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琴
巧用課堂的生成性資源,使之成為激活思維、促進思考的最直接素材,既能激發(fā)學生參與探究的熱情,又能提升學生對學習的關注,使高效課堂、有效學習的目的逐漸成為現(xiàn)實。下面,通過“長方形的認識和周長”一課的教學,談談如何靈活駕馭課堂,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1.讓學生把事做完
在學生認識“長方形是由四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后,教師設計“擺一擺”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自主選擇材料(2組長度一樣的4根小棒)。交流展示活動中,很多學生都展示出自己的得意之作,然而有一個學生卻始終不肯把手拿開。我發(fā)現(xiàn)他擺成這樣的形狀(如右圖),很詫異,就展示了出來。投影剛出現(xiàn),學生笑聲一片:“這是什么啊?”“怎么是3根小棒呢?”“錯了,這個都不會擺??!”……
師:你擺成這個圖形,是什么原因呢?
生1:老師,還有1根小棒被我不小心折斷了,所以只能用3根小棒圍了,我看它還是一個長方形的。
師:哦!是這個情況的。那要擺成與大家一樣的長方形,你會怎么辦呢?
生1:很簡單,再給我1根小棒就行了。
師:老師這里還有4根小棒,你會選擇哪一根小棒呢?
生1:我選擇短的那根小棒,因為圖形缺少的是寬。
(他說完后迅速地拿走1根短的小棒,擺成了一個非常漂亮的長方形)
師:通過剛才這個同學擺的過程,你有什么新的思考呢?
……
學生不能完整地擺出長方形,這是一個不完美的展示,但也是一個深化學習的機會,更是給予學生不斷完善自身知識結構的機會。學生不肯展示有缺口的長方形,說明他已經(jīng)知道自己擺的圖形是不正確的,讓他把話說明白,把該做的活動做下去,學生就會得到一個加速學習領悟的新契機。當學生說出自己的原因并果斷地選擇好小棒補充圖形后,說明我們在教學中要給予學生平等交流的機會,讓他們能把自己的思考展現(xiàn)出來,為提高教學實效創(chuàng)造一個突破口。
2.讓學生把話說完
生1:老師,如果我能借到一些小棒,我會把長方形擺得更漂亮。
師:那誰借給他試一試?
(生1從同學那兒借來2根小棒,擺成了一個長方形,如右圖)
師:擺得還真比剛才的有氣勢,請說說自己的想法。
生1:我是再用2根同樣長的短小棒和原來的長小棒變成新的長,寬沒有變。
生2:老師,照這樣擺法,我們會有很多種擺法的??梢园?根短的小棒拼成2條長,再用2根短的小棒為寬,擺成的長方形會更好看,它是由6根一樣長的小棒擺成的。
生3:我也可以用6根長的小棒擺成長方形。
……
同樣是“擺一擺”的活動,因為教師沒有刻意地進行指導,從而給學生留下了一個更為自由的思考空間,使學生的視野因前面的學習而不斷拓展。“如果我能借到一些小棒,我會把長方形擺得更漂亮”,這樣就把數(shù)學課堂演變成了一個創(chuàng)新思考的試練場。同時,教師機智地把握住這一生成性資源,給學生試煉的機會,從而打開了學生的思維閘門,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更有新意。
3.讓學生想得更好
周長概念的教學是一個既簡單又復雜的教學活動,究其原因,有以下兩點:一是教師很難和學生講解周長的真實概念,很難對學生解讀周長的本質;二是學生憑借自己的經(jīng)驗會不假思索地去尋找、判斷什么是周長。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教材的編排,為學生創(chuàng)設摸一摸、描一描等數(shù)學學習活動,讓學生找一找身邊的物品并說一說周長在哪里。
師:剛才有同學介紹了數(shù)學書的周長,請大家按他的思考去找一找。你能描出數(shù)學書的周長嗎?
一個學生用手指圍著數(shù)學書的四周劃了一圈,這時有部分學生嘀咕開來:“不對!數(shù)學書那么厚,怎么找出周長?”“是??!數(shù)學書又不是××同學剛才研究的長方形,它是一本厚厚的書,周長在哪兒呢?”……)
師:聽了這多不同的聲音,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呢?
生1:老師,他們提的想法是有道理的。你看,數(shù)學書有6個面,都是長方形,到底哪個地方是它的周長呢?所以,我們應該這樣問自己:數(shù)學書封面的周長怎么描出來?
師:真是個很嚴謹?shù)膯栴}。請大家按照現(xiàn)在的要求,重新找一找、描一描數(shù)學書封面的周長。
……
上述教學中,學生的嘀咕是一個促進理解、有助于加深認知的契機,教師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去分析、去比較,使他們的思考更嚴密、更周全,促進知識的內(nèi)化。學生在交流中發(fā)現(xiàn)“數(shù)學書的周長”是個很不科學的問題,既為學生理解“立體圖形沒有周長”提供感性認識,又為學生深化周長概念的理解提供更準確的研究方向。通過對“數(shù)學書的周長在哪兒”的思考,使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變得更加理性,促使學生在交流中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認識,從而建構更科學的知識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責編 杜 華)endprint