6(2).
[3]徐衛(wèi).關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思考[J].南方文物,2006(1).
[4]楊建新.開創(chuàng)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新局面[J].今日浙江,20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