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張丹鳳,包振明,孫麗娜
(南京軍區(qū)福州總醫(yī)院干部病房一科,福建福州 350025))
·臨床研究·
氟哌噻噸美利曲辛治療高齡心血管疾病伴抑郁癥狀患者64例
黃敏,張丹鳳,包振明,孫麗娜
(南京軍區(qū)福州總醫(yī)院干部病房一科,福建福州 350025))
[摘要]目的觀察高齡老年心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癥狀患者的臨床特點及治療效果。方法對64例高齡老年心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癥狀患者予以氟哌噻噸美利曲辛治療,進行前后對比觀察療效及肝腎功能等變化。結果64例高齡老年心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癥狀患者使用氟哌噻噸美利曲辛治療3個月,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定治療結果,以治療前后HAMD評分減分率,作為評估標準,有效52例,有效率81.25%。結論高齡老年心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癥狀患者使用氟哌噻噸美利曲辛治療,療效好,安全性好。
[關鍵詞]心血管疾病;抑郁;老年人,80以上;氟哌噻噸;美利曲辛
隨著年齡增大,心血管疾病是威脅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同時由于老年人各個器官生理功能下降,疾病的軀體影響很容易使老年人產(chǎn)生情緒低落、焦慮、睡眠障礙等抑郁癥狀。本文對64例高齡老年心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癥狀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探討老年心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癥狀的臨床特點及治療體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0-2013年我院收治的64例80歲以上心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癥狀患者,男性58例,女性6例,平均年齡(83.6±3.1)歲。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HAMD-17)診斷,判定標準:>7分為輕度抑郁,>17分為中度抑郁,>24分為重度抑郁[1]。64例患者中,重度抑郁2例,中度抑郁26 例,輕度抑郁36例,均有兩種以上心血管疾病,其中以冠心病(56例)、高血壓病(42例)、心功能不全(32例)、心律失常(30例)最為多見。
1.2治療方法(1)積極治療基礎的心血管疾病;(2)加用氟哌噻噸美利曲辛(每片含氟哌噻噸0.5 mg、美利曲辛10 mg)治療。治療過程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用藥的不良反應,監(jiān)測肝功能、腎功能、心電圖等。治療3個月后,再次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定治療結果。
1.3療效評定結果以治療前后HAMD評分減分率,作為評估標準,減分率≥75%為基本治愈,50%~75%為顯效,25%~50%為好轉,<25%為無效。
2結果
64例患者中,HAMD減分率≥75% 20例,減分率50%~75% 18 例,減分率25%~50% 14例,總有效率(包括基本治愈、顯效、好轉):81.25%,且對肝腎功能、心電圖無明顯影響。
3討論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抑郁癥的患病率在19.2%~40.1%[2]。隨著人類壽命延長,高齡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也越來越高,高齡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易并發(fā)抑郁癥[3]。長期精神緊張及焦慮、抑郁等情緒變化又可使兒茶酚胺明顯增高,交感神經(jīng)興奮性增高,心率變異性下降,血小板聚集功能加強,治療依從性差,這些均可增加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并影響其預后,兩者互相影響,故患心血管疾病種類越多、疾病越嚴重,抑郁癥發(fā)生的可能性越大[4-7]。
氟哌噻噸美利曲辛是三環(huán)類抗焦慮抑郁的復合制劑,主要作用是提高突觸間隙的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及5-羥色胺水平,兩種成分協(xié)同作用調整中樞神經(jīng)功能,發(fā)揮抗抑郁、焦慮雙重療效。本研究主要針對年齡>80歲的高齡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使用該藥治療后,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明顯下降,總有效率達到81.25%,且對肝、腎功能、心電圖無明顯影響。高齡老年心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癥患者使用氟哌噻噸美利曲辛治療,療效好,沒有明顯副作用,這樣有利于提高心血管疾病治療的依從性及治療效果 。
參考文獻
[1]夏冰,王鋼.對于心血管病合并抑郁癥的認識和處理對策[J].心血管康復醫(yī)學雜志,2013,8(22),419-421.
[2]馮杰,宋克群,楊君,等.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抑郁癥狀的初步研究[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10,9(5),399-401.
[3]劉梅顏.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抑郁焦慮的識別和處理[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10,9(5):391-394.
[4]侯曉平,繆京莉,王玉軍,等.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抑郁焦慮狀態(tài)[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0,13(3):288-289.
[5]房立麗,李琦,張新,等.綜合護理干預對心血管神經(jīng)癥患者焦慮抑郁的影響[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2,15(2):205-206.
[6]黃敏,陳學香,張丹鳳,等.老年心血管疾病伴發(fā)抑郁狀態(tài)的調查研究[J].醫(yī)學綜述,2014,20(1),150-152.
[7]畢婧瑋,梁燕儀,蔡文瑋,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抑郁焦慮的研究現(xiàn)狀[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1,14(3):323-326.
(收稿日期:2014-06-25)
通信作者:張丹鳳,副主任醫(yī)師,Email:785649471@qq.com
作者簡介:黃敏,副主任醫(yī)師,Email :zgfjfzhm@sina.com
中圖分類號:R5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6790.2015.04.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