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聰慧
摘 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最基本的問題之一。近幾年來學術界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這些成果歸納起來體現(xiàn)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內(nèi)涵、范圍、特征、實現(xiàn)條件等幾個方面。本文在分別闡述這幾個問題的基礎上分析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指出如何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研究。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內(nèi)涵;特征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4)12-0022-0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是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最活躍的因素。近年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學術界進行了廣泛而深刻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寶貴的成果,但是,這些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內(nèi)涵、范圍、特征、實現(xiàn)條件等幾個方面。因些,總結概括學術界這些成果,在此基礎上指出當前學術界研究的不足,對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內(nèi)涵及范圍的綜述
學術界一致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是指現(xiàn)當代中國從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人和組織?!雹賹τ隈R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范圍,學術界可謂眾說紛紜,但歸納起來不外乎“主體多元說”和“主體一元說”?!爸黧w多元說”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主要有領袖主體、中國共產(chǎn)黨、理論工作者、人民群眾,這些因素在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推動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向前發(fā)展?!爸黧w一元說”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只有一個,這一觀點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李士坤和王增智。李士坤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是指對作為理論形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的宣傳者和實踐者,作為這樣的主體不能是某個個人,而只能是一個政黨,在中國它就是中國共產(chǎn)黨?!雹谕踉鲋钦J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是中國共產(chǎn)黨集體組織,這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發(fā)展的核心。
二、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特征的綜述
學術界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特征研究成果頗多,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以下幾種:徐松林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是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二者相結合的人和組織,因而,它具有一般主體的特性:自然性、意識性、社會性和實踐性,此外,還帶有鮮明的民族和時代特性。王增智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特征主體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要信仰和懂得馬克思主義;二是要能夠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的結合,并賦予馬克主義以民族形式和時代特色。李安增教授主編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一書中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特征進行了歸納:“一般特征——自然性、意識性、社會性和實踐性”,“特有特性——民族性、階級性、時代性”,“品格特征——實事求是、獨立自主”。③雖然學術界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特征表述不同,但都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意識性、社會性、實踐性表示贊同,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理論創(chuàng)新。
三、關于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條件的綜述
(一)關于領袖主體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條件
王向清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領袖主體能夠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中國的歷史和現(xiàn)狀,科學地分析考察中國的具體實踐,從而形成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這是領袖主體能夠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鍵因素。鄧劍秋認為,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這些領袖思想進步,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與時俱進地分析當時的中國現(xiàn)狀。由此可見,鄧劍秋把思想上的進步性列為領袖主體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條件。柳國慶認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三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之所以能夠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奠基人和繼承者、發(fā)展者,是因為他們發(fā)揮了這種自覺性、能動性和主體性,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勇于理論創(chuàng)新。此外,周向軍教授在《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條件》一文中指出:“毛澤東之所以能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離不開他自身的素質條件,崇高的理想、科學的世界觀、頑強的奮斗精神、優(yōu)良的學風、優(yōu)化的知識結構、良好的思維品質、杰出的創(chuàng)新意識、非凡的才能等等是毛澤東素質的基本方面。”④
(二)關于中國共產(chǎn)黨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備條件
在學術界,無論是“主體多元說”還是“主體一元說”都承認中國共產(chǎn)黨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學術界對于中國共產(chǎn)黨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條件研究頗多,觀點說法不一,這里只列舉幾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陸劍杰認為,中國共產(chǎn)黨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條件是要堅持不懈地進行黨的理論建設。黨的理論建設首先要著眼于增強全黨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意識,培養(yǎng)他們學習的興趣,著力塑造一支強大的有較強理論基礎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隊伍。苗運周等指出,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加強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這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潘沁等認為,中國共產(chǎn)黨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黨具有高度的理論自覺、歷史自覺和方法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和科學的方法論,賦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貫的科學性、鮮明的民族性和嚴密性,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備條件。
(三)理論工作者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條件
何遠華認為,要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不僅要能夠掌握馬克思義理論的真諦,而且能夠總結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的實踐經(jīng)驗,并將其上升為理論,同時能夠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運用于現(xiàn)實生活中去。陳云云等認為,理論工作者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具備三點:一是堅定地信仰馬克思主義;二是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廣博的專業(yè)知識和必要的工作能力,并且不斷加強自身的理論學習,增強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社會重大問題和解釋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能力;三是具有求新、創(chuàng)新的精神,這是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的不竭動力。李君如認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要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具備三點:一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的實際問題;二要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總結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經(jīng)驗并上升為理論,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理論;三是能夠通過人民百姓所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來表達和解釋馬克思主義,在內(nèi)容上和形式上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四)關于人民群眾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作用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擔當者,因此,很多學者都把人民群眾列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重要主體。武志軍認為,要真正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歸根結底要同人民群眾生動的實踐相結合,離開人民群眾,離開人民群眾的生動實踐,科學理論就將失去真理性、指導性,變成毫無意義的空洞的說教。陳云健認為,人民群眾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主體,其他主體都是來自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其他主體的后備力量。楊富斌認為,人民群眾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重要力量。這說明人民群眾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是中華民族崛起的探索者。
四、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目前,學術界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們在肯定這些成果的同時,也應當承認研究中還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概括起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范圍、特征和作用研究較多,而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基本概念、基本命題研究相對較少。第二,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單個主體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作用研究較多,而忽視了對不同主體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相互作用的研究。第三,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相關問題作泛泛而論的成果偏多,而有深度的高水平的創(chuàng)新成果很少。第四,研究領域狹窄,研究方法過于單一。
五、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研究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本身涉及的問題很多,研究的視域、方法、領域也應該十分廣泛,因此有必要針對現(xiàn)有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轉換視域、創(chuàng)新方法、擴展論域,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研究。
(一)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研究的視域轉換
1.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研究視域向全球化視域轉換。在經(jīng)濟文化快速發(fā)展的今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面臨著諸如文化選擇、角色演變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立之初,它是直接以一種民族形式出現(xiàn)的,但它很快超越了其創(chuàng)立時期的狹隘地域和民族界限,在世界范圍內(nèi)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在經(jīng)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今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面臨著諸如文化選擇、角色演變的問題,必須以開放的態(tài)度將其研究視角轉向世界。
2.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研究視域向當代視域轉換。在和平、發(fā)展、合作時代主流下和全球化大趨勢中如何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角色演變?在市場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條件下如何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角色的語境轉換?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和實踐中中國共產(chǎn)黨面臨的新挑戰(zhàn)和新考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目標將轉向何處?只有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研究置于當前的歷史大背景下,與當前的時代特征相結合,才能認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研究的方法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最活躍、最能動的因素,因此,要運用多種方法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才能對其有一個全面深刻的理解。除了歷史學方法外,我們還可以運用政治學、文化學、社會學等學科研究方法,從更廣闊的視角去審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以推動研究的不斷深入。
(三)擴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研究領域
要深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研究,必須針對現(xiàn)有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擴展論域。如加強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基本概念、基本命題的研究。比如: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相對應的客體是什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界定的標準是什么?等等,這些問題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研究中中必須回答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需要進一步研究馬克思主義文本,理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主體和客體的含義,明確馬克思主義主體的范圍,從而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內(nèi)涵作出科學的界定。同時要加強研究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前一些國外先進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所作出的貢獻。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之前,許多國外先進馬克思主義者向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為中國人了解并接受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前提條件,為后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那么,這些人是不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一部分,這也是當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研究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綜上所述,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研究,學術界取得了一系列很有價值的成果,這些成果,為我們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基礎。但學無止境,在當前的社會大背景下,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需要研究的理論點還有很多。只有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研究,準確界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范疇,揭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真正作用,才能更好地發(fā)揮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在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
注 釋:
①③李安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
②李士坤.中國共產(chǎn)黨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1,(7).
④周向軍.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條件[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3,(2).
參考文獻:
〔1〕李安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
〔2〕鐘文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研究述評[[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3,(1).
〔3〕劉建莊.近年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研究述評[J].中國政治與國際政治,2012,(5).
〔4〕何遠華.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2).
〔5〕王增智.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特征[J].湖北社會科學,2012,(4).
(責任編輯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