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明政
(中國人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872)
?
鄧小平的批判性實踐考察
滕明政
(中國人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872)
摘要:鄧小平的一生是批判的一生。他秉持著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批判了封建的僵化學風、專制主義、閉關鎖國、平均主義和個人崇拜;批判了資產階級自由化在經濟上的私有化傾向、在政治上的多黨制傾向、在思想上取消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傾向,批判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性、腐朽性,批判了“左”右傾;批判了傳統社會主義模式在政治上缺乏民主和法治、在經濟上束縛生產力的發(fā)展,在思想文化上管得太嚴、在外交上搞老子黨和大國沙文主義,批判沒有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通過批判性實踐,鄧小平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
關鍵詞:鄧小平;批判;封建主義;資產階級自由化;傳統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馬克思曾說過:“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盵1]112鄧小平通過對封建主義、資產階級自由化和傳統社會主義等弊端的批判,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從而找到了當代中國發(fā)展的基本道路。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我們仍然生活在鄧小平時代[2]封底語。
一、 開展批判性實踐的目的
(一) 直接目的:扶正思維方式及其行動方式
十年“文化大革命”不僅破壞了國家的經濟建設,更摧殘了人們的是非觀念、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模式。經歷過動亂的鄧小平深知,物質產品可以較為迅速地再生產出來,精神觀念和實踐—認識方式的優(yōu)化再生產卻是一件艱難而長期的歷史工程,所以他主政伊始,最重要也最苦難的工作就是思想觀念和活動方式的扶正[3]。鄧小平批判“文化大革命”中以領袖意志為自己意志,千百萬人一個腦袋、一種思想以及“兩個凡是”,主張完整正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開始打破思想僵化的局面。在此基礎上,鄧小平嚴肅地指出:“解放思想是當前的一個重大政治問題”[4]141,進而堅定支持開展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全面清除“文化大革命”舊思維的禁錮,為改革開放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 最終目的: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
鄧小平是一個務實的馬克思主義者,因此,鄧小平的批判不是為批判而批判,而是為了向前看。這一點突出體現在他對歷史問題的批判性處理上,他強調:“總結過去是為了引導大家團結一致向前看?!盵4]292歷史證明,一味地強調批判并不能建設一個新世界,破與立并不是天然地統一在一起,歷史上破壞有余、建設不足的例子不勝枚舉。所以,鄧小平通過對批判目的的科學設置,即批判是為了向前看,是為了團結一致,同心同德,把我國建成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4]153,從而確保了批判的建設性作用得到發(fā)揮。檢驗批判的成效不在于批判的規(guī)模有多大、創(chuàng)造的新詞有多少,而在于批判是否制定了完備的現實改造方案,在于批判之后現實改造的力度和強度。因為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批判的武器必須轉化為武器的批判,理論與實踐必須真正相結合,才會轉化為改造現實的偉力,才能真正達到批判的目的。
二、 批判性實踐的主要內容
(一) 批判封建主義
為消除封建主義殘余的影響,在起草《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時,鄧小平建議“封建主義殘余影響的問題要講一講”[4]298。概括來講,他主要批判了封建主義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批判封建的僵化學風。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家思想便取得正統地位,并經隋唐科舉考試予以不斷強化,成為封建統治的思想根基,形成長達兩千多年的經學治學方法。儒家思想及其治學方法雖然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嚴重沖擊,但是傳統的教條主義學風并未得到徹底的消除。且僵化的學風即傳統經學的思維方式在新的歷史環(huán)境中有重新復活的危險。對此鄧小平提出要高度警惕這種錯誤傾向的危害,他明確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fā),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盵4]143鄧小平強調:“只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盵4]141在解放思想的號召下,一大批富有新意、富有活力、富有解釋力的新思想涌現,一大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闖將產生,改革開放的新局面勢不可擋地打開了。
批判封建的專制主義。中國的封建社會長達兩千多年,雖然取得過輝煌的成就,但也有遺毒,專制主義就是其中最為突出的一例。鄧小平早在1980年那篇著名的《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一文中就曾尖銳地指出:“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比較多,民主法制傳統很少?!盵4]332實際上,在中國伴隨著封建制度解體的軍閥割據,在戰(zhàn)亂的年代,“強權是真理”被演繹得淋漓盡致,人民大眾的民主權利并不是各軍閥優(yōu)先考慮的問題,這樣一來雖然廢除了封建制度,卻沒有清除專制主義。并且隨著戰(zhàn)亂和軍事斗爭的需要,專制主義反而一度在某些領域得到了強化。鄧小平對中國的專制主義傳統有著深刻的理解和體會,他指出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同我國歷史上封建專制主義的影響有關”[4]328,革命隊伍內的家長制作風“是歷史非常悠久的一種陳舊社會現象”[4]330。鄧小平初步闡發(fā)了他關于克服專制主義的兩條建議:一是發(fā)揚民主,二是加強法制。
批判封建的閉關鎖國。封建時期的中國是一個高度發(fā)達的農業(yè)國,發(fā)達的農業(yè)經濟讓中國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并形成了“天朝上國”的優(yōu)越感,這尤其體現在乾隆皇帝接見英國使臣馬嘎爾尼時的一席話: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建立新中國之后,由于冷戰(zhàn)等原因,中國長期處于封閉孤立的狀態(tài)。而世界自從新航路開辟以來就已經進入全球化的時代,實踐證明任何閉關鎖國只能導致落后。因此,作為一個在國外留過學,又多次出國考察的領導人,鄧小平深切認識到中國已經比世界落后了一大截。尤其是周邊“四小龍”的崛起,讓鄧小平倍感壓力,他直言道:“閉關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盵5]44因此在鄧小平主政后,他大聲疾呼對外開放,強調:要“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guī)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5]373,毅然決然地領導中國人民向世界打開了大門,實行對外開放的戰(zhàn)略決策,熱切地歡迎世界與中國交朋友,做生意。
批判封建的平均主義。封建時期的小農經濟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產生了重要影響,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形成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義傾向。在歷代農民起義中,“均田地”都是一個響亮的口號,因為它切實把握了農民的心理。在鄧小平看來,“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貧窮。”[5]155為此,鄧小平強調:“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盵5]225基于這種反思,鄧小平嘗試性地引入“差距激勵機制”的概念,提出“先富”政策。在國家層面,他提出建設經濟特區(qū);在個人層面,他通過保護“傻子瓜子”的創(chuàng)始人年廣久,向社會傳達了這一訊息。但鄧小平并不是一味鼓吹先富,實際上,他倡導改革的目的是實現共富,強調“走社會主義道路,就要逐步實現共同富?!?,具體實現的路徑是“一部分地區(qū)有條件先發(fā)展起來,一部分地區(qū)發(fā)展慢點,先發(fā)展起來的地區(qū)帶動后發(fā)展的地區(qū),最終達到共同富?!盵5]374。此外,他對兩極分化也保持著高度的警惕,他告誡全黨:“如果導致兩極分化,改革就算失敗了?!盵5]139
批判封建的個人崇拜。產生個人崇拜的原因是十分復雜的。在封建社會中,小農經濟是產生個人崇拜的主要社會經濟根源。對此,馬克思曾指出,小生產者“他們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別人來代表他們。他們的代表一定要同時是他們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們上面的權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權力,這種權力保護他們不受其他階級侵犯,并從上面賜給他們雨水和陽光”[6]。這種思想影響深遠,以至于早期共產黨領袖很多都帶有這種傾向。因此,鄧小平強調要科學理順領袖對于黨的作用,“馬克思主義……從來沒有否認杰出的個人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7]234。但與此同時,鄧小平強調:“工人階級政黨的領袖,不是在群眾之上,而是在群眾之中,不是在黨之上,而是在黨之中?!瓕τ陬I袖的愛護——本質上是表現對于黨的利益、階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的愛護,而不是對于個人的神化?!盵7]234-235這一思想與現代法治思想相契合,任何人都沒有凌駕于憲法和法律之上的權力,領導制定憲法的團體和個人也必須在憲法和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活動。
(二) 批判資產階級自由化
在鄧小平看來,“所謂資產階級自由化,就是要中國全盤西化,走資本主義道路”[5]207,其核心“就是反對黨的領導”[4]391。為此,鄧小平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其進行了批判。
批判其經濟上的私有化傾向。那些鼓吹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人否定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說中國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是一個莫大的失誤,是“罪惡的根源”,中國的根本出路在于“經濟私有化”[8]46。對此,鄧小平針鋒相對地指出:“一個公有制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盵5]111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那些鼓吹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人看到了私有化實現的“希望”,于是更加起勁地叫囂起來,認為“搞市場經濟就是要搞私有化”,混雜在這些叫囂聲中的還有那些本來不同意辦特區(qū)、對開放政策持有異議的人們的憂慮。對此,鄧小平用實際成績做出了有力地回應:“深圳的建設成就,明確回答了那些有這樣那樣擔心的人。特區(qū)姓‘社’不姓‘資’?!盵5]372實際上,作為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鄧小平當然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決定共產黨領導的物質根基是否牢固,因此縱然對外開放,引進外資,但實際上他有堅守的底線。這就是“我們允許個體經濟發(fā)展,還允許中外合資經營和外資獨營的企業(yè)發(fā)展,但是始終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5]110,并由此形成了他的“主體社會主義”[9]思想。
批判其政治上的多黨制傾向。那些鼓吹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人攻擊共產黨的領導是“專制”、“獨裁”,在他們看來,中國要實現政治現代化,就應該實行資本主義的“多黨制”[8]4-6。對于這些謬論,鄧小平給予了堅決回擊,指出:“資本主義社會講的民主是資產階級的民主,實際上是壟斷資本的民主”[5]240,是有錢人的民主游戲。在鄧小平看來,“社會主義國家有個最大的優(yōu)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決心,一做出決議,就立即執(zhí)行,不受牽扯”[5]240。而西方國家則不一樣,幾個機構之間議而不決,決而不行,互相扯皮、互相推諉,效率低下。因此,鄧小平強調“共產黨的領導就是我們的優(yōu)越性。……民主集中制也是我們的優(yōu)越性?!覀冇泻芏鄡?yōu)越的東西,這是我們社會制度的優(yōu)勢,不能放棄”[5]256-257。他告誡那些不顧中國實情、一味鼓吹多黨制和西方民主制的人們,“民主只能逐步地發(fā)展,不能搬用西方的那一套,要搬那一套,非亂不可”[5]196。在此基礎上,鄧小平重申了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
批判其思想上取消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傾向。那些鼓吹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人堅持“真理多元論”,說各家學說都有真理,馬克思主義不過是其中的一家,由此否定馬克思主義對我們事業(yè)的指導地位[8]4-6。但在鄧小平看來,“馬克思主義是打不倒的……因為馬克思主義的真理顛撲不破”。他從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廣視角觀察到,“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收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fā)展”[5]382-383。鄧小平的話極大地堅定了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鼓舞了人們繼續(xù)建設社會主義的信心和決心。對于指導思想不能多元化,著名哲學家陳先達有一句經典的表述,多種經濟成分的并存和市場經濟的經濟運行模式,對于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來說,仿佛是多個發(fā)動機,有力地推動中國社會前進,而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則像是方向盤。發(fā)動機可以是“多”,它有利于中國經濟和各項事業(yè)的迅速發(fā)展,但方向盤只能是“一”[10]。
批判其歷史上的虛無主義傾向。那些鼓吹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人否定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把“五四”以來的70年描繪成為“受騙上當的70年”,把建國以來的40年污蔑為“苦難的40年”,把改革的10年說成是“失誤的10年”[8]4-6。對此,鄧小平嚴肅地指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是中國人民從五四運動到現在六十年來的切身體驗中得出的不可動搖的歷史結論。”[4]166地主階級改良派的救國方案不能改變中國封建社會的腐朽性,因而不能拯救中國;買辦性大資產階級的救國方案不能真正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因而遭到中國人民的唾棄;民族資產階級的救國方案不能克服自身軟弱性和妥協性,因而無法完成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重任。所以,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走社會主義道路成為唯一的選擇,因為“除了走社會主義道路沒有別的道路可走”[5]206。我們決不能像歷史虛無主義者那樣,割斷自己的歷史,否認自己的歷史,把自己的歷史說成是一片漆黑。我們要尊重歷史。
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性、腐朽性。資本的本質是追逐剩余價值,反映在資本家身上就是唯利是圖。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家史,指出資本的原始積累“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載入人類編年史的”[1]261。雖然鄧小平不是從資本的起源來認識資本主義的,但他的認識同樣切中資本主義的要害。他指出了資本主義的剝削本質和腐朽現象。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制度總比弱肉強食、損人利己的資本主義制度好得多?!盵4]337在消除剝削問題上,鄧小平認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消除資本主義和其他剝削制度所必然產生的種種貪婪、腐敗和不公正現象?!盵5]143從人的發(fā)展及其財富問題上,鄧小平更是堅信社會主義要比資本主義更具優(yōu)越性,他指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同的特點就是共同富裕,不搞兩極分化?!盵5]123此外,他還批判了資本主義在思想和生活方式上的腐朽性,指出應該批判資本主義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腐朽思想,“決不允許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在我國泛濫”。即使現在讀起來,這些批判仍然振聾發(fā)聵。
批判“左”右傾?!白蟆本褪恰八枷氤^客觀過程的一定發(fā)展階段”,右就是“思想不能隨變化了的客觀情況而前進”[11]?!白蟆焙陀叶伎梢栽崴透锩?、葬送社會主義。以時間而論,過則“左”,不及則右。毛澤東的論述增強了全黨區(qū)分“左”右的能力,有著積極意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上述標準的歷史局限性也日益顯現。事實證明,不少“左”傾和右傾錯誤并不能以超過時代還是落在時代后面來區(qū)分,例如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后仍“以階級斗爭為綱”,這種“左”傾錯誤就是落在時代后面,而不是超過時代。由于以是超過還是落后于時代來區(qū)分“左”右,無形中促成了“左”是方法問題,右是立場問題、“左”比右好的錯誤觀念,造成了寧“左”勿右的風氣,為反“左”防右留下了漏洞[12]。鄧小平是黨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親歷者,他對黨的歷史上的“左”右傾錯誤有著切身體會。因此,他在南方談話中對反對“左”右傾進行了系統論述,指出:“‘左’帶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右可以葬送社會主義,‘左’也可以葬送社會主義。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盵5]375
(三) 批判傳統社會主義模式
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社會主義國家都是參照蘇聯模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傳統的社會主義模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指蘇聯模式,對于中國而言,改革開放之前的社會主義發(fā)展模式也可以籠統地成為傳統社會主義模式。鄧小平對這種舊有模式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批判政治上缺乏民主和法治。蘇聯在斯大林時期建立了權力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其主要表現在:過度集中的黨政領導體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軟弱低效的監(jiān)督機制,地位特殊的國家安全機關。他強調“斯大林嚴重破壞社會主義法制,毛澤東同志就說過,這樣的事件在英、法、美這樣的西方國家不可能發(fā)生”[4]333。在此基礎上,鄧小平提出了“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的概念,強調要“切實改革并完善黨和國家的制度,從制度上保證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經濟管理的民主化、整個社會生活的民主化,促進現代化建設事業(yè)的順利發(fā)展”[4]336。與重視民主法治同樣具有重要意義的是,鄧小平毅然放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搞政治運動、政治斗爭的路線,將全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
批判經濟上的計劃體制束縛了生產力的發(fā)展。同政治體制一樣,蘇聯的經濟體制也存在過度集中的問題,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過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計劃具有法律效力,計劃范圍無所不包;第二,用行政命令管理經濟;第三,過分強調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和軍事工業(yè)。這一體制在資源極其匱乏的情況下,對社會主義建設曾發(fā)揮過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這種過度集中體制的弊端逐漸顯露出來。所以,鄧小平強調:“只搞計劃經濟會束縛生產力的發(fā)展?!盵5]148鄧小平以農村為突破口,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城市推行國有企業(yè)改革,逐漸盤活了整個中國經濟。南方談話則進一步清除了人們的思想障礙,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qū)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5]373帶領中國經濟真正走出計劃的束縛,走向市場,走向世界,走向繁榮。
批判思想文化上搞得太死、太單純了。在斯大林時期,思想文化領域呈現出公共言論的整齊劃一和領袖言論神圣化的傾向。整齊劃一的不僅包括文藝界,之后逐漸將哲學、經濟學、語言學,甚至將生物學等自然科學的內容都包括在內。領袖言論神圣化表現在對斯大林愈演愈烈的個人崇拜已經成為思想文化領域的一條神圣原則,是否遵循這一原則成為界定公民是否犯法的一條不見諸明文法律的潛規(guī)則[13]。于是整個思想界都被束縛了,人們停止了思考,紛紛以領袖的意志為意志,以領袖的思想為思想,思想界成了一潭死水。在鄧小平看來,這樣做不但不利于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反而會僵化博大精深、生動活潑的馬克思主義。所以,鄧小平尖銳地指出:“這一點,斯大林犯過錯誤,就是搞得太死了,搞得太單純了?!盵7]272此外,鄧小平還根據現實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提出了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并強調“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批判外交上的老子黨和大國沙文主義。蘇聯借助“資本主義總危機理論”、通過共產國際渠道不斷向世界輸出革命,要當國際共產主義的指揮中心、控制中心和統治中心,實際上就是策動世界革命,爭當國際霸主。鄧小平對這種霸權主義深惡痛絕,他尖銳地指出:“我們一直反對蘇共搞老子黨和大國沙文主義那一套。他們在對外關系上奉行的是霸權主義的路線和政策。”[4]319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領土完整涉及一個國家的主權和尊嚴,鄧小平的強硬已在“鐵娘子”身上得到充分的展現。因此我們不難理解鄧小平為什么對蘇聯的老子黨和大國沙文主義如此不滿,并提出嚴厲的批評,鄧小平主政后一再強調:“我們的對外政策還是兩條,第一條是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第二條是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和經濟新秩序。這兩條要反復講?!盵3]353
批判沒有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了科學社會主義,卻沒有看到社會主義由理論變成現實。完成這一轉變的是列寧,列寧通過城市包圍農村的方法,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毛澤東則走了一條與之相反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最后奪取了全國政權。因此,就整個社會主義而言,它始終處于探索狀態(tài),并不是按照已有圖紙建造出來的。因此,錯誤和挫折在所難免,特別是社會主義國家大多建立在落后的國家,迫切想要改變落后現狀,再加上外部敵對勢力的封鎖,這些國家不約而同地走上追求高速發(fā)展的道路,各項措施太急、太硬,產生了諸多弊端,甚至背離了馬克思主義。對此,鄧小平在回顧歷史的時候指出,“社會主義究竟是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3]139-140。所以,自從鄧小平主政后,他就特別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強調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并在實踐探索的基礎上提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論”。
三、 批判性實踐對當代中國發(fā)展的啟示
馬克思主義“不想教條式地預期未來,而只是想通過批判舊世界發(fā)現新世界?!盵14]批判關聯著創(chuàng)新,批判在對舊有觀點、理論或事物進行梳理的過程中,暴露、抨擊其不足,并對其加以修正、完善,從而得到新知。具體而言,鄧小平的批判性實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
(一) 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建國以來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所經歷的曲折和失誤,改革開放過程中遇到的一些疑慮和困擾,歸根到底就在于我們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問題沒有完全搞清楚。一些封建遺毒滲透在社會主義的建設中,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的好的做法被我們拒斥掉,一些蘇聯模式的弊端被我們當成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因此,鄧小平探索“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并不是要為社會主義列清單,而是首先要去掉對社會主義的種種附加,在此基礎上,根據發(fā)展變化了的世情國情黨情,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
鄧小平強調,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fā)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fā)展生產力;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是共同富裕;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計劃和市場都是手段;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的重要政治特征;沒有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重要思想文化特征等。正是在這些認識的基礎上,鄧小平科學提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盵5]373,指明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fā)展之路。
(二) 開辟了鄧小平時代,留下了寶貴的思想和政治遺產
鄧小平的批判性實踐影響極其深遠,我們今天所舉的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所走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堅持的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所形成的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都與鄧小平密不可分。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有無法繞開的鄧小平的巨大身影,我們仍享用著他探索所取得的巨大紅利,也面臨著他探索所遺留的嚴峻問題,從某種程度上講,我們仍然生活在鄧小平時代。
我們仍秉持著鄧小平恢復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第三次復出后的鄧小平號召人們解放思想、破除思想藩籬,重新確立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系實際,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思想路線。鄧小平在撥亂反正過程中不僅恢復確立了這條正確的思想路線,而且突出強調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意義。在后續(xù)的實踐中我們這樣做了,推動了實踐的發(fā)展。因此,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指出:“我們紀念鄧小平同志,就要學習他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理論品質。”[15]我們要加強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地說明情況,把握客觀規(guī)律,做到求真務實。
我們仍分享著鄧小平時代的經濟榮光。1978年,鄧小平主政時,中國的工農業(yè)總產值為5689.8億元;1992年,鄧小平退休時,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為23938億元;2013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為56.9萬億元。鄧小平通過批判那種純而又純、公而又公的計劃經濟發(fā)展模式,引進了差異和激勵機制,使中國實現了經濟的爆炸式增長。僅用30幾年,中國GDP總量就已躍居世界第二,外匯儲備躍居世界第一,并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貿易規(guī)模最大的國家。所以,張五常先生曾說,從經濟發(fā)展的角度看,中國現在實行的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制度。傅高義先生更是直言,以經濟上取得的成就而論,中國近代以來的統治者確實都不能與鄧小平相比。鄧小平不僅使國家財富總量增加,而且解決了人們的溫飽問題,正如老百姓所講的“翻身不忘毛澤東,致富要靠鄧小平”。因此,不斷賦予人民實實在在的利益,尤其是經濟利益,是中國共產黨維系自身執(zhí)政的合法性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的重要原因。而考察這些經濟成就的來源,我們發(fā)現它與鄧小平所創(chuàng)立的經濟制度密切相關,換句話說,我們是鄧小平經濟探索的直接受益者。
我們仍遵循著鄧小平時代加強制度建設的傳統。鄧小平是制度建設的積極倡導者,善于從制度層面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是他的過人之處。反思文化大革命的悲劇,鄧小平指出:“我們過去發(fā)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幕蟾锩皇钦f個人沒有責任,而是說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盵4]333因此鄧小平強調“要從制度方面解決問題”[4]348,這種思維貫穿了鄧小平主政的整個時期。針對解放思想問題,鄧小平首先考慮的不是群眾運動,而是要加強民主集中制,因為在他看來,只有真正堅持了民主集中制,人們才敢說真話,才能真正達到解放思想的目的;針對改革開放中出現的腐敗問題,鄧小平認為反腐敗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任務,只有靠制度這種穩(wěn)定的、連續(xù)的、強有力的措施才能得到解決,因此,除了要求干部加強自身修養(yǎng)外,他還特別強調加強法制;針對社會動亂,鄧小平認為真正的穩(wěn)定要有制度來保證,這與現代政治學的觀點相符合,因為“制度化本身對政治不穩(wěn)定有著強力的否定關系”[16]。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鄧小平通過制度建設實現了國家權力的正常交接,維護了國家的穩(wěn)定,維護了政策的穩(wěn)定,這對于共產黨執(zhí)政的國家意義重大。所以,今天我們所處的這個穩(wěn)定環(huán)境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鄧小平,解決問題的思路也承襲于鄧小平:是先維穩(wěn)再找對策,解決問題之后再用制度來鞏固已有的成果,并防止類似的問題再次發(fā)生。
我們仍貫徹著鄧小平時代的干部選用標準。鄧小平高度重視人,在他看來:“政治路線確立了,要由人來具體地貫徹執(zhí)行。”[4]191這里的人主要是指黨的領導干部,于是鄧小平提出了干部選用的總標準——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yè)化,認為這是真正關系到大局的事情。從毛澤東的“革命化”標準到“四化”標準,鄧小平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干部選拔標準從“紅”到“紅?!苯Y合的躍升,從側重意識形態(tài)到偏重專業(yè)技能,這是符合現代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分科細化的趨勢和規(guī)律的,但偏重不等于偏廢,鄧小平作為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是不可能放棄其紅色底色的,因此標準轉化的實質在于將毛澤東時代“紅”的目標轉變?yōu)猷囆∑綍r代“紅”的底線,即只要不觸及四項基本原則的底線,就初步具備了參選的資格。在這里“革命化”屬于德的范疇,強調的是基礎;“知識化、專業(yè)化”屬于才的范疇,強調的是能力;“年輕化”則是為了保持隊伍活力,實現社會主義事業(yè)后繼有人。在總標準的基礎上,鄧小平又提出了改革開放條件下干部選用的三點建議,即人民公認的、堅持改革開放路線的、有政績的,我們今天在選拔干部時,仍然參照著這些原則和建議。此外鄧小平還對干部制度改革提出了一些具體意見。鄧小平的這些思想,改變了毛澤東時代那種非白即黑,甚至你死我活的劃線斗爭,使整個中國共產黨干部隊伍的觀念和行為方式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逐漸形成了一支更加開明務實、以追求經濟發(fā)展作為首要目標的隊伍。我們今天仍然享受著這種轉變的紅利,以至于馮克利教授認為這是鄧小平最大的成就[17]。
我們仍面臨著鄧小平時代的許多問題。鄧小平通過批判舊有的體制機制,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了改革開放,使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后繼者提供了良好的施政平臺。但與此同時,正如他本人所講的,窗戶打開了,不僅新鮮的空氣進來了,蒼蠅、蚊子也飛進來了。當我們審視今天社會中的腐敗、兩極分化、環(huán)境破壞等問題時,會發(fā)現很多問題在鄧小平時代就已經出現了,雖然鄧小平也提出了許多對策,但普遍的貧困使發(fā)展經濟的要求極為強烈,使得很多對策根本就得不到重視,而且民眾起初對這些問題也并不是十分在意,因為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消弭了他們的不滿情緒。但是今天在很多人看來,這些問題已經變得很難容忍了。他們批判政府沒有很好地防止和解決腐敗問題,收入差距懸殊超過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醫(yī)療、教育、住房“新三座大山”壓得百姓喘不過氣來等等。并且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消失,很多人擔心還沒有機會享受早先經濟增長時期帶來的好處,經濟就陷入滑坡。因此,后鄧小平時代,執(zhí)政者必須從經濟增長以外尋找合法性來源,抓緊在解決某些公眾最關心的問題上取得進展:減少腐敗和不平等,提供合理水平的普遍醫(yī)療和福利,想辦法證明在選拔官員時是尊重民意的[2]659。
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是當代中國發(fā)展的最大紅利,改革離不開批判性思維。當下重溫鄧小平的批判性改革之路,就是要堅持批判性思維,而“批判性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質,馬克思主義批判觀需要科學、合理、辯證地對中國道路作出科學認識與闡釋,對中國問題作出合理解釋與診治”[18]。唯其如此,才能從不斷的運動中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征程,繼承、豐富和發(fā)展鄧小平理論,永不僵化、永不滿足、永不懈怠地推進改革,這是破解鄧小平時代遺留問題的必由之路,也是讓改革紅利更多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美]傅高義.鄧小平時代[M].路克利,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
[3]金羽,陳先奎.當代中國大思路——鄧小平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39-49.
[4]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8.
[7]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童陽秀. 資產階級自由化觀點在社會科學領域的部分表現[J]. 黨??蒲行畔?1989,79:4-6.
[9]陳先奎.為鄧小平辯護[M].北京:西苑出版社,1999:225.
[10]陳先達.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一元化[N].光明日報,2009-03-31(3).
[11]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5.
[12]王錦俠. 鄧小平反“左”防右的實踐與理論[J]. 廣東社會科學,1994(04):26-32.
[13]高放,李景治,蒲國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18.
[1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4.
[15]習近平.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8-21(2).
[16][美]格林斯坦,波爾斯比.政治學手冊精選:下卷[M]. 竺乾威,周琪,胡君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59.
[17]馮克利.偉大的人和偉大的制度[N].甘肅日報, 2013-02-25(13).
[18]葉方興.解釋、批判與實踐——中國道路與馬克思主義的當代使命[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2):29.
中圖分類號:A49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105X(2015)02-0014-07
作者簡介:滕明政(1988— ),男,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4 - 09 -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