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敏 (河北省群眾藝術館 050000)
當前群眾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吳慧敏 (河北省群眾藝術館 050000)
近年來,隨著文化的大繁榮、大發(fā)展,群眾文化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大大改善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但縱觀全局,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仍存在著“文化滯差”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群眾文化建設的順利實施。本文中筆者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展開探究,并提出了一些應對措施,希望能夠有力推動群眾文化建設,為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加餐”。
群眾文化建設;文化滯差;問題;對策
群眾文化作為當代中國文化體系的基礎部分,在時代的呼喚中脫穎而出,發(fā)揮著豐富群眾生活及活躍群眾思維的巨大作用。毫不夸張地說,群眾文化建設關系著農村鄉(xiāng)鎮(zhèn)和城市社區(qū)的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文化工作的重點和難點。但在現(xiàn)實的開展過程中,由于歷史、地域、經濟等多方面原因,其并未與經濟、社會實現(xiàn)同步發(fā)展,尤其在一些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qū),更是步履維艱。鑒于此,我們有必要深入探究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及解決辦法,為今后文化活動的開展提供支持。
(一)認識上不到位,缺乏相應的管理機制
在當前的群眾文化建設中,一些干部特別是鄉(xiāng)村干部對文化工作缺乏必要的認識,“重經濟、輕文化”的傾向依然存在。在他們看來,群眾文化建設既不能當飯吃,更不能當衣穿,根本無法與經濟建設相提并論。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相應的管理機制無法得到完善,很多地區(qū)的群眾文化建設困難重重,缺乏發(fā)展的后勁和活力。
(二)缺乏文化活動經費,文化活動難以開展
群眾文化活動要想正常開展,經費是重要的基礎和保證。但在當前的群眾文化建設中,并沒有固定的專項經費來保證文化設施建設和文化活動的開展。具體來講,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其一,活動經費來源渠道不廣。目前,縣級以上大型節(jié)慶文化活動主要采取企業(yè)冠名、市場化運作的方式進行,經費來源渠道不廣。其二,文體設施建設不足。不可否認,在當前的群眾文化建設中,各地“三館一站”的設施狀況和人員配備狀況仍然是阻礙其開展的主要方面。
(三)文化形式單一,文化活動匱乏
當前,在一些地區(qū)特別是農村地區(qū),人民群眾的娛樂方式除了看電視,就是打麻將、斗地主,文化形式落后且單一。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的自主意識越來越強,審美需求也逐漸趨于多元化。在這一形勢下,傳統(tǒng)、單一的文化活動形式已經無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文化滯差”現(xiàn)象極為突出,人們對文化形式更新的呼聲越來越高。
(四)文化從業(yè)人員缺乏,隊伍素質偏低
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相關的從業(yè)人員一直不多,整體素質偏低。主要表現(xiàn)在:其一,文化站人員不足,活動開展缺乏指導,尤其舞蹈、劇本創(chuàng)作、導演、舞臺美術設計、音樂設計等方面人才更是緊缺;其二,民間藝人平均年齡在45歲以上,老齡化嚴重,后繼乏人。
(一)轉變思想,進一步完善管理機制
要想切實抓好群眾文化建設,各級黨委、工會、宣教部門和文化宮俱樂部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進一步完善相應的管理機制。具體來講,一般包括以下幾方面。首先,建立運行機制,保證群眾文化建設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在領導組織機制上,應把群眾文化建設列入到各級基層黨委、工會的議事日程中,把群眾文化建設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考核內容來抓。其次,建立激勵機制,鼓勵和獎勵專兼職的基層文化工作者積極下基層為群眾服務。在當前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下,基層群眾文化部門必須適應市場經濟形勢,大力發(fā)展文化產業(yè),這樣才能實現(xiàn)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為群眾文化建設注入新的活力。而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獎勵機制,即對不能完成任務或完成得不夠好的工作者給予懲罰;對出色完成任務的工作者給予適當獎勵,并將他的經驗與其他的文化工作者分享,實現(xiàn)共同提高。
(二)加大經費投入,完善文化設施
經費是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保證。在開展群眾文化建設中,充足的經費可以保證群眾文化活動的順利開展,使群眾文化活動規(guī)范化、經?;?、多樣化、制度化。首先,加大投入,做好保障。各級政府及主管部門應每年安排一定的財政專項資金,支持文化部門舉辦群眾文化活動。如適時出臺一系列優(yōu)惠政策,向社會推出活動項目,積極吸引當地重點企業(yè)參與重點文化活動,逐步形成由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群眾共享的群眾性文化活動資金投入機制。其次,夯實基礎,完善文化設施。在完善資金的基礎上,各級主管部門還應統(tǒng)籌文化體育設施的規(guī)劃和布局,在項目建設上體現(xiàn)人文、公益、綠色觀念,進一步完善文化設施,為人民群眾免費開放,與此同時還要將這些設施的維修及更新等費用足額納入本級財政預算,為群眾文化活動的順利開展打好基礎。
(三)創(chuàng)新文化載體,豐富文化活動
在市場經濟的大環(huán)境下,傳統(tǒng)的群眾文化必須做出改變,力求在普遍中求特殊,在共性中表現(xiàn)個性,將工作做到小型化、多樣化、具體化和實用化,以滿足不同群眾的不同文化需要。首先,抓牢節(jié)日文化。在我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一直深受人們重視。鑒于此,如果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時能夠緊緊抓住節(jié)日文化,開展一系列的相關文化活動,一定可以激發(fā)人民群眾的參與熱情,徹底改變以往低俗、單一的文化想象。其次,抓好常年文化。各級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門在工作中應建立長效運行機制,保證持續(xù)開展各種大型活動,從而更好地滿足人民的日常文化需求。再次,抓好本地特色文化。鑒于各地區(qū)的實際情況,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絕不能固步自封、一味守舊,而應結合當地特色文化,創(chuàng)立文化品牌,這樣才能為當地人民群眾提供真正的幫助。
(四)提升相關人員素質,壯大基層文化隊伍
鑒于文化從業(yè)人員緊缺、整體素質不高等問題的存在,各地在群眾文化建設中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展開工作。首先,完善專業(yè)文化隊伍建設。各級文化主管部門應從自身做起,嚴格制定文化單位從業(yè)人員資格條件,嚴把人員入口關,配齊、配足工作人員,為群眾文化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助力。同時,還要有計劃地將一批現(xiàn)有的專業(yè)人員送至高等學府進行系統(tǒng)培訓,不斷提高文化服務人員的綜合素質。其次,壯大民間文化活動團隊。在民間藝人的幫扶方面,各級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門對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團隊或傳承人給予一定的補貼和獎勵,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模范帶頭作用,鼓勵他們建立更多的音樂、舞蹈、曲藝、書畫、攝影等業(yè)余文化團隊和發(fā)展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進一步壯大文化隊伍,輔助群眾文化活動的順利開展。
總之,要想推動群眾文化建設的進一步實施,我們必須多方努力,借助一切外部條件和措施,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只有這樣,才能開創(chuàng)出管理有序、活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精彩紛呈的群眾文化工作新局面。
[1]徐金輝.和諧社會視角下群眾文化建設的路徑[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8(27).
[2]李向陽.加強群眾文化建設促進農村社會和諧[J].中國商界(上半月),2010(12).
[3]燕海榮.淺論新時期群眾文化建設的發(fā)展途徑[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2(18).
[4]程曉冬.淺談新時期群眾文化建設[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