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什么時候開始,“不與陌生人說話”成為交往法則;老人跌倒無人敢扶;路遇有難者伸手幫忙反被懷疑;他人贈予不敢接受;甚至半路拾遺都可能有詐……疏遠冷淡成為常態(tài),見義勇為變得稀缺。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感已在不知不覺中蔓延擴散。社會學者警告說,不要小看信任,社會信任缺失會導致資源浪費、文化斷裂以及社會心理的動蕩,會影響社會生活秩序的穩(wěn)定和經濟的發(fā)展。
信任問題真有那么嚴重嗎?用西方社會學者的話說,信任是“穩(wěn)定社會關系的基本因素”,信任是行動者在社會互動中“期望另一方履行其信用義務和責任”的預判,信任有助于行動者“消減社會關系中的不確定性和易變性”,從這三個層面來理解,信任自然成為一種無形的社會秩序。
前不久“流量不清零后消耗快”引發(fā)熱議,公眾對運營商嚴重“不信任”。此前時有用戶對使用的流量產生質疑,運營商統(tǒng)一以“保護用戶隱私”為由來回復;為息事寧人,有的干脆直接退費,或額外贈送流量進行彌補。這種和稀泥的做法,表面上解決了問題,實際沒能讓消費者信服,大有做賊心虛的意味。久而久之公眾與運營商之間就豎起了一座高墻,此次事件使得公眾確信自己跌進了“偷流量”的陷阱,運營商的流量計費系統(tǒng)到底是怎么設計和運作的,這一計費系統(tǒng)由誰來監(jiān)管、如何監(jiān)管的信息并不透明。以往的通信消費爭議還可以通過消費者打印相關的通話記錄與運營商當面理論的話,如今,消費者若想了解流量快速流失是否屬正常現(xiàn)象,幾乎查找無門,自然心生疑惑。經濟和科技的發(fā)達是為了讓民眾生活得更便利,而這便利是以犧牲“信任”換來的,沖擊的將是社會的穩(wěn)定根基。就流量事件來說,運營商們完全可以在法律許可的情況下,盡量在陽光下透明地呈現(xiàn)出來用戶已經使用的流量數(shù)據(jù),用事實說話,吹散公眾心中的疑云。
這樣的羅生門故事在當下市場經濟社會中常常發(fā)生,在經濟環(huán)境中,人都具有機會主義傾向,面對市場,當人們發(fā)現(xiàn)食言比履行承諾更有利可圖時,無條件的信任就被看成不合時宜的選擇。因此經濟學寧愿相信運用制度來約束信用關系,也不愿相信信任的力量。理由是,信任在一定條件下必須被約束,為確保公平、公正,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從這個視角出發(fā)我們完全可以解釋目前方方面面所面臨的信任危機了:人總是一有機會就采取行動來謀取自己的利益,尤其是在今天信息化現(xiàn)代社會,利用信息不對稱,搞權力尋租、詐騙、強買強賣,總之利用擁有信息優(yōu)勢采取機會主義行為,從而獲得額外的收益;而不管處于信息劣勢的一方是否因此而遭殃。再加上沒有制度管束,信任撕裂就成必然。
民生最大愿望是給予普通百姓健康、幸福的生存環(huán)境,如果說經濟社會處處需要我們防范,那生活還能輕松、愉快嗎?沒有輕松愉快還有什么幸??裳??所以社會學人反對經濟學人的觀點,認為經濟活動不能抽離社會生活獨立存在,它永遠無法與社會的風俗、道德、習慣分離,就像唇齒一樣是依附于社會文化背景上的。盡管亟待建立專業(yè)的、公信力較強的約束平臺,但仍需要每個社會個體具備守信的自覺,因為信任是一種自發(fā)的秩序觀念,它是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基礎。在快速市場化進程中,是時候大力推進信任文化建設了,內容包括社會認同感、規(guī)則意識、大局胸懷,以及博愛之心,這是信任社會必須應該具備的,制度是約束的底線,信任文化才是培養(yǎng)自發(fā)意識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